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学习党史悟心励志</p><p class="ql-block">牢记使命一心为民</p><p class="ql-block">——重温土改故事《王元寿访瞎牛》</p><p class="ql-block">故事梗概:</p><p class="ql-block"> 王元寿访贫的故事发生在一九四七年六月夏收季节,在平定县六区白泉村。当年王元寿45岁,在平定县工会工作。(工作队在白泉工作18天,培养赤贫170多个)(根据《王元寿访瞎牛》第12页“王元寿自述”)。</p><p class="ql-block">正太战役 白泉解放 </p><p class="ql-block"> 白泉,在正太战役中解放。一九四七年四月二十二日(农历三月初二)下午,我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包围了位于下白泉村的国民党闫锡山守军炮楼。盘踞其中的敌人负隅顽抗,我军久攻不下,伤亡重大……经过一昼夜激战,终于在次日上午十一时许(四月二十三日,农历三月初三)攻破炮楼,全歼守敌,解放了白泉。</p><p class="ql-block">土改偏差 上级复查 </p><p class="ql-block">1.土改出现偏差 三十五村斗白泉 </p><p class="ql-block"> 解放初期,白泉隶属于平定七区。是个七百多户的村子,“解放后搞过一次土改斗争,因为村干部都是敌伪时代的坏分子,斗争弄得一团糟。斗争是几个区的村子联合参加的,有三十六村。在坏分子的主使下,把斗争目标弄乱了,结果形成了三十五村集中斗白泉全体群众,甚至喊出:白泉是汉奸村。弄得群众人人自危,个个心惊。”(以下带引号的均引自原著)(引自《王元寿访瞎牛》第1页第1-4行——叙述当时35村“斗白泉”的情形)</p><p class="ql-block"> 1947年6月,(根据原著叙述:工作王元寿带领的工作团(15人,其中有四名女队员),在白泉村工作了18天,培养赤贫170多个,建立起“贫农组”、重新选任了村干部,多次召开诉苦会,唤起了大多数农民参加土改。为全国开展土地改革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冀晋日报》、《山西日报》等报刊多次载文报道王元寿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2.工作团进村复查 群众见了又躲又怕在白泉18天,端午节还在白泉推断)王元寿带领工作团到白泉。由于白泉的土改出现了严重偏差——搞成了“三十五村斗白泉全体群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工作团进村复查 群众见了又躲又怕 1947年6月,(根据原著叙述:工作团在白泉18天,端午节还在白泉)王元寿带领工作团到白泉。由于白泉的土改出现了严重偏差——搞成了“三十五村斗白泉全体群众”,不久平定县派工作团到白泉对前期的土改工作进行复查。由于当时“群众心存疑惧,加上奸人造谣”,还有,在工作团到村以前,“村干部老早就布置好了,挨门挨户通知,不叫群众和工作团说话,谁说错等工作团走后和谁算账。群众果然害怕”,群众不敢和工作团接近,“怕的不行,不说真话。甚至连谁家穷也不敢说”,进村两天,工作团陷入被动。(引自《王元元访瞎牛》第1页第5行;第18页《树叶掉下也怕打破头》第1-3行) </p><p class="ql-block"> 不久平定县派工作团到白泉对前期的土改工作进行复查。由于当时“群众心存疑惧,加上奸人造谣”,还有,在工作团到村以前,“村干部老早就布置好了,挨门挨户通知,不叫群众和工作团说话,谁说错等工作团走后和谁算账。群众果然害怕”,群众不敢和工作团接近,“怕的不行,不说真话。甚至连谁家穷也不敢说”,进村两天,工作团陷入被动。(引自《王元元访瞎牛》第1页第5行;第18页《树叶掉下也怕打破头》第1-3行)</p> <p class="ql-block">3.破僵局走访寻贫 找到穷人如获至宝 </p><p class="ql-block"> 刚进村,开始工作就遇到了群众躲着工作团人员走、不说真话、不敢说话的情况。王元寿同志也多次碰钉子,“串遊了两天,一个对象也没找下。走到谁家也是用惊异的眼光来看他,什么也不敢说,问什也是哼哼哈哈”。最后,好不容易碰到一个老汉才指点他有个瞎牛家(姓名 王亨財),要了两辈子饭。现在一家八口人,有六口是要饭的”(引自《王元寿访瞎牛》第1-2页).老王找的就是穷人,听罢老人的指点王元寿一路问寻到了王亨財家。</p> <p class="ql-block">4.王元寿访贫问苦 与穷人同吃同住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元寿问寻到了王亨財家。“一孔破破烂烂的窑洞,一条土炕,破席上睡着个生病的小女孩子,身上穿的衣服数不清有多少窟窿,比那白毛女穿的还不如。(故事中最小的主人公王五妮又名王锦花,今年七十五岁)……”老王看见这样的情景一阵心酸,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身世,心说——这就是我要找的穷苦人家。当时“瞎牛不在家,和他老婆说要在她家住,一下就把她弄糊涂啦,八路军怎么找到讨饭的人家来住了?老人也没敢多问,把厨房的破炕‘腾倒了腾倒’,让老王和瞎牛一起住。”