<p class="ql-block">2021年的这次青海行还真的是一时兴起,说走就走~看了红转过来的狮王发的——“深入柴达木盆地、可可西里无人区”七日野性探索之旅,立即动了休假的念头,侥幸请到了5天假期~6月4日周五晚上就飞往西宁了。</p><p class="ql-block">青海游7日游要求6月5日集合,提前一晚到,一方面是周六的机票太贵,周五机票+一夜的住宿费更合算些;另一方面也考虑这样多了周六一整天的时间,也可以适应一下高反。</p><p class="ql-block">周六这天的时间,红建议先安排塔尔寺。</p><p class="ql-block">塔尔寺位于雪域高原东部湟水之滨的宗喀(历史地名,泛指湟水沿岸地带)莲花山中,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莲花山因其周围的八条峡谷形似铺设在四周的喜金刚八辐轮、八座平缓后仰的山形酷似八瓣盛开的莲花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塔尔寺,红已经是第三次拜访了。从西宁打车过来,不到30公里,90多元。买好门票,红说要找一个好的导游,拉着我走到了门口,指着一个年轻人说,这人上次给我们讲过,很不错👍我凑上前,问年轻人,他说他马上有讲解的任务。</p><p class="ql-block">“那帮忙推荐一位有佛学知识、了解塔尔寺的、比较专业的?”</p><p class="ql-block">“行啊~就请何老师吧?他是我们的老师。”</p><p class="ql-block">于是,何老师也成为了我们的老师。</p><p class="ql-block">我又开始了晋东南旅行时的“做派”,拿起了纸笔,边听边记……</p><p class="ql-block">因何老师多次提醒,塔尔寺的佛殿内和古建筑都严禁拍照,故本篇的大多数照片都是网上下载的😔</p> <p class="ql-block">在往正山门途中,站在台阶上,何老师指着正对面塔尔寺介绍道:塔尔寺是汉式三檐歇山顶亭式、藏式檐下巧砌鞭麻墙,中镶时轮金刚梵文咒和铜镜,汉藏结合的建筑。正山门顶上有鎏金法轮和两边的卧鹿,这叫祥麟图,是纪念释迦牟尼在鹿野苑第一次讲述众生苦集灭道的因果轮回。佛说中这是佛陀初转法轮,也就是第一次讲经。</p> <p class="ql-block">门前2根经幡,代表学院。经幡的五色是指风火水土空,身体构成的本元,“空”是元气。</p><p class="ql-block">“黄色”代表着“大地和皇族高贵的气质”;“蓝色”代表着“蓝天,力量和金刚菩萨”;“红色”代表着“太阳,慈悲和观音菩萨”;“白色”代表着“白云和纯洁”;“绿色”代表着“丛林,智慧和文殊菩萨”。</p> <p class="ql-block">如来八塔是塔尔寺的标志,在塔尔寺前广场的右侧。</p><p class="ql-block">何老师:八座佛塔代表佛法的存在,有人有烟火的地方就有佛法存在。</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地方官啦科·桑杰隆珠施资修建。“善逝”为佛陀十号之一。所谓八善逝塔即纪念佛陀八相成道(诞生到涅槃)的事迹。八座塔的名称是:降兜率塔、人胎塔、降生塔、出家塔、降魔塔、成道塔(平息内部的争端)、法轮塔(初转法轮,讲授佛法)、涅槃塔。</p><p class="ql-block">何老师:涅槃,就是死而不亡,不生不灭。</p><p class="ql-block">传承、传播……时时刻刻都是轮回的过程,每一秒都是当下。</p> <p class="ql-block">何老师接着扩展介绍:青藏高原的四个时期,即神话时期、三国时期、吐蕃王朝时期、1951年和平解放之后的统一时期。</p><p class="ql-block">虽然青海、西藏和西康在地理上都属于青藏高原,在文化上都属于藏文化区或者羌族文化区,但是三个地区在地理和历史上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从广义上来说,藏族属于羌族的一支。大约1万年前,古羌族从云南进入了青藏高原的边缘一带,开始出现了分化:一支进入了西藏一带,和这里的D系民族(更早到达亚欧的矮黑人种)融合,形成了藏族;另外一支向东进入了渭河流域,发展农业,形成了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而停留着甘青一带游牧的,就是羌族。</p><p class="ql-block">中原王朝最早接触到的就是甘青地区的羌族。