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三星堆命运的两个女人

我心依旧

陈进 图/文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导读</b></font></div><font color="#ed2308"> 中原,夏、商、周以后逐渐成为华夏文明中心!历史研究和基因研究表明:华夏文化的主体民族汉族,是华夏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融入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古羌族!<br> 同样,历史研究与基因研究表明:在中原中心之前的大约5000年前,岷江流域活跃一支古羌人,核心区域就是成都平原,他们早年从甘青地区马家窑沿岷江迁徙而来,其中一些分支后来往西藏、云南迁徙,分别形成藏族、彝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留在成都平原的古羌人逐渐发展成震惊世界的三星堆!<br> 这一前一后的古羌群体,他们有关联吗?答案是肯定的。其核心人物就是华夏首个封建王朝的缔造者:大禹。因为大禹古羌集团融入中原,使古羌人成为中原的主体。而大禹就来自于成都平原的三星堆。作为黄帝的后人大禹为什么会出生在成都平原呢?华夏文明始于“炎黄联盟”,也就是黄帝与炎帝的联盟,在古代,联盟最主要的载体就是联姻,“炎黄联盟”就是从黄帝与古羌嫘祖的联姻开始的,也正是因为黄帝与嫘祖的联姻,作为黄帝和嫘祖的后人大禹,才有可能出生在古蜀成都平原!<br> 所有文史资料都记录了上古时期唯一的中心——中原,三星堆的发掘,却为我们展现了上古时期另一个中心,而且是更早、更大的中心?<br> 中原寻找夏王朝早期都城的失利,给国内疑古派打了一剂强心针,从全面否定夏王朝的存在,发展到外来文明说甚至外星文明说,等等,眼花缭乱!<br> 今天我们将在“中原派”和“凝古派”之间提出了第三条路线,即古羌、古蜀、古夏同源理论。<br> 本文以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为基础,结合古文献研究、古民族迁徙与融合研究、古气象研究、现代基因研究等成果,用严密的逻辑来梳理大数据,找出相互印证的证据链,换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品味华夏文明!并一举破译三星堆、夏王朝密码。</font><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b></div> 1929年,广汉发现三星堆,自今已近百年,随着三星堆考古发掘的深入,特别是1986年三星堆两个器物坑的发现,一个又一个的不可思议的器物震惊世界!<br> 三星堆在热闹辉煌之后,三星堆的研究却是另外一番风景,三星堆从哪里来?是谁的三星堆?为何神秘消失?等等问题,依然是雾里看花!<br> 三星堆的出土器物中,有世界同期最大、最精美的青铜大立人像;有夏商周三朝体量最大的青铜器——青铜神树;有华夏独一无二的的金权杖、金面罩,还有华夏同期最多、最精美的玉器、象牙等,每一件三星堆神器的出土,在震惊世界的同时,都是一次为三星堆正名的呐喊!古蜀从来就不是蛮夷之地!三星堆的辉煌也绝非仅仅一个西南地方政权能够容纳得下的!<br> <font color="#ed2308">三星堆出土的华夏独一无二的金权杖</font> <font color="#ed2308">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像是世界同期最大的青铜人像</font> <font color="#ed2308">全球同期最大的青铜器:三星堆青铜神树</font> 要破译三星堆密码,我们必须改变方法!今天我们将换一个全新的思路,到华夏文明大背景下去思考,用最新的考古发掘为基础,结合古文献研究、古民族迁徙与融合研究、古气象研究、现代基因研究等成果,用大数据找出相互印证的证据链,去梳理三星堆的前世今生!<br> 三星堆延续的时间大概从4800年前-3000年前,在华夏文明中涵盖黄炎、夏、商、周,在世界同期,可以说是唯一的延续近两千年的城池。今天,让我们一起梳理黄炎联盟、夏、商这段历史的演变过程,才能在华夏文明历史长河中,找到三星堆准确的历史坐标!<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开创三星堆</b></div> 约6000年前-5000年前,一支古羌部落从甘青马家窑地区来到了岷江流域,并从岷江流域沿云南、西藏不同方向迁徙,分别形成的藏族、彝族、纳西族等民族,这一情况早年被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的费孝通关注,首次提出藏彝民族走廊概念,后完善为:藏、羌、彝民族文化走廊,大体包含古羌族的迁徙路线。<br> 约5000年前,古羌部落中最主要的一支通过茂县、汶川等地进入成都平原什邡桂圆桥,并于4800年前进入三星堆地区。