(引自《王元寿访瞎牛》第2页第5-11行)</p> <p class="ql-block">5.“四个不嫌”记心中 滾在一起建感情 </p><p class="ql-block"> “瞎牛是个五十开外的老汉,一把花白的胡须,破衣烂裳,脏手脏脚……,实际要住在瞎牛家,老王心里也有些嘀咕——‘四不嫌’可以,可和有病人在一起,招下了病呢?转念一想,‘为群众服务,讲不得招病不招病。胆子壮点就行’就这样,王元寿住在了王亨財家。(引自《王元寿访瞎牛》第2页第5-13行)。(四不嫌:不嫌糠面饭;不嫌衣服破烂;不嫌铺破席‹片›;不嫌蚤虱咬)。王亨財起初就知道老王是干部,见王元寿住在了自己家,一时摸不清头脑,心里很不安。可仔细打量王元寿,看见他面色黧黑,满脸皱纹,衣服和老百姓一模一样,脚下穿着一双破鞋,大姆指露在外面,像是受苦出身的庄稼人,越看越觉得他没什么可怕,慢慢就减轻了对工作团的防备和抵触。</p> <p class="ql-block">6.王元寿叙说穷苦身 王亨财觉悟诉仇恨 </p><p class="ql-block"> 老王在王亨財家住下,一有时间就给他家扫院、担水做营生,跟着王亨財上地锄草,又热又累,歇凉的时候,老王与王亨財说起自己扛长工,打短工,讨吃要饭三十多年的经历不禁满腔愤怒,满腔仇恨,王亨財知道老王是县上的干部,他不嫌自己穷,硬要住在自己家里就已经很感动,又听见老王诉说他的家境身世和受剥削的苦难,知道了他也是穷苦出身,一下就拉近了两个人的距离,思想上立即产生了共鸣和亲近感——老王是和自己是一样的穷苦人。由此,他们共同诉说旧社会穷人的苦,“老王给他讲了关于穷人的苦处,穷人为什么穷;给他讲富人靠剥削富和富人的罪恶;给他讲共产党为穷人打天下,根据地农民翻了身过上了好光景……”通过老王讲述自己的贫苦身世和经历,讲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穷苦农民有地种有饭吃,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的事实,激发出了王亨財对旧社会剥削制度的仇恨、对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期盼、对穷人也能过上幸福好生活的憧憬。“后来,王亨財在诉苦会上比谁都积极……。亨财分下一块麦地,能打四五斗,老王帮他去收割,这一次,亨财可是乐的不行,对老王说:‘财主大爷的麦咱也割啦。财主家的耳朵垂不厚。’又摸着自己的耳朵说:‘咱的耳朵垂可也不薄啦!要不是八路军老人家来,这麦就割来啦?这地就退回来啦?。’”当年,“端午节日,王亨財全家吃了白面,工作团还送给他四两肉。王亨財笑咪咪的说:‘咱长了这么大,胡子也白了,过年也没有这么吃过。’”。(引自《王元寿访瞎牛》第页第5-13</p> <p class="ql-block">新编现代晋剧《王元寿访贫》音频</p><p class="ql-block">剧本撰写人:郭肈唐</p><p class="ql-block">音乐创作、总导演:白元玺</p><p class="ql-block">舞台导演:粱小兰</p><p class="ql-block">剧中人和扮演者(以出场先后为序)</p><p class="ql-block">王元寿——王忠玉</p><p class="ql-block">郑老四——郑瑞田</p><p class="ql-block">王婵妮——王玉莲</p><p class="ql-block">王五妮——田吕雪</p><p class="ql-block">王亨财——田四孩</p><p class="ql-block">王花妮——冯改鱼</p><p class="ql-block">玉玉柱——马彦明</p><p class="ql-block">卫生员——粱改兰</p><p class="ql-block">工作队员:刘美红 马河英 田慧珍 窦文玉 田大胖 郑晓龙</p><p class="ql-block">过场主持朗诵:张丽艳</p> <p class="ql-block">戏剧 照片</p> <p class="ql-block">通讯《王元寿访瞎牛》</p><p class="ql-block">写作、发表背景和通讯原文</p><p class="ql-block"> 张布克到白泉检查工作时,一个具有鲜明阶级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先进典型——王元寿访瞎牛进入他的视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元寿,平定郝家庄村人。他9岁给地主家放牛,15岁开始扛长工。1939年任郝家庄村工会主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村抗联主任。1945年任区工会副主任。1946年调县工会,任工会委员。在这次新区土改中,参加了白泉土改工作组。他以群众化的语言、群众化的穿戴、群众化的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五十多岁的老贫农瞎牛,同住同吃同劳动,建立了深厚的阶级感情,成了穷人的“自己人”、“知心人”。为了启发瞎牛的阶级觉悟,让瞎牛能倒出压在心头的受压迫、受剥削的苦水,王元寿在瞎牛的破窑洞里,同瞎牛一样吃糠菜饭,睡在破席炕上,把自己半生扛长工的苦水倒给瞎牛,以苦引苦。