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可不是汉字最早的历史,汉字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六千年前,也就是所谓的“象形文字”时期。汉字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即便是周边的邻国文字,也大都受到了它的影响,比如日文、韩文等。不过,汉字也有“尴尬”的时候!比如我国著名文学家刘半农先生,就因为发明了一个新的汉字,被中国女性骂得是“狗血喷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h3>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刘半农!刘半农,清朝光绪十七年(1891年)出生于江苏江阴城内的一个清贫知识分子家庭。虽然家境贫寒,但好在父亲是个读书分子,虽然每天吃饭成问题,但精神食粮却管够。刘半农自幼聪明伶俐,加上父亲的悉心教导,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吟诗作对。而他的才华也注定了他会在文学上有一番大作为。<h3> 民国二年(1913年),刘半农在中华书局当编译员,先后在《时事新报》、《小说界》等刊物上发表了四十多篇他翻译和创作的小说,详细介绍了安徒生、小仲马等著名作家的作品。而在这期间,他勤奋的工作也让他对文学了解得更深了。1917年,也就是民国六年的时候,刘半农在《新青年》发表了一篇《我之文学改良观》的文章,其中包含了他对文学革命深刻的见解。而这也让当时北大的校长蔡元培先生发出“竟有如此人才”的感叹。同年,蔡元培便破格聘用仅初中学历的刘半农做预科国文教授!虽然这位北大的教授从小就接受着旧式的教育,但是他的思想却没有停留在旧式教育的体制中,而是非常的开放和先进的。1920年,他写了一篇名为《教我如何不想她》的文章,更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h3> 当然了,倒不是说这篇文章写得有多完美,而是他在这篇文章中首创了一个新的汉字——“她”。因为刘半农当年在担任编译员的时候,每当翻译到“she”这个单词时,总会觉得非常麻烦。因为在中国古代时期,“他”指的是一切事物,没有所谓的“它”和“她”。所以碰到“she”这个单词的时候,他就只能将其翻译为“那女的”或者是“他女”,读起来十分别扭,非常影响表达和阅读体验。所以鉴于此,刘半农就索性发明一个形象的“她”字。在如今我们看来,这个字很简洁,而且意思也很到位,是很好的一个汉字。但这在民国初期的时候,这个字在推广起来,却是举步维艰。为何呢?<h3> <p class="ql-block">我们知道,在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下,女性正在前赴后继地争取着平等的权力,甚至还有些女子因为办学堂失败而自杀明志。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刘半农特地为女性创造了一个汉字,而不是为男性,因此很多人就说了,为何在第一人称的时候没有男女之别,第三人称的时候就要区分男女了呢?所以刘半农自然而然就成了被攻击的对象。此外,还有一些女性主义学家也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有些人甚至还痛骂刘半农,说这已经不再是封建社会,现在追求的是男女平等,这个字的出现就是要刻意将男女区分开来,从而形成地位上的差别。而除了全国的女性外,一些封建保守势力也对刘半农进行了长达好几年的谩骂攻击。值得一提的是,在1920年4月3日的时候,《新人》杂志刊出了一篇名为《这是刘半农的错》的文章,其中就指名道姓地批评“她”字是始作俑者,并主张立刻废弃。</p> <p class="ql-block">当然了,有反对的,自然也有支持的,比如叶圣陶、周作人、鲁迅等文学界的大咖就欣然接受这种写法,并且还借助这个字在作品中鼓吹妇女的解放,从而将其赋予一种极其明确的政治内涵。再后来,由于胡适、鲁迅等文章中经常用“她”来代替“伊”,这个字便渐渐得到了推广。而当人们习惯这个字之后,也就不再攻击刘半农了,甚至还对他发明这个字而提出赞扬!实际上,创造一个新的汉字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创造出来的字需要满足的要求很多,比如简易程度、内涵表现、人们的认知接受等等。所以后来,鲁迅先生还对刘半农的这种创造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说:“她”字的创造是打一次“大仗”。但造字背后的辛酸苦辣,恐怕只有刘半农自己才知道了!如今,这个“她”字我们无时无刻都在使用,而这个字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专指女性,现在我们也用“她”来指代我们的祖国母亲,以及很多美好的事物等等。</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tLyefi71-seyC4FyYvo86Q"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