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行~佛光寺、晋祠和平遥古城

老猫咪咪

<p class="ql-block">6月4日一早,我们直奔被梁思成誉为中国第一国宝的佛光寺。从我们的贤雅居客栈出发,然后从景区西门口驶出景区,一路盘山公路,到了五台县豆村镇,就知道佛光寺差不多到了。路程大约需要开一个半小时。</p> <p class="ql-block">曾经日本人信誓旦旦地说:“中国已不存在唐以前的木构建筑,要看唐代木构建筑,只能到日本奈良。”梁思成和林徽因从1932年开始寻找唐代木构建筑。</p> <p class="ql-block">直至5年后的1937年,他们凭借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里面的壁画,看到了“大佛光寺”,于是他们带着中国营造学社调查队,坐火车到太原、换汽车到东冶、乘骡车到五台县,在豆村老乡的指引下,于1937年6月26日黄昏找到了“佛光寺”,苍凉破败的佛光寺,仅有一位老和尚和一位哑巴弟子的佛光寺。</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毁于会昌灭佛(公元845年),但不久便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75年)重建,历史上佛光寺也属于规格甚高的皇家寺庙,寺院内古建筑比比皆是。</p> <p class="ql-block">从山门走进佛光寺,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这是文殊殿,为金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进了门怎么是一堵墙?仔细一看,原来上东大殿的台阶是如此之陡,感觉差不多有60度,回头一看还被我偷拍到一对恋人在亲吻。</p> <p class="ql-block">东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用梁思成先生的话说,此殿“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经测量,斗拱断面尺寸为210×300厘米,是晚清斗拱断面的十倍;殿檐探出达三点九六米,这在宋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也是找不到的。</p> <p class="ql-block">同时大殿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这种梁架结构的使用时间,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可列第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在大殿门板后面发现了唐朝人游览佛光寺的留言。可见,这大门当为唐代遗物。由此推断,这具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的门板,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大门了。</p> <p class="ql-block">东大殿内的佛坛宽及五间。坛上有唐代彩塑三十五尊。其中,释迦牟尼佛、弥勒佛、阿弥陀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及胁侍菩萨、金刚等塑像三十三尊,高一点九五米至五点三米不等。</p> <p class="ql-block">这个莲花石座是北魏时期的遗物,会昌灭佛时没有被毁,唐宣宗在此基础上重建。</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唐代石幢2座,一在东大殿前,大中十一年(857)镌,轮廓秀美,雕工精致。幢总高3.2米,下设束腰六边形基座,刻有狮兽壶门及仰覆莲瓣,幢身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末尾刻有“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之名,与东大殿内墨书题记可相印证,是该殿建造年代之依据。</p> <p class="ql-block">另一幢在山门内庭院当心,唐乾符四年(877)造,总高4.9米。束腰基座刻宝装莲瓣和壶门乐伎。幢身亦刻陀罗尼经,上雕宝盖、矮柱、屋檐和宝珠。两幢相较,前者造型工艺尤佳。</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东大殿南侧偏东,有一座六角形的砖塔。下层空心,西面开门;上层实心,设假门。这就是寺僧们所说的初祖禅师塔,即祖师塔。建于北魏时期,是唐代会昌五年灭法,佛光寺被毁时留下的唯一建筑物。这是全国仅存的北魏时期的两座古塔之一,更显珍贵。</p> <p class="ql-block">如今,佛光寺外青山环抱,寺内古木参天,殿堂巍峨。这里既是佛教信徒朝拜的圣地,也是旅游者们观光的胜地。</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又来到离佛光寺不远的南禅寺,虽然不远但也开了半个多小时,如果没有自备车是很难来到这偏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南禅寺距今1200多年。