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学讲课稿之一:《无处不在的音乐美》

林正新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音乐美的极端重要性~自然到艺术》</p><p class="ql-block"> 艺术之美,是形式美.意象美和意蕴美三美合一。闻一多先生强调三美,他说,要达到这个目标,诗人必须戴着镣铐跳舞,现在才知道闻先生的表述太好了,你想,我100天才写了两句打油诗,不是因为平仄不对,就是韵律不对,改来改去,原来的意思都没有了。古代有苦吟诗人,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原来不大相信,这回还真的相信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欣赏艺术最先是从形式美开始的,而形式美最重要的是音乐美。 音乐是一切艺术的灵魂,是艺术王冠上的明珠,“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所有艺术门类都有抑扬顿挫,起承转合的音乐美,诗词歌赋自不必说,绘画,书法,舞蹈亦是如此,甚至连雕塑,建筑等都必须有音乐美,所谓“建筑是凝固了的音乐”。另外,山水自然风景也是有音乐美的,我每天随朝阳而出,戴月而归,时时感觉到周边的音乐的律动,随着太极拳,八段锦,舒缓的音乐,那一招一式,那无不流淌着节律感和流畅性,实在是令人身心舒畅,神清气爽!这几天学习松筋揉脊术,更是时刻感受到潜隐着的舒缓的音乐相随...</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重要的是,艺术创作过程的确是在非理性的状态下进行的,想想当年,张旭总是在喝醉之后,用头发蘸着墨水写出来的作品,尽管你一个字都不认识,但是你却觉得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畅达感,同样,相传梵高在创作时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放在桌子然后画出了《向日葵》等作品,印度作家泰戈尔在写作《吉檀迦利》时也是在迷狂状态下写出来的,结果就是这个作品获得了诺贝尔奖!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音乐是人类文明最早的艺术,也是人类最早把握的艺术形式,最早起源于劳动之中,在劳动中需要协调动作,交流经验,抒发感情,这就赋予了音乐的特质,音乐与语言结合起来,就是唱歌,正如孔子说的,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言之不足,则故歌咏之,咏之不足,则不知手之舞之蹈之也。</p><p class="ql-block"> ​中国最早的关于音乐的书是《五经》中的《礼记.乐记》它强调了关于音乐的三个理论,1 音乐具有教化作用,2音乐有雅俗之分.3音乐具有时代性,区域性和个人性。当年孔子问乐于公孙苌弘:武乐与齐乐孰美?苌弘说:当然是《韶乐》!以至于后来,孔子听了《韶乐》后,竟然觉得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从此以后,就奠定了中国音乐的审美倾向:声美,音美,乐美,意美。后世就有了十大名曲!像《高山流水》《广陵散》《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样,两千多年前的西方,也有了开始有了关于音乐的理论: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从铁匠打铁的声音中总结出了‘’黄金分割律‘’,柏拉图强调了音乐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苏格拉底认为‘音乐是上帝的微笑’。亚里斯多德认为:音乐对于人有宣泄的作用。从此,西方音乐经历了理性主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等浪潮,因而有了莫扎特,贝多芬,舒曼,舒伯特等音乐家,也有了十大名曲,其审美主流仍然是‘四美’,即声音美,节奏美,旋律美,韵律美等。发展到当代,今天的‘’音乐疗法‘’在治愈非器质性疾病,比如在神经,情绪等方面都有非常好的疗效重要方法,甚至西方人还把中国古典诗词也纳入其音乐疗法之中,由此看出,不管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都必须要讲究这‘’四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类是自然之子!</p><p class="ql-block">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提出了天问:</p><p class="ql-block">“江畔何人初见月,</p><p class="ql-block"> 江月何年初照人”</p><p class="ql-block"> 就是问天上的月亮是什么时候成为我们的审美对象,人是什么时候成为了能够欣赏月亮的审美主体,可惜一直没有人作出正确的回答,还是马克思作出了比较科学的解读,这就是马克思所解读的“人类之迷”,他说人类的历史就是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他的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人类发展的全部历史的产物”,意思就是说人类的进步是以人类的审美感官的形成和发展为标志的。人类的审美感官最基础最原始的就是音乐美感!</p> <p class="ql-block">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有两种情态 :</p><p class="ql-block">1.中国古代儒家的观点叫(比德说),认为人们之所以欣赏自然美主要是因为人们把人的某些道德与自然界的某些事物联系比附起来,经过千万年的积淀而固定下来的自然美,比如以玉石比喻纯洁,以香花喻君子,以恶草比小人,朝霞与青春,黄昏与残年等。</p><p class="ql-block">2. 中国古代道家的说法是自然美源自于人类对自然的外在形态的顺应和心物相协,称为(畅神说) 自然美主要是形式美集色彩美.造型美.音乐美于一身。马克思的观点是自然的人化。你认为哪种观点更符合实际?我个人认为对自然美的欣赏还是道家的观点更符合实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然是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精神家园,人类是自然之子,保护自然,亲近自然,才可以栖息在这里,才能逐渐达到诗意的栖居。我们从天地自然和各种艺术的实践中获得了美感,从音乐的节奏美从耳悦到心悦到神悦,油然而生的畅通舒适感,因此,“赏心悦目”这个词的顺序要反过来,先悦目然后赏心。如果你在欣赏艺术品时能随着它的音乐的律动而起舞,能在听音乐时欣喜若狂或者泪流满面,那是很幸福的事情!用审美的眼光看世界,排除了一些世俗的杂物,在音乐的律动中体验天地万物的勃勃生机,江上清风,山间明月,都随着节奏律动而起,目遇之而成色,耳闻之则有韵。以审美的态度去拥抱世界,生命因此而澄澈而充盈。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的高峰体验,所谓“诗意的狂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的《礼记.乐记》是最早的音乐美学著作。它把欣赏音乐分为三个层次:“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也,知音而不知乐者,庶众也,唯君子始能知乐!”孔老夫子的确是万世圣贤,他在齐国听过了《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p><p class="ql-block"> 更安逸的是他还带着他的学子们在清澈的沂河里洗了澡后,挥舞着湿透了的衣服,边走边唱地回到家里。想想,这是何等的审美快意! 西方文明的祖师爷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所有教育中最重要的,他的观点直接影响到西方教育体系,加上席勒,歌德,夸美纽斯,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的鼓动,也让艺术教育在西方始终贯彻下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惜今天的中国家长们把孩子送去学各种才艺,大多都是为了曲线就读,每个周末的清晨,家长们牵着小孩子,行色匆匆奔向各个教学点,原本是很不错的,但是这种功利主义的初心很难让小孩子在自由自在的情景中去感受音乐的美的律动,有时候就没有真正的美感了,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我曾经与刘光,胡俊林,孙自筠,吴运龙,吴兴明等教授创立了当时全国很少有的地市级美学学会,编写并出版了三本美育教材《中学美育读本》《美学美育论文集》《青年美育》。还创办了半月刊《美育报》。致力于全面而深入的审美教育。而今大部分的老师和朋友都已经去世了!……</p> <p class="ql-block">教书四十年,致力于审美教育,我的学生收获多多,他们毕业以后,从反馈的信息看出。大学四年,审美素质大有提高,审美能力长足进步,审美趣味逐步提升。为此我才特地写了此文!</p><p class="ql-block"> 借用陶渊明的一句话:</p><p class="ql-block">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修改于2024年盛夏之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