长时间的共同生活和真诚谈心,逐渐启发了瞎牛的阶级觉悟,瞎牛终于把王元寿当成了“知心人”,吐出了自己的苦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布克听了王元寿的事迹,兴奋不已。他敏锐地感到,王元寿访瞎牛的成功经验,集中反映了王元寿强烈的群众观点和坚定的阶级立场。苦大仇深的瞎牛,从有苦不敢言,到倒出心头苦水;从不敢和封建地主斗争,到发动群众团结起来斗争,正反映了真正的群众路线和朴素的工作作风才能深入人心,显示威力。宣传王元寿访瞎牛的精神,推广王元寿访瞎牛的经验,将会对正在进行的土改工作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于是,他花了两个通宵,写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元寿访瞎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找到穷人 如获至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王在上白泉串游了一整天,一个对象也没找下,走到谁家,群众总是用惊异的眼睛望着他,什么也不敢说。老王不免有些焦急,心想仅是乱跑弄不成事,还得打听打听谁家最穷,找到穷人就好说。问这个也不知道,问那个也不知道,最后好不容易碰到一个老汉,才指点他有个瞎牛家,要了两辈子饭,现在一家八口,有六口是要饭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王一口气就跑到瞎牛家去。一孔破烂不堪的窑洞,走进去一抬头就可碰到窑顶;一条脏炕破席上,睡着个生病的小女孩,身上穿的衣服数不清有多少窟窿,比那白毛女穿的还不如。炕上炕下到处堆有破烂,发出叫人作呕的怪气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王进去一看,心中有些嘀咕,四不嫌(指不嫌糠面饭;不嫌衣服破烂;不嫌铺破席片;不嫌蛤蚤咬)倒可以,和有病人在一起,招下了病呢?转念一想:“为群众服务讲不得招病不招病,胆子壮点就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瞎牛不在家,和他老婆一说要在她家住,可把她弄糊涂啦。八路军怎么找到讨饭的家来住呢?没敢问什么,把厨房的破炕腾倒了腾倒,让老王和瞎牛一起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滚在一块 建立感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瞎牛是个五十开外的老汉,一把花白胡须,破衣烂裳,脏手脏脚,样子实在难看。可是老王偏爱这样的人。他常常说:“富人吃好穿好,漂漂亮亮,样子确实不赖,内里的心是黑的。穷人外表不好看,内里的心是红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瞎牛开初知道老王是干部,一时摸不清头脑,心下着实不安。将老王细细一看,穿着和老百姓一模一样,像个受苦出身的庄稼人,脚上穿着一双破鞋,大拇指都露在外面。他越看越觉得他没什么可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王与他扯拉,先问他光景苦,他哼了一声。可是问到村里干部对咱好不好,瞎牛说“都不赖,都不赖,咱是要饭的,谁能短下咱,只有长花,没有短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听这话,老王想,不能急,就暂时把问苦的事搁下来,转到别的话头上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瞎牛的孩孩病在炕上,想熬点米汤,找米没找到。老王说:“我一天领二十四两米,咱一年没吃糠糊糊,真想吃你们的糠糊糊,省下米来咱孩孩们吃。”瞎牛两口自是感激不尽。于是,瞎牛家吃什么,老王也跟着吃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瞎牛下地,老王也跟他下地。瞎牛对老王渐渐熟起来了。谈的话也多了,一连三天,老王没敢提问苦的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以苦引苦 见甚说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王跟瞎牛上地,地里的草很多,老王说:“你这地这么些草。”瞎牛叹口气说:“咱只有二亩‘猫眼睛’也不长的地,咱成天在外头讨饭,照顾不来,没工没粪,指啥不荒?”老王说:“你是这么说,财主们又有另外的说法。他们会说:‘瞎牛该倒运,二亩地还荒下个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两个人都是上了年纪的,锄了会草,身上又热又累。老王说:“我扛了三十多年长工,夏天里掌柜家喝着西瓜水,掌柜的喝了老婆喝,老婆喝了孩孩喝;咱也喝着哩,喝的是白开水。”又说:“扛长工有三死:吃了吃死,饿了饿死,受了受死。实际上扛长工就是门里要饭。”老王的话句句打动瞎牛的心。老王又说到穷人的命不值钱,这下瞎牛的话就来了:“有一年咱病在炕上,动弹不得,一点吃的也没有。