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游我国G228国道海岸线,寻觅人文历史与自然风光(七)

~立

<p class="ql-block">第十六天,从象山出发前往临海</p> 1、宁海十里红妆文化公园<div>十里红妆文化园位于浙江省宁海县跃龙街道。这座建筑面积1.18万平方米,耗费6年时间才完工的项目,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里红妆婚俗”为主题,设置“百世流芳·红妆”“十里迎亲·婚嫁”“洞房花烛·红鸾”“衣香鬓影·红妆”“千年情缘·卧榻”“缑乡传承·非遗”“匠心工艺·坐具”“文创展厅”等10个展厅,全方位再现浙东地区特有的婚嫁习俗和地方文化<br></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洞房</p> 宁海“十里红妆”婚俗一向以礼数周重、嫁妆丰厚、排场盛大为人所知。据传,南宋时期,宁海西乡村庄的一村姑救下了宋高宗,并以机敏巧妙拒绝嫁给皇帝。宋高宗为表谢意下旨方圆百里人家,嫁女时可享凤冠霞帔和半幅銮驾的厚遇。民谣云:“村姑救康王,浙东女子尽封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花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梳妆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衣柜</p> 人们常用“良田千亩,红妆十里”来形容嫁妆之丰厚。嫁妆器物繁多,大到床铺家具,小到针头线脑;从橱柜桌椅、枕箱被褥、盒盘桶篮到金银首饰、衣裳布匹等,各类用品一应俱全,日常所需无所不包。 “许十里红妆,渡三生良缘。”十里红妆是旧时富有人家嫁女之宏大场面。婚俗中的主体结构和程序沿袭了旧时期明媒正娶的婚姻必定要经过的六礼。2008年6月,“宁海十里红妆婚俗”上榜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婚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肚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个世纪的结婚证</p><p class="ql-block"><br></p> <h3 style="text-align: left;">2、前童古镇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前童古镇,地处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西南,面积68平方公里,人口2.6万,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理环境独特的江南古镇,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和浙江省旅游城镇。是浙东地区保存至今的一座最具儒家文化古韵的小镇。 </h3> 前童镇其实面积不算小,明清时的那些古街老屋被外围大量新建的房屋包裹着,走入古镇,外面的喧嚣嘈杂几乎瞬间被隔离,穿越到另一个世界。 沿着卵石铺就的小径走进前童古镇,满目皆是明清时期的古老民居。老宅的地基也多是用卵石垒砌,祠堂、古井、水渠错落;潺潺溪水在门前流过,溪中小鱼悠然自得,颇具生气。我们刚开始还顺着景点路标行走,不一会就有些迷糊了,童姓先祖按照八卦原理,把溪水引进村庄,构建成“水八卦”,溪水在门前屋后流过,身处其中就如走迷宫一般,但据说只要逆着水流而行就可以走出古镇。 <br><br> 当地童氏自南宋绍定年间在此定居后就勤耕好学。明初,童伯礼两次礼聘方孝孺讲学于石镜精舍,共同奠定了诗礼名家的基础。这里还是辛亥革命浙江总指挥童葆喧的故里和台束革命根据地。可供游览的有完好的古宅、老街、民俗博物馆、鹿山、石镜山、孝女湖、柴万婴柏和徐霞客古游道等景观。 这里还有一些老手艺人做得精致的画作,竹编工艺,木工艺等等,都很佛系的在经营。 <p class="ql-block">“家家有雕梁,户户有活水”就是对古镇最贴切的描述。前童老屋斑驳的墙面构成了活生生的黑白水墨,原汁原味,沧桑感油然而生。</p> 。 早先,知道宁海有这么一座古镇的人很少,大多是一些摄影师,到这个地方采风。后来因为陈逸飞的遗作《理发师》在前童古镇取景,让沉寂多年的前童古镇声名鹊起,前来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陈逸飞当年选中这里作为《理发师》的主要拍摄地之一,他曾这样评价心目中的前童:古镇随处可入画,尤其是这里的“静”,能给人一种回到家的感觉,这种感觉又有点陌生。 理发师拍摄地其实是间很小的屋子,大概不足8平米,昏暗的光线,斑驳的墙面,摇摇欲坠的木质座椅,放佛时光倒流,物是人非,恍如隔世。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宗祠</h3> 前童古镇的童氏宗祠,建于明洪武18年(1385年),由明代大儒方孝孺亲自设计,由塔山童氏六世祖的妻子罗氏率子伯礼、伯谦等四兄弟所建。