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天是博生七十五周岁的生日。记得我们退休后一直想在父亲母亲百年之际,为他们出一本书,已寄托我们的怀念和哀思。2010年着手父亲的这本《回眸百年 笑容依旧》时,整理出了近百张妈妈抗战时期参加《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的照片,这些照片博生都没有看见过,当时就引起他浓浓的兴趣。</h3> <h3>博生回忆说:在工作时候,我就发现退休后的岳母经常与旧日的姐妹们聚会,你来我往,有时还在一起唱唱歌,老太太们热热闹闹,亲亲热热。那时我并不清楚她们都是谁,只是知道她们是老战友,很为她们退休后能常在一起回忆战斗生活而羡慕、高兴。现在我们自己也退休了,老人们一个个走了,岳母也走了。近些年整理老人们留下的材料时,我逐渐“发现”了她们,认识了她们,理解了她们。那是一段令人无法忘怀的日子,她们是生生死死,战斗在一起的姐妹。她们共同经历了三年催人泪下的战争生涯。</h3> <h3>2012年在上海,寻访女工夜校旧址,那是妈妈革命思想的启蒙夜校,她在那里加入共青团,妈妈也是在那里参加《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走上了抗日前线</h3> <h3>何香凝故居</h3> <h3>1937年10月服务团出发前夕,女工们到何香凝的家,聆听何老的嘱托。</h3> <h3>博生说:现在岳母、阿姨们大多离世,在世的也已九十多岁高龄,每次看到她们的材料、照片,总感到应该为她们做点什么,她们的这段历史,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在中国抗日斗争史上都留下难忘浓重的一笔。作为后代,我们有义务把她们写出来,让更多的人记住这群早春的木兰花。<br></h3> <h3>博生依据手头上的资料,写出了最初的剧本《春早木兰花》,2012年,我们带着它,去各地看望能联系得上的老阿姨们,请她们指正</h3> <h3>福建的尹峰阿姨</h3> <h3>杭州的秦秋谷阿姨</h3> <h3>上海的张定堡阿姨</h3> <h3>大连的禾光阿姨</h3> <h3>北京郑里明阿姨的弟弟郑坚叔叔</h3> <h3>秦秋谷阿姨参加服务团时是夜校老师,她不仅留下了近百张照片,还能够清楚地讲述七十多年前的许多往事。秦秋谷阿姨很希望能把服务团三年抗战的经历拍成纪实片,她的这个愿望,得到了各位老阿姨的孩子们支持和理解。这时候博生也产生了要把这段经历写成小说的想法</h3> <h3>博生专门写了一篇“我写《春早木兰花》”,阐述了他的缘由和感悟,得到阿姨们的支持,秦阿姨在上面写下“此文可代前言”</h3> <h3>经过一段磨合,秦秋谷阿姨介绍袁嘉锡和博生认识,秦阿姨带头出资,大家自掏腰包,开始了《抗战女兵》的拍摄</h3> <h3>因为袁嘉锡不是服务团的后代,完全不了解服务团抗战历史,他请秦秋谷阿姨详细介绍,九十多岁的秦阿姨思路清晰敏捷,在医院里连续讲了三天,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这些回忆感动了老袁,他决心帮助老阿姨完成夙愿。老袁和博生一起研究将剧本改成纪实片,用自己的专业设备做前期工作,奔走各地,录下了很多素材。最让我感动的是:为了到北京拍摄,一个七十岁的老人,从上海到北京一千多公里,他只用了一天就开到了。</h3> <h3>摄制组从上海前往杭州、安徽、江西、湖南、福建、北京行程六千多公里,拍摄过程得到当地各方的大力协助,获取了大量素材。</h3> <h3>在他自己的工作室里一干就是几个月,终于在2016年初完成《抗战女兵》纪实片。在百岁老阿姨秦秋谷离世前一个月,老袁带着笔记本赶到杭州,请秦阿姨观看了刚刚制作完成的片子《抗战女兵》,秦阿姨特别激动说,笔记本能不能留在我这,我还想再看看,2016年6月3日秦阿姨离开了我们!</h3> <h3>纪实片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制作了DVD光盘</h3> <h3>一个月后,博生的小说《春早木兰花》经过层层审查,也正式出版,我们第一时间将书寄去杭州,女儿把书郑重地放在秦阿姨的遗像前说:书终于出版了,妈妈您听见了的吗?</h3> <h3>袁嘉锡和博生通过这件事的合作,成了好朋友</h3> <h3>为了更好的弘扬《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的精神,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在北京、上海、杭州、安徽、江西等地进行了纪录片、小说的发布会和赠送仪式。