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美术地方性课程的开发,把脉问诊促发展——记江苏省小学美术名师工作室第二次集中研修(第二天)

ctt

<p class="ql-block">  经历了第一天申瑞杰老师关于论文写作和发表的经验方法的倾情相授,以及美术特级教师刘怀芹老师“让孩子在文化中学习美术”的美的感召后,今天,我们迎来了“学员课程开发经验分享会”的专场学习。</p> <p class="ql-block">  本次分享会,以小组为单位,按顺序推选学员进行课程开发的展示,而后由导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张振华老师及朱桂金老师分别进行点评,指出大家的不足及努力的方向,从而使得我们的课程精益求精、向更加规范和特色实效的方向不断发展。</p> <p class="ql-block">  首先上场的是第二小组的三位成员:来自于睢宁县实验小学的韩华老师向大家分享了“睢宁儿童画创作课程”,在她的课程中,“我与他人”、“我与自然”、“我与生活”、“我与社会”、“我与未来”这五个单元系统性地串联成了一条线,给儿童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元素。</p> <p class="ql-block">  来自于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的严桃梨老师则是分享了自己的素描校本课程“素写淡然”,她将自己在素描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的有效做法进行了总结并最终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校本课程。</p> <p class="ql-block">  来自于常州市新北区飞龙实验小学的金波老师,他介绍的是他们学校的“少儿国画”课程,在他的课程中,他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将学校特色课程与国家课程进行了有机结合,使国家课程在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  来自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的许丹红老师分享了《运河文化之梁溪韵》课程,她以丰富多彩的无锡运河文化研究性学习进行主题性活动,分为“运河的前世今生”、“运河里的船”、“运河上的桥”、“运河边的房子”、“运河边的码头”、“运河边的人”、“运河边的美食”、“运河畔的风俗”八个篇章,形成走进运河文化的综合课程。</p> <p class="ql-block">  来自无锡市杨市中心小学的王伟老师分享了《花样偶戏课程开发与实施》,以锡剧传承为基础,以“走进偶戏”、“初学指偶”、“酷玩皮影”、“深学布偶”、“创作偶戏”、“偶戏人生”为课程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形成走进文化的综合课程。</p> <p class="ql-block">  来自南京市樱花小学的周文敏老师分享了《剪纸教学在校本课程中的开展与实施》,以单元化学习为主要表现形式,让学生通过剪纸学习,感受南京剪纸的独特魅力,并学会创作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剪纸作品,从平面到立体,从课内到课外,多角度、多维度地开展剪纸课程学习。</p> <p class="ql-block">  来自苏州市相城区珍珠湖小学的张炎夏老师分享了《苏派建筑网络课程》,选取了苏州古建筑的代表,整合适用于小学阶段的苏州建筑美术课程,通过摄影、测量、文字描述等形式走访苏州古建筑,再研究苏州建筑造型、色彩、材料、肌理、布局等艺术元素,并建立课程网络资源库,再通过多种授课方式,让学生运用立体和平面的方法表现苏州的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  来自盐城市神州路小学的王慧老师分享了《小面人》课程,以“基础篇、提升篇、创新篇”三个大单元学习内容,教学按低中高递进式开始,通过掌握“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等技法,制作有趣的作品,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  来自连云港市赣榆实验小学的徐玲老师分享了《指尖上的绘本——彩塑&lt;西游记&gt;》,利用太空泥塑造家喻户晓的《西游记》故事,结合学生特点,开发“读、研、画、演、塑、创”等单元课程,渗透民俗、生活等题材,融入现代日常生活素材,帮助学生熟知传统文化,感悟西游精神,塑造立体的绘本。</p> <p class="ql-block">  来自淮安市老坝口小学的吴晓慧老师分享了《泥塑课程——走进西游乐园》,通过了解“西游乐园”中师徒4人的人物形象和背后的故事,以“寻西游”、“忆西游”、“绘西游”、“话西游”、“研西游”、“塑西游”、“护西游”、“悟西游”的单元学习,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文化,开发“泥塑—西游乐园”综合课程。</p> <p class="ql-block">  来自淮安市淮阴县实验小学的李春霞老师分享了《校园文化美术课程》,以“发现校园的美景、美人、美事、美物”、“了解校园文化”、“感悟校园生活的意义”、“从独特的视角创造性的表现校园”为课程的逻辑次序,从校园中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开始,处处引导儿童观察生活,发现身边的美。</p> <p class="ql-block">  来自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的陆群老师分享了《宿迁虎头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她从向民间艺人学做虎头鞋入手,改进虎头鞋制作工艺,并借助非遗平台进行展示,进而开发、形成地方课程,让学员们感慨于其课程开发的用心与用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来自句容实验小学的孔德静老师分享了《小铁军红色绘画》课程。孔老师从“寻铁军—议铁军—绘铁军—制铁军—赞铁军—论铁军—研铁军—傲铁军”进行课程开发与实践,通过观听铁军故事,表现铁军生活,进而学习铁军精神,充分呈现了课题开发的融合性、开放性的特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来自丹阳市匡亚明小学的殷丽君老师分享了《丹阳南朝陵墓石刻》课程。殷老师从“探寻石刻文化—表现石刻之美—保护石刻遗产—传承石刻艺术”开展系列研究。学员们震撼于南朝陵墓石刻艺术恢宏、大气,也为石刻艺术的后期保护深感担忧,深感美术老师及时开发地方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p> <p class="ql-block">  学员分享后导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张振华老师和朱桂金老师分别进行了点评。张振华老师在点评中指出:一、课程开发时,要体现出四个问题,即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缺一不可。二、课程设计非常重要。让孩子学什么?课程一共设计几节课?课应该怎么上?除了教材,还要有教法。三、注意在开发校本课程时,一定与国家课程要有本质区别。校本课程要以活动课程为本;以儿童特需、喜欢的;以活动形式开展;要让儿童参与到课程的开发中来。四、课程开发要有持续性发展,要以儿童为主,保护好儿童的涂鸦期;课程设计不能忽略创意,儿童的创意是无限的;课程开发还要基于校情和学情,基于教师本身。</p> <p class="ql-block">  朱桂金老师在点评中首先肯定了学员们的课程架构。并提出:“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国家推行三级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希望一线的老师们能够发挥特长能动性,集思广益。老师们利用自己的才华、特长、兴趣、爱好、结合学校、区域、文化特色开发出属于个人、学校、地域特色的课程。它又承载着国家的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从多元评价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评价等级以鼓励为主。对孩子作品的评价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形式,如:推荐孩子参加比赛和发表作品;学校给孩子定期办画展;将优秀作品集结成册等。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评价方式是多样的、多元的。</p> <p class="ql-block">  两位老师的点评不仅指出了大家的不足及努力方向,还对我们课程开发提出了更多宝贵的建议,从而使我们的课程精益求精、向更加规范和特色实效的方向不断发展、不断生长。</p> <p class="ql-block">  下午,全体学员认真聆听了张振华老师的主题报告——《教师如何做研究——课题“三问”》。 张特从教师为什么要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现存的误区,教师如何做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张特就“如何做研究”强调课题研究一定要:研究“真”问题、开展“真”研究、寻求“真”发展。还着重就课题研究进行深度“三问”:课题类别问题、选题原则问题、表格填写问题等进行了操作层面的具体指导,让学员们收获颇丰、获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文制作:陈婷婷、周文敏、王伟、许红丹</span></p>

课程

老师

铁军

分享

开发

小学

西游

来自

运河

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