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日记》作者/周海良

舟子

<h3> 《回访日记》 <br> 周海良 <br>  时间:2021年6月27日 <br>  地点:抚顺,丹东。</h3> <h3><br> 一直,想写点有关灌水方面的东西,怎奈,腹内空空荡荡,概念的皮毛儿颇多,坐实的旸儿甚少,末了,念想的冲动,一次次掩于了留白。<br> 日前,受战友凤家之邀,我们四人驱车从营口前往抚顺,与来自沈阳的七位战友作中转小聚,主题有三:喜迎建党百年;老战友叙情;探访一下灌水——老连队驻地。<br>  看来,凤家对此次小聚,是做了功课的,所选择的地点是抚顺关山湖度假区,小地方景色宜人,气爽风清,十分幽静,这对于在城里居住久了的人,不失为一处视觉与心理逸韵的享受。<br>  席间,十几位弟兄兴致浓郁,在欢快畅饮的同时,话题自然是围绕当年部队生活的核心。每一位,都况述了对岁月的感叹,对人生的思考,对健康的认知,对部队生活的赤诚情怀。<br>  这里,我不得不提一笔凤家夫人,自此之前,我曾拜见过两次,印象一次次地深刻。嫂夫人一袭溜衣素杉,大方干练,中部声线,每每一经发出,都有一种笃定睿智的从容不迫,无时不充满着张力与温暖。在尽地主之谊举杯的一刻,那句“一日在兵营,人生一世情”,经她口中吟出,瞬间让气场的氛围火热爆棚……<br>  宇光,凤桥,树元三位,因事务在身,于当日午后回返了省城。余下我们八人则在此小憩一日,第二天,出发,目标直抵灌水。<br>  两辆车同时行驶在高速公路,窗外,雨点淅淅沥沥,不规则地敲打着车窗,仿佛合着我的心致,在轻叩着那段久违的音符,老连队,在路程的渐次缩短中,已愈加清晰——<br><br>那一年的冬天<br>皑雪茫茫<br>我放大了双眼<br>去聆闻一个新的世界<br>星星在山坳中旋转<br>情愫在纯净中<br>和着主旋<br>嵌入心底的那份执着<br>衔住了一夜黑暗<br>从此 紧握钢枪的手臂<br>催生着蓝天<br>让花儿更艳<br>灌水 你何止是地域的称谓<br>灌水 你完全是一种迷恋<br><br><br><br><br></h3> <h3><br><br>之一<br> 经过约三个半小时的行程,我们再次踏上了这块魂牵梦萦的土地,这里,有过青春,有过汗水,有过沸腾。<br>  连队的营房,曾是一处较典型的四合院。经考证,自1969年这里开始驻军,至1984年部队裁员撤离,房产便归还给产权单位铁路部门。由于铁路行业在逐渐转型,缩减,其中的三面房屋不知何时已经拆掉,仅存的一侧,已是残垣断壁,处于废弃撂荒状态,曾经的院子也是杂草丛生,面目全非了。<br>  刘维贤老连长,延泽,凤家,德禄,玉山及我,环顾四周,表情凝重,或许他们和我一样,欲想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重现一些什么,竭力追寻流逝的芳华岁月。<br>  同行的玉臣和立民两位二连战友感慨地说,原来对一连仅仅限于概念,丝毫想不到,其地理环境和条件竟然如此的艰苦。<br>  我们久久凝视着原址,踱来踱去,思索着,追忆着,既回忆着战友,也回忆着自己。拍照,录像,希望能从这变迁的时光里,拾叠起遥远而难忘的记忆。眼前的院落,曾汇集来自天南海北,不同省份,操着不同乡音的热血青年,我们在这里同吃同住,训练学习,我们在这里摔打朔造着自己。这里,有军号声,有队列声,有歌声,更有欢笑声……<br>  时间,如一条长河,在每一处交汇的节点上,不停地冲刷着,洗礼着,改变着人生的轨迹。而军人,这份负重而荣耀的使命,更加凸显了它的内在含义。<br><br>爱河的左岸<br>波光<br>映衬着朗阔高天<br>蜿蜒的小路<br>镶嵌着柔美的地平线<br><br>抬头<br>风鸟在空中盘旋<br>鱼在水中舞蹈<br>花儿亦娇艳<br>一派安然<br><br><br><br><br></h3> <h3><br><br>之二<br><br>  离开旧址,探访老乡。<br>  离开连队,我们不约而同地有个想法,去看看当年连队驻地的老邻居。在拜访了几户人家后,我们辗转踏进已经搬迁了的“王大个儿”的家,王大个儿,女,大名知晓的人甚少,当年在铁路上当装卸工,因为个子高,体格壮,和男工一样同工同酬,便得了这么个称谓。眼前的大个儿,已是年近八十高龄的老人了,相见的一刻,老人上下打量着我们几个,瞬间,她高兴地认出了我们的老连长,瞬间,那股质朴与激动的情绪让人无法形容,自然,话匣子顿然打开了 。她老了,真的老了,脸上布满了沧桑与慈祥,但身体依然健朗,善谈。