老婆出去要饭,等到晌午要下了不多一点,孩孩们也在饿着,就叫孩孩们吃了,咱就饿了一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里,瞎牛的老婆盘坐在炕上补破烂,扛长工的儿子也回来了。老王问他几岁了,大孩子回他:“十八岁。”老王就对他娘说:“你拉把(抚养)这两个孩孩也不容易。怀他们时得去要饭,孩子养下了,放在家里,等要饭回来才能喂奶;孩子会走了,牵上去要饭。孩子大了,懂点事时给他个碗让他去要饭。”转回头对那大孩子说:“你看你长了这么大,你娘养你可不容易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瞎牛的老婆听老王这么说,手里的针停了,直直望着儿子,眼睛一红,掉下了泪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心动了 开始算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三天中,老王和瞎牛的友谊越来越亲密,老王讲说什么他也愿意听。老王和他谈了关于穷人的苦处,富人的罪恶,根据地农民翻了身过好光景。到第四天,瞎牛的心眼开始变了。老王和他谈起地主的可恶,瞎牛瞪眼说:“说起地主呵真叫人气死。那年咱村的鬼七毛(郑富)修盖房子就不用本村人,他告人说:‘用下外村人,吃上能落堆屎,用上本村人,吃上就回他家去屙他妈的啦。’你看可恶不可恶,穷人的屁眼也还要受剥削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王看出瞎牛心动了,该下手啦,就和他算他大小孩子给人扛长工的账,算来算去,四年工夫,财主家该给他十二石粮。这一算可把瞎牛算醒了,他跳起来要去和财主家算去。老王再问他:“只有咱长花,没有短欠,对也不对?”瞎牛摇手说:“那是我糊涂,那是我糊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来瞎牛在诉苦会上比谁都积极。他理直气壮的说:“你们算不算我不管,咱是一定要算的。咱这十二石米是凭苦挣来的,这理走遍天下也能说的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吃上白面 感激八路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瞎牛分下一亩麦地,能打四五斗。老王帮他去收割,这一次瞎牛可是乐的不行,对老王说:“财主大爷的麦咱也割哩。财主家的耳朵垂不厚,”又摸摸自己的耳朵说,“咱的耳朵垂可也不薄啦!要不是八路军老人家来,这麦就割回来啦?这地就要回来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日,瞎牛全家吃了白面,工作团还送给他四两肉。瞎牛笑眯眯的说:“咱长了这么大,胡子也白了,过年也没有这么吃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元寿访瞎牛》写好后,立即刊登在县委办的《翻身导报》上。紧接着,布克又帮助王元寿、石文臣根据他们亲身的体会,用群众化的语言,写出了通俗易懂的访苦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乡要往穷人家钻,</p><p class="ql-block"> 心里先有“五不嫌”:</p><p class="ql-block"> 不嫌糠团饭,不嫌破席片,</p><p class="ql-block"> 不嫌圪巴碗,不嫌火灵旦,</p><p class="ql-block"> 壁虱跳蚤能咬几天,</p><p class="ql-block"> 翻了身这些都能变。</p><p class="ql-block"> 上地睡觉滚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亲戚朋友拉扯起。</p><p class="ql-block"> 放下架子放武器,</p><p class="ql-block"> 放下背包先扫地。</p><p class="ql-block"> 家里没水给担水,</p><p class="ql-block"> 上地更是要紧的。</p><p class="ql-block"> 千万不要性发急,</p><p class="ql-block"> 说话说得土土的。</p><p class="ql-block"> 见甚你就拉扯甚,</p><p class="ql-block"> 以苦引苦最得劲。</p><p class="ql-block"> 咱们穷人拉,</p><p class="ql-block"> 不要多说话,</p><p class="ql-block"> 不要不说话,</p><p class="ql-block"> 不要嫌穷人话罗嗦。</p><p class="ql-block"> 《王元寿访瞎牛》和《访苦歌》的相继发表,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干部思想改造和作风的转变,联系群众、深入群众、服务群众成为一种风尚,许多同志把王元寿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把《访苦歌》抄在本子上,贴在墙上,作为鞭策自己前进的“座右铭”。类似王元寿这样的先进典型相继出现,移穰工作组还写了《王武祥访唐大娘》的先进典型报道,登在县委办的《翻身导报》上。