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我记忆深刻的三次失去亲人的经历分别是奶奶,外公和老祖(老祖是我妈妈的外婆)。三次发生在我生命不同的时期。</p><p>第一次是奶奶,和奶奶相处的一段时间大概是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奶奶和我们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具体多长记不清了,也许是一年,也许是两年。小时候的我,有一种排他性。不知道是小孩子的通病还是我自己的问题。就像苗苗表弟出生的时候,我拼命的大喊不要小弟弟,甚至还干出把小表弟的脸蛋捏疼得事情,现在想想是够混得。和奶奶的相处一开始也不太顺利,我是怎么不合作的记不清了,唯一印象深刻的是奶奶吓唬我要去学校告老师,以及我妈把在车后座的我呵斥下车,说不保证对奶奶好就不管我了。但是这些都不重要了,后来我还是真心爱上奶奶了。我基本没有和别人分享过我和奶奶的小秘密,那就是,其实我们是真正的八卦二人组!</p><p>除了看琼瑶电视剧和看报纸,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祖孙俩真是花了不少时间谈论堂姐及其她同学的故事,包括恋爱故事,堂姐是在奶奶身边长大的,奶奶当然掌握第一手资料,但是令人乍舌的是奶奶对恋爱故事的开放尺度。不是说故事本身有多么惊艳,关键是故事的听众大概只有十岁而已!奶奶交谈的态度不是大人对小孩儿,俨然就是朋友间对等的谈话。我想,我最爱奶奶的,大概就是这一点。当然所有的故事也都全部忘光光了,但是奶奶对这类事情坦诚的态度应该也是潜移默化影响了我。让我每每觉得'多大事儿啊'!</p><p>在我心中,奶奶也是个传奇。一方面,她似乎很聪明,能把那么多事情的细节都描述得清楚,但是另一方面,她却告诉我她读书的时候脑子有多么笨,以至于在月光下的玉米地里死磕也背不下来课本。有一次,奶奶在看报纸,遇到了一个不认识的字,问我,是一个'迈'字,整个词组是'迈克尔杰克逊',但当时我怎么知道这哥们儿是谁,一下子没拿准,告诉奶奶,这个字念'跨',后来我有没有纠正我的错误也记不得了,但却永远成为了心里的一个结,好像告诉奶奶了一个错误的事情。随着奶奶的离开,这个错误就永远不能纠正了。</p><p>奶奶的离开据说很突然,…….那时候奶奶已经回了东北,我也刚刚上了初中。但其实我是一直期望和奶奶重新生活在一起的,因为,她是所有长辈中让我觉得最像朋友的一个。爸爸接到电话的时候没有告诉我去东北其实是去奔丧了,而是骗我说是去接奶奶。多么大的讽刺!其实,如果在第一时间就告诉我,我是可以承受住的,他们不知道,孩子是什么都懂,什么都接得住的。我想,奶奶知道我可以承受的。</p><p>所以,失去奶奶的心情居然有点像失去朋友的心情,但是是很好很好的朋友,有共同秘密的朋友。而失去的方式,又是那么的突然,就像你的一个好朋友出了国,后来你们不联系了。</p><p>但是,我真的好想她。</p><p>失去外公的时候是大学了。因为外公一病几年,所以并不能说没有心理准备。所以痛会减轻一些,但是怀念却很绵长。外公是从兴趣方面对我影响最大的长辈。作为一个老北京,他有典型的北京趣味。因为每年寒暑假都在一起,所以记忆很长一串。第一次喝豆汁是被他带到鼓楼夜市,我简直喝了一口就吐出来了,还说是猪食。二十年了,这事儿也成了家庭回忆的经典段子。但是谁曾想突然就有那么一天,我就爱上了豆汁。后来在阜成门上班的时候,经常中午去护国寺小吃店来上一碗,不用勺子直接灌。可惜,外公已经不能知道了。</p><p>今天突然想起他们,也是因为我在下载单田芳的评书。我在想,为什么会爱听评书呢?应该也是受外公的影响吧。当然还有京剧。也是小时候还有戏院的时候外公也带我去过。我的这些爱好在别人看来好像都很老人,但是对自己来说却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p><p>外公擅长的东西还有很多,我最享受的是他用宽厚的大手给我进行头部按摩。