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应野平(1910—1990),曾名野萍、野苹,自题画室为“愚楼”,浙江宁海人。幼承家学,喜爱绘画,16岁后专攻山水,自“四王”入门,继而上溯“元四家”及北宋诸家,对石涛也心摹手追,传统功力深厚,并且深入大自然,师法造化,借鉴西画,博采众长,用宏取精,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为海上画坛巨擎。</p> <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爆发后,卖画为生,画艺渐精;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中国共产党,1949年后任华东美术家协会创作干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室副主任,1960年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72年与唐云合绘巨幅山水,悬挂于上海接待国家元首的宴会厅,1983年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p> <p class="ql-block"> 1986年4月应邀在日本东京、大阪等地举办个人画展,日本人评价他:“中国江南水墨画第一人”,尽管是日本人对他的评价,但也从一个侧面恰当地反映了应野平在当代中国画坛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和前辈海派画家一样,应野平也是以传统入手,经历了摹古、仿古到创新的绘画过程。虽然应野平早就有创新之意,但真正付诸实践并开始有所收获,则是在1949年上海解放之后。他走遍了新中国的山山水水,都市工地,用崭新的笔墨创作了一大批在今天看来仍然充满时代激情的佳作,引来了无数的称誉。作为一个都市的艺术家,作为新一代的大师级海派画家,应野平的绘画也洋溢着现代都市的文化气息,这表现为他对画面的唯美追求,对作品内涵的理想主义寄托和形式上的雅俗共赏的倾向。</p> <p class="ql-block"> 作为现代中国水墨山水的卓越开拓者、海派艺术的杰出代表,应野平先生践行“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精”的十六字创作宗旨,在长达六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坚持“原创性、艺术性、探索性、前瞻性”的审美理念,满怀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担当意识,深入工矿、渔村、工地、海岛、茶场,远赴边疆、村寨、牧区、林海。</p> <p class="ql-block"> 他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不辞辛劳,不避艰险,以敏锐的艺术触角,紧贴时代脉搏,彰显时代精神,倾诉人民心声,描绘建设成就,创作了数量众多、题材丰富、形式新颖的主题性作品,被业内人士誉之为红色经典。</p> <p class="ql-block"> 反映红军长征的作品《大渡河》、《泸定桥》为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描绘祖国锦绣河山的作品《长城内外遍春光》、《庐山》、《黄山》现藏于人民大会堂,《二万五千里长征》、《茶山景色》、《控诉地主》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