这就是古蜀国的前生蜀山氏人。<br> 现代考古已经完全证实了:甘青马家窑(6000年前)——茂县营盘山(5500年前)--什邡桂圆桥(5100年前)--三星堆(4800年前),这些遗址之间陶器上有上下承接关系,从而证明古羌的迁徙路线。与复旦大学基因研究中,古羌在岷江流域与后来形成藏族、彝族部落分开的于5000年前基本契合。<br> <font color="#ed2308">古羌族往三星堆的迁徙路线</font> <font color="#ed2308">考古中的古羌迁徙路线</font> 4700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登上历史舞台。<br>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是上古时期第一个进入中原的部落,被中原后人认为是华夏正统,后来逐渐形成的中原中心论,其核心就是黄帝中心论。<br>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br> 据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顾颉刚考证认为,氐羌同为姜姓,即同出于炎帝。山东大学、光华大学教授,上海博物馆历史部、总务部主任童书业,更进一步论证:“‘姬姜’似即‘氐羌’。‘姜’之即‘羌’……‘姬’之即‘氐’。”这也证明了炎帝的古氐羌属性。<br> 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黄炎联盟正式登上中华历史舞台。华人(不仅汉族)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br> 4700多年前,成都平原蜀山氏人中出现一位非常杰出的女性部落首领,她就是嫘祖。<br> 嫘祖:四川盐亭西陵人,据百度百科介绍:嫘祖是实现西陵内部联盟和西蜀部落联盟,并与黄帝实现部族大联盟;辅弼黄帝,联盟炎帝榆罔,东进中原,战败蚩尤,统一万邦,奠定华夏立国基础的政治家。<br> 以上说明:嫘祖不仅是古蜀联盟首领,而且也是黄帝部落、炎帝部落联盟的核心人物。《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两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嫘祖作为中华“人文初祖”黄帝的正妻,是有史籍记载的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华夏文明的奠基人。嫘祖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和精华,它属于华夏上古文化、根文化的范畴,是世界丝绸文化的宝贵财富,是炎黄文化、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东方女性文化的光辉典范。大约公元前3083年,黄帝嫘祖巡视全国,教民育蚕,嫘祖因积劳成疾仙逝于南巡道,黄帝尊嫘祖生前遗嘱归葬故里,即今四川盐亭金鸡青龙山,建墓立碑,春秋祭祀。约公元前3010年,黄帝嫘祖之孙颛顼皇帝为了人民祭祖方便,在今金鸡镇青龙山上修建了祭祀嫘祖与黄帝的宗庙嫘轩宫。从此,嫘祖与黄帝,女祖与男祖,同祀一庙,共享香火。<br> 嫘祖也是公认的中华第一个发现蚕和利用蚕丝的人,嫘祖作为古蜀联盟首领带领蜀山氏人种桑、养蚕、织丝,从而开创了古蜀国。人们用织出的蚕丝做成了衣服,慢慢的终止了靠树皮树叶兽皮为衣服的原始时代,嫘祖也因而被称为蚕桑之神。<br>古蜀国也是华夏唯一因蚕而立的古国,《说文》注:蜀,葵中蚕也。很明显蜀国是因蚕而得名,后来的蜀王也直接用蚕丛这个名字,再次证明古蜀国的建立就是嫘祖带领蜀山氏人种桑、养蚕、织丝的结果,地点就是今天的三星堆。三星堆4800年前开始有蜀山氏人居住,4700年前开始建城,与嫘祖年代完全一致!而三星堆距离嫘祖老家盐亭仅一百多公里。嫘祖故里盐亭自黄帝时期开始,就有栽桑养蚕和盛产丝绸的记载,这是史学界都予以认可的公开事实。<br> <font color="#ed2308">嫘祖出生地盐亭据三星堆仅一百多公里</font> 嫘祖开创三星堆古蜀国,当时的政权叫什么名称呢?<br> 在嫘祖的带领下,三星堆是最早利用丝绸替代树皮、兽皮衣服的城池,服饰之美是显而易见的,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大立人像,服饰之华美就是最好的例证,“华”字在说文解字中本意就是服饰之美,用“华”来赞美三星堆的华丽的服饰是最适合的。“华”字的另一层意思“繁华”来形容三星堆也是极其恰当的,当时的三星堆因为遍布全国和中亚等地的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三星堆已经是华夏的中心城池,繁华程度在当时堪称第一,所以三星堆在当时被称呼为“华”朝。<br> 还有一个能直接证明三星堆就是“华朝”的证据,就是“华阳”这个古蜀地名,今天的双流华阳镇。