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往事

Cjf

毕业分配 人的一生,少不了挫折的伴随。回首往事,初中“毕业分配”应当算是我人生路上的第一个挫折。<br> 文革开始的第二年,1967年,我在上海市第52中学初中毕业了。众所周知,66、67届毕业生并非“上山下乡一片红”。上海当时的分配方案是:51%留城,49%待分配。所谓“待分配”,就是等待上山下乡。于是,各班都成立了由红卫兵排长(相当于班长)、工宣队员、班主任三人组成的分配小组。 <br> 当时的分配方案是很合理的。留城的条件:一是按家庭经济收入由低到高依次排队,择低留城;二是家中已有哥哥姐姐在上海工作的,一律往后排。有一种说法很形象,如一家有四个孩子,则一个是上海工厂,一个是外地工矿,一个是上海郊区,一个是外地农村。在毛泽东年代,每个家庭的经济收入都差不多,因此,凡是在家中排行老大的,几乎都能留城。 <br> 我班红卫兵排长是我的同桌,也是好友。虽然有这层关系,但在分配问题上她是铁面无私的。第一稿,排长透露了一点信息给我,我在留城的名单里。这是我早就预料到的,我是家中排行老大嘛。然而,计划不如变化快,如意算盘不是我这种本分的人随便打的。等到名单公布于众时,我却成了待分配中的一员。期间如何被换,谁占了我的名额,排长丝毫没透露。<br> 一只五彩缤纷的肥皂泡突然在眼前破灭,希望瞬间变成了失望,心上涌起一股冰彻骨髓般的寒流! <br> 有同学告诉我,留城的人中,某某男生曾恶狠狠地恐吓分配组成员,不让他留城就白刀子进红刀子出,还扬言要烧了他们的房子。还有某某家长天天在老师办公室哭闹,甚至躺在地上耍无赖。另有一女同学亲口告诉我,填表时她隐瞒了家庭的真实收入情况……。我像听天书一样,像头顶炸了个响雷,简直不敢想象这些人的所作所为。<br> 呜呼!无言以对。<br> 我曾找工宣队员问原因,他的回答我至今没忘:你是共青团员,须留校闹革命。我想起我班总共五个团员,确实都没留城,但他们都有哥哥姐姐在上海工作。我求救于母亲,母亲沉思片刻对我说:你就上山下乡吧,这样我这居委主任就有资格去动员别人家的孩子了。又是一盆凉水从头淋到脚。什么也别说了,走人吧!天涯何处无芳草?<br> 那时听说全国有好几个军垦农场,云南建设兵团,黑龙江建设兵团,内蒙古建设兵团。我打定主意,非军垦农场不去。理由是,农场有工资,可为家里减轻负担;军垦是部队编制,可过军人那样的集体生活。<br> 别看我生性软弱,但拿定的主意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我每天去学校转悠一圈,只有“插队落户”我就不报名。有同学劝我一起报名去江西插队,我坚决拒绝了。中午回到家,母亲总要问我报名情况,一听说没报,她就很生气地说,“人家能去,侬为啥就不来噻?”每当这时,我就默默地不作声,暗暗地“咬定青山不放松”。当老师到我家给我送来内蒙插队的通知书时,我拿过来就捏成一团,无论她说得天花乱坠,什么内蒙古大草原“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景色再美,我自岿然不动!<br> 终于熬到了69年5月,我像报名参军一样地报了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火车开动的一刹那,站台上一片哭声,我只感到心里堵得慌,却没流下一滴泪。然而,我看见母亲在远处泪流满面,我的心亦跟着流泪……<br> 刚进入花季岁月的我,没等踏上社会,挫折就迫不及待地闯入我的生活,伴随着我走上社会,踏上漫漫人生路。<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