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的摄影与旅行胜地(六) —古徽州、黄山篇

阳光

<b> 湖边的白墙黛瓦,跌宕起伏的马头墙,山头斜阳映衬的炊烟,伴随日出日落,沉睡在悠长历史中的祠堂,阳光悉数跌落的天井,藏着闺中少女一汪心事的走马楼……如此水墨丹青,浮光尘世,唯有徽州。</b> <b>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b><div><b> 一梦徽州路,盛却人间无数。</b><br></div> <b> 徽州,古称歙州,又名新安,为浙江省最早雏形唐末两浙道的组成部分,也是江南省分割后安徽之“徽”的命名来源。今徽州分属安徽省与江西省,分隔为黄山市、绩溪县与婺源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b> <b> 明清时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b> <b> 白墙黛瓦、四水归堂,遍地古村、古镇、处处可见牌坊、祠堂的徽州,今日享誉全球,也留下众多的文化遗产。</b> <b> 古徽州,曾数次踏上这片土地,但总是难解情怀,2021年3月14日又一次驱车从九华山走103省道经太平湖大桥一路走一路拍,晚上到宏村附近住下。</b> <b> 有这么一个地方,她是那样的风情横趣,夺人心魄,迷幻如一帘幽梦,沧桑如岁月烟云,温存如涟漪绉纱,宏村,多少人为你倾倒? </b> <b>三月的春风还不是那么的纯粹,夹杂着些许温柔的因子,但她吹黄了皖南土地。我带着几分憧憬和重返的期待,跟着这阵风的脚步再次来到了宏村。</b> <b>清晨,伴着几缕晨曦,我迈步走向宏村,驻足村外,轻轻一撇,就窥见了宏村熟悉的身影,直觉告诉我,宏村和20年前没有什么变化,这世外桃源般的古村落还是那如梦如幻的人间仙境。夹杂在空气里的竹林、树木的花香气味,无拘无束地交织着,随着微风丝丝缕缕地漫漫弥散开来。</b> <b>这里没有苏杭的繁荣贵气,没有周庄、乌镇完全商业化的铺面,却有着一种难以言状的质朴,带着这种质朴的感觉再次去抚摸宏村,你会发现自己的灵魂竟然会有刹那间的恍惚:曾几何时,自己的心灵与这一小村庄是如此的契合。</b> <b>在这里,城市的喧哗悄然淡去,似乎一切都宁静了。忍不住,闭上眼睛深深一吸,那似曾相识的味道,沁人心脾。清晨的宏村非常安静,小心翼翼地轻踏在弯曲的青石板路上,生怕履步声惊扰了这份短暂的宁静。下意识地用力跺了跺这古老的青石板,是想听听深藏的古老记忆,我知道小巷的门里时刻都在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骚动。</b> <b> 南湖风光别有一番景致,不由放慢行走的脚步。青藤盘绕的参天古树,那探入水面的欲望,流露出错落凌乱的意趣;枝叶婀娜的垂柳,像临镜梳妆的少女,把秀发洒向湖面水中。清晨,阳光,白云,顿时整个湖面,倒影浮光水天一色。</b> <b> 湖中画桥、远峰近宅随意跌落水中,明丽的南湖显得幽深静雅。几位“美女”在画桥上为摄影师做“模特”,忽然想起古诗“无边细雨湿春泥,隔雾时闻小鸟啼;杨柳含颦桃带笑,一边吟过画桥西”,更增添了些许南湖情景交融的动人景象。</b> <b> 南宋绍兴年间,宏村人独具匠心开仿生学先河,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村落,整个村落就像一头悠闲的水牛静卧在青山绿水之间。</b> <b> 顺着“南湖春晓”、“书院诵读”、“月沼风荷”、“牛肠水圳”、“双溪映碧”、“亭前古树”、“雷岗西照”等著名景点一路观看。承志堂等一大批独具匠心、精雕细刻的明清古民居至今保存完美。厅堂楼阁上,精巧木雕,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犹如走进一间木雕艺术殿堂。