<br></h3> <h3>2017年3月24日,在杭州举行《抗战女兵》纪录片和《春早木兰花》纪实小说首发式</h3> <h3>秦秋谷的女儿晓谷发言</h3> <h3>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东分会及服务团部分后代俞晓谷夫妇、俞晓宪夫妇、郑义军夫妇、汪向明夫妇、程源源、罗解难、张小金、李博生等参加首发式</h3> <h3>在上海举行发布会</h3> <h3>在安徽泾县举办发布会</h3> <h3>参观安徽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里面展出许多战地服务团的照片,还意外看见爸爸张元培的名字</h3> <h3>在岩寺举办发布会</h3> <h3>安徽宣城发布会是在合肥大学举办的</h3> <h3>江西新余发布会,新余电视台热情地接待了我们</h3> <h3>我们到了妈妈们抗日战争时期曾经住过的地方:安徽歙县棠樾、江西新余板桥村,村里都有一些老人,当年不仅见过服务团,还跟着妈妈们学唱抗日歌曲,我们见到他们感觉特别亲切!</h3> <h3>歙县棠樾鲍家祠堂是妈妈们居住和排练节目的地方</h3> <h3>祠堂里挂着依据他们的回忆,画的胡兰畦肖像和剪报</h3> <h3>围墙上还保留着当年服务团留下的标语</h3> <h3>江西新余,他们清楚地记得当年情景,这是服务团住的房子,老人见到我们激动得不肯放手,一直在说,我们虽然一个字都听不懂,但是能感受到她们的心情,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h3> <h3>在《赣西抗战博物馆》门口挂的匾,就是服务团健在的林曼萍老人写的</h3> <h3>展览馆里展出许多妈妈们当年的照片和用过的物品</h3> <h3>我们用了六年多的时间,完成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深感欣慰!</h3> <h3>附件秦阿姨的女儿在发布会上介绍了这个真实的故事:抗日战争爆发,在淞沪战场上,出现了一支年轻女子组成的战地服务团,她们最初是由上海女工为主,起名“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她们非常年轻,只有十七、八岁,在战场上抢救伤员、在炮火中宣传抗日,在中国抗战最艰难的日子里,随军服务,征战三年,辗转沪、浙、苏、皖、赣、鄂、湘、桂八省市,参与了中国抗战史上许多著名战役的战地服务工作,获得了国共两党领导、各派民主人士以及国内外华人华侨的高度赞扬,谱写了我国妇女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成立于一九三七年十月,为支援前线的抗日将士,由革命前辈何香凝倡导组织,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胡兰畦为团长,中共地下党派遣了党、团员参加的一支以上海青年女工为主体的妇女抗日队伍。八十年前,我的妈妈秦秋谷就是“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的一员,亲身经历了这一切。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要把这段历史真实的记录下来,让年青人更深刻的了解抗战历史,以过来人亲身的经历,讲述那一段段抗战中活生生的往事。铭记传承下去。在她发起、倡议下,由秦秋谷家人、战地服务团后代、新四军后代共同出资30余万,并由后代编著、拍摄制作,历时一年成功完成。这是一部倾注两代人心血的力作。现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DVD光盘。《春早木兰花》纪实小说的作者李博生、张小金的妈妈金敏玉和我妈妈是“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的战友。李博生2012年写了一个电视剧本“春早木兰花”发表在《山东名家》杂志上寄给我妈妈,我妈妈认真看了,有错的地方动笔改了。李博生又写了篇博客“我写《春早木兰花》”,又寄来给妈妈看了,妈妈又动笔改了,并注“此文可代前言”。李博生、张小金理解了妈妈的意思,决心要把这个故事流传下去,开始动笔改写纪实小说。在影片拍摄完成时,《春早木兰花》纪实小说也由北京西苑出版社发行了。影片以尚健在的“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成员、当地民众及服务团成员的后代用口述的形式,真实记载了战地服务团女兵在中国抗战最艰难的日子里出生入死、随军征战三年的感人故事。摄制组从上海前往杭州、安徽、江西、湖南、福建、北京行程六千多公里,拍摄过程得到当地各方的大力协助。《春早木兰花》以纪实小说的形式,完整地讲述了这个故事。今年是淞沪抗战八十周年,我们以此纪念为国家、为民族兴亡而奉献出青春,鲜血和生命的抗战女兵。影片具有史料价值,可供各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也可供将来进一步研究及传播,让后人了解、铭记这批巾帼英雄的事迹,传承她们的精神。剧本原著 、《春早木兰花》作者:李博生、张小金。(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后代)改编、导演、摄影兼剪辑:袁嘉锡(上海易点影视传播有限公司、新四军后代)在投入拍摄期间,得到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东分会的肯定、鼓励和大力支持。我们深表感谢! 2017.2.2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