早在春秋时期,羌人无弋爰剑被秦国俘虏后,在秦国学会了农耕。后来爰剑逃亡,带领羌族在河湟流域发展农业,从此羌族进入到了半农半牧的阶段。羌族往往会威胁关中和河西走廊的安全,因此,汉朝开始后的朝代都十分重视河湟地区。西汉时期,就在河湟地区设置了护羌校尉、金城郡等。</p><p class="ql-block">魏晋时期,东北而来的鲜卑族迁徙到了青海、凉州一带,和这里的羌族发生了融合。313年,鲜卑族慕容氏在河湟地区建立了吐谷浑国,统治者这一带的鲜卑族和羌族。到7世纪时期,西藏山南的吐蕃王朝强大起来。32代赞普朗日论赞吞并唐旄,基本统一了西藏高原,和青海吐谷浑接壤。这时候,西藏和中原的联系开始紧密起来。</p><p class="ql-block">吐蕃王朝是当时最鼎盛时期,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藏王松赞干布上台后,吐蕃走向强大,逐渐统一了青藏高原。吐蕃的统一,使得许多羌族都成为了藏族的一部分,吐蕃也吸收羌族的文化。于是在吐蕃中期,佛教从青海一带传入了西藏,逐渐形成十分具有特色喇嘛教,也称为“黄教”。</p><p class="ql-block">吐蕃王朝维持到唐朝中期后,便土崩瓦解。</p><p class="ql-block">在藏区,有隐士转世为乌鸦的传说。</p><p class="ql-block">历代高僧修行都会沿拉萨→阿里→青海进行传播佛法。</p><p class="ql-block">何老师提醒我们,佛塔是威严肃穆的地方,要怀着崇敬之心,一般不要拍照。八宝如意塔的每座塔身南侧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p> <p class="ql-block">9:25,和何老师走进了正山门。</p> <p class="ql-block">寺内游览图。</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护法神殿,又称“小金瓦殿”,何老师说这是“第一号佛殿”。</p> <p class="ql-block">护法殿初建于明朝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因殿中主供保护正法、驱除邪恶的护法神而得名,又称“小金瓦殿”,原为琉璃瓦房顶,清嘉庆七年,改为与主殿大金瓦殿相媲美的鎏金铜瓦房顶。</p><p class="ql-block">小金瓦殿门前矗立的“经幡装”藏语称“坚参”,意译为“胜利幢”,表示佛法永久胜利、利乐有情众生。</p><p class="ql-block">主殿佛龛中供奉着“身、语、意、事业、功德”五位护法神塑像,左右两个围栏中供奉着第九师班禅大师切吉尼玛从后臧扎什伦布寺到塔尔寺的马以及虎、熊等标本,周边供奉着护法神的服饰,二层供奉着莲花生大师塑像,三层供奉宗喀巴师徒三尊等塑像。</p><p class="ql-block">何老师: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们走到哪里首先要拜当地的神灵。山有山神,土地有土地神。这里我们要拜护法神。白哈尔王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所奉世间护法神的主神。白哈尔神由于密誓守护西藏,所以在身相上,有许多密义的象征。密宗,很厉害👍</p><p class="ql-block">我们准确的行礼是“三触”,触头、触口、触心,并诵念“六字真言”。</p> <p class="ql-block">寺中回廊陈设野牛、羊、熊、猴等标本。据说,这些走兽标本象征一切恶魔鬼怪已被神征服。殿的左边有一匹白马标本,相传是九世班禅从西藏拉萨到青海塔尔寺骑的。一天内赶到,朝拜塔尔寺之后,要去蒙古传经说道,这匹白马怎么也不肯走,于是便留下来,不久,马不食而死。</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很玄的传说,在冬季下雪时寺院门口会有动物的足印。😂</p> <p class="ql-block">四面墙壁的绘画是“塔尔寺臧艺三绝”之一的壁画,内容为护法神保护佛法、护佑众生的场景,多取材于佛经故事、神话故事、姻缘故事、释迦牟尼生平故事、宗喀巴佛院的业绩以及各种佛像、神像、阴间地狱画面、生死轮回和高僧大德的形象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壁画颜料采用石质矿物,色泽鲜艳经久不变。眼睛有用天珠、绿松石做成的。