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位于辉县城西五公里外的孙村。那是一个地处平原的小村庄,村西30公里就是巍巍太行,小时的我们,经常听老人们讲有关太行山的神话传说。我们一帮小孩子可喜欢遥望太行山,脑洞大开,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山里的神仙……雨后的太行山,我们看得更清楚了,我们就给每座山峰起着好听的名字:拇指山、将军山、夫妻山、牛郎织女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70年代我的老家,家家户户都是土屋瓦房,柴门,院里院外绿树成荫,桃树、梨树、枣树、槐树、榆树等……蓬勃生长。院里的盆盆罐罐里养着凤仙花、夹竹桃、四季果等争奇斗艳。院子里鸡鸣犬吠,此起彼伏,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们更是亲密无间。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p><p class="ql-block"> 要说童年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说:玩、看电影、唱大戏。</p><p class="ql-block"> 先说玩吧。跳绳、踢毽子、跳高、抓石子、踢方……这些都是女孩子的标配,一个个都是高手。难度大一点的竖墙根(离墙约有一米的距离,两手猛的着地,两条腿蹭的就竖到墙上了,一个标准的倒挂金钟。)、弯腰走(四肢着地,肚皮朝上,前走后退我们都是溜溜的。)、打车轮(先助跑几米,然后左手着地,身子侧翻,右手着地,再一个侧翻……一般做个四五个都不在话下。)、爬树(往手心里吐点口水,两手一搓,俩手紧抱树干,两脚用力一蹬,身子就往上一窜,俩手再往上抱树干,两脚再用力……五六米的树顷刻间我们就爬上了。)那时的我们,除了帮家长做一点家务,其他的时间就是玩了。白天玩,晚上玩,不玩到看不见人影绝不罢休,每次都是在大人的一声声急促呼喊声中,恋恋不舍的回家。疯玩的我们,也有不高兴的时候,那就是衣服、鞋子被挂烂的时候,家长会狠狠的吵我们一顿,我们会消停两天,两天过后一切照旧。孩子嘛毕竟是孩子。</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看电影,70年代,露天电影是老百姓最喜欢的精神食粮。放映员到各村轮流放映。我们村如有电影播放,村上就会用大喇叭通知村民。学校位于村委会旁边,听得最为清楚。一听说晚上演电影,整个学校都沸腾了,孩子们欢呼雀跃。放学铃声一响,孩子们便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向大队部——占地方。一般都是兄妹合作,哥哥拿起石块离屏幕最佳位置画一个方块,妹妹负责守住阵地。哥哥则跑回家搬凳子。凳子放好才敢回家吃饭。</p><p class="ql-block">晚饭吃的那个慌张呀,唯恐误看了电影。着急忙慌赶到大队部,其实离放电影还有好长时间。小孩子们一边玩,一边等自己的家人。父母忙完家务,悠闲走到大队部,自家的孩子便招手示意坐到已经占好的位子上。夏天,看到父母热,孩子们便会用芭蕉扇使劲给父母扇扇降温。</p><p class="ql-block"> 《上甘岭》、《董存瑞》、《黄继光》、《白毛女》、《闪闪的红星》、《黑三角》等都是小时候看的。电影冲锋号一吹,我们热血沸腾,也大喊冲呀杀呀!看到英雄受尽酷刑,英勇不屈,我们一个个泪流满面;看到地主恶霸欺压乡民,我们咬牙切齿;看到红旗插上城门,我们欢呼呐喊!我们随着电影的情节或喜或悲,或哭或笑……感谢电影,让我们从小就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嫉恶如仇,以英雄为模范,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p><p class="ql-block"> 而电影对于我则更多了一份自豪!我大哥是电影放映员!虽然不是我们公社的,但只要我们大队长说了,我哥哥就会趁空来我们村放电影。只要是我大哥来,我和二哥就不用占座了,我们就坐在放映机旁边的胶片箱上,享受着小伙伴们羡慕的眼光,心里别提有多美了!</p><p class="ql-block"> 最后说说唱大戏吧。每年过完春节,正月田里也没啥农活,大队就会请县剧团来村里唱上三五天的戏。从得知消息,各家各户便奔走相告与外庄的亲戚,让他们来我们村看戏。对于一年四季辛苦劳作的村民,正月应该是最惬意最舒服的时候。我们小孩子比平时更多了一份欢喜,不仅穿新衣服,而且兜里也多了几毛钱的零花钱。看看戏,买块江米糕或者一根甘蔗,边吃边看边玩,日子不知道有多舒坦!戏永远就是那么几出:《花木兰》、《打金枝》、《卷席筒》、《三哭殿》、《风雪配》、《红娘》等,但我们百看不厌,小伙伴们都会唱两声,女孩子爱穿着大人的衣服学演员甩袖子……现在想起小时候学戏的样子,还忍俊不止。</p><p class="ql-block"> 可爱的家乡,有趣的童年,在那样的环境里长大的我们,心中始终都是甜蜜的!</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