方孝孺不仅设计了童氏宗祠建筑,而且制定了祭祀制度和童氏族规来维系整个家族的有序性,从此奠定了前童宗族文化的基础。《塔山童氏谱志》记载:“我族有宗祠,制定于方正学先生。”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俗博物馆</h3> <p class="ql-block">3、台州紫阳街</p><p class="ql-block"> 紫阳街是临海市第一古街,是千年古城的缩影,是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 街名的来历 紫阳街原来是有街无名。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重修《临海县志稿》绘制《临海县治附郭图》上,这条街没有街名的记载,而按照古迹、人名、地名而称呼这条街的所在地,当时称街的北端黄坊桥,南头揽秀楼,中间地段,从北至南称紫阳宫、一洞天、奉仙坊、十字街口、迎仙坊、白塔桥头、方一仁、德清巷口、牌门周、腊巷口、安乐天、炭行街等50多处地名。</p><p class="ql-block">紫阳街据说为了纪念道教南宗始祖紫阳真人张伯端而建的</p> <h3 style="text-align: left;">1994年1月4日,临海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识志士将解放街的历史,作了详细、全面的调查研究,向市人民政府提出建议和改街名的依据和理由。市委、市政府于1998年冠名为紫阳街。改名紫阳街也是为了纪念南宗始祖张伯端,他号紫阳,生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卒于元丰五年(1082),寿99岁,居住临海城关樱珠巷。张伯端著作《悟真篇》一书中,倡导以道教内丹为中心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学说,与魏伯阳《参同契》并居道家正宗。特别是他晚年,以非凡的毅力,为探索延年益寿秘密,历尽艰辛,倾其毕生精力,为人类健康与生存作出贡献。</h3> 寺院外写着“神龙古刹”的牌坊吸引,走入城墙之内远远的便看见这院种还屹立着一座塔,这塔名为“千佛塔”,是浙江仅存的二座元塔之一,了解之后才知这塔也是中国古塔中的精品和一绝呢。<br> 台州府城墙是现存最古老的砖石全面包砌的城墙,具有独特的修筑工艺,墨灰色的城墙横卧在海这座江南名城的崇山峻岭之间,威严壮阔的同时又增添了一份江南的温柔灵气。 紫阳街的街道古色古香。全都是用青石板铺成的,每块青石板大小相同,颜色相同,都是精心雕琢的,非常讲究。两旁的房子别具特色。它没有现代建筑的气魄雄伟,但却有明清朝代的古色古香,那木头房有的只有三层高,门和窗户雕刻着各种图案:那飞舞的龙活灵活现,那翱翔的凤栩栩如生,真是龙凤呈祥。<br><br> <div style="text-align: left;">井上有圈。圈上有盖。盖边有锁。两个井口,底下联通。叫“双眼井”,又名“千佛井”。因为井壁全部都是用阴纹佛像砖砌成,造井人有劝世人”饮水思源”的意思</div> 千佛井,其实是两口井,但又不仅仅是井。相传千佛塔建成后,为了平衡阴阳,才建了千佛井。千佛塔塔身有1003尊佛像,相对应的在千佛井的井壁也刻有千尊佛。站在千佛井旁,抬眼就可看到巾山文峰双塔和龙兴寺内的千佛塔。 <h3 style="text-align: left;">紫阳街249号的中国人民银行台州支行旧址,是民国时期临海最早的一家银行。二层木结构四合院建筑,罗马柱、老门廊,传统的中式风格结合欧式的设计,带着浓浓的年代色彩。一楼在柜台内外设立了人物蜡像模拟上世纪50年代银行办理业务的情景。二楼收藏了伴着历史车轮前行的临海金融记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9年7月成立临海最早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h3> <p class="ql-block">走进古街,第一眼看见的就是香喷喷的小吃,有海苔饼、蛋清羊尾、乌饭麻糍、萝卜墩等各种美食。</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海苔饼颇受人们的喜爱</h3> 坊墙就是紫阳街的特色所在清代时,这里发生了两次特大火灾<br>知府李鸣梧先后拨款建成9堵防火墙。 坊墙又称“防火墙”,有“悟真坊”、“奉仙坊”、“迎仙坊”、“清河坊”、“永靖坊”这5座坊。 第十七天,从台州出发,前往温州再回成都 1、永嘉石桅岩<div>在鹤盛乡下岙村北约500米处的峡谷中,有一巨峰,擎天拔地,因形似船桅,故名石桅岩,其相对高度306米,通体皆石,呈浅红色,岩顶如并蒂莲蕾,比肩而耸。此岩有“浙南天柱”之誉。石桅岩周围环拱着九座高度在100--200米之间的峰峦,它们高低不等,形态各异,如群星托月般,簇拥着这“天之骄子”。石桅岩三面环溪,陡坡松枝展翠,藤萝障翳,时有猴群出没。<br></div> 石桅岩风景区内最壮观,最让人惊叹的一处景点,就是雄壮,巍峨的石桅岩。这是一座由岩石构成的石山,山峰的岩壁十分陡峭,近乎垂直于地面,在岩壁上没有生长任何植物,映入眼帘的只有光秃秃的黄色岩石。 