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清帝国(1636年-1912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期间也不乏明君圣主,也有过康乾盛世那样的煌煌伟业,但还是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的碾压,一种莫名的“情愫”使然,让我去赫图阿拉城感受一个帝国的兴起之路,去清永陵体味满族皇家祭祖仪式,去满族人家体验正宗的满乡风情,沿着大清帝国的崛起之路,穿越到三百年前的龙兴之地,从末代王朝初期所设立的都城与陵寝追本溯源,试看历史是否自开始便预写了结局。这就不得不从清帝国遗落在关外的三京三陵开始......</p> <p class="ql-block">仲夏之初的苏子河畔</p> <p class="ql-block"> 远远望见“前清故里、历史名城”,龙行天下、统治中国近300年的龙兴之路就此延展开来......</p> <p class="ql-block"> 龙兴关外之新宾,新宾满族自治县,辽宁省抚顺市辖县,位于辽宁省东部,抚顺市抚顺市东南部,属于中低山区地带。战国时为燕国地,秦时隶属辽东郡。</p><p class="ql-block"> 汉初仍属辽东郡。汉昭帝始元五年后属玄菟郡高句丽县地。汉末至三国仍属玄菟郡。</p><p class="ql-block"> 唐初贞观二十一年属南苏州、木底州地。唐高宗总章元年后,属安东都护府,后隶属渤海国地。</p><p class="ql-block"> 辽金时属沈州地。</p><p class="ql-block"> 元时隶属沈阳路的沈州。正统七年(1442年)二月,属建州右卫。</p><p class="ql-block"> 公元一五八七年努尔哈赤在新宾永陵赫图阿拉城建立女真国。据《新兵堡九圣神词碑》记载:“盖我皇大启鸿图,诒谋燕冀路径如兹,得新兵一旅,冲锋对垒……而有力此堡”,故称之为新兵堡。后来,此地“人事日繁,商辏有四方来宾之象”,遂改名为新宾堡。更改县名时,便以“新宾”而命名!</p> <p class="ql-block">肇兴景显四祖之清永陵</p> <p class="ql-block"> 永陵是清朝祖陵,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最初称兴京陵。清顺治八年(1651年)扩建,八年后,改称永陵。陵寝北依启运山,南临苏子河,遥望烟囱山。真可谓是群山拱卫,众水朝宗,独标名秀,风水宝地。这里葬着清王朝的六位祖先,有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贴木尔、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顺治五年 (1648 年 ) ,清世祖福临追封猛哥贴木尔为 " 肇祖原皇帝 " 、福满为 " 兴祖直皇帝 " 、觉昌安为 " 景祖翼皇帝 " 、塔克世为 " 显祖宣皇帝 " 。事实上,这四位 " 皇帝 " 生前在历史上并无太大建树,只能说是子孙们对祖先的崇敬,也是彰显皇位的正统。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 9 次亲来永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动成为皇家盛典。</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永陵是清王室的祖陵,它与埋葬努尔哈赤的沈阳福陵(东陵)、葬皇太极的昭陵(北陵)合称盛京三陵。因永陵建筑年代远在清朝定都北京之前,且墓主人辈份又高,因此永陵为三陵之首,是清王朝关外第一陵。</span></p> <p class="ql-block"> 参拜道北端紧接永陵前院正门名正红门或前宫门。前宫门是小木作硬山式琉璃瓦顶建筑。面阔三楹,进深二间。每间置二扇木栅栏门,上覆红漆。这种木栅栏为清代帝、后陵寝中唯永陵所独有,是满族早期建筑特色,是建州女真人“树栅为寨”的古老生活遗俗。</p> <p class="ql-block"> 陵寝的第一道门户 " 正红门 " ,也叫栅栏门,俗称前宫门。