</span>画面的基本色是红、黄、蓝三种,兼用绿、白两色,冷、暖色交替使用,层次分明。姿态和善安祥的人物用暖色调,面目凶狠狰狞的则用冷色调,通过强烈的对比突出主题,给观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天蓝色崇尚纯洁无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绘制壁画是非常圣洁的~每一位艺僧绘制前都要沐浴、熏香、静坐后才能开始。这就是相由心生、用心创作的工匠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手里拿着心的,一面是红,一面是黑,表示一面成佛,一面成魔。</p> <p class="ql-block">印巴尖措, 是现在青海塔尔寺壁画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勉唐派和塔尔寺却西派唐卡代表性传承人,1968年出生于青海,从事唐卡绘制30余年。15岁时在塔尔寺出家,17岁时,印巴尖措有幸跟随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赴西藏交流“酥油花”的制作技艺,36岁时,印巴尖措卸任时轮经院管家一职,拜西藏勉唐派大师丹巴绕旦进修绘画技艺。三年的异域求学,40岁时,印巴尖措偕同12名艺僧绘制了一幅大型壁画《释迦牟尼生平图》。</p><p class="ql-block">下图为印巴尖措为塔尔寺释迦牟尼佛殿绘制的长30多米的大型壁画《释迦牟尼生平图》。(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p> <p class="ql-block">何老师讲述着未来生命,说过去、现在、未来,其实现在是过去的未来,未来是当时的现在,无时无刻不是当下,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现在……说着说着就来到了祈寿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祈寿殿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为祝愿七世达赖喇嘛长寿而建 的,藏语称“夏登拉康”。建成后竣工开光火坛法会上开光洒花处长出不同寻常的旃檀树,每到盛夏,枝叶茂 密,浓阴蔽日,花开时节,芳香四溢,故又称“花寺尔”。</p><p class="ql-block">进门之前墙上的两幅砖雕,左手是“鹿鹤同春”,右手是“葡萄刺猬”,都是寓意吉祥的含义,塔尔寺的砖雕艺术历史悠久,而且以做工细腻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小巧玲珑的宫殿式建筑,飞檐斗拱,彩绘精美,琉璃瓦屋顶,围墙、门楼饰以“河州”砖雕花饰,殿内木雕是塔尔寺木雕艺术珍品。殿内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及迦叶和阿难两大弟子,青狮坐骑的是弥勒菩萨、白象坐骑的普贤菩萨,以及十六尊者、四大天王等像,前面三尊小佛像是“三世佛”,即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左右两边是无量寿佛和白度母本尊塑像。</p><p class="ql-block">院中供奉竖立的奇石为宗喀巴大师贤母香萨阿切背水时靠着休息的圣石,有曲嘉护法附石之说。</p><p class="ql-block">从这角度看过去,依旧可见坐落在小金瓦寺门前的一座白塔——时轮大塔,<span style="font-size: 18px;">藏语叫“丁科却典”。这</span>是一座砖砌佛塔,塔高13米,方形圆身,是典型的藏式塔,塔底周长有36米。该塔式因九世班禅大师于1935年在塔尔寺为僧俗大众传授时轮大灌顶法儿缘起的,1942年,由欧曲多杰活佛遵照九世班禅大师的意愿筹资建造,以示纪念。</p><p class="ql-block">时轮大塔又叫做“和平塔”,据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的飞机曾轰炸西宁及湟源地区,只是许多的房子被炸毁,而塔尔寺却奇迹般的安然无恙,信徒们认为这是由于神佛的保佑,而兴建了此塔表示敬意。</p> <p class="ql-block">印经院。</p> <p class="ql-block">印经院不接受游客参观。