</b> <b> 敬德堂、桃园居等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均建于明清年代,是闻名遐迩的雉山木雕楼,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精美的雕花门,楼空雕刻的铜钱图案,雕刻精致的窗棂和栏杆,每一个细节都展现着花样繁多、寓意深刻的雕刻技术和文化,都在诉说一个个悠久的历史故事。</b> <b> 从古民居出来,蓝天白云,把南湖点缀得更加妩媚清丽,构成一幅完美的水墨画。看那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蔼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四周山色与粉墙黛瓦倒映湖中,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b> <b>我喜欢读书,最让人心仪沉醉的还是南湖书院。<br><br> 南湖书院位于南湖北畔。明末,宏村人在南湖北畔修建了六所私塾,又称依湖六院。后来被合并,称为南湖书院。</b> <b>虽一生空怀大志,只是设想倘若能生活在宏村,能时常去南湖书院坐坐,此生足矣。南湖书院门前照例是清凌凌的水面。书和水,我能撇开哪一样呢。究竟是书陶冶了情操,还是水净化了心灵?</b> <b> 生活是繁复的,必要时还是要静下心来读读书。文化是生活的基础和必须,活到老,学到老,称你“老师”,你未必是“师”,何配“虚名”,绝不能冒“师”之名,误人子弟。在南湖,自省,湖水已经作为镜子,替你照出生活的真善美。</b> <b> 思绪未回,时光却匆匆,终究要在鹅卵石铺就的归程路上踟蹰前行,溪水渐行渐远,回望美丽的南湖,满心的依恋和不舍,因为这一汪碧水里有我曾经的倒影,有我心灵真切的感动。</b> <b> 恋恋不舍的离开,回眸远观宏村,青山绿水,粉墙黛瓦,湖光云影,点缀其间,其情其景,再现陶公笔下的桃花源。垂柳袅袅,白杨婆裟,湖面清水绿波,微风吹拂,泛起阵阵涟漪,更显得清秀妩媚。</b> <b> 我对江南水乡总有种莫名的情愫,是种梦境,是种情怀,是种朦胧美。如同黑瓦白墙掩映下的小桥流水,如同长柳晚荷陪衬下的青石拱桥,如同曲折幽深小巷的安逸意境,不管走在哪里,都像游弋在淡淡的水墨画中......<br><br> 宏村,来日再相会!</b><div><b><br></b></div><div><b>(20年前曾走过西递、宏村,当时带一部摄像机,很少留下照片)</b></div> <b> 古徽州的古村落数不胜数,去哪?任何一个古村落都会使你流连忘返。我20年前走过西递、宏村,也曾走过徽州城。</b> <b> 南屏村因村西南背倚南屏山而得名。位于黟城西南6km处,自元朝末年叶姓从祁门白马山迁来后,村庄迅速扩展,明代南屏村已经有相当大的规模,形成叶、程、李三姓家族上千人口齐聚分治的格局,尤以叶姓为最。清代中期以后,步入鼎盛时期,南屏村1000多人,有着36口井、72条巷、300多幢明清古民居,现在保存较好的有142幢有冰凌阁、慎思堂、南薰别墅、倚南别墅等。</b> <b> 村中有一百多幢明清之际留下来的老房子,现在还有后人在居住。村中的小路都很窄,青石板铺就,两侧的白墙为历经风雨,如水墨湮洇的黑色。</b> <b> 如在霏霏的细雨中,撑着雨伞,像江南的雨巷,七拐八拐的,如在一个迷宫里游走,那种意境,会让你感觉回到远古时代。</b> <b>这时候如果用相机将你的模特定格下来,你真的会惊讶地认为背景是一张画,蓝天白云中,与旁边的古建筑是如此协调,像是极具默契感的朋友,在岁月的洗礼下安然地喃喃私语。风吹过,雨淋过,物我依然如故。