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长征路(23) 通道转兵 • 遍访争议会址

刘卫

<h5></h5><h5><font color="#9b9b9b">▲ 红军足迹与自驾路线图(可点击放大)</font></h5><br>出行日期:10月6日(第11天)<br>自驾路线:流源—芙蓉—牙屯堡—县溪镇<br>行车里程:约120公里 —————————— 这一整天,都在通道侗族自治县境内行走。<br> 通道位于湘西最南端,地处湘桂黔三省六县交界之所,最大特点是山多,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h5>▲ 通道县迎宾门,匾题“神奇通道”。</h5> 中央红军突破湘江后,其战略意图已完全暴露。蒋介石急向湘西北转移重兵,张网已待。这时,中央红军在连续翻过越城岭(老山界)和湘桂界山后,包括庞大的机关和后勤队伍仅约3万人,编制不整,极度疲劳,战斗力已大大下降。如果按照原计划继续北上湘西北,势必与五六倍于己的敌军血战,几无胜算。<br> 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在通道境内召开临时紧急会议,决定红军的去向问题。这次会议,没有明确的规格和议程,参加者是当时在通道的一些中央领导人。会上,李德主张继续北上,与红2、红6军团会合,这代表了他和博古两人的意见。面对中央红军可能全军覆没的危险,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计划,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贵州转兵。大多数人支持毛泽东的主张。<br> 会议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但在行军路线上还是按照毛泽东的建议作了调整,即暂时放弃从通道北上的计划,改走贵州黎平。<br> 会后,朱德立即发出继续西进、夺占黎平的“万万火急”电令。<br><h3> </h3> <h5>▲ 木刻画:通道会议,沈尧伊作。</h5> <h5>▲ 雕塑:通道转兵。位于通道转兵纪念馆。</h5> 通道会议,至今没有发现原始的文字记录。关于开会地点也存在争议,主要有四处:其一,县溪镇,时为县城,通道转兵纪念馆设在这里;其二,芙蓉镇,现为行政村;其三,牙屯堡镇外寨村;其四,下乡乡流源村。<div> 我把这四个地方都跑了。按照途经的先后顺序,介绍如下:<br></div><div><br></div><h1> 一、流源村 • 圣宫学堂</h1> 流源村隶属通道县下乡乡(时属绥宁县石岩乡),位于县城东北方约15公里处。<br> 开国上将、时任红1军团第15师(少共国际师)师长彭绍辉在12月11日的日记中写道:“我师今日受领掩护‘红星纵队’(即军委第1纵队)的任务……下午尾随‘红星纵队’行进,‘红星纵队’到流源宿营,我师超越20余里到下乡宿营。”12月12日记载:“部队上午7时即准备出发,因‘红星纵队’未过完,我师也未动。朱、周、博、洛、毛等同志也随‘红星纵队’在此通过。” <div> 如果彭绍辉日记可以证实,那么毛泽东等12月11日应该随军委第1纵队在流源村宿营,第二天早上离开此地。但通道紧急会议是12月12日召开的,因此这里不可能是会址。<br></div> 流源村现有红军遗址两处:一是圣宫;二是兴隆桥,又名红军桥。 <b>圣宫</b> 位于流源村后约1里路远,是一座典型的侗式建筑,始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已有220多年历史。圣宫即孔子庙,因曾经用作学堂,所以又称“圣宫学堂”。当地资料显示,当时毛泽东、张闻天和王稼祥入住圣宫,博古、李德、周恩来和朱德等人曾在这里短暂停留。<div><br></div> <h5>▲ 圣宫。主体为二层侗家风格的木楼,其旁五重檐的四角鼓楼是被毁后重修的。</h5> <h5>▲ 圣宫二楼的课堂</h5> 我去时,圣宫正在维修,工人来自本县双江镇琵琶村。他们告诉我,毛主席当时住在二楼课堂旁边的房间里,现在他们有几个人也住在那儿。我说你们真牛,和毛主席睡一个房间。他们哈哈大笑,很自豪的样子。然后说,我们琵琶村也住过红军的,你也去看看吧! <b>兴隆桥</b> 位于村外一条林木茂密的沟中,不容易被发现。这是一座风雨桥,当年中央红军曾从这座桥上走过,所以又名“红军桥”。<br> 红军桥边有一棵高大的银杏树,挂着“名木古树保护牌”,标注树龄100年。这是与流源村另一座风雨桥相区别的地方。<br><div><br></div> <h5>▲ 兴隆桥(红军桥),以及桥旁的百年银杏树。</h5> <h5>▲ 兴隆桥桥头</h5> 离开流源村时,随车带走了在圣宫做饭的一位琵琶村妇女。我们在车上聊天。