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喝茶

雨林

<p class="ql-block">  岁至花甲,才在朋友的引导下,进入了喝茶者的行列。不是说六十以前没喝过茶,过去只是偶尔喝之,装模作样罢了,根本搞不清茶的门道,什么茶喝到嘴里都差不多一个味儿,更弄不懂什么茶品茶韵茶文化了。</p> <p class="ql-block">  母亲爱喝茶,但似乎没有把喝茶的基因传给我。母亲是南方女子,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支援大西北,从鱼米茶香的江南,来到了黄土高坡的西北。喝家乡茶成了母亲感受亲情,思念故乡的一种媒介和纽带。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每年春天,故乡的亲人都会给母亲寄来几包家乡的绿茶,母亲都会认真的收储好,细水长流,一直喝到来年的春天。</p> <p class="ql-block">  父亲是北方人,印象中很少见过父亲喝茶,我们家只有母亲一个人喝茶。每天劳碌完了,母亲都会沏上一杯绿茶,那是母亲最惬意的时候。捧着一杯热气袅袅、叶片起落、淡绿氤氲的家乡茶,仿佛捧了一盏故乡的青山绿水,呷上一口,游子的情思与乡愁便融化其中了……。有一次,看母亲喝的津津有味,我也想喝一口,母亲说:小孩子喝不了的。我还是坚持把母亲杯中的茶水喝了一口。不喝不知道,一喝才领教了茶的滋味,满嘴里又苦又涩……那是我第一次对茶的感受,这种印象一直在我脑子里固化了许多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上高中以前,每年寒暑假父亲都要送我和弟弟回老家住上一段时日,那是让我们体验乡村生活,了解庄稼人的艰辛和不易。在村里,最常去的地方就是生产队的饲养室,去那里看马怎么嚼草,牛怎么反刍,驴怎么打滚,觉得即新奇又有趣。去的次数多了,就发现这里不只是饲养頭牯的地方,还是乡亲们喝茶谝闲传的场所。无论冬夏,饲养室昏暗的灯光下,总有三五个老汉趷蹴在脚地下,一袋一袋吃着旱烟,归五吹六扯着闲话,喝着色深如酱一样的茶汤。</p> <p class="ql-block">  现在回想起来,这种茶应该是砖茶,色黑瓷实,形若板砖。喝时用力掰下一块,用一个口小底大、被烟火熏得黑黝黝的铁皮“鐅子”,架在几块胡砌支起的火堆上煮。煮上一阵子,“鐅子”里的茶便煮沸了,从盖边上咕嘟咕嘟的往外溢气泡。那时候穷,没有茶杯茶盏,煮茶人把“鐅子”里的热茶倒在一个搪瓷缸子里,大伙轮流着喝。尽管缸子已被茶渍茶垢糊的看不清模样,毎个人还是喝的滋溜带响,一脸的受活和满足。这时整个饲养室便充满了牛粪味、旱烟味、浓茶味混合的气息,那是年少时对农村的一种特殊的嗅觉记忆。一次,一个老汉见我看的入神,把缸子递给我说:我娃也喝上一口,我连忙摇头说不喝不喝。母亲那杯清澈的绿茶尚且那么苦涩,而眼前这中药汤一般的黑茶,再也不敢尝试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工作以后,看同事每天上班沏一杯茶,有时也装模作样泡上一杯,但到了下班也没有喝几口,只能倒掉拉倒。几十年来,宁愿喝白开水甚至瓶装水,也很少喝茶。单位发的降温茶,带回家往柜子里一塞便忘在了脑后,妻子也很少喝茶,所以我们家只有来了客人才找杯子泡茶。有一次,一个很熟悉的朋友来串门,喝了一口我给他泡的茶,问这茶放了多久了?不等我回答便说:你这绿茶至少放了三年以上,已经不能喝了,只能煮茶叶蛋或泡水浇花咧。我想坏了,以往给客人泡的都是只能浇花的茶水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我和妻子到杭州旅行,虎跑泉是当地名声很响的景点,那是一定要去的。到了虎跑泉,印象最深的除了那一汪碧幽的泉水外,就是周围的喝茶摊和茶铺了。导游说,虎跑泉龙井茶是杭州著名的地理标志资源,狮峰龙井虎跑泉是茶水中的绝配,不喝一杯算是白来杭州了。 看着其他游客都纷纷响应,我俩也跟着入了座。对当时只有四五十块钱月工资的收入,两元一杯的龙井茶已经很奢侈了,但还是咬牙点了两杯。在妻子面前摆出斯文状,轻轻呷上一口,品咂了一番,但并没有咂出什么特别的滋味,感觉与母亲的那杯绿茶没多大区别,依旧是又苦又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到南方出差,公差毕了被拉到一处茶产地参观。一下车便被几个蓝花对襟、头顶小帕、眉目清秀的女子引入了古色古香的茶室,向游客展示茶艺、表演茶道。女子炉火纯青的茶艺、口吐莲花的讲解,让人感觉不喝茶真是枉对了此生。