</p><p class="ql-block">何老师带着我们边走边说,藏地符号唐卡、佛塔、瞌长头、经文、藏医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印经院,专门刻印藏文经典的机构。清道光七年(1827),塔尔寺第五世赛多·益喜土丹嘉措活佛集资组建。1832年印成《宗喀巴师徒全集》。印经院是古老的木板印刷,都刻在木头上。</p> <p class="ql-block">敬老院。</p><p class="ql-block">走到这里,何老师感慨地说:藏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纯粹的环保主义<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环保意识在骨子里</span>。他们所推崇的天葬这一习俗,其理论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认为用“皮囊”来喂食胡兀鹫,是最尊贵的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p><p class="ql-block">僧人老了,年纪大了,不用愁,可以在敬老院里安度晚年。</p> <p class="ql-block">大经堂,藏语为“磋钦都康”,意为“僧伽大会经堂”,俗称大经堂。是全寺僧人集体诵经和举行重要佛事活动的场所,也是四大学院之一显宗学院的经堂,是塔尔寺最大的一座经堂。始建于第十绕迴水鼠年(公元1612年),后几经改建和扩建。</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经堂,何老师说:走廊上磕长头的信徒,他们心中的执念就是要这样“五体投地”磕10万个头来表达对佛的虔诚。10万个长头,对青壮年来说需要3个月,对老人则要6个月,甚至更长。最令人感动的是他们要一路穿过柴达木盆地、可可西里,最后到拉萨的大昭寺,因为这里供奉着一尊享有世界上最为罕见之尊荣的释伽牟尼12岁等身像。一步一个长头地磕,有不少人走不到,途中就去世了,让同行人带上他们的牙齿去圣地,所以大昭寺的柱子上镶满了信徒的牙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就是信仰,是生命的价值所在。</span></p><p class="ql-block">大昭寺的释加牟尼佛像是唐太宗给文成公主的嫁妆,由长安送抵拉萨。在迎娶文成公主前,松赞干布已娶邻国尼泊尔的赤尊公主为妃。赤尊公主带来一尊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赤尊公主邀文成公主一起建庙以供奉佛像。文成公主经勘测发觉,吐蕃地形状似仰卧的魔女的心脏,湖水系魔女的血液,应在此填土塞其血液,建神庙以镇之。所建寺庙就是今日之大昭寺。现8岁等身像供奉于拉萨小昭寺。</p> <p class="ql-block">在藏区,最富丽堂皇的永远是寺院。藏民们家里传承下来的天珠,那种老的有的高达几百万到上千万,但是信徒们会拿出来献给寺院,不求回报,哪怕是家里穷得一无所有!</p> <p class="ql-block">大经堂是二层土木结构平顶藏式经堂建筑,168根柱子、明柱108根,房顶装饰鎏金金顶宝瓶、胜利幢、金轮、金鹿等,内供佛像、佛经、佛塔等。</p> <p class="ql-block">走廊上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大经堂内部陈设非常考究,饰有黄、红、绿、蓝、白五色的幡、帏和各式天花藻井,满堂林立。经堂由藏式棱柱分隔成很多小的开间,柱子一共是168根,其中60根为暗柱,建在墙壁内,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有108根,柱身上包裹着的图案精美的藏毯是蒙古王公的赠品,柱间摆放的藏式毯子叫做“佛团垫”,僧人们就在“佛团垫”上打坐念经。</p> <p class="ql-block">历史鼎盛时期可容纳3600多僧人集体诵经,现有800多位僧人每天早上都集中在这里诵经、修行。</p> <p class="ql-block">塔尔寺是青海省佛学的最高学府,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学院(藏语分别为“参尼”、“居巴”、“丁科”、“曼巴”札仓),研习佛学和藏族语言、文字、天文、历算、医药、舞蹈、雕塑、绘画、建筑等。