那真的是最厚最温暖的按摩手指了,不是现在按摩小妹可以相比的。</p><p>和外公在一块的感觉就像面对一个权威。你可以得到所有的答案,有一种笃定的安全感。最遗憾的是他没有看成北京奥运会。外公也是体育迷。我至今记得北京拿下奥运城市的当晚我没心没肺的泡在游泳池里,根本没理会直播,后来还被外公批评了,说我不关心国家大事。世事就是这样不公平,那么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体育的一个人,就硬是没有撑到那一天。但是可以告慰他的是,开奥运会的时候,我还是热情很高涨的,鸟巢就跑了三趟。希望他在天之灵能够知晓并感到安慰。</p><p>最近失去的亲人是我的老祖,是妈妈的外婆,她真的是很长寿,去世的时候已经九十三了。但是我今天仍然固执的认为,如果不是有一些人为因素,她一定可以活到一百岁。</p><p>失去她的那天是将近两年前的一个周五,我正在开车回家的路上。而且也已经打算好明天去看她带她去哪一家饭店。这时候姨打来电话,直接就告诉我老祖没了。我当时就快疯了,边开车边失声大哭。打电话给师同学,把师同学也吓了一跳,因为电话一接通先听到哭声,他第一反应以为我出了事。后来换了他开车,我就整整哭了一路。</p><p>我现在还没有完全从失去老祖的痛苦中恢复过来。近来半年好多了,之前的一年不知道梦见她多少回,每回都是非常生活化的场景,就像什么都没发生。</p><p>这种伤痛的形成原因,除了是太事出突然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老祖作为一个个人,实在是一个太鲜活的存在了。甚至在很多年轻人身上,你都找不到那样对生命的热情和生存的喧闹。和这样的生命在一起,你就期望长长久久,永远不消失。</p><p>可能人只要活到够长,真的是要往回过的。我不知道老祖具体的生命折返点是在哪一年,反正我眼中她生命的最后几年是越过越热闹,连黑头发冒出来了。就在她走之前的几个月,我还教她唱东方之珠来着,现在手机里还有录音。就像孩子呀呀学语,你教她唱歌她也唱,甚至逗她教她英文她也能跟你招呼。</p><p>而且她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一点不含糊。要吃好的。要干净。上至高档粤菜,下到肯德基,没她驾驭不了的,如果出门,一定要收拾停当,遇到重大事件,还要穿上华服。在我们的婚礼上,司仪介绍到她的时候,她也会站立起身,略带点不好意思地冲大家挥手致意,我们的一个朋友把这一幕引为我们婚礼上最有范的一幕。</p><p>像孩子一样,她对自己的好恶非常直接,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都会很直接的表达。她喜欢指使人,用我妈的话说就是看不得闲人。家里有几个人都能给指挥的团团转,个个有活干,其实她很适合当管家。</p><p>就是因为生命力的旺盛,她直到最后都没有服老。好像我们做的到的事情她也做得到。而且她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适应能力超强,仔细想想,九十年间,发生了多少社会变革,科技进步,她好像全部都无缝衔接过来了,我相信,要是认字,也许她都能学会用电脑。她一直同社会保持同步,最失望的事情是没享受到修到家门口的地铁,开奥运会的时候,虽然没能看比赛,也楞是去场馆转了一圈,算作参与。</p><p>所以,老祖真是用力的活了这一生,并且用生命力感染了身边的人。和她在一起,也像和朋友在一起,但是更像是童年的玩伴,彼此都退回到最初最纯真的状态。</p><p>张爱玲痴迷于祖父一辈的故事,她的姑姑问她为什么。她没有直接回答,但是转过头来写道,我爱他们,他们不干涉我,只在我的血液里静静流淌,到我死的时候再死一遍。我以为这是个永恒的真理,所有人的塑造都是这样,你的血液里就流着他们的血。在失去他们之后,最好的纪念他们的方式就是像他们那样热烈的拥抱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