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岳父岳母大人

建军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的老岳父,和岳母虽然分别于92年和2004年先后离逝,他们和蔼可亲善待女婿深厚的感情让我终生难以忘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岳父王全福于1925年生于河北省安国县景中村,小时候,为了混顿饭从小跟村里木工学徒当小工,这里是游击区有我党地下组织活动,42年经村党支部书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且担任村民兵队长。(弟弟王进福为抗日为国捐躯)白天到日本据点利用干活机会搜集情报,除此之外还要应付小日本鬼子掻扰,做了大量的工作。晚上配合八路军和敌后武工队及区小队到岗楼去打击敌人,并积极筹粮,参加减租减息,等抗日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6年老岳父服从组织按排担任村长,事情跟多,为配合解放大军,在村里组织担架队,并且把村里优秀的年轻人送到部队参加解放军。在清风店战役,和新保安战和收复固安等战斗中,后勤保障积极跟进,组织大量民工,担架队抢救伤员,把所需的物资以及粮食送到前线。那时提出口号,战争打到哪里,小推车就推到哪里。他冒着枪林弹雨,不怕牺牲,把弹药送上了前线,把伤员抬下战场,保证解放军战争顺利进行。为此,获得前线指挥部褒奖,被评为"支前摸范"的光荣称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解放后,北京从清朝到民国积攒大量垃圾,为了清理天安门广场两侧堆积如山的垃圾,老岳父又放弃了提拔到区的指令,说到"我没有文化,我是个粗人,让给年青人吧,我别误人子弟,别耽误正事,影响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里才是我施展才华地方。他在清除垃圾表现突出,被第五建筑公司看中,而且还有特长,木工活,手艺不错,被评定为七级木工,被古建筑队选中,并担任青年突击队长和工会主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6年在周总理的关怀和组织按排下,参加中国工人友好代表团,对苏联、蒙古、阿富汗、印度、缅甸等国进行了友好访问。回国后曾在中联部工作一段,后因身体及没文化等原因。又跟提干擦肩而过,又回到五建公司工作,又赶上大干快上,跟李瑞环靑年突击队和张百发靑年突击队较好地完成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等十大建设任务。万里付市长指定他直接联络人。有事直接找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又完成周总理亲自交给天安门重建的重要任务,充分利用他一技之长放小样复原但有效方法,在北京设计院和师兄弟一起记标志保证天安门重见光明。毛主席逝世,又参加毛主席纪念堂建设,毛主席纪念堂工程时间短,任务重,建筑工程艰巨,克服难题,和师兄弟一起圆满完成建设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支前,前线指挥部授于战役纪念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年岳母年底来到北京,随着建筑工地迁移,不断搬家,曾住在宣武区的陶然亭,然后朝阳区的幸福村,1962年又搬到卧佛寺斜街(花市大街中国强胡同)63年期间家里添丁加口共有6个孩子,四男二女,家里十分拮据,为了对付口粮,把家里细粮与别人兑换成粗粮,小孩们到市场捡菜叶和挖野菜充饥。岳父一个人工作挣钱,工资70多元养活怎么一大家子,捉襟见肘,困难可想而知,岳母则给工厂做点外加工活熬到半夜,或做临时工就为挣块而八毛,用来改善伙食,有点肉腥,那时都小都在长身体,吃得有点营养,俗话说"家务活是干不完的活"她还要承担裁衣做饭照顾孩子,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从木材厂搞到豆腐渣来解燃眉之急。那日子口,度日如年,岳母屬于贤妻良母型在家里操持家务缝补洗涮,在她精细照料调理下,直到1965年才有转机,岳父岳母终于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孩子也长大成人。6个孩子逐步走上工作岗位,那几年岳父岳母孩子们在外,父母有操不完的心"子行万里,母操心"我老伴是家里大闺女,到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家里就放心不下,每天岳父岳母就像失了魂时的。直到回到北京在放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妹妹王淑彩到北京通县插队,虽然近,同样牵肠挂肚,直到安排工作为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人们常说"一个女婿,半个儿"岳父,岳母对我照顾有佳,我每回去都当成座上宾招待,而且每回"偏心"给我特意留下好吃的菜,让我吃。在我们结婚的时候,让我们节约办婚事,不要铺张浪费,他亲自应允了给我们打结婚的傢具,岳父和战平二弟利用业余时间,给我们打了一个双人床、单人床,大衣柜、沙发茶几,单头柜,做儿子也不过如此而已,这份浓浓的情意,让人想起就为有这样的好岳父岳母而感到肃然起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虽然,岳父是一个老工人是个粗人,但对人厚道,他对人诚挚和热情,真心真意的好,岳母虽然寡言少语,他也是个热心肠的人,我女儿江薇跟姥姥亲的很,现在想起来时就潸然泪下。二老对我们恩爱,我们永世不相忘。望你们二老,在那边相互照应,你们过的好,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慰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岳父岳母这做人的原则,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情操,已然形成了一种家风。他在病重到撒手人寰,在北京医院期间有那么多的人来看望和送行。人们常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里有拄着拐杖老干部、老军人曾经在抗日战争住村里被掩护过八路军的伤员来了,各级领导也来了,更主要是每天摸爬滚打工作师兄弟,以及村里乡亲们到来了,来看望和道别这位再普通不过,但在人们心里确是位德高望众的老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双老一生留美德,宽仁勤俭淑懿扬,这种优良的家风和美德要薪火相传,代代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岳父大哥在解放兰州牺牲后被评为战斗英雄的勋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岳父弟弟牺牲评为烈土证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岳父到苏联、蒙古、印度、阿富汗、缅旬访问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小时候的照片,回忆一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