</p><p class="ql-block">显宗即文科,参尼札仓,受四世达赖云丹嘉措之命,于 1612年二世都瓦却杰•沃赛嘉措任首代总法台后始建“吉祥讲 修院”,共7个班级,是为僧人习修因明、中观哲学、般若、倶 舍、戒律五部大论的学院。</p><p class="ql-block">佛学学习分2种,一是口耳相传,二是身传、灌顶的方式。这里是第一种,口耳相传,从幼儿阶段起。塔尔寺授予的是“嘎然巴”格西称号,相当于我们讲的大学学士学位,需要经过19年的正经学习、辩论、击掌、辩经才能取得。一个人对几百个人的辩论,练出口才和机变能力。再经过几年的学习、修行,磨练心志,通过拉萨小昭寺举行的大法会,并在拉萨三大寺众高僧前答辩佛教经论取胜,方可以获得措然巴格西,即硕士。</p><p class="ql-block">拉然巴格西,相当于博士,是藏传佛教格西中级别最高的学衔,也是藏传佛教显宗中最高的学位。每位申请拉然巴格西学位的考僧,必须在拉萨大昭寺举行的祈愿大法会期间,通过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高僧提出的佛学疑难问题的答辩,并得到认可才能获取这一宗教学衔。</p><p class="ql-block">喇嘛,藏传佛教术语,意为上师、上人,为对藏传佛教僧侣之尊称,长老、上座、高僧之称号。“嘛”是对待一切众生犹如母亲呵护自己的孩子一般慈悲,是慈悲至高无上的意思,有这样至高无上慈爱的人,叫做“喇嘛”。</p><p class="ql-block">何老师:喇嘛就是高级知识分子,不仅是老师、法师、医生,还是临终的关怀者。</p><p class="ql-block">显宗是基础,密宗是精髓,显密兼修。先显后密,学修次第。</p> <p class="ql-block">大经堂正中是本寺法台(即主持)宝座,右边是达赖、班禅法座,左右依次为宗喀巴大师、千手观音、弥勒菩萨、十世班禅大石乡以及宗喀巴大师小佛千尊。</p><p class="ql-block">三面墙壁上都布满了佛龛,供奉《甘珠尔》大藏经、释迦牟尼佛、迦叶、阿难、弥勒菩萨、千尊宗喀巴大师、十一面观音菩萨、师徒三尊、宗喀巴大师7岁、16岁、53岁鎏金铜像,十世班禅大师塑像、药师佛坛城、坚桑护法神。</p> <p class="ql-block">经堂内外壁画、堆绣、唐卡等精美绝伦,尤其以堆绣十六尊者、间堂壁画贤劫千佛、六道轮回图、四大天王等最为著名。</p> <p class="ql-block">从广义上讲,堆绣属于唐卡的一种。唐卡有卷轴(绘画)唐卡、刺绣唐卡、提花唐卡、贴花唐卡(又称剪堆、即堆绣)和宝石唐卡几种。堆绣以佛经故事为主要题材,将各种绸缎剪成所需的形状,塞以羊毛或棉花之类的填充物使其鼓起,宛若浮雕,立体感十足。</p><p class="ql-block">堆绣可以说是堆与绣的浮雕艺术,有着300多年的历史。它分平剪堆绣和立体堆绣两种。平剪堆绣是将剪裁成的各色布料图案堆贴在设计好的白布上,再用彩线绣边即成。而立体堆绣是在剪的图像内垫上棉花或羊毛使图形凸起,然后粘绣在对称的布幔上,再将堆绣好的不同形状的图像用绣缎联成一个巨幅画卷,构成一组完整的画面,悬挂于殿堂之上,所堆绣的形象富有立体感和真实感,称为立体堆绣。</p><p class="ql-block">大经堂中悬挂的“十六尊者(罗汉)显神通”和“八仙过海”,是两幅大型绝妙的堆绣佳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塔尔寺每年农历四月、六月两次大法会上所晒的“大佛”,也是艺僧们在巨幅锦幔上堆绣的大型佛像。大佛长十余丈,宽六七丈,从山顶一直展到山腰,非常壮观,供数万游客信徒瞻仰膜拜。</p> <p class="ql-block">从大经堂出口出来,经过大茶房。</p><p class="ql-block">大茶房,也叫“大厨房”,是全体僧人举行诵经、早课等集体活动是熬茶煮粥的地方,建于1689年。</p> <p class="ql-block">内有5口生铜大锅,其中最大的口径2.6米,深1.3米,最多可同时煮6头牦牛或者20只羊。藏窗鞭麻墙镶嵌铜镜是塔尔寺藏式建筑的主要特色。鞭麻是一种多年生长在高海拔的灌木,经过晒干、上色之后砌筑的墙体,具有装饰、减压、抗震、防潮等作用。藏传佛教大部分寺院都采用这种方法做窗棂和墙面的装饰,显得十分鲜艳和美观。</p> <p class="ql-block">大经堂正后方,是塔尔寺的主殿和核心建筑——大金瓦寺。它的右边是依怙殿、释迦殿,左边则是弥勒佛殿、文殊菩萨殿。</p> <p class="ql-block">依祜殿,因店内主要供奉威德金刚、秀朵科钦、胜乐金刚、大黑天等本尊依祜而得名。