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 <h1> <b> <font color="#ed2308">前 言</font></b></h1> <h1></h1><h1> 今年8月1日,是新四军第4师骑兵团创建80周年纪念日,正值党的百年诞辰,双喜临门!</h1><h1>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h1><h1> 回顾新四军第4师骑兵团的创建、壮大和发展,是新四军的英烈们带领新四军惟一的建制骑兵团纵横驰骋、威震敌胆,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立下了赫赫战功。</h1><h1> 今天,我们作为新四军骑兵团的后代,重温老骑兵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制作了美篇《新四军铁骑》,旨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赓续红色基因,弘扬铁军精神,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br> 美篇《新四军铁骑》共24集将陆续推出。</h1><div><br></div> <h1><b style=""><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ed2308">新四军骑兵团光辉历程</font></b></h1> <h1> 1941年8月1日,80年前的今天,新四军第4师骑兵团在淮北抗日根据地淮宝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岔河镇东滩成立。黎同新为首任团长兼政委。骑兵团辖三个骑兵大队300余人(骑)。后由周纯麟任团长,康步云、姚运良任政委。<br> 新四军4师骑兵团,是新四军惟一的建制骑兵团,也是后来华中野战军乃至华东野战军惟一的建制骑兵团。因此也称为新四军4师骑兵团。因为这支骑兵部队师法苏联红军骑兵,被称为“红色哥萨克”。它与《拂晓报》、拂晓剧团成为彭雪枫建军的“三件宝”。</h1><h1> 彭雪枫司令员、邓子恢政委、张震参谋长等领导倾注大量心血,使骑兵团从无到有,由小变大,成为淮北平原一支铁骑劲旅。<br> 抗日战争中,骑兵团大小数百仗,以迅捷快速、骑术精湛、勇猛顽强而威名远扬,屡建奇功、威震敌胆,为打败日本侵略者立下了赫赫战功。 <br> 解放战争中,骑兵团已扩编为6个大队2000余人马,先后编入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等战斗序列,为建立新中国创下了卓越功勋。<br> 新中国成立后,骑兵团改编为机械化快速部队——装甲兵,发展成为全军一流的数字化装甲劲旅,并将赓续红色基因,在打赢未来战争中再立新功!<br></h1> <h1><font color="#b06fbb">新四军4师政治部宣传部长陈其五曾赋诗赞彭雪枫师长的三件宝:《拂晓报》、拂晓剧团、骑兵团。</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驰骋江南—新四军骑兵团》 油画 70×90cm,作者温雄飞,职业画家</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r></font></div> <h1><b> 【第1集】 创建红色“哥萨克”</b></h1><div><b><br></b></div><div><b> </b> 孟秀玲</div><div><br></div> <h1><b style=""><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167efb">一、孕育在新四军第四师 </font></b><font color="#167efb"> </font></h1> <h1> 新四军第4师(兼淮北军区)的前身新四军游击支队自1938年9月创建,经历新四军第6支队、八路军第4纵队番号的演变,历经艰难曲折、浴血鏖战,大小战斗3000多次,歼敌6万余人。主力部队发展到3万余人,地方部队发展到2万余人,开创和巩固了淮北抗日根据地,使之成为我党领导的全国19个抗日民主根据地之一,完成了党所赋予的历史任务,经受了战火的洗礼。</h1><h1> 新四军第4师这支英雄部队的名字和它所建树的光辉业绩,将载入史册、彪炳千秋。</h1> <h1><b><font color="#333333"> 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与杜岗会师。</font></b><br> 1938年2月,党中央派八路军参谋处长彭雪枫到河南确山县竹沟镇,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长。在中共河南省委的领导下,举办竹沟教导大队,组建抗日部队,准备东进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h1><h1> 9月30日,彭雪枫奉命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在竹沟誓师东征。