</b><div><br></div><div> <b> 南屏建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非常喜欢这种古朴的感觉,想到古人的生活全部在这幅画卷中展开,房子里老人对临行游子的深情嘱托••••••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风化成尘土,风一吹便消散的无影无踪,只有这画还保留着,徒增一分莫名的伤感,萦绕在心中久久不曾离去。</b><br></div> <b> 潜口民宅,又名紫霞山庄,坐落于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紫霞峰南麓。潜口民宅是徽州明代传统民居的徽派建筑群。</b> <b> 在一个小山峦上展示出各类不同古民居风貌,颇具匠心,潜口民宅从建筑类型划分有洞社、宅第、小桥、路亭、牌坊。在时间跨度上,从明弘治八年延续到明中晚期。清初名流黄宗羲、施闰章、梅庚、靳治荆等均涉足此地,并有题记于此。</b> <b> 呈坎,很著名的“八卦村”名闻遐迩。 呈坎是传统文化遗存丰富的村庄。这一名声影响了美国人安思远,他从境外的基金会筹资,义务地重修了宝纶阁和长春社。出于什么动机,是否犹如手指在琴键上按出了几声轰响,于寂寞中似乎有思想滚动,他拨动了我们的哪一根神经?</b> <b> 在村内行走,听当地村民导游介绍,说呈坎历代如何了得的人物,说呈坎保存明清以来怎样辉煌的建筑,说呈坎3街99巷实为5街99巷,说呈坎那些在现今民间已经罕见的牌匾……甚至她还领我们到一处废弃的石井旁,指认它为罗氏祖先刚到呈坎发展时开掘的遗存:那时间已上溯到唐朝末年……</b> <b> 村南有一池湖水,其实比宏村的南湖还美。湖中心有座单孔青石拱桥,隽永精致,古韵幽幽。桥边的水面上倒映着粉墙黛瓦,灌丛里炊烟袅袅,看着这小桥、流水、人家,恍若到了清幽静谧的桃花源。</b> <b> 呈坎古村的特色在于它的布局,村中央一条弯曲的小河把村子分成太极造型,别有一番韵味。因为是活水,所以村子很有灵性。村内民居、铺面都保留了上古遗风,古色古香。</b> <b> 放眼远望,云飘渺,雾朦胧,青山罩着淡淡的黛,苍劲的松柏也是隐隐的。古民居,木窗棱,马头墙,庭院深深;池上雨水,滴翠荷声,雨巷深处,水烟袅袅;别院雕镂,水榭长廊,处处深藏着古朴犹存的沧桑感。淡淡的古思,浓浓的墨韵,于心中碰撞岀深深的震撼。</b> <b> 呈坎,这个偏徽州大地一隅的小山村,究竟是什么样的张力吸引得人们接踵而至?她蕴含了多大多深的谜团,让人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为何历来被视为徽州的风水宝地,成为前人探索发现生命玄奥,感悟先哲圣言的神秘地带?</b> <b> 我走到据说是皖南最大的单孔石拱桥,位于村南水口的隆兴桥上,离村近在咫尺,却仿佛有十分遥远的感觉。呈坎仍然是具体的,它承载传统与现实,也从一个侧面承载了我们的命运。</b> <b> 呈坎如一册翻旧的图书,已经被许多双手弄得有些面目模糊。穿堂进舍的水圳因为水质污染的原因,在我看来更多是混浊的现实象征:虚荣,费尽心机,使人更容易看不清自己。</b> <b> 漫步在村中,看着两旁斑驳的墙壁,感受着历史遗迹,思绪能飞出很远,仿佛与尘世隔绝。但转过一个街角,却有一丛鲜红的花盛开于墙头,使我在顷刻间回到火热的现实,感受到生命的活力。</b> <b> 现实告诉你,呈坎没有西递、宏村保存的好,进村给人有些杂乱的感觉,几乎每间古居都住着人,当地村民比游客不少。</b> <b> 在棠樾村口举目望去,只见村头官道上一溜牌坊拔地而起,次第排列,首尾迤逦,前后约三四百米,皆四柱三门,且排列一致,十分协调。这是一个家族的牌坊,共七座,故称牌坊群。</b> <b> 牌坊一般都为单体建筑,多个牌坊形成群落则甚为少见,安徽歙县的棠樾牌坊群就是这一代表。<br><br> 棠樾的七连座牌坊群,是歙县鲍氏家族于明清时期修建的,时间跨度几百年,历经两个朝代,七座牌坊却浑然一体。</b> <b>所有牌坊依次呈半弧形排列,从第一个牌坊望去,二、三、四直到第七坊,若隐若现,曲径通幽,显得神秘莫测。