全县,尤其是新区的土地改革工作局面很快打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冀晋区党委十分重视平定开展向王元寿学习的活动,及时向全区发出“学习王元寿的工作作风”的号召,《冀晋日报》同时发表了《迈进群众路线途径的王元寿》的社论。号召强调指出,学习王元寿的工作作风,首先必须明确树立“一切为了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能解放自己的观点,以及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每一个干部,都要老老实实当好人民的勤务员,以整风的精神,消除一切非群众观点、非群众路线的思想作风,深入农村,深入贫农,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经受锻炼和考验。冀晋区工农妇青联委会在《学习王元寿工农本色》的号召中强调,“王元寿最宝贵的优良品质是,工农出身不变工农本色”。要求全体群众干部,学习王元寿“善于用群众的语言,以群众的身份去接触群众、深入工作的优良作风”,并指出,“这些说来省事,做起来颇不容易,因为这是一个阶级立场和思想意识的具体表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7年7月14日,《晋察冀日报》》以子野、布克刊载了《王元寿访瞎牛》。在“编者按语”中说:“平定七区白泉是个七百多户的村子,这次获得解放。解放后搞过一次改革斗争,因为村干部都是敌伪时代的坏分子,斗争弄得一团糟。斗争是几个区的村子联合参加的,有三十六村。在坏分子的主使下把斗争目标弄乱了,结果形成三十五村集中斗白泉全体群众,甚至喊出:白泉是汉奸村。弄得群众人人自危,个个心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久以前平定县上工作团下去,群众心存疑惧,加上奸人造谣,群众更不敢和我接近,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僵局。工作团的领导同志王元寿、石文臣等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把僵局打开。现在群众已初步发动,贫农小组也建立起来了,农会也加强了,坏干部也撤换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打开僵局的主要关节,是王元寿、石文臣等同志在穷人身上用了苦功,把基本群众发动了起来。这里介绍的是王元寿发动瞎牛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过去了。1993年出版的《〈晋察冀日报〉史》中写道:“在土改运动宣传中,给读者突出印象的,有一个典型报道,这就是1947年7月14日登载的王子野、布克采写《王元寿访瞎牛》的通讯。这篇文章的小标题是:一、找到穷人,如获至宝;二、滚在一块,建立感情;三、以苦引苦,见甚说甚;四、心动了,开始算账;五、吃上白面,感激解放军。同版还配发了王元寿、石文臣写的《访苦歌》。</p><p class="ql-block"> “1947年7月27日,《晋察冀日报》转载了《冀晋日报》:《迈进群众路线途径的王元寿》;8月23日又发表了王子野采写的《王元寿自述》;12月1日发表了王元寿在边区农会临时代表会上的讲话《我们的课》。他这次讲话,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对深入土地改革运动,起了典型示范作用。”</p><p class="ql-block"> 《王元寿访瞎牛》的报道,载入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机关报《晋察冀日报》的史册,应该说,这不仅是平定人民的光荣,也是布克同志的光荣。</p><p class="ql-block">图为1992年张布克与王元寿在榆次市合影(19)</p> <p class="ql-block">人民日报“土记者”张布克——通讯《王元寿访瞎牛》作者简介 自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2年12月28日13:1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 手机看新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布克简历:1922年出生在山西省平定县巨城镇东小麻村。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8月入党。参加了华北《人民日报》的创建。解放后曾任人民日报城市组组长、北京市一轻局局长。外贸部纺织进出口总公司副总经理,中国驻巴基斯坦、丹麦商务参赞,外贸部办公厅副主任。1985年离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于1922年出生在山西省平定县巨城镇东小麻村。1938年8月入党。在我的一生中,做过旧社会农村医院的学徒工,参加过抗日斗争,曾担任县委干部,张布克,1948年在晋察冀日报国有企业的党组书记,驻外参赞。