这是一座硬山式通道门,共 3 间,每间有两扇对开木制栅栏门,颇具满族祖先的生活特点,不禁使人联想到满族先世依山傍水、联栅为城的古老生活习俗。长达数千年的部落生活,使满族的祖先们具有了强烈的疆土意识,以山为寨,联栅为城,便是这种疆土意识浓重的缩影。作为清代陵寝建筑的鼻祖,永陵之所以要用木制栅栏门,意在怀念祖先创业时那段艰难的岁月,教育后代子孙要守好祖宗创立的江山,可谓是用心良苦。</p> <p class="ql-block"> 栅栏门:清帝陵寝的前宫门传统上是单檐仿木架结构歇山式琉璃瓦顶砖砌三拱形洞门。门洞内二扇对开木板门。而永陵的门户以六扇木栅栏门启闭,</p> <p class="ql-block"> 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一座受皇封的山,名启运山,此山为长白山余脉,峰峦叠嶂,松涛呼哮,气势雄伟,宛如一条巨龙昂首挺胸横卧在这块黑土地上。东起龙尾,西连龙首,绵延逶迤数十里,可谓大清朝----"龙兴之地"。启运山、苏子河、呼兰哈达(烟筒山)构成了独特的山川水胜。清永陵恰在独特的自然风景中,依山傍水,北靠启运山、南临苏子河,与烟筒山隔河相望,群山拱卫,众水朝宗,山圣水色,钟灵毓秀。</p><p class="ql-block"> 启运山原名桥山,是清永陵的陵山,正因为清永陵坐落于启运山前,清世祖福临于顺治八年(1651),敕封此山为启运山,意为运隆祥和。</p><p class="ql-block"> 也许这种龙脉与风水孕育和造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后一代王朝。</p> <p class="ql-block"> “日”、“月”鸱吻:清帝诸陵享殿大脊的两端均为鸱吻,唯永陵享殿大脊的两端是龙吻。尤为独特的是,在龙吻侧剑把上,分别透雕“日”、“月”二字。日字在左,月字在右,日字与月字合则为“明”字。将“明”字分开置于大脊两端则有破明(朝)之意。启运门与后面的启运殿上,各有一条螭吻被宝剑刺在门脊与殿脊之上。传说螭吻是龙的二儿子,生于大海生性凶猛,且能喷水成雨,有灭火之威。用螭吻来做防火镇灾之物,这种做法古已有之。不过,这里的蠕吻又有所创新,加入了政治内容。启运门上刺住螭吻的宝剑,剑柄是两个火焰圈,内里嵌了字,东边的火焰圈中镶 " 日打字,西边的火焰圈中镶川月 "毛日月合为明,这里将日月拆开。</p><p class="ql-block"> 永陵扩建之时,清王朝刚刚入主中原不久,顺治皇帝担心江山不稳,于是便在这里将日、月拆开,意为破了" 明 "朝,并希望祖先能够保佑大清帝业。另一层含义是启运门脊形如一条长长的扁担,含有清王朝 " 肩担日月,一统天下 " 之意。</p> <p class="ql-block"> 肇兴景显四祖的神功圣德碑楼。碑楼的建筑风格均为单檐歇山式琉螭瓦顶,飞檐斗拱,前后石券门。原始的满族人有 " 祖孙父子生同居、死同域 " 的传统,而后世的满族人则讲究 " 四世同堂 " 。清王朝的 " 肇兴景显四祖 " 辈分不同长幼有别, 4 座碑楼却式样一致,在前宫院内一字排开,坐北朝南,东西并列,给人以不分先后大小、不讲辈份高低之感。对这种排列,乾隆皇帝在 ( 恭渴永陵 ) 一诗中写到 :" 制因汉氏修园氏尊拟周家号古公。”由此可见,永陵的四祖碑楼是仿照汉人的陵寝所建,并按照古代士大夫阶级的宗庙制度排列。其顺序是以神道为起点,按中长次幼,左长右少排列。具体地说,在神道的左侧是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贴木尔即肇祖原皇帝的功德碑;神道右侧是其曾祖福满即兴祖直皇帝的功德碑 ; 最东侧是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即景祖翼皇帝的功德碑 ; 最西侧是其父亲塔克世即显祖宣皇帝的功德碑。</p><p class="ql-block"> 清王朝入关进京后,历朝皇帝生前死后都为自己建造了单独的陵寝,这样,永陵的 " 四祖碑楼 " 也就成了大清皇陵中的一曲绝唱。</p> <p class="ql-block">爱新觉罗·孟特穆</p><p class="ql-block"> 爱新觉罗·孟特穆(1370年-1433年),又名猛哥帖木儿,明朝建州女真人(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人),明代斡朵里部首领。