“华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古蜀的代名词,记录古蜀历史《华阳国志》就是以“华阳”而得名。说文解字里讲“阳”字的本意是南方的意思,“华阳”真实含意就是“华朝”之南,那处于“华阳”正北方的三星堆,就是“华朝”所在。<br> 民藏三星堆文物中,有部分记录三星堆“华”朝和“夏”朝的记载,恳请相关专家重视。<br> 这个“华朝”对三星堆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个“华”字就是我们破译华夏文明最为关键的密码!<br> 嫘祖带领蜀山氏人不仅开创了古蜀国三星堆华朝,而且创造了三星堆一千多年的辉煌!三星堆考古显示,三星堆的城池规模已经与中原商王朝最鼎盛时期商都规模相当!是什么力量促使三星堆如此之辉煌?<br>1、三星堆的辉煌首先得益于嫘祖的卓越的政治远见,嫘祖早年统一了西蜀部落联盟,随后与黄帝的联姻促进了黄帝部落、炎帝部落的联盟,华人现在自称“炎黄子孙”讲的就是“炎帝、黄帝联盟”之后人,联盟的核心纽带就是黄帝与嫘祖的联姻。嫘祖是辅弼黄帝,联盟炎帝榆罔,东进中原,战败蚩尤,统一万邦,奠定华夏立国基础的政治家。是嫘祖为三星堆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平台!<br>2、三星堆的辉煌说明了古蜀国三星堆必须有个强大的经济基础,而这又与嫘祖有着密切的关系!<br> 强大的经济基础往往与贸易有关。今天的中国如此,古蜀国同样如此!因嫘祖教化蜀人种桑、养蚕、织丝而建立起来的古蜀国,丝绸就是其最主要的贸易商品,古蜀国四千多年前就编织遍布全国的丝绸之路,今天三星堆出土的印度洋海贝和与古埃及类似的金权杖,很可能与丝绸贸易有关,比后来中原的丝绸之路足足早了两千多年!<br><div> 张骞: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中原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张骞李广利传》记载:张骞在西域发现了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夏国,使用蜀地岷邛的竹杖和蜀布,在印度天竺还有一个与大夏国雷同的国家,这些“蜀布”就是从蜀地经印度天竺到中亚,形成一条完整的南方丝绸之路,被专家们称为“蜀身毒道”,远早于中原的丝绸之路!<br></div> <font color="#ed2308">有专家把三星堆南方丝绸之路称为:“蜀身毒道”</font> 今天,三星堆出土的有关丝绸的证据直接证明了三星堆与丝绸的密切关系!<br> 在古代,我国主要的贸易商品有三样:丝绸、茶叶和瓷器,其中瓷器出现比较晚。<br> 有文献记载茶叶也产生于炎帝时期的神龙尝百草的蜀地,《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有一种说法神龙就是炎帝,即便不是炎帝,也是与炎帝同时期、同区域的人。《神农本草经》曾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古蜀高山密林多瘴气,用茶解之!中国利用茶叶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而茶叶最早的贸易对象主要是西南藏族、彝族、纳西族等,所以,专家们称为藏、羌、彝民族走廊的岷江流域,也是最早的茶马古道!<br> 丝绸和茶叶贸易,为三星堆的古蜀国华朝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也为后来的大禹部落走向中原铺好了路基!<br>3、老一辈历史学家的研究和现代基因研究都表明:中原最主要的汉族是多个民族在不同时期融入、融合的结果,其中最主要一支就是古羌族,华夏第一个封建王朝夏王朝就是大禹王带领古羌集团开创并进入中原。根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夏本纪》记载,黄帝与嫘祖联姻后,嫘祖的二儿子昌意,降居若水(雅砻江),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是为帝颛顼也。后来第一个统一华夏的大禹就是帝颛顼的后代,也就是嫘祖古蜀国的后代。<br>《孟子》、《史记》、《吴越春秋》、《水经注》、《蜀本记》等记载,“禹兴于西羌”或“出于西羌”,其出生地是古代汶山广柔县石纽乡。<br> <font color="#ed2308">大禹出生地汶川距离三星堆仅几十公里</font> 大禹出生在西羌的证据链中:先有黄帝与嫘祖联姻,再有其子被封蜀地雅砻江,后有其子昌意再娶蜀山氏羌女,这一系列几乎闭环的证据链,足以证明大禹出生地就在“西羌”,同时也证明了大禹是嫘祖与黄帝联盟的结果,同时也是羌人!也是蜀人!<br> 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曾指出:禹“以羌族为主建立夏王朝,在进入中原后接受龙山文化的影响,可能就逐渐改变其旧俗,形成中原文化”。他还认为马家窑文化氏族部落,“可能系羌族祖先”。这也就是说,禹部族属于原生活在甘青地区的羌族东向发展的一支。