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

老马识途

<h3> 蒋小平</h3> <h3>  从官方消息得知,离单位一公里的江夏村很快也要进行城中村改造拆迁了。有感于因没有对临近的陈田村在拆迁前做下影像记录而遗憾,昨天趁着到江夏农贸市场买菜,以手机做记录工具,先到位于村中心的宝林堂走了走。</h3> <h3>  都说在岭南大地,凡有村庄,必有祠堂,凡有庙宇,必供北帝。而广州市黄石街江夏村的庙宇宝林堂供奉的不是北帝,而是在广东地区乡村唯一供奉六祖慧能的坛庙。经过城中村的高楼大厦夹缝,来到黄石街江夏村街心公园一号,眼前豁然开朗。古色古香的宝林堂与当地李氏大宗祠并排。门口是大广场,广场边则是一个池塘。宝林堂坐西朝东,三路两进,中间为六祖坛庙,左边为乡约,右边则为张王古庙,总面积大约有500平方米。小小江夏村,这三座建筑集于一体 融合了儒释道文化。其中,宝林堂为佛教文化,张王古庙为道教文化,乡约则是封建社会根据儒家文化制定乡规族法的执行之处。<br></h3> <h3>  宝林堂的主体建筑为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这是传统广府祠堂的建筑形式。坛庙的灰塑与博古脊上塑有精致的飞禽走兽,墙体为青砖,墙角为花岗岩石,屋顶绿琉璃瓦镶边。此外,宝林堂石刻门联与石刻牌匾,整体建筑显得古色古香。应该说,宝林堂所用的建材都是一流的。根据宝林堂的石刻记载,该坛庙自光绪四年(1878)重建到现在,除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所受到的人为冲击与破损之外,宝林堂基本没有其它破败,完整保留至今。<br></h3> <h3>  江夏村开村800多年。当地村民介绍,未有江夏村,先有宝林堂。宝林堂现在整体结构保留完整,见证了六祖禅宗文化在当地的传播,现为区级文物登记保护单位,其文化底蕴有待进一步深挖…… </h3> <h3>  宝林堂中原本供奉有六祖的塑像,曾经香火鼎盛,村民每逢初一十五都到庙里上香,宝林堂与当地居民生活融为一体。文革期间,六祖塑像被毁,宝林堂曾经一片空寂。2011年,江夏村村民集资修复宝林堂,重塑六祖像。宝林堂重新对外开放,现为区级文物登记保护单位。</h3> <h3>  江夏村靠近广州市白云区黄石路,相传建村的李姓始祖是南宋年间从陇西因戍边兵役迁徙前来的,他们多为骑兵(离江夏村不远的马务村就是专门养马的地方)繁衍到现在已经800多年近30代。事实上,当地村民受基因影响,大都长得牛高马大,行事粗旷勇猛。宝林堂右侧李氏大祠堂大门的对联“尤龙世派,戎马宗风”佐证江夏李氏先祖当年的威勇。</h3> <h3>  今年71岁的李富生老人是宝林堂与当地李氏大宗祠的负责人,他说,江夏村现在已经开村800来年,但是当时开村的时候,宝林堂已经存在,老一辈传说当时的韶州宝林寺香火经常飘到江夏村,群众以此为据,设立庙宇,供奉六祖,并以宝林寺为根,为江夏六祖坛庙取名为“宝林堂”,自此代代相传。现在,江夏村以宝林堂为号对外交流。但凡醒狮交流活动,看到宝林堂为号的,必定来自江夏村。因为有了宝林堂,李氏大宗祠也依着宝林堂而建。现在,每天一早他要先开宝林堂然后再开李氏大宗祠,正是尊重这一历史事实,同时也守护着乡亲的心灵之所。</h3> <h3> 我递了一支香烟给李福生大叔,忽然想起诗人里尔克的一句话: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