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2日,我们来到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外国语学校参加第六届学习共同体领航教师暑期研究工作坊活动。</p> <p class="ql-block">开幕式上,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夏惠贤首先致辞。他指出:培养专家型教师,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就是推动课堂教学革命。</p> <p class="ql-block">他对所有领航教师提出了期待,要做勇于探索、善于研究、乐于分享的专家型教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下午,来到小学语文分会场,芮莹主任带领我们围绕“倾听关系建设”这一主题展开了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我们自主分组,四人围坐,组员分别做了自我介绍。我们深切感受到:倾听是彼此尊重,彼此接纳,倾听让我们每个人身心愉悦。</p> <p class="ql-block">四位组员中,两位来自教育鼻祖孔子之乡——山东,两位来自拥有红山文化的赤峰。经商议,我们小组命名为“山峰小组”。名字虽土,但寓意深刻。它象征着我们第17小组勇攀教育高峰的信念及学无止境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很荣幸,我被芮莹主任叫到台前向大家展示,既激动又幸福!</p> <p class="ql-block">赤峰市教育局韩中凌老师做了《倾听关系建设的误区、改进与走向》的讲座。我更坚定了信念,那就是:互相倾听才能保障每一位儿童高品质的学习权。</p> <p class="ql-block">听了芮莹老师《把握关键期,构建一年级倾听伙伴关系之策略》的讲座,我懂得了,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建立合作、尊重、分享、安全的立体式伙伴关系。</p> <p class="ql-block">一天的学习虽已结束,但感觉意犹未尽,收获满满,有了如下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倾听是教师最美的姿态,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三安”课堂:安静、安全、安心,尊重多元化的观点,我们要努力从经验型教师向专业型教师转变。</p><p class="ql-block"> 一、在融合的气息中开启学习之旅</p><p class="ql-block"> 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切教育都应当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入手。” 我希望课堂带给孩子们一种安全、舒适、自然的感觉,不想他们因为老师给上课而有压力,所以我们的语调语气尽量柔和温暖,用微笑去回应每个孩子,就像今天芮莹主任对待我们一样。我们要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们独立学习,鼓励他们形成自己的想法,独特的想法,有创意的想法。在学生想不明白的时候,不急于公布答案,也不让优生回答,而是组织大家分组讨论。鼓励学生的探究行为,给予通过探究获得的答案以优评。</p><p class="ql-block"> 二、用尊重保证真实学习的发生</p><p class="ql-block">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从中掌握学习规律,习得学习方法,他们就会受用一辈子了。” 当孩子们在课堂上的潜力得到解放,我们教师是幸福的。我们的追求不正是小组学生协同、互惠地学习,学生之间细致地关照吗?对学生的尊重就是对学生自信的呵护,他们本就具有创造力、学习能力,是以往的灌输与控制把孩子的学习生态破坏了。学习共同体的课堂,要从学生的未知出发,对学生而言,要有安全的,安心的,安静的环境,老师从自己的已知走向未知,把教学变成研究,通过倾听儿童读懂儿童,理解儿童的理解和不理解。我们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让学生像专家那样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而我们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承担起为学生提供选择、管理、组织和加工知识的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三、敞开胸怀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日本著名学者佐藤学曾明确提出:“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给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挑战性阅读问题应聚焦于教学的重点、难点,它可以是一个具有较大思维空间的问题,设计的问题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共体的课堂,教师不只是声音上的温柔,关键在于对每个孩子的尊重,对每个孩子的关注,并且给予每个孩子充分的耐心。让孩子们认真互相倾听同伴的话语,形成一种润泽的学习关系。我们可以改变一下以往的惯例,不是从头至尾的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而是由 组员分别说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由其他组员帮助解决,对每个孩子都能温柔以待,呈现以和谐交响为主旋律的课堂,建立良好倾听关系的同时,推动学科教学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教师在课堂上清空自己,带着学习的心态,深刻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接受学生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欣赏学生独特的思维和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思维不断被激活,在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火花,在倾听中自觉修正、补充自己的观点,就这样真正的学习发生了。当我们真正倾听学生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就在教,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