</p> <p class="ql-block">  其中有一道说是本地茶中魁首,清芳爽口,后味回甘,女子让客人先嗅其香,再试其味。我也试了一下,啜入口中,徐徐呑咽,果然清芳盈口,舌有余甘。见我心动,女子说今天你们有福,老板出血价格优惠,过了这个村可没有这个店了。于是花了几百块钱买了一包,想着回去慢慢享用。一回到家里,便给老婆表功,说这回买到了好茶,快来尝尝。谁知泡了一喝,老婆说没喝出什么好来,我一尝完全不是当时那个味儿,那清香、那回甘不知哪儿去了,是被女子调包了?还是这茶到了北方水土不服?于是大呼上当。此后,不管谁把茶说的天花乱坠,我都难为所动,这也许是这些年对茶敬而远之,不太喝茶的一个原因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退休后,不再为工作所忙,有了余暇和空闲,于是常与朋友外出拍照或旅行。冬季旅居琼岛,又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在新朋老友中,有两位特别爱喝茶的。一位是南方人老卢,喜喝绿茶;一位是北方人老高,好喝红茶。与这两位外出,后备箱里必携茶具、热水瓶和折叠桌凳。每到一地,游乏了便寻一僻静之处,支桌上盏,品茶歇息。次数多了,便慢慢的上了道,先是能分清绿茶和红茶了,再是能辩别出生茶熟茶的口味咧,对茶也不再抵触。</p> <p class="ql-block">  老卢说,喝茶是他每天必做的功课,必须喝顺喝透喝出汗,不喝茶一天都精神不振。我问老卢,喝透的标志是啥?老卢说喝透的重要标志就是——尿变清。于是我把唐代卢仝《七碗茶》改了一下送给他,说我们一起朝这个境界努力吧:“一碗润喉咙; 两碗解烦闷;三碗发轻汗;四碗腋生风;五碗肌骨爽;六碗尿变清;七碗成仙灵。”老卢回我:你领会挺快呀,看来是可塑之材。于是老卢常把女婿孝敬他的茶送我一些,说一定要把我培养成喝茶人。 </p> <p class="ql-block">  老高的说法是,喝茶乃人生一大幸事,能让人释怀平躁、怡神悦情,不喝茶一辈子少了多少乐趣。前一阵与他两口子到南方旅行,后备箱里喝茶的家什一应俱全,甚至连户外烧水的气灶都带了。旅途中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就在高速路休息区支桌喝茶,看得过路客好生的羡慕。有一天在皖南的高速上正在疾驶,忽见祁门县的路牌,驾车的老高立马减速拐头下了高速,直奔祁门红茶经销点,不同档次的祁门红茶买了十几盒,把后备箱本就剩余不多的空间塞了个满满当当,这才心满意足的上了路。看来,我这两位朋友喝茶都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和段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虽然赶不上他们,但也不甘差距太大。于是这两年也开始在网上购置茶具,什么茶碗茶盏公道杯、茶洗滤托宜兴壶,包括折叠桌凳都买了。老伴说,茶喝的不咋样,势扎得大的很,看你这回能坚持多久,不要热乎劲一过,就“刀枪”入库,没这回事了。这回却真不是“三天的热度”,饭后没事了便沏上一壶,大杯倒小盏的品上一阵子。却不似老高老卢那么用情专一,什么茶都想尝试一下。但还是功力不行,下午不敢喝绿茶,喝了晚上睡不着,很是闹心。我的一个外甥,喝茶的功夫了得,每晚睡觉前要泡一杯浓浓的绿茶,说喝了才睡的安稳。同样的茶,有人失眠有人安眠,差距咋就这么大呢?真是没办法的事<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套用一句川普的话:也许这就是生活。当然,这种拿浓茶当安眠剂的功夫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看来我这辈子是练不出这本事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老百姓的日子。即便是过去的穷苦人家,也讲究粗茶淡饭。生活中有了茶,庸常的日子便有了风雅,添了情趣。君子相交一杯茶。旅居琼岛的日子里,或约上亲朋好友,或有朋自远方来,便带上喝茶的家什,到海边去湖畔找树荫林下,支桌上盏泡新茗,壮阔海景当画屏,融入自然,轻啜细品,胡侃神聊,看云卷云舒,听涛声依旧,悠然哉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最近准备再添置一套户外烧水灶具,这样走到哪儿都能喝上热茶咧。朋友们,想喝茶那就快来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