不多会,老人家的儿子走了进来,在无人提示的情况下,也一眼认出了我们其中的战友,并道出了名字。那一刻,又融入了久违的温情……<br>  临近中午,我们婉拒了乡亲们的真心好客,来到了镇上一家小餐馆,品尝了农家饭菜,颇感味儿美可口。<br><br><br><br></h3> <h3><br>之三<br>  午后,出发——清水大桥。<br>  清水大桥,位于“凤上线”末端,是鸭绿江中游链接中朝边境的铁路桥。抗美援朝期间,大批志愿军将士和部分战需物资都是途径这里,源源不断运往朝鲜战场的,所幸,此桥因其地势险要,加之中朝两军防御密集,美国军机无法低空投弹,竟然毫发未损。<br>  过去,该桥一直由我们连队的一个排驻守,我本人曾有幸在此站岗执勤六个月。<br> 驱车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江边,沿着崎岖蜿蜒的小道,一路向前,远远望去,那座横跨江面的大桥,岿然屹立。时隔四十年后,我们寻着青春的足迹,追踪着这里熟悉的一草一木。变样了——原来低矮简陋的砖瓦平房和木质岗亭,已被今天气派的高楼和高耸的瞭望塔所取代,新建的国门,宏伟壮观,让人肃然起敬。站在桥头,瞭望对岸,邻国的清水市隐约可见。今天,这里已经成为丹东河口风景区一处配套的旅游之地。<br><br>我依偎过你的筋骨<br>你将我轻轻托起<br>所有的庄重<br>填充了我的心坎<br>那一年我二十多岁<br>那一年的二十多年前<br>你托举起神圣<br>我可爱的前辈们<br>唱响着雄赳赳气昂昂<br>与你舍别<br>又与你狂热的重逢<br><br>我愿仰望天空<br>与历史对话<br>我愿在睡眠中拜见<br>先辈的英姿<br>我愿拽着湿淋淋的梦<br>与你相拥<br><br><br><br></h3> <h3><br><br><br>之四<br>  贴近断桥,触摸历史。<br>  顺江而下,我们来到了距清水桥十几公里外的桃花岛。<br>  “日出山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若以此诗句来形容眼前的景致,并不为过。这里,风光旖旎,世外桃源,堪称仙境。岛上百十户人家,多数都以经营山庄、客舍产业为主,山珍,江鱼是这里的主打菜肴,热情,周到,公允的服务理念,使这里的小生意十分火爆。<br>  踏上江心岛,我们拜谒了彭德怀元帅和毛岸英烈士的巨型塑像,尔后,观瞻了被美帝飞机炸毁的鸭绿江公路断桥。行走在断桥上,俯瞰着一泫江水,睹物思情,内心不免有些沉重。七十多年前,我们的先辈,为了国家,为了正义,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和平。断桥上,镶嵌着志愿军将士们的传奇事迹,以昭示后人。我在想,中朝两国政府之所以将这座断桥保留至今,未加修复,想必也是让它作为那场惨烈战争的历史见证吧。<br>  <br><br><br></h3> <h3><br> 太阳西下,回程丹东。<br>  离开桃花岛的不远处,我们遥见了静卧的虎山长城。它仿佛是先贤们的脊梁,在镇守着华夏曾屈辱多舛的家园,而今,它更是一种激励,一道重塑民族气节的魂魄!<br>  傍晚,入住丹东。翌日,来到了我们部队的最高机关——军分区驻地。卫兵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回访的方便。驻足环顾,这个当年具有欧式建筑风格的分区机关,这个昔日“司政后”人流鼎沸的部队大院,时下,已静谧了许多……<br>  尾声,与省城战友话别。<br>  分手时,凤家战友说了一段十分温情的话:这次小聚,主题就是“念党恩,战友情”,时间虽短,情谊绵长。<br>  是啊,战友的称谓,干净,纯正,真挚,永远都是人际关系中一股涓涓的清流。<br>再见吧丹东!凝望着这座渐行渐远的边城,思绪波澜,是这块沃土,根植了我们战友的情怀,是这份情怀,让我们每一个当兵的人都骄傲终生!<br><br><br><br><br></h3> <h3><br><br>很久以前的一天<br>我怀揣着稚嫩的梦想<br>打点行囊<br>搭上跟我年纪同样<br>颜色的火车<br>眺望远方<br>冬去春来 寒来暑往<br>有过开怀的欢笑<br>也有过认真的思量<br>不过 若有来生<br>我依然还会手握钢抢<br>为母亲尽孝<br>为祖国站岗<br>………<br><br>2021年6月30日 于营口午夜<br><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