这与前面考古发现的古羌迁徙路线基本吻合!<br> 可以看出:嫘祖、古羌、古蜀华朝、大禹同源!<br> 《竹书纪年》记载大禹的形象:“(禹)虎鼻大口,两耳参镂”与三星堆出土青铜人像基本相符。<br> <font color="#ed2308">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像</font> 大禹部落除了有古蜀国华朝强大的经济基础以外,治水更是其特有的本领。大禹出生在岷江边,岷江自然就是大禹治水成长之地!<br> 《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家乡治水:“岷山导江,东别为沱”,说的是大禹在岷江治水,采取的是往东把岷江水引入沱江的办法。<br> 沱江上游共有5条支流,分别是:绵远河、石亭江、湔江、清白江和毗河,前三条分别发源于九鼎山、龙门山等大山,与岷江无关。只有清白江和毗河与岷江水有关。神奇出现了:清白江和毗河的水都来自都江堰!这充分说明大禹是兴修都江堰第一人!比李冰早了两千多年!<br> 大禹为什么要修清白江和毗河?打开地图一看,更神奇的出现了,清白江和毗河紧邻三星堆!都属于三星堆核心区域!原来,大禹兴修清白江和毗河,就是为了给华朝三星堆供水!<br> 大禹开凿清白江和毗河,除了给古蜀三星堆供水以外,还有一项重要的用途,就是通过水运给三星堆运送玉石原料。<br> 三星堆玉石原料来源主要有两处:岷江流域的龙溪玉,彭州湔江宝山墨绿玉等。清白江的水源就是岷江的都江堰,通过清白江就可以将岷江龙溪玉运送到三星堆。清白江往北几公里处,还有一条濛阳河,其上游水源分别来自都江堰和彭州湔江,说明不管是岷江流域龙溪玉还是彭州湔江宝山墨绿玉都可以通过其运送,在濛阳河上还修了一条围绕三星堆遗址一圈的马牧河,这种只有一个出入口的封闭式环型河流只能是人工开凿。马牧河除了方便给三星堆运送物资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作用就是作为三星堆核心区域的护城河。濛阳河和清白江就在三星堆遗址下游广汉三水镇会合。玉石加工除了水运方便以外,自身也需要大量的水源,通过水力对玉器进行打磨过程中对水源也有一定的污染,所以玉石加工点只能选择三星堆城池的下游,三水镇完全具备以上条件。<br> <font color="#ed2308">三星堆水运系统与下游三水镇的玉石加工点</font> 1974年三水镇村民罗雄保挖沟挖到重达数吨的龙溪玉玉石原料,现陈列在三星堆博物馆。力证了三水镇就是三星堆玉石加工点。 <font color="#ed2308">三星堆馆藏三水镇出土的玉石原料</font> 从以上可以看出:嫘祖、古羌、华朝(三星堆)、大禹同源,古羌是共同的民族属性,华朝是部落联盟,三星堆是联盟中心城池,大禹夏后氏部落是三星堆华朝部落联盟中最主要的一支!也是后来走向中原的中坚力量!<br> 大禹家乡岷江治水取得成功后,走出岷江,扩及九州,取得地平天成、民得陆处、九河归道、九州划定的丰功伟绩。<br> 大禹在华夏治水,也绝非为了治水而治水,伴随一起的是潜在的经济利益。大禹借助古蜀华朝的强大经济基础,进一步把华朝三星堆的种桑、养蚕和丝绸贸易推向华夏大地。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凡是大禹传说比较集中的地方,都是著名古丝绸产地。<br> <font color="#ed2308">有大禹传说的地区与古丝绸产地、绿茶产地高度重合</font> 不仅丝绸产业同步,发源于古蜀的茶叶也在这些地区同步:西胡龙井、黄山毛峰、信阳毛尖等,而且与蜀茶竹叶青同类,都属于绿茶,与福建铁观音、云南普洱茶等完全不同。<br> 大禹治水,除了治水本领以为,还需要强大的人力、物力的支撑,大禹部落在华夏各地的丝绸、茶叶生产和贸易,正好为其治水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才可能成就大禹治水丰功伟绩!所以说:大禹治水绝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嫘祖开创的华朝数百年蚕丝产业、茶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结果。大禹带领族人凭借当年岷江治水这一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走遍中原大地帮助治水,被“拥戴为王”,建立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夏王朝,华夏文明开始从三星堆走向中原。<br> 一个王朝的诞生,不可能“拥戴为王”四个字就能概括。其中包含许多曲折、艰辛之路。有“拥戴”,肯定就有“不拥戴”,今天“拥戴”未必几十年会还“拥戴”,特别是大禹王朝一改之前的禅让制度,建立“家”天下的世袭制,很多部族首领,本以为通过努力就可以得到王位的念想破灭了,所以,大禹王朝从三星堆通向中原之路一定是充满刀光剑影!