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这一讲形对意联是对联六要素分开讲解的最后一讲,关于形对意联,通则条文是这么写的:第六条,形对意联。<b>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b></p><p class="ql-block"> 对联,顾名思义,既对且联。<b>形式上,要求相互对仗;意义上,要求相互关联。</b></p><p class="ql-block"> 对联作为格律文学的一种,相互对仗就是它格律它的外形,是为了保证它的合格性;而意义关联就是它的内涵,是为了保证它的文学性。从重要性来讲,<b>格律只是形式,意义才是核心。</b>也就是说,对仗只要合格即可,意义及其关联才是我们需要努力追寻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所谓意义关联,就是对联的语意相互关联,上下联分别表达的内容在意义层面上要有一个有机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统一于一个主题。</p><p class="ql-block"> 一般来说,上下联应该围绕一个主题,或进行同一方向的并行表达,或通过一正一反的相对方式进行表达,或是通过设问、递进、因果等逻辑关系的承接进行表达。这就是所谓的<b>正对、反对、串对(也称为流水对)。</b></p><p class="ql-block"> 如果一副对联只求形式上的对仗,不求意义上的统一,那就会留下拼凑的痕迹,甚至出现风马牛不相及的情形。</p><p class="ql-block">例如:</p><p class="ql-block">楼头花始放;</p><p class="ql-block">阁下李先生。</p><p class="ql-block"> 从形式上看,这副联对仗十分工整,无可挑剔。但是,它的上下联各说各话,内容毫无关联,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不能表达一个统一的主题,和我们通常讲的对联是有很大的差别的。</p><p class="ql-block"> 说到这,有些联友可能看出来了,这不是无情对吗?怎么就不是对联了?确实,这就是无情对,目前还没有从对联的范畴内独立出去成为一门独立的格律文学形式。与此类似的还有不少的机巧联以及诗钟里的一些分咏、嵌字,它们也是为了追求它们各自要求的趣味而常常导致上下联的意义疏于关联甚至毫无关联。所以,有不少楹联大家都认为,他们只是披了对联外形一种文字游戏而已。举两个例子:</p><p class="ql-block">1,机巧对:</p><p class="ql-block">万砖千瓦百工造成十佛寺;</p><p class="ql-block">一篙二橹三人摇过四仙桥。</p><p class="ql-block"> 这副联,上联四个数字万千百十依次递减,这是它设置的机巧。下联以一二三四依次递增进行破解,为了破解机巧甚至格律都不管了。联意上,上联说盖寺庙,下联说划船,可以说是毫无关联。</p><p class="ql-block">2,诗钟的分咏:</p><p class="ql-block">酒/桥</p><p class="ql-block">三杯放得云山倒;</p><p class="ql-block">一架飞将丘壑连。</p><p class="ql-block"> 经典的没背下来,拿我以前写的先凑个数。这种形式的乐趣有点类似制谜,要求联语写它又不能出现本字。本来难度就大,而题目还常常选取两个相去甚远的事物让人去写,这要是还能让他们关联上那必定是大神了。</p><p class="ql-block"> 总之,以上这几种联都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对联。那么,如何才是既对且联呢,咱们继续举例说明:</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花看浓时须放眼;</p><p class="ql-block">山行险处早回头。</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前几天写的一副联,上比借看花赏花劝诫众生身处温柔乡时切不可沉迷其间,还是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些。下比告诫登山历险时不可惊慌更不可莽撞,要能从容处置,尽早回头。上下比分别沿着看花和登山的脉络行笔,并行伸展,仿佛没有交集,但其实它们都是在讲为人处世的道理,这就是他们共同的主题。这种上下比平行伸展的写法也被称为“正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无可奈何花落去;</p><p class="ql-block">似曾相识燕归来。</p><p class="ql-block"> 这副联大家都熟,上比伤花落,下比喜燕归。上比“无可奈何”显得多么无情,下比“似曾相识”又显得甚为有意!一个无情,一个有意,对比十分强烈。看似上下联背道而驰,但其意义又相互映衬,一“去”一“来”,遥遥相对,虽截然有别,却又归结于同一主题,感慨人生多味。像这样,两比联语行笔方向一正一反,形成对比鲜明的写法也被称为“反对”。反对具有较强的表现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苟利国家生死以;</p><p class="ql-block">岂因祸福避趋之。</p><p class="ql-block"> 这副联出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大意是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生死以赴。岂能因为有祸就躲、有福就上。上下比之间通过一个转折关系连接,联意如流水一般从上比连通至下比,这种创作方法就是串对,也叫流水对。</p><p class="ql-block"> 从楹联创作实践来看,一般情况下,流水对的艺术效果最佳,反对次之,正对再次之。所以,大家在对句练习时要多尝试流水对和反对,不要傻傻的只知道正对哦。</p><p class="ql-block"> 到此,对联六要素的全部内容就讲完了。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会它并严格执行就能更快的入门。因为新人嘛,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对新人来讲,什么都是新鲜的,作联就好比过河,咱做教员的不能说这也能过、那也能过、好多地方都能过,那样他们会无所适从找不到方向。我们就是要坚持从学习联律通则这条路上走,六要素就是帮助他们过河的石头,这样才不至于让他们感到迷茫没有方向,也才能更快的入室登堂。</p><p class="ql-block"> 好了,终于把最难讲的六要素讲完,不容易,大家学下来也不容易,加油!迈过这个坎,以后的讲义相对就轻松的多了,这讲就到这,祝您进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