寺宇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078平方米。大殿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称唐代雕塑艺术的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寺内主要建设有山门(观音殿)。东西配殿(菩萨殿和龙王殿)和大殿。组成一个四合院式的建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p> <p class="ql-block">南禅寺中最著名的文物,是大殿里那几尊唐代塑像。除了甘肃莫高窟外,这些都是内地现存最早的佛教塑像,非常珍贵。可惜近年发生了大规模的文物抢劫,据《中国文物报》报道,1999年11月24日晚7点左右,三名歹徒闯进南禅寺,将保管人员打伤捆绑起来,割断电话线,砸开佛坛的钢网门锁。大殿里的唐代佛像被当胸挖开,腹内宝物被偷走,文殊菩萨的后背也被掏开,其余几尊塑像同样受到破坏。唐代特有的两尊最美丽的“似宫娃”供养菩萨被锯断劫走,狮童塑像也从脚跟处被掰断劫走。</p> <p class="ql-block">专家估计这可能是文物贩子指定不法分子,有组织有预谋地抢劫,然后迅速走私出境。一般人不会知道这个山间小寺的价值,更不会知道佛像的胸腹中藏有佛经宝物。</p> <p class="ql-block">如今大殿的门口装上了铁栏杆,游人只能隔着栏杆远望。见神坛上一尊唐代大金刚,虎背熊腰,怒目圆睁,大脸憋成了红枣一样的深褐。大概因为双臂折断兵器丢失,才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那天的犯罪。被盗的文物如今杳无音信,令人不由扼腕叹息。</p> <p class="ql-block">南禅寺的规模要比佛光寺小多了,原来佛光寺是皇家建造的,而南禅寺是民间集资建造。</p> <p class="ql-block">在五台山听贤雅居的厨师介绍,去了南禅寺还可以去参观一下阎锡山故居。阎锡山也是山西一位非常有名望的人,既然来到山西,顺便看看山西的大户人家是什么样的。</p> <p class="ql-block">阎锡山故居位于定襄县东北22公里处的河边村(原属五台县),始建于1913年,历24年完工。整个建筑群坐东向西,原有近30座院落,1000余间房屋。</p> <p class="ql-block">阎锡山故居这组气势恢宏堂皇、格局变幻诡奇的近代建筑群,不仅是研究阎氏家族繁衍兴衰的珍贵实物,也是阎锡山本人政治仕途升降沉浮的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阎锡山旧居是民国初年仿古建筑中的杰作,极具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同时,它又以鲜明的民间民俗色彩和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显示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其中尤以一组组精湛绝伦的石雕、砖雕、木雕而使游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阎锡山故居现为河边民俗博物馆。创立于80年代,馆内陈列品以民俗文物为主,按照农、食、住、行、娱、信为内容的六大系列布局,包括民间面塑、刺绣、雕刻、饮食、信仰、婚俗和元宵节民俗一条街等共58个陈列室,总面积1980平方米,这些展室的陈列,相互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交叉关联,生动地反映了晋北清末民初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阎锡山故居,我们开始向太原出发,当晚住太原三普美高酒店。</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我们驱车来到离太原25公里处的山西最古老的祠堂~晋祠。</p> <p class="ql-block">晋祠是西周初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堂。叔虞是周武王之子,自从被封到唐国做了诸侯之后,励精图治,把古唐国治理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造成日后700多年的盛世局面。</p> <p class="ql-block">作为晋人之祖的唐叔虞自然而然会被奉若神明,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地方修建了祠堂,取名“唐叔虞祠”,又称“晋王祠”,简称“晋祠”。</p> <p class="ql-block">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山西简称为“晋”即由此而得名,晋国也由一个小国逐渐发展成称霸中原的大国。</p> <p class="ql-block">晋祠历史悠久,从西周算起已有3000多年历史了,但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对当时的晋祠有这样的描述:“昔智伯遏晋水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p> <p class="ql-block">我们特地请了一个导游,为我们讲解一下晋祠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组《龙兴晋阳历史群雕》落成于2003年,是为彰显太原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中心的贞观勋臣青铜塑像。