<br> 根据范勇著《解谜三星堆》、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尹弘兵著《禹征三苗与楚蛮的起源》等研究,引用大量古籍中记载的“禹征三苗”、“大禹平乱”等内容,说明了大禹王朝迁徙的艰难。<br> 司马迁《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记载的“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少康复国”,就是大禹集团在迁徙过程中与东夷集团一次短暂的权力更迭,足以说明其迁徙之艰难!<br> 今天,中原新砦遗址、王城岗遗址的发掘,再次证明了这些遗址都是大禹王朝往中原迁徙过程中的一个一个的节点。<br>经过三百多年的迁徙,大禹夏王朝于3800年前,到达中原二里头定都,从此拉开了中原华夏中心的大幕!华夏文明的核心就是嫘祖开创的三星堆华朝和嫘祖子孙大禹开创的夏王朝!<br> 大禹夏王朝迁入中原后,三星堆的地位相当于秦国早期故都雍城或元朝的元上都,与中原的大禹王朝同步发展。三星堆的考古却发现:三星堆在3600年前左右迎来新一轮辉煌!三星堆器物坑里面的器物基本来自3600年前-3200年前这个时间段!这又是为什么?<br> <br> <font color="#ed2308">三星堆再次辉煌</font> 夏末,因其王夏桀只顾自己享乐,不顾民众疾苦,约在3600年前,商部族首领汤率领着方国部落讨伐桀,并在鸣条之战中将其战败,此后,商王在中原正式登上华夏历史舞台。<br>3600年前正是大禹夏王朝在中原二里头鸣条之战之中战败之时,大禹夏王朝战败与三星堆新一轮辉煌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br> 据《尚书》记载:夏桀在鸣条之战中,并没有战死,而是“成汤放桀于南巢”《竹书纪年》《淮南子》《帝王世纪》等文献也记载,夏桀带着妻妾主动逃至南巢之山。<br> 《烈女传》说:“汤遂放桀,与妾同舟,流于海,死于南巢之山。”<br> 夏桀宠妾就是我国古代“四大妖姬”之首“妹喜”。<br> 有记载“妹喜”就是蜀王蚕丛送的,是蜀人也是羌人,夏桀两口子一起逃跑,相对边远,又有高山峡谷阻隔、同时又有宗族联系的三星堆老家,就是最理想之地。<br> 所谓“南巢”,即大禹部落位于南方的老巢。<br> 陆游在成都七年,曾任成都府安抚使参议等闲职,常在“巢山”吟诗、垂钓、下棋……写下《剑南诗稿》和《天彭牡丹谱》。在《剑南诗稿》中,有五首关于巢山的诗,即《巢山》二首和《山居》三首,属于“晚造平淡”的田园诗作。其中,《巢山》诗说:“巢山避世纷,身隐万重云。”而《山居》诗则说:“平生杜宇最相知,遗我巢山一段奇。”陆游诗里的巢山就是今天的三星堆上游彭州湔江地界。<br> 大禹部落回归后,带来了大量中原工匠和资源,使三星堆再度辉煌。其原因有:<br>一、族群匹配:大禹王朝、三星堆蜀王都属于古羌集团,同宗同族,同为执政政治同盟,相互往来十分正常。<br>二、规模匹配:当时华夏最大的三股势力就是商、夏(大禹部落)、三星堆。商是三星堆的敌人,促使三星堆突然辉煌的只能是夏流亡政权的加入。<br>三、年代匹配:三星堆突然辉煌与鸣条之战处于同一年代的3600年前。<br>四、动机匹配:大禹部落中原都城被灭后,最理想的逃亡地点就是相对边远,又有高山峡谷阻隔、同时又有宗族联系的三星堆。<br>五、祭祀玉器承接匹配:古羌人祭祀活动常用的通灵玉器,比如玉璋,在中原二里头有大量出土,但商灭二里头以后,中原再无踪影,此时三星堆却开始大量出现。这也是二里头大禹部落回归三星堆的铁证。<br>六、三星堆出土簪发和辫发两种发式的青铜人像,其中簪发一族就是代表回归的大禹夏王朝,辫发一族就是代表三星堆本土蜀王。三星堆被商消灭以后,蜀王逃往金沙重建,并臣服于商,所以就只能保留蜀王辫发的头像,所以在金沙出土的青铜人像就只有辫发一族,代表夏王朝的簪发一族就金沙消失了。<br>七、与其一同归来的还有“彭祖”——彭姓人的祖先,是长寿始祖,中国第一位养生学家,道教源头等等。<br>彭祖与大禹同宗同族,嫘祖与黄帝所生二儿子昌意,“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是为帝颛顼也”,帝颛顼就是后来彭祖、大禹的祖宗。<br> 彭祖本出生于蜀地,但其封地在今天徐州(古彭城),创建古大彭国,商在鸣条之战中打败大禹部落以后,因彭祖与大禹是同宗同族,且地处中原腹地,严重威胁商王朝安全,商王朝便对彭祖部落进行驱赶,不得已,彭祖只能带着族人逃回蜀地彭州、彭山等地,这些地名也是因为彭祖的到来而得名!<br> 故《华阳国志》记载:“彭祖本生蜀”,意思就是彭祖本来就出生在蜀地,所以迁回老家顺理成章。<br> 五代前蜀著名道教名人杜光庭所著《墉城集仙录》中提到:“彭祖周游四海,在蜀多年,子孙繁众,故有彭山、天彭、彭门之名”,其中“天彭”就是今天彭州市。<br> 以上七个方面证明大禹部落的回归是促使三星堆3600年前再次辉煌的主要原因。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星堆的毁灭</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根据三星堆考古发现,三星堆在3200年前,大批的祭祀国之重器,在被焚毁后埋入地下,三星堆到底遇到了什么样的国难?