她的方言很重,所以经常听岔了,一路笑声不断。<br> 她告诉我,明天是重阳节,琵琶村将举办千人“合拢晏”(侗族宴请客人的独特方式),她要回去做准备。她还说,我们村有一口很大很大的铁锅,一次可以煮1200斤小龙虾,还可以蒸600斤螃蟹,外面来的客人,都可以免费吃——你来吧,晚上住在我们村!我问,村里的红军遗址还在吗?她说,已经没有了,但我们村比流源村好看,木楼好多。<br> 行十几公里后,到呼北线岔路口分手。我要向北,再行近20公里去芙蓉村,继续探访通道会址;她将乘坐乡村公交车向西,回到7公里远的琵琶村。<br> 后来在网上查明,琵琶村举办的是“通道第一届虾蟹美食文化节”,当地人仍称“合拢宴”。看照片,办宴当日,村里的年轻姑娘都穿着侗族盛装,这在平时很难看到的;那口煮满龙虾的大锅,二三十人才能围过来,很是壮观。不禁后悔,应该去住一晚的,既可享眼福又可饱口福。<div><br></div><h1> 二、芙蓉村 • 林木庵遗址</h1> 芙蓉村,今属通道县菁芜洲乡,距流源村33公里。先后走村道、省道、国道和县道,途遇很多三岔路口,幸有手机导航,一个都没走错。<div> 红军长征时,这里属于绥宁县蓉江乡,1951年划入通道县。当时,芙蓉由三村八寨组成, 400多户人家,是个侗族聚居的大村庄,又称芙蓉镇。<br></div> 史载,1934年12月12日,军委第1、第2纵队分别由流源、辰口和双江(今通道县城)出发,向西进至芙蓉会合,并在芙蓉及临近的金殿村驻扎。此后两天,军委第1、第2纵队一起行军宿营。 芙蓉村后约1公里处的半山上,有一座林木庵。据说,当年这里有17间房,可容纳200多人,因年久失修,1958年被拆毁。现在的几间房子,是在遗址上后建的。这里被认为就是通道会议的会址。<div><br></div> <h5>▲ 芙蓉村林木庵遗址</h5><div><br></div><div> 军科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全史》明确写道:“中共中央于(1934年)12月12日在湘南的通道县芙蓉镇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讨论中央红军的进军方向等问题。当时,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朱德、博古、李德等7人。”中央党史版《红军长征史》也提到,会议当天的12月12日“野战司令部、军委纵队到达芙蓉镇”。<br></div> 另,时任军委三局副局长伍云甫在12月12日日记中写道:“大队伍6时出发……下午到达芙蓉宿营。”第二天日记载:“自芙蓉出发,经芦溪到播阳所。”<br> 军委三局是全军的通讯联络中枢。伍云甫的两则日记可以说明,12月12日下午至13日间,红军总部在芙蓉,军委电台也在芙蓉,通道会议后的“十万火急”电报应该是从这里发出的。<br><div><br></div> <h5>▲ 通往林木庵的山道</h5> 林木庵不好找。一是百度导航上无此地址,高德也一样;二是开车爬上弯弯曲曲的山道后,一路上没有路牌,不知道入口在哪。来回折腾了一圈,正为寻觅无果而绝望时,幸遇一位70多岁老者,正背负一个鼓鼓囊囊的大布袋上山。他听说我来意后,把大布袋往路边草丛一丢,欣然带路。往回走了约一里地,才找到了通往林木庵的山间小道。<br> 很感谢这位老者。他叫杨盛栋,曾在芙蓉村当了九年党支部书记。<br><div><br></div><h1> 三、牙屯堡 • 外寨村</h1> 牙屯堡,在芙蓉村的东南方向,相距14公里,途经红军宿营地金殿村。当年这里是贵州省黎平县的一块飞地,1951年划入湖南省通道县,1956年置乡(驻牙屯堡村),1996年设镇(改驻头所村)。外寨村,位于今牙屯堡镇中心小学之北、牙屯堡村之南,互相紧邻。<br> 这里也是通道会址的争议地点之一。1971年7月,邓颖超曾转述周恩来的回忆,会议是在城外附近农村一户农民的厢房里举行的,当时这家正在举行婚礼。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引用了此说。而据外寨村老人回忆:当时,村民吴文用和粟再栾正在吴家厢房举行婚礼,还请红军到他家吃喜酒;随后,红军战士在厢房周边布岗,不允许任何人通过。因此推测,这里正在举行“通道会议”。<br><h5> </h5> <h5>▲ 外寨村村口,中间是过街门楼,两侧为凉亭。</h5> <h5>▲ 过街门楼上的横匾</h5> 据村委会原主任吴河鲆(微信吴炎坪)介绍,吴文用家的老屋在村口过街门楼的右侧(照片左侧),后来失火焚毁了,现在的房子是后来新盖的。过街门楼正中挂着一块大匾,上书“红军长征的通道转兵会址”。据说,当年红军就是从这里进村的,所以门楼又称“红军楼”。 <h5>▲ 老照片:失火前的吴文用家老屋。图下小字为:红军长征大会餐(吴文用办喜酒) 牙屯堡外寨村(吴文用老屋) 公历1934年12月11日。