</p> <p class="ql-block">2003年正值太原建城2500年之际,晋阳大地政通人和,百业俱兴,承历史,启后世,特铸塑此雕塑。这组雕塑高6.99米,代表六六大顺,九九归一,宽9.5米象征九五至尊,重2500公斤,意味着太原建城2500周年,是目前为止太原市最大的青铜雕塑。</p> <p class="ql-block">走进晋祠大门,迎面就是“水镜台”,它是明清时期古代唱戏的戏台。这是演员化妆换衣服的后台。正中上方的“三晋名泉”横匾是清康熙年间杨廷翰所书,字迹清秀雄劲。</p> <p class="ql-block">每到庙会演戏的时候台下人山人海,为了让人们在祠内任何角落都能听清台上的唱词,古人在前台地下,两两相扣,埋了八口大缸,利用物理学共鸣共振的原理,起到音箱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会仙桥,相传是明代翰林罗洪先与仙女相会的地方。桥下流淌的就是晋水,这条水渠叫智伯渠。</p> <p class="ql-block">跨过智伯渠上的会仙桥,就来到了金人台。上面有四尊威风凛凛的铁铸武士像。东北角一尊为1913年铸造,其余皆为北宋原物。</p> <p class="ql-block">铸造工艺最好的当属西南角的这一尊,它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虽经历900多年的风霜雨雪,至今完好无缺,明亮不锈。经检测其铸铁中含有络、镍等合金成份,被誉为宋代的不锈钢。</p> <p class="ql-block">根据铭文:“立此金神,用彰阴报”“铸铁人一个,献上昭济圣母,永充供养。”可知,它们除了镇水之外,还把铁人当作圣母的守护神奉献于圣母。</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西面有一座牌坊“对越坊”,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它是一座功德坊,“对越”二字相传由明代著名书法家高应元所写,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被誉为是“雄奇之笔”。</p> <p class="ql-block">进入唐叔虞祠</p> <p class="ql-block">进入山门,迎面为享堂,里面陈列着一组元代乐伎像。十四位乐伎分两边排列。一边为管弦乐,一边为打击乐,手中分别持有七弦琴、竹笛、三弦、琵琶、笙、单皮、小锣、手鼓、大鼓等不同乐器。</p> <p class="ql-block">我国元代泥塑乐伎多已不存在,唐叔祠享堂内的14位乐伎组成了如此完备的乐队在元代壁画中偶见,而实物全国仅此独有。</p> <p class="ql-block">八角莲池,位于唐叔虞祠前,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深1.33米,池中种有莲花,一向被人们所赞赏。夜间如有碧月照临,清波翠浪,蟾光倒映,更觉分外增辉。</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是全祠的主殿,殿内供奉的是西周时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p> <p class="ql-block">大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采用了宋《营造法式》的“柱升起”“柱侧角”,增强了大殿的曲线美和稳固性,它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大殿前廊柱上蟠饰着八条蜿蜒欲活的木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柱。</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内外共有45尊彩塑。殿前廊内左右有站殿将军两尊,北尊为宋代原物,南尊为后来补塑。</p> <p class="ql-block">殿内除龛内两尊为明代补塑外,其余41尊完成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之前。</p> <p class="ql-block">塑像如真人大小,比例准确,姿态自然,是根据宋代宫廷“六尚制”塑造的,是反映宋代宫廷生活的写实作品。</p> <p class="ql-block">她们各有专职,身份、性格无一雷同,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p> <p class="ql-block">后面头戴红色扇形包髻的是位歌舞侍女,身高1.55米,身穿蓝襦长裙,手持绢巾,眉清目秀,头微微低垂。正面看含羞带笑,似乎刚唱完一曲受到夸赞,一副感激和满足的神情。然而从侧面看,眼睛红肿,眼角含泪,一副悲苦的样子。“一笑一颦,似述平生”。由于进不去,我只能拍到她的侧面。</p> <p class="ql-block">从导游手机上拍到一张正面的。