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花逛京城(二)

一汪清水

<p class="ql-block">一直以来就有一个心结,就是:再去一次长城,而且是八达岭长城。这是因为上一次去还是1975年,刚刚弱冠之年。如今时隔46年,退休都好几个春秋了!变化之大,心态大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2021.5.29,时值周六无事,由北京同学舰艇、港湾陪同,开车载我们去八达岭长城。</p> <p class="ql-block">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八达岭长城为居庸关的重要前哨,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p> <p class="ql-block">来北京和同学见面次数不少,但是一起游览京城风光还是第一次。</p> <p class="ql-block">现在上山也方便了!在山下扫码购票乘坐索道上行,也没有了“好汉”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阳光明媚,雄壮巍峨的长城真的值得一来啊!</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家也是头一次在长城上合影。</p> <p class="ql-block">大哥陪我一起来京的。父母已故,长兄如父啊!</p> <p class="ql-block">儿子长大了,遇事有担当,成了妈妈的主心骨。</p> <p class="ql-block">“五世修得同窗读”,历次出游的积极参加者如今又同游长城。</p> <p class="ql-block">明长城的八达岭段被称作“玉关天堑”,为明代居庸关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段还是需要爬的。时值周六也是摩肩接踵啊!但不像节假日那么拥挤。</p> <p class="ql-block">远看长城,它就像一条巨龙盘卧在群山峻岭中,多么宏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年轻就是好啊!我们也年轻过,只是岁月不饶人!</p> <p class="ql-block">我们哥俩一起出游也是很难得的,以后可以成为常态。</p> <p class="ql-block">港湾同学,大学同班年龄最小的济南同乡,今年也步入60花甲之年。</p> <p class="ql-block">舰艇同学,一贯对同学热情有加的侠义青岛汉子。</p> <p class="ql-block">万里长城永不倒,喜看江山有多娇。</p> <p class="ql-block">连绵起伏在丛山峻岭之中,就是一幅天然巨画。</p> <p class="ql-block">这是46年前(1975年)来八达岭的青涩照片,那时还不满二十岁。曾被兄长笑称:昂首挺胸,刺破云天。😄</p> <p class="ql-block">和现在的我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p> <p class="ql-block">古稀之年,勇于攀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p> <p class="ql-block">北八楼是八达岭北长城的最高点,必须上来。</p> <p class="ql-block">在人头攒动中的一缕橙黄色,那就是我。长城的最高点,我上来了!</p> <p class="ql-block">拉近镜头,满满的自豪感啊!</p> <p class="ql-block">给港湾摄影师抓拍一张,简洁明了,背景干净,自我感觉不错。</p> <p class="ql-block">以北八楼为背景,应是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下来的台阶更陡峭,老同志要注意啊!</p> <p class="ql-block">回头看,走的不是回头路,好像更险峻一些。</p> <p class="ql-block">看着远处的丛山峻岭,跌宕起伏的长城,一种豪情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路边休息,和济南同学老商视频对话。</p> <p class="ql-block">大哥抓拍的很自然啊!</p> <p class="ql-block">“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啊!</p> <p class="ql-block">对面的制高点是北七楼,北七楼所在的位置为悬崖峭壁,长城在这里不得不断开。</p> <p class="ql-block">又到了一个打卡点,背景是悬崖峭壁上的北七楼。</p> <p class="ql-block">据说儿子也是20岁那年首次到的长城,这点我们父子倒是惊人的相似。</p> <p class="ql-block">同班、同乡、同宿舍,缘分不浅啊!</p> <p class="ql-block">这张是港湾同学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衬托着万里长城,这番景色是可遇不可求啊!</p> <p class="ql-block">又回到索道站,实际上我们也就走了一小段。一般年轻人大都选择步行上山,一直爬上来才能找到“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现在登长城有好几种线路方式,选择上因人而异,哪像以前就一条步行线路。</p> <p class="ql-block">中午在长城脚下吃过午餐,下午来到圆明园遗址公园,这也是我第一次来这里。