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与国,心灵的港湾

常小豪的周周练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是什么?是清晨厨房的热粥,是黄昏湖边的搀扶,是倦鸟归来的巢穴,是避风遮雨的港湾,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文里的“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一个宝盖头盖住了外面的寒风冷雨,一横三撇是家中人的期盼,一撇一捺是在外的人对家的眺望,一个竖钩把全家紧紧联系在一起。每当夜幕降临,在外奔波了一天的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迈进家门,与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热乎乎的饭,望着亲人的笑脸,其乐融融,苦和累就都烟消云散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中国人重视家、忠于国,家国情怀自古便扎根在内心深处。早期的“国”,左边的“口”象征着土地,右边的“戈”表示以兵戈保卫这片土地。后来“国”增加了一个方框,表示国界、疆域。几千年来,经历了各种战乱困苦的中国人深知保家卫国、捍卫疆土的重要性。“国”的字形演变,指要有防卫力量守护疆界,国家才能安定。由己而家,由家而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个人、家庭与国家、天下联系起来。我们既重视亲情,更心怀天下,既讲究孝悌,更倡导尽忠。于是有了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有了杨家将一门忠烈。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勿宁说是生命自觉与家教传承,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历史,处处彰显着我们这个民族对于家的坚守,对于国的热爱。从《礼记》的“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到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从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到于谦的“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家国情怀深植于中国人心田,岁月深长,情感深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怀于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一个人的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段漂流,家就像一只船,正是这只小小的船载着我们,穿过漫长岁月。岁月不会倒流,前方永远是陌生的水,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不会感到孤独和陌生。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能化为美丽的风景。人生虽然会经历种种风雨坎坷,但只要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了命运与共的伴侣,那么再艰难的旅程也不再可怕。愿每一个人在自己人生的激流中都有一只小小的船,载着家人、幸福、梦想,伴我们一路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