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纪行——不禁枪的岜沙苗寨

新叟

<h1><b>在中国,西藏和黔东南都被称为人类疲倦心灵的最后家园。西藏,那是离天最近的地方儿,黔东南是离生活最近的地方。</b><b><br></b><b>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支离破碎的民族,一个是犹太族,另一个是苗族。苗族是蚩尤的后裔,蚩尤在逐鹿被黄帝打败以后就从中原朝着“太阳落坡的地方”迁徙,最终寻觅到黔东南的土地,隐匿于深山老林,躲避敌人的围剿,600多年来仿佛与世隔绝。<br></b><b>岜(读bia)沙苗族是蚩尤第三个儿子的后裔,九黎部落的一支,是大迁徙的先头部队。岜沙苗寨作为苗族九大支系里最原生态的一个支,保留了最原始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繁衍生息,都以一种异于常态的方式保留了下来。<br></b><b>岜沙苗寨被认为是地球上最神秘的21个原生态部落之一,被誉为苗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和“博物馆”。</b></h1> <h1><br><b>岜沙苗寨是一片藏在深幽之处的苗疆圣地,钟灵毓秀的山水,枪不离身的男人、古代武士的装扮、崇拜太阳的部落、奇特的成年礼、爱护树木的传统、生死轮回的观念,无不让人魂牵梦绕,神往无羁,这种历史与现实交融的气息,不仅给你带来心理上的猎奇,更带给你心灵深处的震撼。</b><br></h1> <h1><b>岜沙苗寨坐落在贵州黔东南月亮山麓,依山而建,由老寨、宰戈新寨、王家寨、大榕坡新寨和宰庄等五个自然寨组成,全寨共有505户2548人。</b></h1> <h1><b>寨中房屋皆为古老的吊脚楼,屋顶以杉树皮覆盖,保持了古老苗寨的原汁原味。</b></h1> <h1><b>这里没有晒谷场,这里的人将稻谷挂在这种木架上晒干,用石碓冲米。</b></h1> <h1><b>不停变幻的时代,悄然改变着一切。1990年代末,民俗学者和摄影家率先将岜沙介绍给外界,媒体记者、观光客和猎奇者随即纷至沓来,一传十、十传百,岜沙逐渐成了旅游丛书与报刊杂志上的熟客。</b></h1> <h1><b>岜沙苗寨的寨门。</b></h1> <h1><b>如今静谧的村落正在演化成为喧嚣的旅游网红,独特的民俗传统也变成了巡演的节目。<br></b><b>每天上午(下午)游客们抵达时,村寨中都组织身着月亮山型岜沙式民族服装的男女到寨门前欢迎,载歌载舞、鸣枪迎宾,充满了仪式感。</b></h1> <h1><b>鸣枪是最高的仪式表现,鸣枪欢迎来访的宾客。</b></h1> <h1><b>火枪、发髻和古树是这里的三大法宝。</b></h1> <h1><b>黔东南的少数民族除了重大节日之外,平时只有女子一身本民族装扮,而男人在外表上与汉人难以区分。岜沙苗寨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和外界沟通较少,所以保存了比较完好的民风民俗,岜沙男人常年穿着无领右开衫铜扣青布衣、直统大筒裤、青布裢。腰间挂着葫芦、牛角、砍刀,肩扛火药枪。</b></h1> <h1><b>佩枪已经成为岜沙苗寨的一张名片,寨中的男人枪不离手,14岁以上的男孩子也都有一把属于自己的火药枪,难怪被冠以我国现存的“最后一个枪手部落”。</b></h1> <h1><b>火药枪成了岜沙男人生命的一部分,但要想佩枪出寨,必须经公安局登记允许。</b></h1> <h1><b>我也扛起枪,做一次岜沙汉子!</b></h1> <h1><b>岜沙苗族男人的发型古老奇特,据说是从蚩尤时代流传下来的。岜沙的男孩一生下来,不能随便洗头、梳头,更不能随便剃发、剪发,等到14岁的时候,要举行一种古老的成年仪式,苗语称之为“达给”。把一头长发统统剃去,只留下中央的一撮,梳成高高的发髻,这种发型当地人叫“户棍”。从此以后,他就可以背上父亲为他打造的枪,变成一个枪手、一个真正的男人,才有资格跳花坡、吹芦笙、游方、结婚以及生儿育女。