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水韵潺潺,滋润万物生灵;书香幽幽,培育芸芸众生;以书为友,以学增慧。在学期初,学校确定《给教师的建议》作为我们的共读书目。共读之后,收获颇多。6月28日下午我们小学部语文高年级组召开了《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分享会,这次分享促进教师之间共同学习,交流沟通,引发思考,在专业书籍的引领下,提升专业素养,增加教育智慧,成为更好的自己。</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给教师的建议》简介🌸</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给教师的建议》介绍了苏霍姆林斯基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采用问答的形式,既有生动的事例,又有精辟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深得老师们的喜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读书心得分享🍀</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教研组长张丽娜老师分享,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到学生的头脑里。所以说,什么是最好的、最有效的方法?这取决于老师个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特色。只有教师加入了自己的个性,对这些方法加入了自己深思熟虑的东西之后,它才是最有效的。也就是说,只有我们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思想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 张雅馨老师谈到,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坐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娜老师由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联系实际谈到,让学困生阅读应该不是那种放任自由的读,而是因人而异,有指导性的阅读。不仅学生要读书,老师也要坚持读书,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袁会兰老师则说:她从《给教师的建议》中读到了伟大的“热爱”。</p><p class="ql-block"> 学校不是工厂,班级不是车间,学生不是产品,不需要用“工程化”“模式化”去对待每一个鲜活的、个性不同的生命。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应成为教育的口号。</p><p class="ql-block"> 教育不可急功近利,不能心浮气躁。教育是“碎碎念、慢慢叨、静静等”的过程。教育是“种植花木,不问花开”的优雅艺术。教育应为每一个生命质量负责,而不为一时显性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 刘丽锋老师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习惯。儿童应当学会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摆脱周围的一切,以便集中精力去达到教师或他自己所提出的目标。应当使儿童懂得脑力劳动的真正的本质,那就是:要努力地开动脑筋,要深入地钻到事物、事实、现象的各种各样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细节和矛盾中去。无论如何不要让学生感到一切都轻而易举,不知道什么叫做困难。</p><p class="ql-block"> 如何做到这一点?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提出具体的有梯度的能引起学生思维的问题串,教学生学有所依,思有所源,有条不紊的进行紧张有序的思维活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碧廙老师分享: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袁小春老师从《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和《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两点进行分享。她谈到,我们总是在抱怨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是我们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之所以有差距,问题出在态度上,往往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一个成功的老师应该是一个会主动读书会思考的人,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材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多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境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年教师张燕利谈到她读后最大的感悟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使人心明眼亮。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无时无刻都告戒我们要努力读书,读好书。有人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所以,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长流活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来,我想,最要是读书。</p> <p class="ql-block"> 听完老师们的分享,其他老师们也都迫不及待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位老师在品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都收获很大,都准备了满满一肚子的话想要说出来。大家都静静的聆听着每位老师的分享,都认真思考和反思着自己今后的教育方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大家分享交流了各自的教育随笔,老师们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进取精神流露无遗,在聆听中老师们收获的喜悦和思维的激荡像火花飞迸。言语间,无不称赞《给老师的建议》这本书给大家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本珍贵的教育专著,这分明是一个百宝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我们的期望🌻</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阅读分享会结束,但我们的阅读不会停止。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深思熟虑、小心翼翼地触碰年轻的心灵”掌握这门艺术就要多读书、多思考。我们语文高年级组的全体老师都将在教育路上边走边思。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摄影:张丽娜</p><p class="ql-block">撰稿:张丽娜</p><p class="ql-block">制作:张丽娜</p><p class="ql-block">审定:左鹏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