</p> <p class="ql-block">眼前这棵向南倾斜45度角的古树是西周所植,叫龙柏,距今已有3000岁了。相传在圣母殿的南侧同年所植还有一株凤柏,但遗憾的是清道光年间凤柏长了个毒瘤,便将凤柏砍掉了。龙柏在失去同伴后身体慢慢向凤柏倾斜,表达了思念和哀悼之情。非常神奇的是在这株龙柏慢慢倒下的时候,刚好被旁边一株2000岁的柏树撑住了,它不仅撑住了倒卧的龙柏,还保护了晋祠的国宝建筑圣母殿。。</p> <p class="ql-block">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游晋祠时曾写下“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诗句赞叹它的古老,如今这株3000年古柏依然枝繁叶茂、苍劲挺拔。</p> <p class="ql-block">走过献殿看到的就是“鱼沼飞梁”,位于献殿和圣母殿之间,它是在鱼沼泉上架起的一座十字形桥梁,前接献殿,后连圣母殿,形成一组不可分割的整体,也是晋祠又一座国宝级建筑。</p> <p class="ql-block">古人以圆形为池,方形为沼,因沼中多鱼,故名“鱼沼”,从高空俯视,像一只大鸟展翅欲飞,所以称“飞梁”。</p> <p class="ql-block">桥面东西平坦,长19.6米,宽5米,高出地面1.3米。</p> <p class="ql-block">南北两面下斜如翼,长19.5米,宽3.8米</p> <p class="ql-block">晋水是晋溪三泉的总称,包括难老泉、鱼沼泉、善利泉。三泉之中,鱼沼泉和善利泉因地下水位下降现已干枯,只有难老泉长流不竭,它是晋水的主要源头,出自悬瓮山断层岩,其水冬暖夏凉,终年恒温17摄氏度。</p> <p class="ql-block">在难老泉亭子后面是水母楼,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供奉的是晋源水神。</p> <p class="ql-block">往年龙嘴里长流不息的水今年只有几滴眼泪。</p> <p class="ql-block">唐太宗御碑《晋祠之铭并序》是李世民传世的唯一的一通行书碑,代表了李世民晚年的政治思想主张和绝妙书法,是一通集史学、文学、政治、书法为一体的丰碑,被誉为仅次于王羲之《兰亭序》的又一文笔俱佳的行书杰作。</p> <p class="ql-block">李渊、李世民父子在推翻隋朝后为什么立国号为“唐”?因为隋朝给予李渊家族的封地在古时属于唐叔虞的唐国,故其爵位为唐国公,国号“唐”即由此爵位而来。历史上的大唐盛世追本溯源都与晋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明代重臣王琼的祠堂,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王琼一生做了三件被人称赞的大事: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朱宸濠叛乱,三是加强西北边防,因此历史上称他和于谦、张居正为明代三重臣。</p> <p class="ql-block">在祠前还有两棵古银杏树。一左一右,一雌一雄,树干有十围,树高20米以上,柯枝繁茂,形同华盖。传说此银杏树为王琼亲手所植,距今最少有500年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舍利生生塔创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最初是作为埋葬佛祖释迦牟尼舍利所用。乾隆年间重修此塔时发现舍利子不只一粒,而是有成百上千粒,闪亮夺目,因此改为“舍利生生塔”。</p> <p class="ql-block">飞龙阁建于2007年,高17米,共三层,地层为假山洞,楼上为全木结构,是供游人观赏景色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从晋祠出来已经中午时分,走了好长一段路,幸亏是穿越晋祠公园,顺便游览一下公园的景色,在停车场附近吃了牛肉面,然后去到平遥古城。</p> <p class="ql-block">从晋祠到平遥古城大约80公里,因为一路高速,只花了一小时左右,我们到达时已经下午三点以后。对平遥古城我们兴趣都不是很大,文男姐妹俩几年前来过这里,纯粹是陪我一起再游一遍,我虽然是第一次来,但在电视里也看到和了解不少,我们在门口租了一辆电瓶车,150元,带我们去几个重要的景点参观即可,时间不多,晚上还的赶回太原。</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来到位于平遥古城内站马道街8号院的最富传奇色彩的冀氏老宅,现在的主人是冀氏后人第22代孙冀祜堂。</p> <p class="ql-block">冀氏始祖冀友贤在元末时因海外从商致富,同官府来往甚多,14世纪中期,重金购置此地,并在正十一年(1351)就地建起明楼一座,取名“栖凤楼”,明洪武二年(1369),大水成灾,平遥西城墙被洪水冲跨,大小房舍毁于水灾者不计其数,唯“栖凤楼”(现存冀氏老院内正楼)安然无恙,其余尽见一片红色泥沙。</p> <p class="ql-block">到了明洪武三年(1370),城墙扩建重筑成为龟状城池,栖凤楼一带始有街道,街随楼而名,称“栖凤街”,20世纪初起,俗称“站马道街”。</p> <p class="ql-block">冀氏是当年日升昌票号冀掌柜的祖居,老宅保护的相当不错,因为我们是包车过来,所以门票免了。