</b></h1> <h1><b>芭沙苗寨没有理发店,他们都是用镰刀剃头。镰刀剃头堪称一绝,一般都由年长的人持刀,他淡定自若,手法熟练,下刀果断准确,长长的镰刀头被玩得像剃须刀一般。老人不慌不忙,手起刀落,顷刻之间,头已被剃得光光溜溜。</b></h1> <h1><b>岜沙苗寨里的人淳朴自然,将树木奉为神明,至今仍保留祭拜古树的生活习俗。<br></b></h1><h1><b>1976年,修建毛主席纪念堂时,岜沙人将寨前一棵直径1.2米,被视为“神树”的千年香樟树敬献出来。并在树址处建造了一座八角纪念亭。</b></h1> <h1><b>岜沙苗寨里的人</b><b style="color: inherit;">认为,人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走一寸木。</b></h1> <h1><b>每一个岜沙人出生后家人都会为他种一棵树,死后这棵树又会被用来制作棺材。埋葬之后不立碑,而是在埋葬他的地方种一棵树,以此表示人与树同在,让他的生命延续下来。如果男人过世了,人们会将他生前用的枪一起放入棺材。<br></b><b>树葬传统已在岜沙苗寨延续千年之久,这种习俗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命观。</b></h1> <h1><b>苗寨的人都很喜欢去荡秋千,如果有哪个小伙子看中了在荡秋千的姑娘,就会用脚去踩姑娘的脚,以此示爱,若是姑娘也喜欢对方,就会回踩男生的脚,这样两个人就相互成为恋人。</b></h1> <h1>“<b>守垴”为守寨之意,是岜沙苗寨沿袭多年的古风。姑娘们为安抚守寨的男子,结伴而来陪同守垴。随时间的变化,守垴性质逐渐变化,转而成为岜沙青年男女交往的重要活动之一。</b></h1> <h1><b>守垴坡是小山上一段幽静的小路,是一个私密空间,相互倾心的恋人就到寨中的守垴坡幽会。</b></h1> <h1><b>苗族喜欢刺绣,就像喜欢唱歌儿一样,几乎视若生命的一部分。苗家姑娘个个会绣花,四五岁就跟着母亲、姐姐和嫂嫂学绣花。到了七八岁,她们的绣品就可以镶在自己或别人的衣裙上了。</b><b><br></b><b>稍有闲暇岜沙姑娘都会拿出绣品,聚精会神,一针一线地为自己刺绣希望和未来。</b></h1><br> <h1><b>岜沙苗寨里面的女人都是绾偏髻、插木梳,身着苗王方印图形三角裙,他们的衣服都特别漂亮,这些可都是苗家姑娘自己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b></h1> <h1><b>芦笙堂是寨子边山腰的一个平坦之处,岜沙苗族同胞吹芦笙、踩歌堂或举行重大节日活动的神圣场所,是岜沙人千百年来用双脚踩出的一片净土。每年的芦笙节期间,岜沙的男女老少都会身着盛装来此聚会,吹笙跳舞庆祝丰收。<br></b><b>每天下午15时,岜沙苗寨数十位肩扛火枪的男人和一群漂亮的本村美女,汇聚到芦笙堂,为来访的游客演出。</b></h1> <h1><b>在绵延2000年的迁徙中,诞生于祖先崇拜和母性崇拜的芦笙舞,已然成为苗族的一种代表符号,它体现着苗人在跋山涉水的迁徙路程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老追求。吹芦笙和跳芦笙舞,犹如一朵烂漫的山花,映照着古老而本真的苗魂。</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芦笙舞、斗牛舞、枪手表演精彩纷呈;镰刀剃头让人叫绝;伴随着一阵庄严的鸣枪致敬声,结束了原始、质朴表演。</b></p> <h1><b>精巧细腻的民艺,神秘多彩的歌舞,以及苗家人世代创造和传承的农耕文化在我头脑中徘徊萦绕,久久不能离去。期盼着岜沙苗寨这一土著部落的典型永远与“净土”、“神秘”、“原始”、“原生态”相依相存,永久地流传下去。</b></h1><br> <h1><b>摄于2021年6月</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