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上海 人生的路,无需苛求,只要你迈步,路就会在你的脚下延伸;只要你扬帆,就会有八面来风。启程了,人的智慧才得以发挥。 <br> 1989年,我家结束了七年的郊区生活,搬到了被誉为冰城哈尔滨“天堂”的南岗区,真正地返城了。尽管房子面积不大,我们心满意足,一度陶醉在做城里人的幸福之中。明媚的夏日里,我们带孩子在碧波荡漾的松花江畔散步、泛舟、放风筝,到令人神往的太阳岛上呼吸清新馥郁的空气。寒冷的冬日里,我们在晶莹剔透的冰雕世界里徜徉,贪婪地欣赏那光怪陆离的冰灯,洁白如玉的雪雕……那一年,我们才真正领略到天鹅项下的珍珠城的魅力!<br> 平静愉悦的生活不知不觉过去了四年。93年5月的一天,收到母亲来信,内附一张剪报,上有一则消息,内容大意是:上海长宁区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招聘中学教师。我看了一下招聘条件,觉得自己可以试试,有些喜不自禁。正赶上爱人要去南方出差,我便让他到长宁区看看情况。等到的结果是,报名应聘的人很多,长宁区又附加了一个条件:夫妻双教师方可报名。为的是不人为造成夫妻两地分居。此时,浦东新区也开始从各地引进人才。被引进者,全家户口随调。爱人便到浦东人才交流中心填了登记表,留下了联系方式。<br> 第二年7月上旬,浦东人才交流中心果然来函,告知7月20日左右举行招聘教师考试。具体时间要看考前一周的《上海新民晚报》。按正确的推理,应当是接到通知就请假回沪备考。可我当时头脑里就是一根筋,认为期末工作繁杂,尽量不麻烦别人。还认为通知上说的是“7月20日左右”,就不会是20日那天,况且北方的暑假都是7月20日开始,你上海既然要在全国范围招聘,就不能不考虑到这点……现在想来那时怎么如此天真,可笑,仿佛这招聘考试听我的调遣一样。考试前一周,我按通知上说的,找新民晚报看具体时间。省图书馆就在我家附近,据说全国各地报纸都有。那几天我一下班就去,然而翻遍所有报纸,就是没有新民晚报。看不到报纸我也没着急,就那么慢慢悠悠等到期末工作结束,19日晚上乘上火车,21日清早到上海。<br> 当天上午,我兴冲冲去了浦东,工作人员的回答使我从云端跌倒了深渊,原来考试就在20日上午。我问能否补考,答曰不能,班子已解散,等明年吧。那天唯一的安慰是碰到了一些难兄难弟,他们都从祖国各地来上海参加应聘考试,可惜都晚了一步。 “准时开出的列车不会迁就姗姗来迟的旅客”,我想谁都懂得这个道理,可那时的我简直太“聪明”了。<br> 我忽然想到,招聘条件中有一条是“年龄必须在45周岁以下”,掐指一算,96年的下半年我就超过45周岁了,那么意味着明年95年是最后一个机会了。怎么和20年前如此相似?73、74、75连续三年没有实现上学梦,20年后的93、94、95故乡梦也要泡汤吗?这么一想,心里开始紧张起来。好友冷渝明说我:“没见过侬格种慢性子,介大格事体,还笃笃定定。明年是末班车了,侬要想好。”那时我真想让她狠狠骂我一顿。家中父母弟弟妹妹也都怨我,接到通知怎么不跟家里说,家人看到新民晚报上的考试时间,立即就可电话告知。我仿佛对自己也陌生起来。<br> 1995年到了,家里的人也开始行动起来。我弟弟打听到浦东最高学府建平中学招聘教师,5月初先面试,然后再参加浦东应聘。我找我们校长摊了牌,校长非常通情达理,答应我回沪去面试,于是劳动节那天我就在火车上度过。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先生是全国语文特级教师,我去面试时,他刚从北京开完全国劳模大会归来。这是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校长,跟我谈话后,又让教导处安排我试教。我在初二石红老师班上了一节语文课,根据听课老师的意见,学校决定录用,但必须参加浦东新区招聘考试合格后,才能作为人才引进全家户口随调。 <br> 一切顺理成章。<div> 向上海挺进,初露端倪。 <br> 我又回到了哈尔滨上课。7月中旬,我收到了浦东社发局的考试通知,这次的时间很明确。<br></div> 我丝毫不敢犹豫,立刻请假返回上海待考。<br> 7月21日是星期五,我按时到考场。要求写教案的文章很陌生,不是教材上的,我一看是说明文,便暗自窃喜,比分析其它体裁的文章简单多了。于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口气写完教案。<div> 接着是20分钟课堂教学,到教室一看,没学生,三位考官说把他们当学生即可。一考官拿过我的教案看起来,又传给另两位看,我不知所措地站着,心中有些慌。渐渐的我看到考官们有的微微颔首,有的面露微笑,我心中也激动起来,只听一人说:“你的教案写得很好。”另一人说:“你讲课就免了吧,教案上字写得不错,北方来的,普通话应当也没问题。”课堂教学中,板书(在黑板上写字)和普通话也在测试范围内。<br> 我想对考官说点什么,却什么也没说。激动的心在摇荡,血在沸腾。于无声处听惊雷!<br> 第二个星期五,我收到了社发局考试合格通知。<br> 第三个星期五,浦东各校在人才交流中心设摊,考试合格者前往进行双向选择。我当然直奔建平中学摊位,双手呈上合格通知书。<br> 向上海挺进,尘埃落定!<br> 1995年,是我难忘的最顺利的一年。从此我们结束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岁月,结束了27年“海内游子”的生活,做回了父母身边的孝子孝女。<br> 机会是一个俏丽、调皮而又任性的姑娘,她只钟情于积极的、永不懈怠的追求者。勇敢地向命运挑战的人,终将得到她的青睐。<br></div> 久违了,我的母亲河黄浦江 即刻融入到返城的上海原三连知青朋友中 结束语<br> 之所以写下我在黑龙江的生活片段,是因为我的青春在北大荒,中年在哈尔滨,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留在了黑龙江——我的第二故乡。不管岁月流逝多远多久,黑龙江27年的生活情景依然记忆犹新,令人回味。<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