宣德八年(1433年),杨木答兀勾引嫌真兀狄哈首领弗答哈杀死猛哥帖木儿和长子阿古等人。作为清王朝的开山肇祖,孟特穆被称为清朝肇祖原皇帝加以尊奉。</p> <p class="ql-block">爱新觉罗·福满</p><p class="ql-block"> 爱新觉罗·福满(穆麟德转写:dudu fuman,生卒年不详),明朝建州左卫人,爱新觉罗·锡宝齐篇古之子,爱新觉罗·觉昌安之父,塔克世的祖父,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曾祖父。他居住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境内),光大祖、父开创的事业。1522-1542年,袭父职任建州左卫都督,世称都督福满。1636年,皇太极称帝,追尊为庆王。顺治五年,尊为直皇帝,庙号兴祖,葬于兴京永陵。</p> <p class="ql-block">爱新觉罗·觉昌安</p><p class="ql-block"> 爱新觉罗·觉昌安(满语:ᠰᡝᠯᡝᠩᡤᡝ,?—1583年)[1],又作“叫场”[2],明朝女真建州左卫领袖,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祖父。素多才智,处理事务果断。嘉靖年间,经营抚顺马市,发展农耕经济。万历初年,官至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万历十一年(1583年),同其子塔克世劝降叛明的孙女婿阿台时,李成梁纵兵屠古勒城,父子一同惨死于乱军之中。</p><p class="ql-block">1636年清朝建立后,追尊为昌王,顺治五年(1648年),追尊为翼皇帝,庙号景祖,葬于兴京清永陵。</p> <p class="ql-block">爱新觉罗·塔克世</p><p class="ql-block"> 爱新觉罗·塔克世(穆麟德:taksi;?—1583年),又称“他失”“塔石”“塔失”,女真族。[1]明朝后期女真建州左卫领袖。塔克世是努尔哈赤的父亲,觉昌安第四子。万历十一年,同其父觉昌安试图赴古埒城劝降叛明的内弟阿台,不料尼堪外兰同李成梁破城后纵兵屠城,父子均在混乱之中丧生。顺治五年(1648年),追尊为显祖宣皇帝,努尔哈赤生母喜塔喇氏亦同时尊为宣皇后。</p> <p class="ql-block"> 彩陶龙壁:清帝诸陵无论在隆恩门二侧或正红门二翼皆有彩色琉璃龙壁。唯永陵龙壁不是琉璃材质而是陶制烧造外饰彩色,启运门左右两侧的红墙,因其位置如同衣服的袖子开在两边,故又称 " 袖壁 " ,也叫顺山红墙,是前宫院与方城的隔断。红墙内外对称建有 4 组国内罕见的大型砖雕龙壁" 五彩云龙 " ,龙姿优美,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龙,先被工匠雕在泥坯上,烧成砖后再按砖的编号拼凑图案。砖雕 " 五彩云龙 " 工艺独特,其精雕细刻之技令人叹为观止,砖与砖在墙山的组合之艺更让人折服。虽然历经 300 多年风雨侵蚀,烈日曝晒,至今仍光彩夺目!</p> <p class="ql-block"> 四祖碑亭:清帝陵寝皆有神功圣德碑以树碑立传,但一般皆是一座(康熙陵除外),唯永陵前院中一字排开,并列四座。且每座碑亭前后辟门,与传统的四面辟门也不相同。传统的功德碑亭檐下没有斗拱。而永陵四碑楼却铺作三翘七栖斗拱,可谓前院正中东西并列四座单檐歇山式四祖碑亭。按中长次右、左老右少的位序依次为肇、兴、景、显四祖碑亭。亭座为方形高台,条石砌筑。亭身方体,前、后壁各辟券门一座,对开木门二扇。琉璃瓦顶下之沿椽与额枋之间铺作三翘七栖斗拱。木件通体油饰彩画。碑楼内各立贔屭座神功圣德碑。碑阳镌刻竖书满、蒙、汉三体颂词,弘扬四祖的文治武功。</p> <p class="ql-block"> 石雕坐龙:龙作为封建社会“天子”的象征,在皇宫、在帝寝无处不有。但有坐龙雕饰的唯永陵所仅见,狗是满族祖先的崇物,龙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满族的祖先因游牧、狩猎而崇尚狗,称其为天龙,又传说狗曾救过努尔哈赤的命,这样将龙与狗合为一体,坐龙便诞生了。