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副主任谭友林,共373人。<br> 10月10日,彭雪枫部抵达西华县杜岗村,与肖望东领导的抗日先遣大队、吴芝圃领导的豫东人民抗日游击3支队合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增补吴芝圃任支队副司令员,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全支队辖3个大队和一个警卫连,共1020人。<br></h1> <h1><font color="#b06fbb">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从右向左)</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支队副司令员吴芝圃(左),政治部主任肖望东</font></h1> <h1><p></p><p></p><p></p><p> <b><font color="#333333"> 创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font></b></p> 新四军游击支队挺进豫皖苏边界的永城、萧县、夏邑、宿县地区。1938年12月下旬,在鹿邑县白马驿进行第二次整编,以第1、2大队为基础成立第1、2团,第3大队编为独立营。<br> 1939年6月,进军怀远、凤台、宿南、蒙城等淮上地区。7月,豫皖苏省委书记张爱萍赴皖东北做统战工作。9月6日,游击支队领导机关进驻进驻涡(阳)北新兴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初步建立。<br></h1> <h1></h1><h1><b> 改编为新四军第六支队。</b></h1><h1> 1939年11月2日,游击支队改为新四军第6支队。1940年2月1日,正式下达命令。</h1><h1> 1939年底,6支队统一领导皖东北地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皖东北根据地。此时,6支队已拥有3个主力团、4个总队、3个独立团,总人数达17800余人。</h1> <h1><b> 与八路军南下部队合编为八路军四纵。</b><br> 1940年6月下旬,八路军第2纵队政委黄克诚率1.2万余人,从华北冀鲁豫地区南下华中,与彭雪枫的新四军第6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员彭雪枫,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h1><h1> 6月27日,黄克诚率3个团,东进苏北后,彭雪枫兼任八路军第4纵队政委,辖4、5、6旅,共7个团。<br></h1> <h1><b> 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b><br> 1941年2月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军委重建新四军,将陇海铁路以南华中地区的新四军、八路军统一编为新四军,下辖7个师及1个独立旅。八路军4纵奉命改编为新四军4师,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原辖各旅依序编为第10、11、12旅。</h1><h1> 1941年2月,全纵队共9个主力团17000余人。<br></h1> <h1> 1941年1月下旬,日寇集中5个师团7万余人分3路发起围歼国民党军的“豫南战役”,4师奉命尾追日伪军、支援友军作战。日军于2月9日突然停止进攻,国民党顽军14万人以7倍于4师的兵力猛烈进攻4师,妄图消灭我新四军第4师,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豫皖苏边区三个月反顽斗争开始。虽然指战员英勇作战,获得不少胜利,但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于1941年5 月奉命向津浦路东作战略转移。</h1> <h1> 7月19日,在淮宝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仁和集召开了军政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肯定了部队三年来创建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成就,并总结与检查了豫皖苏边区反顽斗争的经验教训。中共中央华中局代表邓子恢作了总结性发言。会后,第4师进行了整编和整训。</h1> <h1><font color="#b06fbb">淮宝县仁和集会议旧址</font></h1> <h1> 8月,华中局决定皖东北和淮宝、淮泗地区划为4师活动地区;中央军委命令邓子恢为4师政委、军政委员会书记;皖东北地区党委改为淮北苏皖边区党委,邓子恢为书记,刘子久为副书记;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成立,主任刘瑞龙。