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十分关心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对我国医疗卫生不为工农兵服务,只为少数人服务的干部保健制度多次提出批评,对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忧心忡忡。1965年6月26日,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向毛泽东汇报全国医务人员分布情况时介绍:全国现有140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l0%在农村;高级医务人员80%在城市;医疗经费的使用农村只占25%,城市则占去了75%。毛主席听后,非常不悦,于是有了这个著名的“6.26指示”:</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指示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告诉卫生部,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工作,而这百分之十五中主要还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p><p class="ql-block"> 医学教育要改革,根本用不着读那么多书,华陀读的是几年制?明朝李时珍读的是几年制?医学教育用不着收什么高中生、初中生,高小毕业生学三年就够了。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这样的医生放到农村去,就算本事不大,总比骗人的医生与巫医的要好,而且农村也养得起。</p><p class="ql-block"> 书读得越多越蠢。现在那套检查治疗方法根本不适合农村,培养医生的方法,也是为了城市,可是中国有五亿多农民。</p><p class="ql-block"> 脱离群众,工作把大量人力、物力放在研究高、深、难的疾病上,所谓尖端,对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普遍存在的病,怎样预防,怎样改进治疗,不管或放的力量很少。尖端的问题不是不要,只是应该放少量的人力、物力,大量的人力、物力应该放在群众最需要的问题上去。</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件怪事,医生检查一定要戴口罩,不管什么病都戴。是怕自己有病传染给别人?我看主要是怕别人传染给自己。要分别对待嘛!什么都戴,这首先造成医生与病人的隔阂。</p><p class="ql-block"> 城市里的医院应该留下一些毕业后一年、二年的本事不大的医生,其余的都到农村去。四清到××年扫尾,基本结束了,可是四清结束,农村的医疗、卫生工作没结束啊!</p><p class="ql-block">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嘛!</p><p class="ql-block"> 这段话非常鲜明地体现出了毛主席的立场,他从来都是站在大众的立场上的,而不是权贵的立场上。</p><p class="ql-block"> “ 六二六”指示发出后,掀起了文化大革命期间轰轰烈烈的医药下乡运动,也有了赤脚医生。一方面促使卫生部逐步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重点放到农村;另一方面指示极大鼓舞了广大医务工作者投身农村建设的热情,激发了农村群众彻底改变疾病丛生的落后面貌的决心。在中央和地方,城市和农村医务工作者及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出现了飞跃发展。以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病床的分布为例,1965年农村只占40%,短短十年后,到1975年,这个比重已提高到60%。全国卫生经费65%以上用于农村。而指示对农村巡回医疗和合作医疗的有力推动,更为改变农村医疗卫生面貌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 六二六”指示的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已经被历史所证实,“六二六”指示的历史功绩和毛主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衷永远都不会被抹杀。</p> <p class="ql-block">赤脚医生宣传画</p> <p class="ql-block">据1965年的资料显示,当时全国有一百四十多万名的卫生技术人员,其中七成在大城市,在农村只有一成,而医疗经费的使用,农村只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城市则用去了绝大部分,“ 六二六”指示发出后,卫生部也开始着手组织对农村,有一些文化的青年展开医学培训,这方面上海市动手较早,“赤脚医生”的叫法,就是首次在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出现的。</p><p class="ql-block"> 1968年夏“赤脚医生”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上海《文汇报》的一篇报道,毛泽东看到了这篇文章,并作出了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随即“赤脚医生”红遍大江南北,几乎覆盖了整个中国农村,而赤脚医生的兴起,也催生了合作医疗制度,这两个新兴事物和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被称为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三大法宝,而且被联合国誉为发展中国家农村医疗体制最佳者。</p><p class="ql-block"> “赤脚医生”这个词,1968年12月5日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随之流行。其本义是指中国农村中不脱产的基层卫生人员。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公社社员经过一定时期的培训,具有一定的医疗卫生知识和技能,他们一面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一面为社员治病,鼎盛时人数在100万以上。</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一群仅仅经过简单培训、没有编制的赤脚医生,凭着极其简陋的医药设施和走家串户的极大热情,担负起了数亿中国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并在人们心中积攒下永远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在治个感冒动辄成百上千的今天,让人们对过去 “一根银针治百病”的赤脚医生难免怀念。人们怀念中国传统医生悬壶济世的理想形象,怀念曾经行之有效的医疗模式。</p><p class="ql-block"> 赤脚医生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废止,使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民失去了曾经拥有的基本医疗保障。高昂的医疗费用使得许多农民家庭 “小病扛着,大病没钱治,”直至因病返贫。赤脚医生出身的卫生部长陈竺在2008年接受采访时就说:“公共卫生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的软肋。统计数字表明中国农村一半人口是因病致贫,一些人脱贫又返贫绝大部分原因是因病所致。”曾经备受尊敬的医生也因此一度成为广受诟病的对象。</p> <p class="ql-block">下乡知识青年,赤脚医生在采摘中草药 1970</p> <p class="ql-block">草原赤脚医生</p> <p class="ql-block">赤脚医生在农村走家串户巡回医疗</p> <p class="ql-block">在农村当赤脚医生</p> <p class="ql-block">穿军装的赤脚医生</p> <p class="ql-block">赤脚医生. (1974年花桥四大队 蔡盛秋摄)</p> <p class="ql-block">河南省商水县练集公社刘楼大队赤脚医生对农村儿童进行疾病预防工作(1974年摄)。</p> <p class="ql-block">培训赤脚医生</p> <p class="ql-block">亲人解放军辅导赤脚医生</p> <p class="ql-block">《赤脚医生在部队》-为地方培养赤脚医生 ---17师卫生队</p> <p class="ql-block">商业部门的工作人员采取革命化的措施,把贫下中农需要的药品及时地送到山区、农村和牧区。</p> <p class="ql-block">电影《春苗》。该片的推出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影片体现了对田春苗热忱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品质,表现相当出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