让当时已经是华夏最大的城池三星堆,处于万劫不复之中!</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3200年前正是商王朝最强盛的武丁时期,此时,华夏大地并存两个体量相当的政权中心,一个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三星堆,一个是积蓄了四百年力量的商王朝,三星堆决战即将打响。</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决定三星堆命运的另一个女人粉墨登场!她就是商王朝最著名的女将军、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一场关于商王朝和三星堆生死存亡的较量即将展开!</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辛巳卜,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这是商出土的甲骨文,意思是说:辛已经占卜过了,妇好带领自己部落军队三千,商王军队一万,同时招呼各部落一起伐羌部落。</span></div></h3> <h5><font color="#ed2308">商出土的“辛巳卜,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甲骨文原片</font></h5> 甲骨文所说的这场战争,就是指的三星堆之战!主要有以下原因:<br>一、年代匹配:三星堆被灭的重要标志就是器物坑被埋,表明城池被攻破。三星堆考古显示,器物坑被埋时间点在3200年前,与武丁妇好年代相当。<br>二、地域匹配:商史记载在武丁时期通过一连串战争将商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商王的地盘此时才扩张到相对边远三星堆地区。<br> 三、规模匹配:此战是甲骨文记载商王朝最大的一场战争,最大的战争只能匹配商王朝最大的敌人:三星堆羌政权。<br>四、结果匹配:古籍记载:那一仗打下来,羌人势力被大大削弱,商之西境得以安定。三星堆城池被攻破后,古羌人逐渐迁往金沙重建蜀王,不得不臣服于强大的商王朝。此后甲骨文中基本没有“伐羌”、“伐蜀”的记载。<br>五、气象研究匹配:古气象学家研究发现,古代王朝兴衰更迭与古气象变化有密切的联系。我国著名古气象学家竺可桢研究发现,3200年前,我国气候有一次大寒冰气候,引起粮食大面积减产,更容易导致争夺资源等战争行为。<br> 六、对象匹配:甲骨文记载“呼伐羌”就说明妇好征伐对象是古羌人,三星堆就是古羌人最大的城池。<br>七、甲骨文还记载一段武丁妇好对巴人的战斗,妇好率领沚布阵设伏,断巴方军退路,待武丁自东面击溃巴方军,将其驱入伏地,予以歼灭。这是中国战争史上记载最早的伏击战。说明武丁妇好当时的兵锋确实就在巴蜀大地。<br>八、《华阳国志》记载了一支商武丁的后裔,在蜀地蜀王居住的“瞿上城”被武丁封为“瞿国”,成为天下瞿姓的祖先。以前看到这个记载,都觉得不可思议,这里联系到商妇好占领三星堆蜀王“瞿上城”并驻军,才恍然大悟!武丁为褒奖其戍边将士,同时也为断了蜀王对“瞿上城”的念想,便将武丁戍边将士居住的“瞿上城”封为商王朝的“瞿国”,直接证明了武丁妇好与古蜀三星堆的联系。<br> <font color="#ed2308">三星堆博物馆边上的古地名“瞿上”自今还在使用</font> 九、三星堆民藏玉书,经古文字学家破译后,竟有妇好攻打三星堆的详细记载,其中三次提到妇好之兵、妇好之师以及妇好焚烧玉器掩埋的记载,更神奇的事,妇好的两个主要战将“禽”和“羽”都在其中,恳请相关专家重视! <font color="#ed2308">民藏三星堆玉书</font> <font color="#ed2308">三星堆玉书译文</font> 十、商灭三星堆同时,肯定也会连带消灭与大禹同宗、同族,此时居住在三星堆附近彭州的彭祖。商灭彭祖之战与三星堆之战算同一场战争!非常幸运的是,大彭国被武丁歼灭的时间被记录下来。<br> 即《竹书纪年》记载的:“(武丁)四十三年,王师灭大彭。”<br> <font color="#ed2308">彭人居住地紧邻三星堆</font> 武丁,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给出的时间: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武丁43年就是公元前1207,即3228年前,就是三星堆器物坑被埋的准确时间。与三星堆考古确定的时间段完全吻合。<br> 当商军攻破三星堆城池以后,被三星堆巨大而神秘祭祀神器震撼了。按照当时认知,要从根基上彻底消灭一个部落,必须毁其宗庙社稷,便把三星堆古蜀祭祀神器集中砸烂,然后用火烧毁其灵性,并在上面放上能够辟邪的象牙,挖坑埋葬。这便是3200年前三星堆器物坑的由来。<br> 商武丁后裔在三星堆瞿上城驻扎以后,便逐步往周边古羌地盘扩张,特别是大禹出生地汶川老家,其宗庙是古羌精神家园,宗庙祭祀器物等被追缴回来,一段时间集中到一定的量以后,举行特定的焚毁仪式掩埋,这便形成了三星堆器物坑的年代差异。