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看电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1年6月26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晚上散步回来,惊奇地发现,小区里正在放映露天电影。一块白幕布,一台投影仪,经典黑白战争片,追逐的孩子,全神贯注的观众。有带凳子坐得整整齐齐的,有随便席地而坐的,更多的是散坐在树下在石阶上,竟也坐满了大半个广场。电影是《铁道游击队》,我和先生也坐下来,眼睛里看着电影,脑海里却全是小时候看电影的场景。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仿佛重新回到了儿时,作文以记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70、80年代,农村最受欢迎的娱乐活动就是看露天电影了。下午三四点,电影幕布一挂,大喇叭一响,“某某村今晚放电影”的消息就象长了脚一样,一下子传遍四邻八乡。大人提前收工,小孩放学飞奔回家。放映场地一般放在村晒谷坪,或村堂屋前的大空地上。幕布一挂上,便有老人、小孩摆上大大小小的椅子凳子,占据最中间最平整的位置。为了保住C位,晚饭也不回家吃了,只眼巴巴地等着电影正式开场。当“八一电影制片厂”几个大字和闪着金光的红五角星出现在屏幕上时,人群里欢声雷动、笑颜如花。</p><p class="ql-block">如果是去外村看电影,则要早早吃了晚饭,带上电筒或汽灯,大人背着小孩,哥哥姐姐引着弟弟妹妹,一路欢笑着前往。口袋里往往装着瓜子花生,再不济也要炒几两黄豆,作为看电影的零食。或者缠着父母要一角钱,到电影场四周小摊上买一竹筒瓜子,或一根老冰棒,边看边吃,煞是过瘾。看累了吃够了,电影还没放完,年纪小的就睡着了,任凭叫唤就是不醒,只好背着抱着提前回家。有的在现场睡得迷迷糊糊的,被哥哥姐姐叫醒,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一不小心滚落到田里。下回附近有电影了,照样跟着去看,照样看到一半睡着……</p> <p class="ql-block">放电影一般是因为家里有大喜事,老人做大寿(60以上),新房封顶,或小孩考上大学等等,后来办丧事(喜丧)也安排放电影,图个热闹。做东放电影的往往是外嫁的女儿或姐妹,是礼金之外的“礼”,名曰“送”电影。1992年我考上大学时,家里办了酒席请院子里的乡亲吃饭,礼金一分不收。乡亲们便一起凑钱送了场电影。一场电影放映一个影片,有时也放映两个影片,往往把好看的放在后面。电影放到一半,东家放一挂鞭炮,插上话筒,大声介绍电影是谁谁送的,说些感谢大家观看之类的话,客气的人家还给观众派发瓜子糖果、香烟等。</p><p class="ql-block">那时的电影有黑白片,有彩色片。无论什么风格,人物性格都很鲜明,角色形像也很逼真,电影插曲非常好听。好人必是浓眉大眼,五官端正,善良正直,嫉恶如仇,最后结局大多是天遂人愿、花好月圆。坏人必是獐头鼠目,三角眼,大龅牙,目露狡诈,形象猥琐,一出场就招来一片骂声,最后结局自然是恶人有恶报。</p><p class="ql-block">影片的主题要跟红白喜事相协调。如是红喜,必然要放《五女拜寿》、《花为媒》之类。如是丧事,电影就不能太喜庆,战争片、生活片、武打片都可以。《少林寺》、《地雷战》、《地道战》、《猎虎》、《小兵张嘎》等影片,老少皆喜,百看不厌。小时候最喜欢看的电影是《刘三姐》,人好看、歌好听,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最害怕看鬼片,《画皮》放到女鬼撕面具时,总是用手蒙住眼睛,生怕看到女鬼的脸,虽然看了几遍,还是不知道女鬼长得啥样;印象最深的是倪萍主演的《山菊花》,小小年纪也被哑巴的善良感动了,但并不希望桃子嫁给他,因为觉得他长得难看;看电影哭得最厉害的是看《妈妈再爱我一次》,女孩子都哭湿了很多纸巾。</p> <p class="ql-block">一个影片有四个胶片,每放完一个胶片,要暂停一分钟换片,全部放完要一个多小时,直至屏幕上显示两个大字“再见”,大家才恋恋不舍地散去。有的胶片老化,放映时就会出现卡带或卷片现象,这时就考验放映员的修复水平了,短则几分钟,长则半小时甚至更久,有时修不好了直接放映下一个。夏天农村里经常限电,有时电影放到一半,停电了。大家也不走,原地聊天吃东西,等着主人家借发电机,现场“突突突”地发电。</p><p class="ql-block">电影一般只放映一天,出殡前夜,喜事当天。也有遇上女儿多、女儿家庭条件特别好的,或是丧事时间长的,则会连放两三晚。如果恰逢冬季闲时,奶奶就会派我给两个姑妈报信,请她们回娘家来看几天电影。那更是我的节日。白天,她们变着花样做各种小吃,米豆腐、糖油粑粑、荷叶粉蒸鸭、酿豆腐等等,都是平时很少吃到的。名曰回来看电影,其实她们基本不看,而是在家里聊天,娘仨仿佛有聊不完的话题,我常常在她们的聊天声中睡去,又在她们的聊天声中醒来。</p><p class="ql-block">到了90年代,随着电视的全面普及,外出打工人员日益增多,农村里的露天电影逐渐销声匿迹,退出了乡村文化舞台,追着四处看电影的乐趣只能尘封在60后、70后的记忆中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