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7月2日晚,义乌市万里春数学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再聚云端,开展第一期的“共读一本书”活动。围绕“促进数学理解,丰富深度学习体验”这一主题,老师们共读张奠宙先生主编的《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呈现》一书的前三个课题并分享心得。</p> <p class="ql-block"> 此次活动由孙伟老师主持,活动流程主要有:</p> <p class="ql-block"> 四位分享的老师通过阅读“度量衡制与国际接轨是历史大趋势”、“加法与乘法交换律不是‘可以写出来’的”、“文字代表数的作用要分类,不可一锅煮”这三个课题,结合自己的思考及实际教学从不同的角度分享各自的独特见解。</p> 第一组 蒋旭芹 关键词:聆听 蒋老师结合平时的教学,以学生在解决诸如11700毫升=( )升( )毫升这类问题时所呈现出的困惑为切入点,认为张奠宙先生在文中提及的在认识大数时,采用三位分节法的进行教学是合理的,并提出可以采用短视频或学科融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观点新颖,操作性强。 符号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让学生认可所谓的“用字母表示的公式”,从一开始就能接受符号意识就显得至关重要。学习之路,很难;教学之路,更难。怎样让老师懂的变成学生也理解与认可的,是老师们一直摸索的问题。 第二组 傅君良子 关键词:理解 <p class="ql-block"> “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傅君良子老师认为,对于分节读数,学生理解即可,国际化也要因地制宜,选择双轨制教学即可解决这个矛盾。</p><p class="ql-block"> 对于数数这类内容,从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只有让学生真正地去数,学生的认知才会更清晰。正如张先生在文中所言:大数的构成可以用几何直观进行展示。</p><p class="ql-block"> 所以数学还是要回归到本质,只讲结论原理是不够的。它缺少数学的思维,越往高年级,它就会越需要思维性,不从本源出发,学生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大。</p> 第四组 兰琪琪 关键词:基础 兰老师虽初登讲堂,但思考很有深度,她提出了自己的三个疑问: <ul class="ql-block"><li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大学教授 VS 小学教材 ?</b></li><li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万米跑 VS 10千米 ?</b></li><li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5×3 VS 3×5 ?</b></li></ul> <p class="ql-block"> 她认为: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可持续发展,要让学生知道“原来我们今天学习的数学是未来数学学习的一部分,是基础”,不能让学生在未来学习中发现“原来我们以前学习的数学是不对的”。</p> 第五组 鲍程云 关键词:弥补 <p class="ql-block"> 鲍老师侧重分享了“加法与乘法交换律不是‘可以写出来’的”这块内容。</p> <p class="ql-block"> 鲍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罗列了作者的核心观点:</p> <p class="ql-block"> 她还提出自己阅读中产生的两点困惑:</p><p class="ql-block">1.如何弥补“乘法的初步认识”与“运算定律”之间存在的断层?</p><p class="ql-block">2.乘法交换律可以在二年级学习完乘法的意义后就可以给出。但是学习乘法交换律的作用是什么呢?仅仅只是为了简便计算吗?</p> 专家引领 <p class="ql-block"> 万特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思考,对几位分享老师做了点评,并回答老师所提出的疑惑。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的认知不完美,但在特定情境中对含义要清晰,并且老师的认知要清晰明确。</p> 万特还向工作室的成员们推荐了《小学教学》书刊,回忆自己的读书历程,分享了“关于读书的价值”和“读书的成长体会”的重要性。 <p class="ql-block"> 朱光潜在《谈读书》一文中,意味深长地指出:“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路一脚,就成了‘消耗战’。”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但不是所有的书一开始都能让人一见倾心,这过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品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文:张高聪 俞佩华</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