</h1> <h1><font color="#b06fbb">1941年,陈毅与淮北区党委成员的合影,左起:刘子久、邓子恢、陈毅、彭雪枫、刘瑞龙、吴芝圃</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淮北抗日根据地行政区划要图(1945年8月)</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r></font></div> <h1><b><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167efb">二、决定创建骑兵团</font></b></h1> <h1> 仁和集会议期间,彭雪枫师长同邓子恢政委、张震参谋长等领导多次研究部队整编问题,他说:“关于整编,有的要合并,有的要地方化,有的机关要撤销,可是,我同张震多次谈过,我们要搞一支快速部队,也就是说,要新建一个骑兵团!”<br> 彭雪枫继续讲:“成立骑兵团,严格说来,是敌人逼出来的。1936年红军西路军在黄河西失利,我军打了一天仗,好容易走了一整夜,国民党西北马家军的骑兵睡好吃好后,一两个钟头就赶上来了,使我2万多红军最后剩下几百人。</h1><h1> 这次,在津浦路西反顽中,我亲眼看到32团的损失,所以到路东后,我就想,宁愿少一些步兵,也要多搞点骑兵。”<br></h1> <h1><font color="#b06fbb">新四军4师司令员彭雪枫</font></h1> <h1> “最近,我正在看一本记述苏俄内战的书,俄国十月革命后,打了3年内战,他们在顿河大草原上,主要是使用大队骑兵打垮了白匪军。我不止一次地想过,为什么国民党顽固派在涡河一线要放1个骑兵军再加上1个骑兵师,日军也放了1个骑兵旅团,为什么他们不放在别的地方呢?我看这一带跟苏联顿河草原有些近似,是千里的平原,最适宜快速部队发挥威力。而目前搞快速部队,比较现实的就是骑兵,我们也要建立一支我们的红色哥萨克!”</h1> <h1><font color="#b06fbb">苏联顿河草原上的骑兵——红色哥萨克</font></h1> <h1> “搞骑兵,不仅是因为我们吃了敌人骑兵的亏,另外还有,就是在我们豫皖苏边区这个敌后根据地里,敌、伪、顽的据点多,大部队展不开,部队太小了又吃不掉敌人,特别是那些情况熟悉、跑得快的地头蛇,必须搞一支行动快、战斗力强的骑兵部队,打突围、追击、奔袭以及侦察、警卫、通信等等,都很有用处。</h1><h1> 总之,我提出成立骑兵团这个建议的原因是这几条:</h1><h1> 第一,这里是块大平原,骑兵能发挥比较大的作用;</h1><h1> 第二,这里能买到马,洪泽湖边上草多,喂马不困难;</h1><h1> 第三,我们搞好津浦路东后,还要打回路西。那里的敌人有骑兵。我们也要搞一支精干的骑兵部队,来对付敌人的骑兵……”</h1> <h1> 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后,邓子恢政委微笑着说:“我完全赞成雪枫同志的想法。雪枫同志有一个全面的建军指导思想,既要有以步兵为主的主力部队;又要在各县、区发展众多的地方武装;还要有遍地开花的广大民兵;另外,还要有一支机动性大的精干快速部队,也就是我们要有个骑兵团。这样,几个方面结合起来,我们整编后的部队,就较为全面了。”</h1><h1> 听到邓子恢把问题提到建军方针的高度来认识,彭师长十分高兴。</h1> <h1><font color="#b06fbb">新四军4师政委邓子恢</font></h1> <h1> 见到大家没有不同意见,彭师长转过头来对张震参谋长说:“是不是把你们司令部研究的具体方案谈一谈。”</h1><h1> 张震说:“早在津浦路西,我们就要求各旅、团搞起骑兵连、排,当前,我师现有的骑兵是:师部和特务团各有1个骑兵连,11旅已经把32团的1个连改成骑兵。10旅、11旅旅部还都有骑兵排。把这些分散的骑兵集中起来,可以先搞起3个骑兵连。骑兵的编制一般是1团4个连,目前基本上可以搞起1个骑兵团……” </h1> <h1> 张震讲完后,彭雪枫接着说:“现在要尽量找一些当过骑兵的同志去工作,我还想把我们身边那些机灵的警卫员、通信员放出去当骑兵,把乘马尽可能抽出来,还要抽些步兵里的班、排长来当骑兵!”</h1> <h1> 由于领导层的意见非常一致,组建骑兵团的方案很快便确定下来。</h1><div><br></div> <h1><b><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167efb">三、组建骑兵早已付诸实施 </font></b></h1> <h1> 彭雪枫师长创建骑兵部队的想法由来已久。早在1938年10月27日的窦楼战斗中,4师的前身新四军游击支队就遭到日军骑兵的快速突袭。</h1><h1> 1940年6月1日,新四军6支队为纪念“五卅”运动15周年,检阅部队整训成果,在新兴集隆重举行纪念大会和大阅兵。纪念大会刚开始,突遭1000余日伪军乘20辆汽车奔袭合击,我军英勇反击,歼灭日伪军300余人,自身损失也很大。</h1> <h1><font color="#b06fbb">1940年6月1日,新四军6支队在新兴集隆重举行纪念大会和大阅兵。彭雪枫司令员(前)</font></h1> <h1>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在豫皖苏边地区,日军部署的骑兵旅团,国民党顽军部署的骑兵第2军和第8师为先导,实施“宽正面搜索、大迂回包抄、四面包围、快速冲击”的战术,致使我4师部队遭受重大损失。