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靖远三滩朝阳窨子群

小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今天摄影朋友应《三滩志》编委会邀请到靖远县三滩镇拍片,好奇心促使我也跟来。一个在外地长大的靖远人——我,前不久生平第一次听说才知道了什叫窨子,并得知在三滩镇朝阳寺西麓半山腰有窨子群。这件事物让我非常好奇听朋友讲我感觉好似神话,所以一心想探究它的神秘所在,今天来到三滩镇朝阳中学,在一排废弃的教室前面,摄友们钻进破门挤过墙缝,登山入洞看看远古祖先曾今的居所。</span></p> <p class="ql-block">文物需要重视并保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据[靖远县志]载说始凿于清代,为红砂岩石洞,距地面约4米,下堆砂碛。窨子口有圆形、方形、梯形等,约十几孔,瞭望孔和透气孔40多处,依山势从东向西排列,绵延数百米,参差不齐。口小、室大,并且大洞内挖小洞,洞洞连通,少则可容纳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外山崖有多处小眼,为当时的瞭望孔或透气孔,内有烟熏痕迹和火苗状的烟痕。</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天是曾在朝阳中学读过书的朋友成东来,他非常熟悉地道,因儿时曾多次来这里面玩耍,他说小时候人们都叫串窨子,从东面山沟处有一离地最低的入口进去,从西面的一豁口处出来。途径八九十米的长度,内有三处关口,最小的一处有40公分大小,成人应尽力窜过,二关低而黑暗,顺坡而下,竟容一人,就象进入地狱一般,胆小人绝不敢进去。今天也是我们女人家首次进入这里可谓胆大_疯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说窨子有三层,我们串了上中下,串的找不到回路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项儒志先生回忆所述:以前窨子的最高处,空宽高大可容纳百人,向内沿深十多米,并有三个对开的洞口,就象现代的双份楼一样,里面有石炕,有粮仓,有灶台,靠崖面有一窗,里面藏匿着很多蝙蝠,上层谁也没有上去过,据传说里面更大,有一个非常隐密的洞里拾梯而上,凡串过窨子的人没有一个人说是自己串完了所有的窨子,不知有多少通道谁也说不清。在外面的石崖壁上只能看到很多的透气孔和小窗。还和朝阳寺的佛洞相通。有胆子大的曾进过佛洞玩耍,底层窨子据说还有水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据《靖远新志》载:石窑为秦、汉时先民所居之处。或讲为古人避兵乱所凿,名叫旱窨子,遇惊则援梯而上,取梯后则他人难登,赖以苟全。清时尤其在清同治五年,村民为躲避回民的杀戮,私家或联合所凿避难之所,货物放于其中,除绳梯,木梯而登,人不能近,在洞口的上方有一小孔,可用卵石掉下而功之,犯者难得侵入,实为先民智慧之创造。在当时的条件,只有铁钎铁锤,并那链子石又硬又恝,不知用了多少时间,多少财力物力,光说我串过的那个通道,一个人从能劳动做起,两辈子也做不出那些活来。可见人们为了生存,为了避匪患而付出的坚辛和毅力。有钱人不知费了多少金银钱吊。清末同治年间,陕甘大乱,生灵涂炭。劫难后,靖远大地兴起筑土堡、开窨子之风,防患于未然,一直延续到动荡的民国时期。如鬼斧神工,攀岩开凿,高低错落,危岩绝壁为屏障,巍巍奇观,令人唏嘘赞叹。崖面上,一孔孔小窨子、穿山窨子、串户窨子、大富户的独家开间窨子…。形致各异,布满崖壁。窨子内部设计巧妙,小则容纳数人,大则容纳数十人。贮存食物,藏入贵重财宝,生活起居不离洞,有时需坚守数月,土匪难以攻陷。这些窨子最初如何开凿,如何顺利进出洞口,扑朔迷离,其难度无法想象,民间流传着许多版本。最神奇的是贺家窨子,当时叫‘贺家大上房’那么大的空间,是怎样开凿出来的,身临其境,让人怀疑人生,黑洞洞看不见里面,丢个石头才听见响声,旁边有一大坑,据说是装粮食的,少说也能装几万斤吧。设计非常聪慧,进里面的套洞口低于进口,打上很长的梯子才能过去,进去后可抽走梯子,一般非云梯难很难堵上空间。</span></p> <p class="ql-block">  最上面的洞,防烟凶的,烟雾可快速抽出。据说里面有近百米,数十人在里面生活一个多月都行,在外面十多米的山崖上只能看见几十个透气孔。此窨子不知消耗了贺家多少财力物力,不知几代人付出的劳动力,才完成如此大的工程。开凿的渣土到那里去了,另人扑朔离迷。其难度无法相象。令人唏嘘赞叹,不可思意。据老年人讲,有几个版本,早在隋唐更早时期,三角城滩是牧场,山崖壁开洞居住,省时省工,最初只有底层,后来有从西域过来的商队在水草非美的三滩修养生息数十日,调整骆驼,带着大量的金银钱币,无法存放,为了安全,就在住处的上方绝壁上凿一洞穴,将所带值钱的东西存放上去,自己住下边守护,防抢有安全,走时取出驮走。又据传说,同治年间,匪患兵乱。开凿窨子为避匪患,大户人家都在开凿窨子,打堡子,为了生存不惜余力,不分昼夜开凿数百年,直到民国处,上面倒的渣土逐渐埋掉了底层的窨子,并且是户户相通,层层相通,成了一处完整的防御体系,在里面可坚持数月不出,生存最大的问题是水,古人非常聪慧,在山洞最深处开凿一坑,冬天背冰块存放,封口密闭,一年都不溶化,以备之需。朝阳窨子从末被功破,因为有天然武器--石块,传说有一次土匪功窨子,里面的人在挖凿,用凿下的石块打的土匪不能近前,坚持一月末克,落败而去。新中国成立后,窨子失去了实用价值,传说渐渐远去。人们也忘却了历史的价值,数代人后,窨子成了远古的遗址,而今道路畅通,距离拉近,古老的窨子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窨子阅历了黄河百年沧桑变迁,见证了舟筏破浪起落东流。窨子是劳动者凿刻出的精神符号,是黄河文化的一笔浓墨重彩。</p><p class="ql-block"> 摘自:项儒志2021年5月。</p> <p class="ql-block">  没有烟火踪迹被人们遗忘的角落,也有生命在此绽放,无论环境如何恶劣或是否有人欣赏,我独自依然芬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