他们家的第几代后人已经记不清了,作为我们的向导带着我们参观并讲解,当然也免不了买了他家制作的堆漆工艺品和老陈醋,因为可以邮寄,我们每人买了五斤养生醋。</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冀氏老宅的时间很长,一方面是听冀氏家族的故事,一方面也在品尝他们家自己酿造的翠成海山西老陈醋。</p> <p class="ql-block">然后电瓶车把我们带到平遥县衙,这座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县衙。</p> <p class="ql-block">平遥县衙坐落于平遥古城中心,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南北轴线长二百余米,东西宽一百余米,占地26000余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平遥县衙大堂为五楹厅堂,中间三楹为公堂,正中后方屏风上绘山水朝阳图,屏前为官台,上方有官阁,也称“暖阁”。阁上方悬有匾额,书“明镜高悬”。该匾之语,似为历代官阁之通用语。</p> <p class="ql-block">在平遥古城的古县衙大堂前,游客每天都会看到这样的表演,一位“县令”操着抑扬顿挫的北方音腔升堂断案,“和谐社会”、“双规”等现代热词不时“穿越”到表演现场,引得围观群众哄然大笑。那干练睿智的断案技巧、抽丝剥茧式的缜密推理,令人为之击节叹服。尽管这样的情景时常变换,但清政为民、惩恶扬善却是每场表演不变的主题。县太爷升堂表演已成为当地弘扬廉政文化、开展廉政教育的有效形式。</p> <p class="ql-block">“一座古县衙,半部官文化”,平遥县衙作为国内现有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同样称奇的是,据考证,清代在晋商昌达兴盛的百余年间没有出现过一任贪官,当地繁盛的商业文明孕育了特有的官场文化。</p> <p class="ql-block">山西的“汇通天下”也早有了解,尤其是看了“乔家大院”这部电视剧后,这一次只不过是实地查看而已,并没有引起太多兴趣。</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平遥商业发达,商贾云集,一度成为重要的商贸集散地。中国第一家票号在平遥的问世,更使平遥的经济金融、工商业迅速发展并问鼎商界五百余年。古城里一座座精美绝伦的大宅院,便是辉煌历史无法磨灭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在平遥即使家财万贯,竞争优势得天独厚的商人,也从不欺行霸市、仗势欺人,他们的经营理念是基于儒家“仁义”思想的至高境界,故而拥有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视野。对一些资金少、规模小的钱庄、店铺、典当、账局,他们不但不排挤,反而不时给予资金上的资助,通过义中取利,同舟共济,互利互惠的举措,协调商号间的关系,促进晋商群体力量的发挥。正是这种相互联手,互相扶持,才使平遥商人聚积了雄厚的资金、形成了良好的信誉,将生意做到了全国各地,真正实现了“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宏图夙愿。</p> <p class="ql-block">山西老陈醋是出了名的,但过去并不太了解,江南一带要么吃镇江醋,要么就用比较淡味的米醋。</p> <p class="ql-block">到了山西平遥,看到这么多人在制作陈醋,有的还存放8年以上,据说山西老陈醋对养生有益,我们买的就是养生醋,用老陈醋兑勾枸杞,银杏,山药等,口味更佳。</p> <p class="ql-block">漫步平遥古城,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在这里,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方寸之间留下的都是光阴的故事。透过古城楼、古民居,还有代代传承的乡音古韵,“诚实守信”是晋商精神亘古不变的话题,坚定不移传承晋商诚信血脉,必将续写晋商故里新传奇。</p> <p class="ql-block">6月6日星期天,又该结束我们的周末随心飞~山西行的旅程,文男因为后买机票,没买到与我们同一的航班,比我们早走了三小时。我和星男在空闲时间去山西博物馆转了一圈。</p>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滨河西路北段13号,是山西最大的文物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山西博物院前身为民国八年(1919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此后屡次更名,1953年改称山西省博物馆。2004年新馆竣工,定名为山西博物院,2005年对外开放,占地168亩,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由于时间原因,我们没进去参观,只是在外围拍照留念。再见了!山西,我终于踏上了你的土地,让我初见了你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让我了解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