</h1> <h1> 4月22日,彭师长亲眼目睹了敌骑兵的彪悍和残暴。当时他在11旅32团驻地蒙城东大、小营子主持国民党第92军142师425团团长中共秘密党员陈锐霆部起义事宜,遭骑8师等顽军的报复性袭击,32团被顽骑冲散,损失较大。</h1> <h1> 目睹广大指战员和敌骑浴血奋战,许多同志丧生在敌人的马刀之下,彭师长十分痛心。血的教训使彭师长意识到:没有快速部队是反顽斗争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淮北广阔的平原上,要避免敌人骑兵和摩托化部队的突然奔袭,必须要有一支快速部队。</h1> <h1> 于是,1940年8月10日,第4纵直属骑兵连在怀远县龙亢正式成立,这时距新兴集“六一”战斗仅仅72天。当时,彭雪枫、张震抽调司令部参谋程朝先担负组建任务。程朝先从下属单位抽调45匹马,又从各单位调来了一些善于骑术的人员,成了纵队直属骑兵连的第一任连长,冯亦初担任了指导员(后为亚冰)。</h1> <h1></h1><h1> 1941年2月新四军4师成立时,彭雪枫等师领导决定在所属各旅、团成立骑兵连、排:特务团骑兵连、第11旅32团骑兵连、31团骑兵连、第10旅及12旅直属骑兵排,这些骑兵连、排为后来成立的骑兵团打下了基础。另外,第11旅旅部也组建了直属骑兵连。后来发展成为骑兵大队,至1946年11月才划入骑兵团建制,成为9大队。</h1><h1> 这些组建的骑兵连、排的主要任务是执行支队领导机关的通信联络、快速侦察、警戒保卫和护送首长等任务,没有参加过真正的战斗。</h1><div><br></div> <h1><b style=""><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167efb">四、创建“红色哥萨克”</font></b></h1> <h1> 1941年8月1日,在淮北抗日根据地淮宝县岔河镇(今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岔河镇)创建了我们自己的快速部队——4师骑兵团。彭雪枫师长因有事未能参加骑兵团成立大会,委托参谋长张震代他宣布成立骑兵团,以及黎同新任骑兵团团长兼政委的命令。</h1><h1> 命令宣布完后,张震参谋长做了重要讲话,他从国内外形势讲到抗战局面,又讲到骑兵团成立的重要意义和任务。在结束讲话时,他激昂地说:“现在的骑兵团人马虽然不多,但一定会很快发展壮大起来!你们都是骨干力量,要为建设自己的红色铁骑而努力!为彻底消灭日本侵略者和一切反动派而战斗!”骑兵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h1> <h1><font color="#b06fbb">新四军4师参谋长张震</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1941年8月1日,4师骑兵团在淮北抗日根据地淮宝县岔河镇创建</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淮宝县岔河镇(现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岔河镇)</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4师骑兵团成立旧址——淮宝县岔河镇东滩</font></h1> <h1> 成立骑兵团,必须要选一位合适的人担任团长。这个问题在彭雪枫师长和邓子恢政委的脑子里思考了很长时间。当他们听说11旅政治部主任黎同新曾在陕北任过中国工农红军骑兵第一团政治处主任时,彭师长先后找黎同新谈了三次话。</h1> <h1> 1937年彭雪枫任八路军总部少将处长兼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时,黎同新就是办事处的政治部副主任,是彭雪枫的老部下。1938年经彭雪枫点名,随张震从山西临汾来到竹沟,又东征到豫皖苏边区,相互很熟悉。</h1> <h1> 前两次,彭雪枫师长先了解有关黎同新在红军骑兵团的情况和马匹喂养的知识。</h1><h1> 第三次,彭师长开门见山对黎同新说:“老黎,我们已反复考虑多次了,决心把骑兵团搞起来。事情已经决定,你来当团长兼政委,你看怎样?” </h1><h1> “就我一个人?……”黎同新连忙问,他指的是团长、政委就他一个人。<br> “你要什么干部,只要提出名字,我们都可以下命令调!”彭雪枫语气很坚决。 </h1> <h1> 彭雪枫接着又说:“我已经派司令部的侦察科长盛士坤,把全师现有骑兵集中到岔河。张震参谋长准备于8月1日在那里宣布成立了骑兵团。你这个团长兼政委赶快去上任。”<br> 停了一下,他又说:“这个地区河多水大,不适合骑兵再住下去,你把部队带到淮泗和泗阳去,一面着手建设,一面打开那边的局面。”</h1> <h1> 黎同新看到师长决心这样大,二话没说,当即向彭雪枫表达了一定搞好骑兵团的决心,尔后出发上任。</h1><div><br></div> <h1> 早在仁和集会议前1个多月,彭雪枫、张震就安排师司令部侦察科长盛士坤着手拟制骑兵团的组建方案。仁和集会议后,骑兵团的具体组建工作,就在张震参谋长得领导下,由侦察科长盛士坤和副科长张虎臣具体开展起来了。