2、永嘉岩头村丽水古镇<div>丽水古街位于岩头镇上,形成于清代,全长300多米。旧时90余间店面长廊相连,长廊依水而建, 随水势蜿蜒,廊下挂着一个个红灯笼,和参天的古树绿影相向。沿街有丽水古桥、接官花亭、楠溪石寨等景观,非常值得一逛。<br></div> 丽水古桥:又名“永庆桥”,位于乘风亭前,是一座跨越丽水湖的石桥,名曰丽水桥。该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此桥虽经几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坚固如初。这里是摄影爱好者必须拍摄的景点,天气好的清晨老农牵着老牛带着斗笠下地的场景。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孝思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芙蓉村的寨门</h3> 所谓“接官”,带有向往科举功名的意思。亭中有对联曰“名师留奇迹,怪匠逗行人”。因位于岩头丽水街南端荷花池畔又名花亭。<br>  接官亭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亭子内四柱,外四柱。顶部平面为方形重檐攒顶,五层斗拱叠成八角藻井,隐喻五行八卦。重檐屋面八条脊背,分别立有“张果老骑白驴”塑像,脊端雕塑“刘海献钱”图案,结构严密,外观朴实。 2、永嘉芙蓉古村<div>芙蓉古镇是楠溪江各村落中历史最悠久的大型村寨村,始建于唐代末年,为陈姓的聚居地。芙蓉村中本无芙蓉,因其西南山上有三座高崖,其色白里透红,状如三朵含苞待放之芙蓉,因而得名。整个古村呈正方形,坐西朝东,按照“七星八斗”的思想进行规划设计,意为天上星与地上人相对应,星筑台、斗凿池以为象征,卵石砌成的寨墙,使得整个村庄犹如一座小城堡。东面寨墙正中开一寨门,两边稍远处开二小门,寨门为砖木结构,两侧有砖砌围墙相连,整个寨门保存的比较完全。踏进古村,仿佛一脚跌进了历史的岁月里......<br><div><br></div></div> 芙蓉亭像是一朵盛开的芙蓉花,是一座两层楼阁式歇山顶的方亭,亭子飞檐翘角,亭内设有美人靠,人们通过南北二条长长的石板桥进入亭内。这里成了老人们聚集闲聊的好地方。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芙蓉书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氏宗祠</h3><div>陈氏大宗祠建筑坐西朝东,前面有一个大院子,院的南北各有一门,南门叫“光宗门”,北门叫“耀祖门”。院子的前方开有一方小池,叫“相承池”,池的东岸有一照壁,照壁上雕有“八仙乘槎图”。陈氏大宗祠的主体建筑为七开间,两进建筑,正厅左右为宽敞的廊间,与享堂正对着的是精美的大戏台,它向院内凸出,为便于观众看戏,三面开敞临空。戏台的屋顶为歇山顶,檐口高,翼角飞扬,木结构上有雕成神仙人物的斜撑,精美的花篮柱,覆莲式的梢子,雕工非常精巧,像这样的建筑,实属罕见。宗祠的正厅上方高悬着许多功名牌匾,其中大堂正中的最上方为“状元及第”匾。此匾系竖匾形制,结构和用材十分考究,红底金字。由合抱粗的大樟树锯成的一块厚厚的木板精心制作而成,中间镂进寸许深,上镌“状元及第”四个大字,两旁有“同治七年岁次戊阳月吉旦”、“裔孙陈桂芬敬立”字样。字上方浮雕龙腾青云图案,左右与下方是云彩图案,寓“青云直上”的之义。享堂的柱上写有许多楹联,其中有一对柱上写道:“地枕三崖,崖吐名花明昭万古;门临四水,水生秀气荣荫千秋”,道出了芙蓉村的鼎盛文风和绝佳风水之间的内在联系。<br></div> <br><br><br><br><br> 宗祠的正厅上方高悬着许多功名牌匾,享堂的柱上写有许多楹联。其中有一对柱上写着:"地枕三崖,崖吐名花明昭万古;门临四水,水生秀气荣荫千秋",说的就是美蓉村的鼎盛文风和好风水之间的关系。 院的前方开有一方小池,叫"相承池",池的东岸有一照壁,照壁上雕有"八仙乘槎图"。陈氏大宗祠的主体建筑为七开间,两进建筑,正厅左右为宽敞的廊间,与享堂正对着的是宗祠中最为精美的大戏台,它向院内凸出,三面开敞临空,便于观众于三个方向看戏,戏台的屋顶为歇山顶,檐口高,翼角飞扬,木结构上有雕成神仙人物的斜撑,精美的花篮柱,覆莲式的梢子,雕工非常精美,像这样的建筑,在全国也属罕见。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正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俗馆</h3> 芙蓉三星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很好地保持了明末清初的浙南民居风格。 四合院式的平房木构建筑,造型古朴简洁。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进婚床</h3> <p class="ql-block">结束20天的旅行,总的来说增长了见识,感触颇多,行万里路,胜是读万卷书。用照片记录,留给我们一些回忆吧。</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