始建于1594年,由西纳喇嘛贝觉坚赞和贝觉仁钦叔侄负责修建,固有陈此殿为“西纳依祜殿”。藏语谓之“贡康”。</p><p class="ql-block">主尊宗喀巴大师铜像建于1855年,系单层筒瓦歇山顶建筑,位于释迦殿前。脊顶竖镏金铜质宝瓶,两端设龙式兽吻。正面6根大红圆柱承挑檐起斗拱,托木着彩配色,精于雕饰。回廊绕殿,廊下经轮依轴,供善众拨转。</p><p class="ql-block">主像两侧及身后威德金刚像及力士像排列成序。大威德金刚,即畏怖金刚,为文殊的忿怒身相,化身成阎罗斗恶魔,采用象征主义手法,还本清源,返真自然,寓情脱却风尘。</p> <p class="ql-block">医明经院。</p><p class="ql-block">曼巴扎仓索柔达杰延盘诺布林,汉语称“医明兴盛利他如意洲”,是塔尔寺四大学院之一,曼巴是“医生”的意思,“扎仓”是经院的意思,这里培养了很多知名医师。该学院主修密宗大日如来、药师佛、不动佛等藏传密法,次修藏医《四部医典》、《晶珠本草》、《八支二主疏月光论》、《蓝琉璃》等医学名著,对各方面成绩佼佼者授于“曼仁巴”即医学博士学位。这座经堂始建于1711年,由时任第十八任塔尔寺大法台的却藏·洛桑旦贝坚赞创建,后又时任第二十八任大法台却藏·阿旺图丹旺秀于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重建,后经几次维修,最后一次维修于2009年,由国家投资时任管委会主任宗康活佛主持修葺为现有这个规模。</p><p class="ql-block">前院回廊和经堂门两侧绘有药师佛、宗喀巴五种示显图、医学唐卡等壁画。殿内一层供奉的经卷有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以及《四部医典》等;供奉的佛像有大日如来、狮子吼佛、药师佛、宗喀巴大师、弥勒菩萨、十一面观音、文殊菩萨、阿弥陀佛、绿度母、白度母等。</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殿。</p> <p class="ql-block">“觉康” ,汉语称“释迦佛殿”,得名于最初殿中主供释迦牟尼“报身”像,修建于1604年,由塔尔寺第一任大法台根本上师沃色嘉措负责兴建,现在中间供奉的是七岁等身量的弥勒佛,两旁是佛祖两大弟子迦叶、阿难,右旁边佛龛里是宗喀巴师徒三尊,左边佛龛供奉的是释迦牟尼报身像是这个殿堂的主尊,前面的佛龛从右到左依次为释迦牟尼报身像、宗喀巴大师、弥勒菩萨、观音菩萨,左右两旁的佛龛中供奉着八大菩萨、七世达赖喇嘛、四世班禅大师为主的许多藏地高僧大德。</p> <p class="ql-block">走过释伽殿,就到大金瓦殿。</p><p class="ql-block">大金瓦殿据说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诞生的地方。1357年阴历十月初十,宗喀巴出生,传说他母亲生下他后,在埋脐带的地方长出了一棵茂盛的白旃檀树(菩提树)。宗喀巴进藏学习修行6年后,母亲思念他,便让人捎去一束白发和一封信,让他回来见一面。宗喀巴也想念母亲,但还在修行中回不了家,只能用鼻血画了一幅自画像,写信<span style="font-size: 18px;">和狮子吼佛像</span>包在一起托人带给母亲。回信一方面安慰母亲,一方面让母亲绕树修一座塔,声称“见塔如唔儿面”。于是,1379年,以菩提树为中心,他母亲在众信徒的帮助下,按宗喀巴的意愿,用石片砌起了一座石塔,取名“莲聚塔”。这便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p><p class="ql-block">1560年(嘉靖三十九年)塔侧建静房一座。1577年,在塔的南侧建了弥勒殿。至此,塔尔寺初具规模。这是塔尔寺先有塔后有寺的缘由。</p><p class="ql-block">1583年(万历十一年),石塔包银成银塔。</p><p class="ql-block">2013年,860公斤黄金包裹塔身,成了金塔。</p><p class="ql-block">这座殿外墙是琉璃绿瓦,匾额上是乾隆手书“梵教法幢”四个字。</p><p class="ql-block">进佛殿时,何老师说:门槛先踩后跨,左脚踩上右脚跨过。</p> <p class="ql-block">金塔就在里面。塔里藏有旃檀树和宗喀巴的自画像。</p><p class="ql-block">何老师:舍利塔的舍利就是舍我利他。