</h1><h1> 据骑兵团的老同志回忆说,当时盛士坤是全师最神气、最忙碌、最”阔气”的人,那个时候他又有权又有钱,想调谁就调谁,派人用麻袋装着银元到处买马买骡子。 </h1> <h1><font color="#b06fbb">4师司令部侦察科长盛士坤</font></h1> <h1> 组建骑兵团的第一步,就是把全师在已建立的有关的骑兵连、排集中起来;</h1><h1> 第二步,除原有的骑兵战士外,再从各旅、团中挑选了一批机灵、勇敢的班长、排长和警卫员、通信员充实到骑兵团,由于骑兵机动性强,打起仗来一撒开就不易收拢,要求调来的每个战斗员都要有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和一定的战斗经验;</h1><h1> 第三步是挤出经费买马买骡子,把骑兵团的架子先搭起来。</h1> <h1> 骑兵团下辖第1、3、5共3个连队。师直属骑兵连编为第1连,连长程朝先、指导员亚冰(现名章尘);特务团骑兵连和第11旅32团骑兵连编为第3连,连长展广蕴、指导员李宣化;第11旅31团骑兵连、第10旅和第12旅旅部直属骑兵排和其他部队的一些骑兵排、班编为第5连,连长吴先党、指导员王孟凡。 </h1> <h1><font color="#b06fbb">大队干部合影:左起:亚冰、王孟凡、吴先党、程朝先、展广蕴、李宣化</font></h1> <h1> 尔后,又把从全师各部队抽调来一些善骑术的人及一批机灵、勇敢的班长、排长、警卫员,分别充实到3个连队。这样,每连100余人(骑),加上团部直属单位,全团共有300余人(骑)。</h1> <h1><font color="#b06fbb">首任骑兵团团长兼政委黎同新</font></h1> <h1> 7月底,黎同新就着手组建骑兵团领导机关,机关很精干,虽然成立了参谋处、政治处、供给处,但各处下面没有股,工作人员也是陆续调入的。</h1><h1> 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参谋处仅有作战参谋戴彪(原特务团2营长)、司号长李玉兴等3人,由戴彪负责;</h1><h1> 政治处仅有做组织工作的孙梅根和冉宪仪、做保卫工作的特派员何林兆、作宣传工作的耿化同和作敌工工作的刘廷良5人,孙梅根为总支书记,由他负责; </h1><h1> 供给处也只有邵一平、向恩党两人负责粮秣工作,主任张建槐是8月份才从特务团供应处长的岗位上调来的。</h1> <h1><font color="#b06fbb">骑兵团作战参谋戴彪,后为参谋长</font><br></h1> <h1><font color="#b06fbb">政治处总支书记孙梅根</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组织干事冉宪仪</font></h1> <font color="#b06fbb">敌工干事刘廷良</font> <h1><font color="#b06fbb">做保卫工作的特派员何林兆</font></h1> <h1> 8月中旬,根据第4师师部指示,骑兵团第1、3、5骑兵连改为第1、3、5骑兵大队,大队为营的编制。大队领导有大队长(营职)、教导员(曾称政委,营职)、副大队长、党支部书记(副营职),还配有文化教员、管理员和两个宣传员。下属区队是连的编制,区队下属3个班,班为排的编制。此外,团里还配属通信班、炊事班和医务所。经过这样的调整,骑兵团的编制得到初步健全。</h1> <h1> 第一任团长兼政委是黎同新。1941年9月调周纯麟任副团长。1942年1月黎同新调中共中央华中局党校学习,由周纯麟任团长,调师政治部民运部长康步云任政委,任命戴彪为参谋长。 </h1><h1> <br></h1> <h1> <b style=""><font color="#167efb"> 作 者:</font></b><br> 孟秀玲,原新四军四师骑兵团大队长孟昭贤之女,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四师分会副秘书长。<br><br> <br> <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33333">请继续观看美篇:</font></h1><h1><b style=""><font color="#167efb"> 《</font></b><font color="#167efb"><b>新四军铁骑》第2集 万事开头难</b></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金戈铁马》,周纯麟、程坤源著,24万字,1984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br></font><font color="#b06fbb">《新四军骑兵团征战发展纪实》,曹鸿茂、孟秀玲、周善平著,61万字、300余张照片,2009年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font></h1> 【本美篇的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首发的知识产权,请转载时务必注明作者和美篇标题,联系方式13810037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