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心沙前世今生

野鹤闲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海心沙前世与今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说起海心沙,广州应该是“路人皆知”。但如果说海心沙这块时隐时现的江中泥滩,在45年前是因为远在千里之外的海南岛才步入转型之路,那一万个广州人都会瞪圆了眼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些天,广州新中轴线上的海心沙,又因为“海心桥”的“建成通人”而再一次成为城中热点,不少人携家带口,登岛上桥,一睹为快。本人也不能免俗,虽然与海心沙有着四十五、六年的特殊情份,但扳扳手指头,有二十年没去过了,也应该去看看这位“老朋友”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岛上游人如鲫,江面泛着“小蛮腰”和“海心桥”梦幻般的光影,让人痴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但让我激动的,还是见到老朋友“海心亭”的那一刹那,没想到在这座小岛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之后,它还健在。它那张显传统的双层飞檐翘角,与隔江相望有着四百年历史的赤岗塔一道,在这现代建筑极度充盈的地区,依然顽强地坚守着中国传统建筑的最后阵地,在这“拆了”国,也算是个小小的奇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海心亭”让近半个世纪前的“海心沙”和它的故事又重现眼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9年4月,根据军委指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总部设于海口,组建十个师一百四十八个团。随即开始接收广州、汕头、潮州、湛江等地知识青年十余万人,号称“十万知青下海南”。由此,海南这个历朝历代的蛮荒流放之地,与广州这个华南中心城市的联系骤然升温,人员往来急剧增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其时,广州与粤西地区并无铁路,火车运输需北上湖南衡阳,再折转湘桂、黎湛线南下湛江,极其不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公路运输更加不堪,广州至海口六百余公里,且不说琼州海峡,单是广州至湛江这条简易公路上便有澜石、龙江、九江、漠阳江、吴川、湛江湾等多处渡口,即便正常情况也要跑三天时间,如遇台风渡口停航,那便要望天打卦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公、铁不通,唯一能指望的就是水路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中央交通部辖下的广州海运局,专门建造了一批千吨级“红卫”轮用于广东沿海客运,当时广州至海口客运航线的出发港是广州港河南太古仓码头。这是一个完全不具备客运条件的货运码头,运行数年后,交通部和广东省都觉得这样长此下去不是个办法,广州应该有一个可以停靠沿海客轮的专用码头。不约而同他们的目光便落在了洲头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广州珠江南航道是一条天然优良潮汐型内河航道,五千吨级海轮可以直达广州腹地白鹅潭,洲头咀码头便位于白鹅潭东侧。白鹅潭江面宽阔,有多处海轮锚地。沙面、长堤等老城区近在咫尺,这里是建设沿海客运码头的绝佳之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但当时的洲头咀是军队的被服库,同时也是供应粤桂沿海、珠三角、东、西江流域驻军物资的重要军用码头,不可能舍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广东省政府提出拨款二千五百万收购洲头咀地段,由广州市政府配合军队另行择地重建被服库。要知道,当时广东全省一年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也就是三、四个亿,二千五百万已不是一笔小数,由此也可见当时广东省、广州市政府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急切心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问题提出来后,很快得到军方的积极响应。我觉得这其中有两个重要因素促成了军方的态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首先,海南那一众人马,虽不是正规军,但挂的衔头也是“军区生产建设兵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二,此时已是“浩劫”后期,“军管”“支左”的军队干部已先后归队,他们对地方工作的了解和对地方干部的熟悉,也使得事情沟通变的暢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接下来便是选址。地方当然是希望这些军事设施离城市越远越好,广州市规划局提供了不下十个地点,都被军方一一否定。其中一处是花县狮岭以北的军田,此处毗邻京广铁路,可从军田站引出专用线,但军方考虑再三,还是否决了这个方案,因为此时他们心中已经有了最佳选项,那便是海心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海心沙,位于广州城东,是珠江北航道上一条长三百余,宽百余米的江心沙洲,潮起时尽没水中。它距广州中心城区和洲头咀的直线距离都不足十公里,生活条件便利。尽管航道条件不如南航道,但也能够满足军事运输的要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海心沙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当时这里是广西通过西江顺流而下的竹、木排的集散地,与珠江两岸的稻浪翻滚,桑基鱼塘一道,描绘出农耕文明时广州一江两岸的典型场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选址确定后,围堰及桥梁工程随即展开。当时还没有广州大道,猎德村是进出海心沙的唯一途径。吹沙工程完成后,海心沙由原来的五万多平方米,扩大至现在的十七万平方米。上岛道路由北岸进入后直抵南岸,前面提到的海心亭便在这路的尽处,座北朝南。炎炎夏日,静坐亭中,享清风拂面,观江水东流,舟楫往来,真世外桃源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道路将岛一分为二,东头是办公、生活区,西端是车间仓库区。岛南岸靠主航道一侧建有三个五百吨级内河船泊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海心沙项目建成之日,也是国家进入改开之时。随之而来的是百万大裁军,使这个刚建成不久的军事设施被大量空置。在全民经商的大潮流下,这里引进了台商,建成了当时广东最具规模的鞋厂,产品全部外销欧美。高峰时,工人达到三万多人,当时国家主管外贸的副总理也曾到厂视察。这里也被评为全军十大优秀企业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时光荏苒,进入新世纪后,第十六届亚运会将在广州举行。有趣的是,历史总有许许多多的相似之处,三十年前洲头咀的戏码,又在海心沙再次上演。不同的是,这回不是要建码头,而是要建戏园子。但这回的交易金额,咋地也得是上回的百倍以上。所幸,现在的政府已是脑满肠肥不差钱,只要是钱能解决的,便全不是问题。这回听说军方也不傻,把岛西部份出让给了政府,岛东的办公生活区留了下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不知是当初选址选的好还是苍天有眼,海心亭在这时代巨变中竟然亳发无损的保存了下来,为我们这些过来人留下一处怀古凭吊的去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以此文,献给为海心沙付出心血的先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