</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是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位于 北京市海淀区,始建于1707年(清康熙四十六年),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名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有“ 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此避暑、听政,故圆明园又称“ 夏宫”。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圆明园遭英法联军洗劫并烧毁,故址现为圆明园遗址公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西洋楼是圆明园遗址公园的一座园中园景区,位于圆明园三园中长春园的北侧。大清鼎盛时期这里是一组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落,称为西洋楼。1860年英法联军大火焚毁了圆明园,西洋楼仅剩下了无法烧毁的建筑石头以及断壁残垣。</span></p> <p class="ql-block">大水法遗址是西洋楼景区的一部分,大水法建筑造形为石龛式,酷似门洞。</p> <p class="ql-block">今仅存大水法、远瀛观的几个大理石石柱屹立在那里。</p> <p class="ql-block">在人们的心目中,大水法的残垣断壁就是圆明园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罹劫并经百年风雨,大水法附近多以石材为主,残存的巨型雕柱、石龛和石屏风,仍十分醒目、壮观。</p> <p class="ql-block">大水法已成为游客必到景点。</p> <p class="ql-block">大水法遗址前同学合影留念是必须的。</p> <p class="ql-block">观水法位于圆明园西洋楼远瀛观南端,公元1759年建成,是清朝<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乾隆</span>皇帝观赏大水法喷泉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观水法正中石台上设有皇帝的宝座。后面是由5件石雕并列而成的大型石屏风,分别雕刻西洋军旗、甲胄、刀剑、枪炮图案。石屏风东、西两侧各立汉白玉方塔一座。</span></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遇难后,观水法的五块石屏和两座方塔曾流散于北京大学,1977年运回原址归位。</p> <p class="ql-block">海晏堂是西洋楼景区中最大的一处园林景观,建成于清乾隆24年(公元1759年)。</p> <p class="ql-block">海宴堂正楼朝西,上下各十一间,楼门左、右有弧形叠落式喷水漕,阶下为一大型喷水池,池左、右乘八字形排列着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青铜坐像。<span style="font-size: 18px;">海宴堂后工字形平台楼是附近喷泉的供水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海晏堂工字蓄水楼东西两头外观为二层楼,实为提水用的水车房,中段平台楼下边是一座大型海墁高台。</span></p> <p class="ql-block">如今,它屹立在西洋楼遗址区的残垣断壁中,继续静静地见证着历史。</p> <p class="ql-block">方外观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为一座清真寺,是乾隆的爱妃(即容妃,也称香妃)做礼拜的地方,为三开间用刻有回纹图案的大理石贴面的欧式小宫殿。</p> <p class="ql-block">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方外观同大多数其他西洋楼建筑一样,只是被烧毁了建筑的木质结构,大理石和房瓦都保存完好。今天的方外观现状大部分还是因为军阀和土匪等盗运石料所造成的。</p> <p class="ql-block">黄花阵是仿建的一处欧式迷宫外砌长方形迷阵,中心筑高台圆基八方西式亭。雕花砖墙面,又称“万花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黄花阵的主要特点是:用四尺高的雕花砖墙,中间是一座白色西洋凉亭。方阵南北长89米,东西宽59米,阵墙总长1600余米,墙高约1.2米。</span></p> <p class="ql-block">它由阵墙、中心圆亭、碧花楼和后花园组成,曾是封建帝王的游乐场所。</p> <p class="ql-block">谐奇趣北喷水池,此喷水池为菊花式,直径为4.5米,池深0.33米。回毁后,此喷水池散于北京东城翠花胡同,1987年运回原址复位。</p> <p class="ql-block">谐奇趣位于西洋楼景区西端南部,是清乾隆16年(公元1751年)秋季竣工的第一座欧式建筑,主楼三层,顶层三间,一,二层皆七间。</p> <p class="ql-block">楼南为大型海棠式喷水池,池内设有由铜羊,铜鸭和西洋翻尾石鱼等组成的喷泉。楼北有一座小型菊花式喷水池。</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遇难后,谐奇趣楼前喷水池内的西洋翻尾石鱼流失到北京大学,楼北的菊花式分喷水池曾散落于城里的翠花胡同,1987年在原址复位。</p> <p class="ql-block">方河是一座巨大的长方形水池,位于长春园东北角,线法山螺蛳牌楼东侧。而可以绘画风景图案、悬挂油画布景的线法墙,原来就建在方河的东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