<br> 三星堆被商军占领后,长期驻军“瞿上城”,也就是被商武丁封的“瞿国”,开始了商王朝对古蜀三星堆161年的统治(公元前1207年到“牧野之战”结束)。此时的三星堆城池虽然还在,因蜀王的退出而日渐衰落。<br> 很多年以后,散落的羌人慢慢集中,开始在金沙重建蜀王朝。<br> 《尚书》《史记》都记载: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商战于牧野,作《牧誓》:庸、蜀、羌、彭等参与灭商。商联军共计4.5万人,一战灭商。<br> 但蜀、彭两支军队去参加周武王联军的“牧野之战”前,还有一件事必须要先解决,不然两支军队根本无法远征!<br> 此时,商王朝在三星堆“瞿上城”还有驻军,周武王号召同盟起兵,彭、蜀两支军队立即起兵直取三星堆商王驻军。<br> <font color="#ed2308">彭人、蜀人与三星堆商军位置关系</font> 彭、蜀两支军队参加完“牧野之战”得胜以后,带着战利品分别返回彭州和金沙。三星堆商武丁“瞿国”后裔因与蜀人有血海深仇,便纷纷逃回中原,留在蜀地“瞿”姓人并不多。三星堆作为城池就彻底被荒废了。这就是为什么在金沙蜀王最鼎盛时期,周武王灭商期间的3000年前,三星堆城池反而神秘消失的原因。<br> 三星堆文明也被定格在3000年前,“牧野之战”同时期。<br> <font color="#ed2308">以上情况清楚的说明了,是嫘祖开创了华朝三星堆,并创造了三星堆的辉煌。商王朝女将军妇好攻打并摧毁了三星堆以后,商王朝才算统一整个华夏!中原华夏中心地位才正式开启!<br> “炎黄”、“华夏”、“中华”都是融入我们骨子里的文化密码,“炎黄”是从部落的角度概括我们的来源,三星堆的炎帝部落+中原黄帝部落;“华夏”是从朝代的角度概括我们的来源,三星堆的华朝+中原的夏朝;“中华”是从地域的角度概括我们的来源,中原地区+三星堆的华朝地区;不管从哪个维度概括我们的来源,都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后来成为华夏中心的中原,另一个就是嫘祖开创的古蜀华朝。这才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内容!</font><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华夏文明寻源</b></div> 为什么在以后的史料记载中,三星堆华朝和大禹早期古羌集团记载少之又少呢?<br> 春秋时期,华夏发展成以中原为中心近两千年,大禹的古羌集团虽是融入中原的主要力量,但此时中原周边还有很多与古羌同源的少数民族,戎狄、匈奴、西方羌和古蜀等,因为地盘、利益的关系,常与中原对立。为了维护中原统治者的形象,便将融入中原的大禹夏王朝与周边羌人和古蜀进行了系统性切割。<br> 系统切割的核心就是大禹中原化,为了让大禹快速与黄帝接上关系,就有了大禹新的简历:<br>黄帝——昌意——颛顼——鲧——大禹,中间间隔4代。<br> 历史却告诉我们:黄帝称王时间和大禹称王时间,中间足足差了668年,显然,4代人不可能链接两个朝代668年的时间差?这明显是中原后人伪造的。<br> 大禹夏王朝中原化以后,中原后人也将嫘祖开创的三星堆华朝做了相同处理,改称为中原的“虞朝”。据记载“虞朝”是由虞舜接受唐尧禅位后所建。“虞朝”即史书上说的“虞舜”,这个“虞朝”与王“虞帝”同名,显然也是违背当时朝代命名规矩,纵观华夏历朝历代,就没有王朝直接使用帝名称呼的。所以,这“虞朝”的说法也是后人拼凑的,真实的叫法就是三星堆的华朝。<br> 系统性把中原与三星堆进行切割,致使三星堆大量信息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系统切割的主要事件有:<br>1、 商王朝对三星堆有文字有文字记载的都做了系统性清理,三星堆器物坑就是清理现场的证据。<br>2、秦国统治阶级认为与大禹同属帝颛顼之后,其始祖伯益曾辅助大禹治水有功,但地理位置上秦国长期与戎狄为邻,甚至秦国的很多地盘都是从戎狄手上抢夺过来,有些人说秦国是犬戎,秦人为了区别于周边羌戎,便有意识的与周边羌戎进行切割,将大禹这支后人单独称为“夏”,所以“夏”字最早出现在秦公簋上。<br> <font color="#ed2308">最早出现在青铜器秦公簋上的“夏”字和“禹”字</font> 到秦始皇时期,中原中心论已经成熟,为了政权需要,必须显示其来源与大禹部落的中原属性,一个外来的大禹集团的后裔,显然对其在中原的统治是不利的。所以在相关史料上,把大禹与古蜀华朝及古羌的关系做了系统性清理。但秦国的敌人却抓住不放,纷纷写书要还原这段历史,秦始皇不得已发起了“焚书坑儒”,把这些书进行焚烧并坑杀写书的人。这坑杀的600余人,很可能就是600个司马迁!这600人写的书很可能就是600本《史记》。这是华夏历史上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大规模清除史前资料!