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塘河纵贯,三座拱桥横跨。五支小河旁流,十座小桥通连。 ——一幅江南水乡小镇优美画卷

nn(niu liqun)

<p class="ql-block"> 亲爱的老和桥兄弟姐妹们,你们还记得50年前的1971年塘河拓宽前,和桥镇区的景象吗?</p><p class="ql-block"> 那是1971年的初冬,整整50年以前,因钟张运河疏浚工程的需要,镇区上塘下岸河边石帮岸上的店铺和住家被全部拆除,原地变成了河道的一部分。在被拆除的房屋中有许多是水榭式的木结构建筑,拆除实在令人惋惜。</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三座横亘塘河二三百年的大型石拱桥被三座水泥拱桥替代。人们当时似乎不太在乎大桥的拆除,觉得石阶老桥上下不方便,又不能走车,平坦的桥面多好啊。殊不知几十年以后,我们对大桥的拆除是如此的痛心疾首,扼腕叹息!记得1972年在建新桥西面的桥墩时,不知什么原因建造了几次一直不合要求,据说后来建桥工程队私下按高人指点做了点什么就成了。我有个小小的疑问,不知当年拆下的古老桥石去了哪里。</p><p class="ql-block"> 和桥镇上唯一的商业街道上只剩下了西边的店面商铺,沿河的石帮岸上建起了人行道和景观护栏,昔日热闹繁忙的街道一下子冷清了许多,浓浓的商业气息荡然无存,依稀就是现在上塘河边街道的模样。有人谑称"小无锡"变成"上海外滩"了。以后的20多年和桥一直没有一条像模像样商业街道,直到西横街的形成。</p><p class="ql-block"> 开河挖掘出来的泥土填没了观音巷边的葛仙河,从此葛仙河连同扶栏桥、黄家桥永远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同时也彻底毁了观音巷。1975年修筑南新公路时又把园地村西北的积谷桥拆得无影无踪。后来镇南的永昌河也变成了街道。我隐约记得文革前医院门前的永昌河上曾有一座平板石桥模样的小桥,不过当时桥面已不是长石条,而是一块长长窄窄的木板,一座标准的独木桥。我没敢在上面走过。</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和桥就是沿着塘河两岸,南北1000多米,东西各不足百米的一狭长地块,东横街向东延伸了200余米除外。镇区人口六七千,大大小小的工厂企业10余家。</p><p class="ql-block"> 转眼整整50年了,然而当年老和桥的景象却深深地铭刻在了一位12岁少年的心上,今年62岁的我一气呵成画就了这张当年和桥镇区的示意图。图中河道、桥梁、街道、巷弄一一呈现。若有幸请到一位画家出手,定能绘出一幅江南水乡小镇的优美画卷!</p> <p class="ql-block">红色线条表示的是街道和大小道路。</p> <p class="ql-block">以下二张是1983年的航拍照片,分别是中桥头和红卫桥区域。中桥头的这张照片中远处的三层楼房就是现在农贸路口东侧的房子。现在农贸路、农贸市场、镇政府、银行这一片,还只是一片"希望的田野"呢!</p> <p class="ql-block">红卫桥区域,近处是周家浜。我觉得这张照片中最醒目的当是和桥公社办公处,你看到了吗?就在照片的右上方。一个三开间四进深的高楼深院,宽10多米、长约60米,前三进是白墙黛瓦的高楼,二进和三进之前的高墙之内是宽畅的天井,最后一进像是生活用辅房。我10多岁时曾蹑手蹑脚地进去过几次,真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不过那时房主"人面不知何处去",公社干部在办公。这个宅院不像其他江南宅院那样在第一进屋子前有墙门和院落,它的第一进直接建在路边,大门朝西,门前隔着一条路就是塘河。前三进是高爽的二层楼房,主人直接在第一进进出,前两进中间的一间是通道。遗憾的是后面的三进和四进我没进去过。不知是哪位财主的豪宅,有人说主人姓吴,我们暂且称之为吴家大院吧。看来我得去调查打听一番,一有结果我会在第一时间告诉各位。</p> <p class="ql-block">下张照片中红线圏出的就是吴家大院,我们不妨放大一看。大院的南面就是牛斯巷和竹业社,北面是酱厂。</p><p class="ql-block"> 我数了一下,大概有20多间屋子,按每间25平方米计算,该有近600平方米,底层多半是木地板房,木格花窗,那是何等豪宅啊!</p> <p class="ql-block">下塘沿河民居,与1971年相比几乎没有改变。摄于1971年塘河向西拓宽后数年。远处是南兴桥拆除后南移近百米建造的红卫桥,红卫桥于2000年塘河向东拓宽时拆除。沿河民居原址已在河道中。</p> <p class="ql-block">1971年后的东横街街口,图中右侧房屋是国民建筑。已拆。</p> <p class="ql-block">建于清朝的石拱桥一一中兴桥,拆于1972年。照片是疏浚工程刚完工后的情景,干涸了一个多月的塘河开坝进水。大桥还没拆除,但已是在劫难逃。河面宽度从10多米变成了25米,如今河宽是50米。</p> <p class="ql-block">建于1972年的中兴桥,拆于2000年。</p> <p class="ql-block">建于2000年的中兴桥,现存。</p> <p class="ql-block">建于清朝的南兴桥,拆于1972年。</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南兴桥,建于2000年。</p> <p class="ql-block">同上,南兴桥。</p> <p class="ql-block">民主巷巷口,摄于2004年。已拆。</p> <p class="ql-block">民主巷内,摄于2004年。已拆。照片右下方的院子就是我们家租住的公房,从1962年至1987年这里一直是我的家,我的儿子也出生在此。</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城隍庙大门,后来的医院大门,弃用于1980年代初期。已拆。</p> <p class="ql-block">现存的周家浜民居,建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摄于2020年冬。</p> <p class="ql-block">上塘北首街边幸存的民国老宅,摄于2021年春。</p> <p class="ql-block">这二棵原来在和桥小学一部校园里的银杏似乎比我儿时看到的小了很多很多,在我的印象中至少要三人合抱才行。今年春天,时隔几十年,我再次来到树下,发现它居然这么小。我测量了一下,稍大的一棵周长还不到3米,直径大约90公分左右。树龄200多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