坐龙作为祭祖中的一种偶像向人们暗示着清王朝既能打天下,又能坐天下!</p> <p class="ql-block"> 单墙方城:清帝诸陵中方城皆为城堡式。墙体宽厚,上置雉堞女墙,官兵可在墙上往来行走,永陵方城墙仅是窄的单墙上覆脊瓦,</p> <p class="ql-block"> 启运门为方城正门。单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三楹,进深二间,青砖磨缝平砌大山,前后无檐墙。三楹各辟一门,二扇对开朱漆板门各布“九九”八十一枚鎏金铜门钉,取意“九九归一”;帝王为“九五”之尊,横九纵九,唯皇最大。启运门中门为神门,为墓主神灵出入之门。东门为皇帝及大臣出入之门。西门为皇太后、太后、妃及平常司事人出入之门。反映清代严格的等级制度。</p> <p class="ql-block"> 启运门,又称内宫门,是方城、宝城的门户。 据永陵 ( 大事记 ) 记载 : 顺治八年 (1651 年 ) ,清王朝封永陵后的山为启运山。十年后的1661 年,又命名永陵方城门为启运门,永陵享殿为启运殿。 " 启过一词的解释就是 " 起运 " 。封山、殿、门为 " 启运 " ,寓意清王朝的好运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即光启鸿图,肇兴帝业,隆先裕后。启运门是一座单檐歇山式琉螭瓦顶建筑,面阔 3 间,进深 2 间,两侧有袖壁。每间有对开朱漆板门 2 扇,每扇门板上装饰着九九八十一颗染金铜钉,并备配有一个兽面铜门环。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自然数字以九为大,九是皇家御用数字,皇帝称九五之尊,所以皇家的门上有横九、竖九、共九九八十一颗铜钉,而文武百官自家门上的铜钉则要随官级的大小而增减,逐次排列,可见封建等级制度是何等的森严 。</p> <p class="ql-block"> 单檐城门:永陵方城之启运门为单檐歇山式建筑,这与传统方城重檐式隆恩门不同,</p> <p class="ql-block"> 君臣共陵:自古以来帝王陵寝只能葬帝王一人及其后妃,绝无祖孙君臣共一陵的先例。唯有永陵宝城内是祖孙共城,君臣一陵。自猛特木至塔克世为六世四辈人,是为祖孙同一宝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绕过启运殿就是宝城,宝城又称 “月牙城 " ,呈八角马蹄形。这里就是陵寝的墓葬所在地,清王朝的 6 位祖先就安息在这里。明清皇帝的坟家称宝顶,容纳宝顶的城则被誉为宝城。 永陵宝城宽 20 米 ,纵深 18 米 ,三面有青砖高墙环护,加上前面有宏伟高大的启运殿作门面,便形成一个封闭式的空间。宝城分成上下两级平台,上层的 3 座宝顶,中间的正中龙脉葬着兴祖福满,左面是景祖觉昌安,右面是显祖塔克世 ; 兴祖的右上方有一小块平地,下面葬着肇祖猛哥贴木尔的衣冠。</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景祖、显祖所葬均为尸骨罐,两位祖先是在明万历十一年 (1583年 ) 古勒山大战中,同一天被当时的明朝总兵李成梁误杀在古勒城,尸骨最初葬在赫图阿拉的南山,后迁到东京陵。下层平台东面葬着努尔哈赤的伯父武功郡王礼敦,西面葬着努尔哈赤的叔父格恭贝勒塔察篇古,因为没有被追尊为皇帝故葬在宝城的下层。</p><p class="ql-block"> 在陵寝的 5 座宝鼎中,只有兴祖福满之墓是惟一的原葬,其余四座是清顺治十五年 (1658 年 ) ,由辽阳的东京陵迁到这里。永陵兴建之初,在兴祖福满的墓前,生有一株巨大的古榆树,这棵树就是后来被乾隆皇帝追封的 " 神树 " 。</p> <p class="ql-block">清王朝发祥之地,满族兴起的摇篮:赫图阿拉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赫图阿拉城是后金开国的第一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山城式都城,更是迄今保存最完善的女真族山城。是后金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的中心,被视为清王朝发祥之地,满族兴起的摇篮。