</p> <p class="ql-block">金塔里的母树树根延伸到外面,长成了子树。每片叶子上和母树一样均有一座狮子吼佛像,信徒们都视其为珍宝,只有有缘人才能捡到。</p><p class="ql-block">这也无怪乎塔尔寺在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p> <p class="ql-block">我认真地搜索着地面和手可能触及的地方,果然非常干净~没有一片叶子🍃</p><p class="ql-block">头脑里闪着自己是有缘人,能飘下一片叶子落在眼前,可惜修行太差🥰……</p> <p class="ql-block">大经堂左边就是弥勒佛殿。</p> <p class="ql-block">弥勒佛殿原称“贤康贡玛"。姶建于公元1577年(明万万五年), 由禅师贡巴、仁钦宗哲 坚赞建造,为明制汉式佛殿。其内塑造了一尊弥勒佛十ニ岁身量佛像,殿内三面墙上绘有明代壁画、十分珍贵,殿内置有一座该殿创建人贡巴·仁钦宗哲坚赞和塔尔寺第一任法台根本上师沃赛嘉措的银质灵塔。</p> <p class="ql-block">九间殿,供奉文殊菩萨。和它并排的东边是弥陀佛殿和大金瓦殿。</p><p class="ql-block">九间殿从横的方向算共为九个开间,中间所供奉的文殊菩萨的法器为宝剑和经书。左右的协侍为金刚手菩萨和观世音菩萨。这种排列方法在佛教中很少见,因为三位菩萨地位是相同的。这里是因为藏传佛教徒认为宗喀巴大师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所以把菩萨的地位提高了。</p><p class="ql-block">三尊佛像从右到左,依次代表力量→智慧→慈悲心。</p><p class="ql-block">宗喀巴大师35岁取得博士学位,创立了格鲁派,创建了一整套佛学体系,有包括《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在内的多本论著。“格鲁”意为“善规”。因宗喀巴大师带黄色桃形僧帽,又称“黄教”。</p><p class="ql-block">宗喀巴大师强调修行次第,要先显后密,显密并重,提倡“苦行”,僧人不结婚、戒杀生、禁饮酒、断绝世俗交往等。</p><p class="ql-block">1409年,宗喀巴大师在拉萨创建甘丹寺,担任首位法台。1416年,其弟子绛央却杰兴建哲蚌寺。1418年—1419年,其弟子绛钦却杰利用从明朝带回的大批赏赐物修建了色拉寺。甘丹、哲蚌、色拉三寺合称为拉萨三大寺,成为后来格鲁派六大丛林的中心寺院。</p><p class="ql-block">他传递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p><p class="ql-block">拜佛学做人,修佛来修心!</p> <p class="ql-block">遍知殿,三世达赖的灵塔在此殿内,它与九间殿呈直角方向。</p> <p class="ql-block">酥油花馆建于1988年,2013年国家拨款重建。</p> <p class="ql-block">酥油花是一种用酥油(黄油)塑形像物的特殊技艺,<span style="font-size: 18px;">1594年传到塔尔寺,成为独有的一种高超的油塑艺术,它是用酥油(牛奶中提炼的黄油)塑造各种历史人物、佛像故事、飞禽走兽,树木花卉,</span>为“塔尔寺三绝”(酥油花、壁画、堆绣)之一。</p><p class="ql-block">《宗喀巴传》中记载说,大法会开始之前,有一天宗喀巴梦见佛祖释迦牟尼向善男信女们普撒花雨,于是,便产生了在大法会期间,为释迦牟尼佛像每天在六供之内敬献鲜花的愿望。但是,大法会值正月时节,青藏高原,天寒地冻,哪里有盛开的鲜花?宗喀巴自幼便是制作各种小佛像和擦擦(浮雕佛像)的能手,看见面前食用的新鲜酥油,萌生了灵感,便自己动手,用洁净的酥油调色制作了一束花朵,并在正月十五供奉在释迦牟尼佛像前。</p><p class="ql-block">后来,<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每逢藏历正月十五,塔尔寺在九间殿的院外举行酥油花会。凌晨时搬进艺术馆内,每年2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花开见明月。</span></p> <p class="ql-block">酥油花的制作十分艰苦,因为酥油花的基本原料是天天食用的牛奶制品酥油,油腻、柔软、容易融化,并且难以永久保存。