其中曾有五六年时间,我从事过新闻工作,还当了两年的人民日报记者,这是我宝贵的人生经历,我感到无比光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宣传部长与“访瞎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7年5月,山西省平定县解放。随后我担任中共平定县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从1947年起,晋察冀边区开始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将地主的土地平分给贫下中农;富农的部分土地分给贫下中农;所有过去地主富农的高利贷统统取消;所有过去受地主剥削的人要起来进行斗争。晋察冀中央局为指导全边区总结经验,派联合大学工作团到平定县来,团长许建国,副团长是著名学者杨献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工作团来到以后,经过调查,杨献珍发现平定县的土地改革搞得比较粗,走群众路线的工作不扎实。他发现,我们的工作方法比较简单,通常是将地主富农推到台上,让贫下中农控诉,或者由一大堆穷苦人打地主富农,甚至发生地主当场被打死的情况。杨老对我们提出了批评,说我们一大呼隆搞这个活动,群众只是得到了果实,但觉悟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的平定县县委书记梁晋平认为杨老提的问题很尖锐,就召集了全县的干部开会,请杨老作报告。同时,为了取得经验,我们县委还派了两个工作组:一个叫白泉工作组,一个叫移让工作组。让县区干部来参加,搞试点,找典型。我就去白泉区了解土改情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有两个表现很突出的典型,一个是贺家庄的工会主席王元寿,一个是李家庄的支部书记石文臣。这两个人都是工农干部,识字不多。我对他们特别熟悉,通过谈话了解到他们如何在白泉区访贫问苦,并根据王元寿的访苦事迹写了篇稿子叫《访瞎牛》。后来王元寿和石文臣还编写了访贫问苦“五不嫌”,即:“不嫌糠面饭,不嫌铺破席片,不嫌圪巴碗,不嫌火灵旦(破衣服),壁虱圪蚤能咬几天?翻了身这些都能变。”经我改编成《访苦歌》,同《访瞎牛》一起,刊登在平定县委宣传部的《翻身导报》第一期上。《晋察冀日报》的编委王子野看到后推荐给了《晋察冀日报》。《访瞎牛》被《晋察冀日报》和《冀晋日报》刊登,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冀晋区新华通讯社号召全区学习平定县的报道方法。冀晋区的工会、妇救会、农会等号召全县学习平定县的土地改革经验,希望全区能够出现千百万个王元寿。这些都是我没有料到的。</p> <p class="ql-block">《王元寿访瞎牛》读后感</p><p class="ql-block">学习党史悟心励志 牢记使命一心为民 </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的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党中央在全党部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使全体党员干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就是要让全党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学习、发扬、传承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优良品德,不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历史赋予我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伟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学习党史,就是要使每个共产党员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增强政治意识,赓续党的血脉,不忘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使命。把党的宗旨、初心和使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学习党史就是要学习和传承老一辈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作为农村党员干部,要学习和传承王元寿同志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保持与群众的鱼水情感,学习他踏踏实实工作,不畏艰难困苦、想方设法完成工作任务的精神。像他说的那样——“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要老老实实地工作,要时时想着群众”,把人民群众放到心中的最高位置,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做到担当作为、努力奉献。