</h5> 牙屯堡及其外寨村驻扎过红军,这个不用怀疑。但我认为,作为通道会议会址是可质疑的。细读军委12月12日晚发出的“万万火急”电报,其中有:“一军团……其第一师如今日已抵洪州司,则应相继进占黎平,如尚在牙屯堡则应进至洪州司,向黎平侦察警戒,并须于十二时前全部(离)开牙屯堡。”<div> 如果紧急会议在牙屯堡召开,军委领导及参谋们不会不知道红1师是否尚在此地,一个主力师,好几千人的大部队呀!另外,也无军委纵队进驻这里的记录。</div> 由吴河鲆带路,先后又看了其他几处红军遗址。在村后油茶山的“红军长征纪念林”,吴指着对面的山岗说,那个地方叫“摔马坡”,当年李德骑马从山上过,不小心从马上摔了下来。我问,这事确定吗?他回答,老人们都这样说。<br> 此前我听说过另一则摔马的故事:红军长征过湖南,张闻天(洛浦)在马背上睡着了,不慎脱缰跌落在地。毛泽东凑趣吟成《打油诗 • 洛浦摔跤》:“洛浦洛浦真英豪,不会骑马会摔跤。四脚朝天摔得巧,没伤胳膊没伤脑。”<br><div><br></div> <h5>▲ 油茶山的“红军长征纪念林”碑。据说,朱德曾在这里向红军战士讲话,阐释党的少数民族政策。</h5> 尽管作为通道会议的会址尚不能定论,但牙屯堡外寨村的乡亲们每年都自发过“双十二红军节”,纪念红军长征经过并驻扎本村。我回到南京后,吴河鲆还通过手机传来最新的报道和活动照片。<div><br></div><h1> 四、县溪镇 • 通道转兵纪念馆</h1> 县溪镇在牙屯堡以北,行车32公里,约1个小时。选择走957乡道(导航方案2),可以少跑10公里,也避免了走回头路。<br> 山路弯弯,除了经过村寨外,基本无人无车,路面也不错,会车无碍。下午5点钟左右,斜阳穿进山谷,逆光时的感觉迷离玄幻。<br> 一路过来的乡村和田野里,较少看到散养的猪牛羊,但路边鸡多,经常窜上马路。<br> 县溪镇,从宋崇宁元年(1102年)建县至1958年,一直为通道县城所在地。<br> 1934年12月11日,红1军团第2师占领县溪镇,红9军团也经过这里。金冲及主编的中央文献版《毛泽东传》写道:“12月12日,中共中央负责人在通道县城(今县溪镇)恭城书院举行临时会议,参加人员有博古、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和李德等。会议由周恩来召集,讨论战略行动方向问题。” <br> 争议之处:(1)时为李德翻译的伍修权撰文表示,他没有进过县溪镇。(2)开会的当天,没有军委第1、第2纵队在此驻留的记录。<div> 县溪镇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是四个争议会址中,唯一当时就隶属通道县的,而且是县城。<br></div> 现在,通道转兵纪念馆就设在镇上,规模宏大。旁边的恭城书院挂着“通道转兵会议会址”的牌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br></div> <h5>▲ 恭城书院,通道转兵会议会址。</h5> <h5>▲ 通道转兵纪念馆</h5> 除了中央红军进驻外,县溪镇也是1930年12月红7军、1934年12月红6军团途经之地,承载了厚重的历史,也为当地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使其成为红色旅游的热门打卡地之一。除了恭城书院外,红军遗址大部分在临河的老街上,包括宝庆会馆、东岳宫等。县溪河上有仿制的红军桥。<div><br></div> <h5>▲ 县溪河边的指路牌</h5> <h5>▲ 镇上的新华书店。里面并不卖书,而是个电器元件工场。</h5><div><br></div><div> 作为长征史中的“悬案”之一,通道会议开会地点具有考证价值,但不是事件的实质。其实质是,这个会议按照毛泽东的主张开始转兵,并为随后的黎平会议和遵义会议奠定了基础。<br> 英国记者菲利普 • 肖特在他的《毛泽东传》序中写道:“这次会议被称为讨论未来战略的会议……而中国人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于毛,通道镇就成为他登上红军最高领导位置的起点。”<br><br>—————————</div> 今天除了开车外,又弃车走了2万多步。用整整一天时间,为了一个重大事件的具体地点进行考察,是长征路上仅有的一次,收获是多方面的。 当晚住县溪镇。镇中心的三角广场正在举行晚会,推销某款国产汽车。由于村村通公路,推动了家用汽车走向农村,很多县城甚至乡镇,辟有集中连片的汽车销售/维修一条街。<div><br></div> <h5>▲ 晚会上展示的国产汽车</h5> <h5>▲ 推销晚会现场。大人都坐在后面,小孩子则守在台前,随时准备领奖。</h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