15度就会变形,25度左右就会融化,为了防止体温对酥油花的影响,艺僧们在捏制之前都要把手浸泡在刺骨的雪水中,为防手温回暖,制作时必须准备一盆冰水、冰块,不时浸冰水、抓冰块,让手指保持冰凉。因此,每位艺僧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病,甚至残废。如果没有对佛的虔诚之心和对宗教艺术的献身精神,是很难做到的。年复一年,在他们的心中,酥油花是会说话的,在他们的指尖行走中,佛像恬静优美、肤如凝脂栩栩如生~艺僧们向佛述说着<span style="font-size: 18px;">着尘世的渴望,向尘世讲述着藏传佛世界五彩缤纷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指尖的艺术~心灵的隔空对话~</p> <p class="ql-block">塔尔寺设有“上花院”和“下花院”两个专门制作酥油花的机构,每院有艺僧二十人左右,这些艺僧一般在十五六岁入院,终身从艺。酥油花制作技艺主要靠口手相承、师徒相传。上、下两个花院分别有总监(称“掌尺”)主持,决定当年酥油花的题材、构图、制作分工等事项。每年藏历十月开始到正月十五正式展出,历时三个月,由20-30位艺僧制作,供奉一年。</p><p class="ql-block">制作时,每年上、下花院,对所规划的题材都是极其保密的。对于整体构思、主题内容、主次佛像的选定,以及布局形式都是由掌尺决定,也许为了严格保密,才留下了不作草图的神秘传统。所以,到了正月十五展出时候,大家才能对上、下花院各自所创作的题材一目了然。</p> <p class="ql-block">在酥油花中有戴面具的人物,这是来源于藏戏。在雪顿节会有藏戏演出。</p> <p class="ql-block">可以说,酥油花发源于西藏而独秀于青海塔尔寺。</p> <p class="ql-block">何老师带着我们走出了酥油花馆。</p><p class="ql-block">至此,老师的讲解告一段落,他建议我们再慢慢地游览,包括密宗经院、藏经楼等等……</p> <p class="ql-block">酥油花馆边上便是藏经楼。</p><p class="ql-block">“贝作康”,汉语称“藏经楼”,是一座高五层的木结构藏式建筑,屋顶镏金铜瓦、房脊金顶装饰,鞭麻墙镶嵌铜镜。始建于公元2003年,香港李嘉诚先生损资500万元,寺院自筹4800多万元,黄金150多公斤,于2009年修葺竣工。殿内主供高11米铜质文殊菩萨镏金像,两旁为3米高的八大菩萨像,周围高1尺的千尊镏金文殊菩萨像, 二层和三层内珍藏着以《甘珠尔》和《丹珠尔》为主的藏区各大寺院的各种版本经书和印藏两地各大学者的文集。</p> <p class="ql-block">度母殿,2003年6月建成,主供绿度母。</p> <p class="ql-block">在度母殿外看藏经楼。</p> <p class="ql-block">密宗经院。</p><p class="ql-block">密宗学院,传授“三密大法”,即通过身密、口密、意密可达到佛境,这种意境便是“即身成佛”。经过3-5年学习,考试🈴️,授予“欧然巴”格西学位。只有通过显宗学院学习的人,才可以修习密宗。</p><p class="ql-block">我们没有进去。</p> <p class="ql-block">回来时,经过了时轮坛城院,即5号殿。</p> <p class="ql-block">时轮坛城院内的转经轮。</p> <p class="ql-block">时轮经院。</p> <p class="ql-block">边上小门是九间殿、遍知殿院落的出口。从这里进去就是逆向游览大金瓦殿和大经堂。</p> <p class="ql-block">围着塔尔寺的几座核心建筑,我们转着圈,何老师金句不断响起:</p><p class="ql-block">世人总是纠缠于“求不得放不下”,很辛苦~</p><p class="ql-block">自在就是快乐生活的方式~</p><p class="ql-block">我们在佛殿中要能被感染、感悟、感恩……</p><p class="ql-block">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心灵容易空虚无助……要做一个有信仰的人~</p><p class="ql-block">感谢何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