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七一庆生日:学史明理又增信,旌旗十万鼓号鸣:学史崇德又力行

李锡堂

<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纪念日。在这普天同庆的日子,万荣县六一幼儿园、万荣县博物馆、万荣县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万荣县南坡、东坡、北坡村党支部、村委会,联合在南坡、东坡村,举行了“庆七一传承党的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暨董警吾烈士故居、创办民族革命高小遗址揭牌仪式”。</p><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由万荣县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组织。从今年4月份开始,受县文旅局、县博物馆委托,县文保志愿者担负起了寻找全县革命文物的重任。广大志愿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跑遍了全县14个乡镇156个村庄,寻找了40余件革命文物,利用“锡堂乡村文化播报”发抖音26条,点击量达266000余人次,有力的配合了全县庆党建学党史讲好革命故事活动的开展。万荣县革命文物展于2021年6月28日在县博物馆正式开展,县文保志愿者服务队受到县文旅局的表彰。</p><p class="ql-block"> 董警吾烈士是万荣县革命先烈绕不过的一座丰碑,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一位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革命先烈。我们在寻找革命先烈活动中,重点挖掘了他的先进事迹,寻找了他当年在东坡李家窑创办民族革命高小遗址和位于南坡村的故居。</p><p class="ql-block"> 由于年代久远,两个遗址损毁程度严重,垃圾杂草丛生。为了尽快整治恢复原貌,在县文保志愿者服务队配合下,南坡村党支部村委会、万荣县六一幼儿园、万荣县博物馆共同努力,出资出力,拉运垃圾,清理杂草,短时间内恢复了原貌。</p><p class="ql-block"> 万荣县六一幼儿园学前教育集团党支部十分重视党员党史教育。园长解娜莹带队于5月份组织全体党员到李家窑实际参观了遗址,提出了将革命遗址打造成六一幼儿园学前教育集团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的设想。万荣县博物馆根据上级有关文件也提出了把博物馆办到乡村,引导和教育广大青少年热爱党,听党话,跟党走。</p><p class="ql-block"> 七月一日,阴雨淋沥,苍天垂泪,共悼先烈。以上单位党员干部、董警吾后代共计300余人参加。故居遗址揭牌后,六一幼儿园和博物馆将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牌子也挂上了。东坡村董警吾学生万荣县离休干部董迪生将自己的农家书屋捐赠给了民族革命高小遗址。六一幼儿园看望了廉志刚和董迪生两位老党员老干部。</p><p class="ql-block"> 万荣县摄影家协会、万荣县北坡创前军鼓队、梁家庄和康特尔锣鼓队分别参加了公益活动拍照演出。以下图片由志愿者田敏、董涛、牛英杰拍摄,特别感谢。</p><p class="ql-block"> 参加完活动后,万荣县六一幼儿园召开了座谈会,组织党员教师到万泉村脱贫户贾哲贵梨园挂了爱心牌,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振兴乡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她们还在幼儿园召开了先进人物表影大会。一个学党史学英烈,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高潮正在掀起。</p> <p class="ql-block">  万荣县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队长李锡堂主持活动。</p> <p class="ql-block">  万荣县南坡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致欢迎词。</p> <p class="ql-block">  万荣县博物馆馆长赵阿宁讲话。</p> <p class="ql-block">  董警吾烈士子女后代代表讲话。</p> <p class="ql-block"> 俯首黎民 血沃汾南</p><p class="ql-block"> 董警吾于1913年出生在堡子村一个农民家庭。名书绅,字警吾,笔名鲁奋。“字”是参加革命后起的,以后即成为他的名字,意在时时提醒自己,少走弯路。他还有一个胞弟叫董竹评,小他13岁,后来曾任垣曲县委书记、省棉科所书记、运城地区农校校长等职。董警吾高小毕业后辍学,参加革命,他以教学为职业作掩护,接触先进文化。1932年到李家窑小学任教,边教边学,教学相长,他的教学成绩在县上统考中名列前茅,也因此成了甲等教师,受聘到七庄村明伦小学当校长。在这里,他结识了中共党员杜任之,杜为他提供先进书籍《国家与革命》、《反杜林论》。《费尔巴哈论》,他与进步教师畅学伦、曹声宣成立研究小组,探讨哲学与国内外问题。从而认识到孔孟哲学不是治世法宝,只有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才是改造社会的有效办法。他不光学识渊博,而且有辩才,人们道他绰号“铁嘴”。1938年,日寇侵占了万泉县,董嘉谟和董警吾在黄家庄创办鼎新学校,在解玉田同志的帮助下,由董嘉谟和杜思忠同志介绍,同年3月5日,董警吾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了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1939年,董警吾和黄维弟在李家窑办了一所民族革命高小,前后办了两期,共招收学员90多名。他们向学生传授革命思想,教唱革命歌曲,使学生明确“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他亲自编写《辩论法》、《近代史》、《抗日一定能胜利》等教材,后来还成为牺盟会训练班教材,人们称他为“社会科学家”。