这七座牌坊并不是按年代排列的,无论从前看还是从后看,都以“忠、孝、节、义”为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荣誉体系。</b><div><b><br></b></div><div><b> 棠樾,我来过了......</b><br></div> <b> 中国四大古城:丽江、平遥、徽州、阆中,已经全部涉足,对于多年前的古徽州已经没了多少印象,2017年再次邂逅,我会细细的品味她。</b><br> <b> 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安徽”便是取安庆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为省名。徽州,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文化、思想概念,在古代中国,徽州的思想家可能是最自觉地使自己的思想生活化、世俗化的。他们将那些本来属于上层社会的道德伦理原则,悄悄引入了民众的生活世界。在过去的时间里,徽州曾经的人、物和故事渐行渐远;而那些深藏于民间的历史文化记忆依旧栩栩如生……</b><br> <b> 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b> <b> 我们一手撑伞、一手还要拿着相机,穿街走巷,渔梁——太白楼——徽园——许国石坊——陶行知纪念馆——斗山街记录着古徽州的历史痕迹。<br><br> 古徽州保存的还很原始,给我的感觉非常好,来这里感觉到了古城,比丽江和阆中更胜一筹,这就是当地的文化底蕴。</b> <b>多次去江南,感触很深,在江南即便很边远的村落,也常见名人府邸、故居,中国历朝历代官宦和商贾大都来自江南,这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为什么北方人和南方差异极大?</b> <b> 归根结底还是文化差异,文化决定了一个族群、一个村落、一片地区的层次和素质,我敬佩我此次来过的古徽州(婺源历史曾归古徽州),人杰地灵,心地善良,毫无夸张,不管在景区还是在村落,你不用刻意去防范,这里的人总是友善的对待你,这是我走南闯北切身的体会。</b> <b> (2)<br><br> 黄山,我眼中中国最美的山,虽然已经登过两次, 2017年3月又一次来到黄山。</b> <b> 回想15年前那次登黄山,早晨从慈光阁开始经金鸡叫天门、爬上天都峰,山顶只有我俩和几个华中农业大学的女学生,再经鲫鱼背、天都北路、小心坡、一线天、到达迎客松,继续经百步云梯(这段我几乎手脚并用)爬上黄山最高峰——莲花峰,同样当时的莲花峰顶几乎没有人。</b> <b>最后向光明顶行进,因在山下就定了光明顶的酒店,(一间10余平米标间860元)只有到光明顶才是终点,经鳌鱼洞、西海终于在下午4点三高峰冲顶成功。黄昏我们去飞来石,第二天上午从北海、猴子观海、梦笔生花(当时梦笔生花的松树已经枯死,临时用一棵塑料的假树代替,后来移植了一棵,现在这棵松树就是移植的,比原来的还漂亮)、从云谷寺坐索道下山,当年始信峰关闭养生。</b><br> <b>这次爬山经历让我看到我爬过所有的名山没有比黄山更美的,遗憾的是此次我带了一部DV,只留下了影像,而带的一部数码却没有留下照片,回来后懊悔不已。</b> <b> 第三次到黄山,现在的游客都必须在汤口镇换乘景区交通车到各个索道站。</b> <b> 我安排大家乘云谷寺索道上山是因为我们一行人一半人不能爬山,而这边基本不用爬山,可观始信峰、笔架峰、梦笔生花、金猴观海(原来叫猴子观海)、光明顶、飞来石,但看不到天都峰和莲花峰以及迎客松。</b><br> <b>下索道大批旅行团的人蜂拥而至,雾散时,你连一个拍照的地方都找不到,这还不是旅游高峰。