在各行各业、各个岗位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习党史,就是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牢记在心,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新的实践,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艰苦奋斗,担当作为,为把我们的乡村建设的更加富裕更加美丽而努力!!!</p> <p class="ql-block">这是网上淘回的第一本《王元寿访瞎牛》书籍</p><p class="ql-block"> 王元寿(1903~1980),阳泉市平定县郝家庄人。民国26年(1937)参加革命工作。民国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区农会主任、县农会副主任。平定解放后,任平定县县长、晋中地区行署劳动局副局长等职。《冀晋日报》、《山西日报》等报刊多次载文报道其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其中《王元寿访瞎牛》(载于《冀晋日报》)在群众中广为传诵。1961年1月27日,《山西日报》载文报道了王元寿在昔阳县杜庄蹲点的先进经验,号召广大干部学习他的工作作风。在荣誉面前,王元寿说:“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要老老实实地工作,要时时想着群众,忘了群众就失掉了共产党员的本分。”(《阳泉市志》有传)。</p> <p class="ql-block">书籍照片</p> <p class="ql-block">王元寿画像</p> <p class="ql-block">王元寿和张布克合影</p> <p class="ql-block">白泉工作队十五人 照片拼图</p> <p class="ql-block">工作队合影</p> <p class="ql-block">女工作队员</p> <p class="ql-block">中共创建第一城展览馆资料</p> <p class="ql-block">攻克白泉炮楼照片</p> <p class="ql-block">正太战役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演出前化妆</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由上白泉村党总支组织编演的现代晋剧《王元寿访贫》今天正式演出,并且获得了圆满成功。在此,我代表村党总支村委会向全体编演人员表示衷心感谢!特别感谢剧本撰写人郭肈唐老师,戏曲音乐创作人、编导白元玺老师,舞台导演粱小兰女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郭老师对创作的满腔热忱和激情,白老师对艺术创作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近乎完美的追求精神,粱小兰女士言传身教不厌其烦让我们非常感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既要学习传承老一辈共产党人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又要学习我们身边的向郭肈唐、白元玺、粱小兰老师他们这样的,对劳动满怀热情,对工作尽力尽心,对艺术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敬业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说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的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建党百年,中央部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们再讲《王元寿访贫》故事,就是要全体党员干部赓续党的血脉,把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不畏艰难困苦,勇于克服困难,努力完成任务的革命精神传承过来,发扬下去; 就是要教育我们的后代不能忘记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艰难困苦和奋斗历程,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就是要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村党总支的领导下,齐心协力,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为把我们的家园建设的更美好、为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而共同努力!</p><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