1940年,董警吾的老朋友吴哲之担任闫系政府稷山县县长。任命董警吾为稷山县督学和刘和第四高小校长。我党指示董警吾利用与吴哲之的特殊关系,将一批同学安排到国民政府内部为我党办事,并打入闫锡山万泉县精建会。1941年,董警吾接受汾南中心县委书记张铁民的指示,打入猗氏县政府,任教育科长,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董警吾被提拔为猗氏县政府事务秘书,1942年12月当上猗氏县政府代县长,次年5月被正式任命为猗氏县长。他着手建立猗氏县警察局,名义上属县政府管辖,实为共产党控制,局长兼大队长由秦尚武担任,特务大队长由黄云山担任,警察部队发展到200多人,活跃在孤山、稷王山一带,打击日伪汉奸,保护和营救革命干部。1944年5月,经我党批准,董警吾任太岳五分区汾南人民抗日支队政治部主任(未设支队长和政委),活动于夏县平川一带,击毙敌40多人。1946年7月,因敌人告密,董警吾和王斌等人在刘和、西村执行任务时被闫锡山72师216团逮捕,押送运城。在闫顽十五专暑专员谢克俭的指示下,警察局长刘化青对他采取软硬兼施,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英雄气节。经请示,闫锡山不允许杀政治犯。谢克俭眼看阴谋不能得逞,遂于10月1日在运城烘炉台前召开“肃奸”大会,采取先斩后奏,唆使打手装扮成平民,将董警吾乱棍打死,时年33岁。烈士的血没有白流,过了几个月,则迎来晋南解放。董警吾烈士牺牲43年后,他胞弟董竹评应有关方面要求,写了《怀念胞兄董警吾烈士》的长篇报告,有1万多字。因董竹评在哥哥的直接教导下学习十年之久,并参加了部分革命活动,有真切观感,所以,这份“报告”是目前最详实、最有说服力的一份材料。解放同志写的《万荣史话》,也对董警吾事迹进行了较详尽的报道。加之其他方面的辅助材料,可了解董警吾短暂而光辉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把“民高”办成社会大学</p><p class="ql-block"> 一九三九年二月,董警吾接受党的新任务,带着组织上发的校长任命书,同他在黄家庄的学生、共产党员黄维弟,来到稷王山西麓的李家窑创办民族革命高级小学,简称“民高”,为党培养干部。共招收九十余名学生,因陋就简,在两孔土窑洞里讲起课来。他一面教语文、算术、《辩证法读本》,一面动手编写《中国近代史》课本,给学生讲授。他把教学和抗日斗争紧密结合起来,经常组织学生到山坡僻壤一带,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并在县委支持下,积极协助董诚斋组织“东青团”(《东坡青年救国剧团》的简称),唱救亡歌曲和编写“扫汪”“枪毙韩复渠”等现代戏,使学生经受了革命锻炼。经过办教育,这批学生中,1942年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有37人。原国家石油化工部副部长秦文彩、原空军歼击处处长董佐晋同志都是其中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  东坡村党支部书记曹成刚讲话。</p> <p class="ql-block">  万荣县六一幼儿园副院长柴园长讲话。</p> <p class="ql-block">  董警吾学生万荣县离休干部董迪生讲述当年故事。</p> <p class="ql-block">  退休干部红色教育宣传员廉志刚讲解李家窑民族高小故事。</p> <p class="ql-block"> 活动结束后,下午六一幼儿园教师到万泉村贾哲贵梨园认领梨树。</p> <p class="ql-block">  六一幼儿园第二天举行先进人物颁奖仪式。</p> <p class="ql-block"> 《运城日报》2021年7月6日5版报道。</p> <p class="ql-block"><b> 董警吾烈士故居揭牌</b></p><p class="ql-block"> 2021-07-06 09:50:56</p><p class="ql-block"> 运城日报讯(记者 董战轩)7月1日,董警吾烈士故居揭牌仪式在万荣县汉薛镇南坡村堡子自然村举行。董警吾创办民族革命高小遗址、万荣县博物馆青少年红色教育实践基地、万荣县六一幼儿园学前教育集团红色教育实践基地也于同日揭牌。</p><p class="ql-block"> 万荣县博物馆,万荣县六一幼儿园,万荣县南坡、东坡、北坡村党支部、村委会,万荣县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相关负责人,董警吾烈士亲属及社会各界人士等200余人参加活动。</p><p class="ql-block"> 董警吾(1913—1946),万荣县汉薛镇南坡村人,自幼聪颖好学,思想进步,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董警吾受中共党组织委派先后打入万泉(现属万荣)、猗氏(现属临猗)、稷山等县担任重要职务,为党作了大量宣传和组织工作。1946年9月,因叛徒告密,董警吾在稷山县西村乡南仁村(现西村乡属万荣县)执行任务时被阎军逮捕,于1946年10月1日牺牲。1947年4月万泉县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将董警吾的遗体安葬在其故乡南坡堡子村,后追认其为烈士。董警吾曾于1939年在李家窑(现属万荣县汉薛镇东坡村)创办了一所民族革命高小,前后开办了两期,招收学员90余名。他以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学员们明确“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坚定革命信仰,坚持必胜信念,练就过硬本领,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他亲自编写的《论法》《近代史》《抗日定能胜利》等教材还被列为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训练班教材。</p><p class="ql-block"> (编辑:陈雁冰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