<br><br> 上山时,云雾弥漫,到了山顶反而晴天,这就是黄山独有的气象。</b> <b>带领大家依次走过始信峰、笔架峰、梦笔生花、但我怎么也没有找到连理树?这里新建了很多宾馆,是否破坏了环境不得而知(当今社会有钱能使鬼推磨)。在金猴观海远观,北边雾气很重,猴子始终没有露面。</b> <b> 印象中的黄山,和游人们描述的一样,她是雄壮瑰丽的,是奇特秀美的,更是让人琢磨不透,冥思苦想,而又回味无穷的仙境圣地;然而,在我此刻看来,黄山是一扇门,一座迷宫,走进去便会迷失自我……</b><br> <b> 记得上次(2005年8月鸡年)登黄山,从山脚下狂乱欣喜的扑向峰顶,起初,山脚下是一点点轻柔的雨丝,缓缓划过脸颊,清凉舒爽,像是记忆中冬日飘飞的白雪,令人精神振奋,不知疲惫。一鼓作气,不作任何的停留,只为了追求心中美的足迹,此时雨中的黄山是安静的、温柔妩媚的,娇羞而动人。</b> <b>沉醉在山间漫步游走,窸窸窣窣的落雨声,让我惊慌的披上一元钱买的雨披,回头却又被沿途的风景吸引。绿叶纷飞沉重了步调,鸟语轻哼勾起了留恋,我和朋友冒雨欣赏这绝世的美景,可远方传来的深谷回音雷霆万钧,气贯长虹。此时,又不得不加紧步伐奔向峰顶,在又惊又喜,忐忑不安的奔走中,雨声戛然而止,空气似乎瞬间被凝固,安静来得没有丝毫征兆,诡秘而充满玄机。</b> <b> 心中总是有一个声音,黄山的前方会有更美的风景,因为那里是松、石、云、泉的领地,踩着一路的轻风细雨,朝着希望奔去。</b> <b> 阳光走的很匆忙,步调轻盈,身轻如燕,稍不留神就会失去她的踪影,跟着她的脚步游走,一眨眼,她却娇羞的披上面纱,露出黑色的脸庞,黑沉沉而又忧郁。</b> <b>遁藏的阳光随之而至就是团团雾起,直到晃过前方的山头才又发现,清风相伴,黄山毫无保留的展现面前,惊喜之余,还不及回味,徒然一阵清风,浓雾铺天盖地而来,眼前的风景顿时隐没在雾色之中,谁也看不清谁,谁也不知道谁去了哪。片刻雾气悄然而去,突然明白这阵风似乎只是短暂的谢幕,</b> <b> 只一眨眼的功夫,嶙峋怪石突兀,绝壁深谷回响,就在隐没的瞬间,这山间的一切似乎都完成了一次完美换装。华丽的彩妆,光彩炫目;妙曼的身姿,惊艳全场。</b> <b> 尖叫声不绝于耳。当阳光揭开她神秘的面纱时,她露出羞涩的红晕,可爱迷人。此刻阳光下山脉此起彼伏,绚烂多姿,与雨中之境交相辉映,正所谓:“万壑千谷齐争辉,春雨冬阳秋色分。”多么美妙的一幅画,斑斓如梦。</b> <b> 匆匆忙忙的离开,来不及想太多,只剩下长久地回味。</b><br> <b> 来过,就是幸福的;即使不得不离开,也将是最难忘的回忆。黄山是一个温柔的局,迷失了自我,却获得了重生。如果还有下一次,我依然愿意沉迷。</b> <b> “登东山则小鲁,等泰山则小天下”吾为登临黄山,则胸怀天下。</b><br> <b> 登山是一次修行,是一份解脱,一种领悟!</b><br> <b>这就是我2005夏季登黄山的感受。现存当年的录像带,还有一段故事,当我从天都峰下来,向莲花峰行进,经“鲫鱼背”时,浓雾使你根本看不清“鲫鱼背”两面有多深,我手持摄像机,边走边摄,忽然雾散了,“鲫鱼背”两边悬崖峭壁,本来恐高的我,不敢往前走,朋友连声“蹲下、蹲下,把机器装起来。我连机器都没关,装进摄像包,这段经历清楚的记录在摄像机里。</b> <b> (十六年前留下的照片,只证明我登临黄山三大绝顶)</b><div><b><br></b></div><div><b> 徽州,有山的风骨、水的灵秀、梦的境界,崇高却可亲可近,质朴却超凡脱俗……“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岂止是汤显祖的叹息,这分明是每个到过徽州人内心写照。</b><div><b><br></b></div><div><b> 2021年6月25日 10:00编辑</b></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