<br>3、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为服务于帝王的统治,巩固中原中心论,从文化上系统清理了中原与古蜀、古羌的关系。<br>孔子曰:“用夏变夷,未闻变于夷者也。”最先记录中原夏朝的就是孔子的《尚书》。<br> <font color="#ed2308">百度百科《尚书》中明确标明很多内容是后人伪造</font> 《大禹谟》出自儒家“五经”之一的《尚书》,作品中记叙了大禹、伯益和舜谋划政事的上古事迹。大禹是舜的臣子,他以治理洪水建立大功,后人尊称为大禹。谟,谋。本篇首段记叙了大禹、伯益和舜谋划政事,所以叫《大禹谟》。这是《梅氏伪古文尚书》之一。<br>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指出:“《尚书》本为古代《历书》,是我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br> 自此,古蜀三星堆的秘密便深埋地下,直到今天才重见天日!<br> 关于嫘祖的出生地,从记录和传说上说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作为国母级人物嫘祖,同黄帝一起在很多地方留下传说是很正常的。有的地方因为历史上养过蚕,便与嫘祖联系起来,有的地方西边有个陵,也与嫘祖的出生地西陵联系起来,有的地方嫘祖和黄帝到访过,留下传说和故事,也声称是嫘祖的出生地,等等。但要同时具备以上三个要素的地方就很少了。四川盐亭不仅具备也是所以要素,还有唐代韬略家、李白之师赵蕤作的《嫘祖圣地》碑文载:“女中圣贤王凤,黄帝元妃嫘祖,生于本邑嫘祖山。”宋《元丰九域志》载:“梓州蚕丝山,每上春七日,士女游于此,以祈蚕丝”。宋《舆地纪胜》载:“潼川府蚕丝山,在永泰县(元代省并后归盐亭)西(南)二十里。”等充足史料证据。同时还有黄帝元妃嫘祖陵,还有黄帝、嫘祖之孙帝颛顼为纪念嫘祖而首建的“嫘轩宫”的传说和实物,与《嫘祖圣地》碑文吻合。除此之外,还有两个独立闭环的证据链证明嫘祖与蜀地的关系:<br>1、 蚕神嫘祖——带领蜀山氏种桑养蚕开创古蜀国三星堆——古蜀国三星堆因蚕而生、因蚕而兴——造就了辉煌的三星堆。这条证据链得到史料、传说和现代考古相互印证。<br>2、 《史记》等古籍中记载:黄帝——嫘祖——炎帝联姻结盟,嫘祖黄帝、嫘祖的儿子被封蜀地,后人继续与蜀山氏女子联姻,在蜀地汶川生下大禹,大禹借助古蜀的强大经济基础和治水本领,一举被拥戴为王,开创华夏第一个封建王朝!<br> 以上两条证据链,分别从嫘祖养蚕和与黄帝联姻两个维度都证明了嫘祖与古蜀的关系。同时两个独立证据链还相互印证!2021年初的二月份,国家文物考古部门正式宣布,在距广汉三星堆仅一百多公里的盐亭县麻秧乡张家坝,又发现了居今3600年前的古文化商周遗址,其碳14考古年代与三星堆二、三期文化遗址相同,都属于同一时期的古文化遗址,这从考古发掘方面强化了盐亭与古蜀三星堆的联系。<div> 2021年7月12日,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批准在浙江丽水缙云仙都景区和四川绵阳盐亭嫘祖陵公园新设2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这2个交流基地分别依托黄帝文化和嫘祖文化,集中展现了慎终追远、薪火相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广大台湾同胞追思中华始祖、铭记炎黄荣耀的重要场所。充分说明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四川盐亭嫘祖故里和嫘祖文化的认可。<br> 中原半个多世纪以来寻找夏王朝的失败,清楚的说明,经过近百年的考古发掘,中原商周考古大发现的盛宴已经基本结束,当我们感叹自己没机会赶上殷商大发现最好时光的时候,却忽视了当下华夏寻源更大的机会,这是我国暨商周大发现以后,又一个百年不遇重大机遇。<br></div> 正如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教授,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所说:<font color="#ed2308">“如果没有巴蜀文化的深入研究,便不能构成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完整图景……中国文明研究中的不少问题,恐怕必须由巴蜀文化求得解决。”</font>成都平原,则是巴蜀文化研究的核心之所在。三星堆的华朝、夏朝,正是后来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文明发源的起点!成都平原的核心成都,就是当之无愧的华夏第一都城!<font color="#ed2308">开创这一切的正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奠基人:嫘祖!</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