城内有清王朝第一座帝庙、孔庙(文庙)等七大庙宇,500多年前的汗王井,是中国罕见的明代早期木结构泉水井。它首创布椽筑城法,开创了大清建都之制等。 在赫图阿拉”是满语,汉意为“横岗”,即平顶的山岗。而事实上,它却也建在横岗之上。“潆洄千曲水,盘迭百重山”,手扶古城墙垛口,极目远眺,你不难想象当年康熙皇帝东巡祭祖时来此的那种心境。</p><p class="ql-block"> 赫图阿拉城由内城和外城组成,其中位于城北的“汗宫大衙门”是全城的“心脏”所在。它欲称金鸾殿,又叫尊号台,是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称汗”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起源</p><p class="ql-block"> 起源与形成。满族的名称是在明朝末年才出现的。但满族发展的历史却很久远。历史上活动在白山黑水之间的肃慎人、挹娄人、勿吉人、(革末)吉人和女真人,都是满族不同时期的先人(其中十三世纪初,被蒙古族灭亡的金国的女真人是满族的直接族源)。</p><p class="ql-block"> 明朝初期,原来就以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为中心,散布在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东达海滨的女真人,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明朝和朝鲜掠夺的欲望和交换的要求,逐渐结成新的联盟,开始了频繁的南迁。重新分布于长白山周围和辽宁省的东部.北部地区,大部分定居,并以农耕业为主。</p><p class="ql-block"> 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并建立了“大金国”,完成了满族统一的大业。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旧称,定族名为“满洲”,简称满族。</p> <p class="ql-block">汗宫大衙门</p><p class="ql-block"> 汗宫大衙门外形呈八角形,重檐攒尖式建筑,是当年努尔哈赤登基称汗的地方,始建于1603年。1616年正月初一,努尔哈赤在这里登基称汗,定国号为后金,年号为天命。努尔哈赤在这里运筹帷幄,发号施令,治理国政,研究军机,接纳降臣,为进军辽沈统一东北女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1618年4月13日,努尔哈赤以“七大恨”焚香告天,誓师伐明。第二年(1619年2月),明朝派八万兵马号称47万大军围攻赫图阿拉,当时努尔哈赤仅有6万兵马。权衡敌我后,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略,以少胜多打败明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大战。努尔哈赤在这里定都之后,并没有满足现状,他先后迁到界凡城、萨尔浒城,1621年迁都辽阳,1625年定都沈阳,在这些都城当中赫图阿拉城被称为老城。</p> <p class="ql-block"> 赫图阿拉城内惟一的一口水井,它就是被称为“千军万马饮不干”的罕王井,又称启运井。罕王以努尔哈赤的的尊号命名,据称,老罕王不仅是身经百战的英雄,还是一位打井专家,赫图阿拉城位于横岗之上,要在这里打井十分困难。传说,当时这里没有一口井,城里的兵马和居民吃水要到城外的苏子河里挑,如果这座城池被围困,吃水就成了问题,若被围困几个月,不用兵马攻打,这里的10万金戈铁马就会自己倒下。为此,努尔哈赤曾派人在城内四处打进,可一口井也没打出来。一天,努尔哈赤带着卫兵到来这里,看见一只兔子,卫兵搭弓提箭要射兔子,却被努尔哈赤给拦住了,努尔哈赤想,兔子也要喝水的,看它到哪里喝水。见兔子钻进了一片草丛,努尔哈赤当即叫人在这里打井,果然打出一口“千军万马饮不干”的水进来。也因为努尔哈赤被尊称为“承奉天命复育列国英明罕”,俗称老罕王,所以人们就叫这口井为“罕王井”。</p><p class="ql-block"> 罕王井作为努尔哈赤留在赫图阿拉横岗上的一处见证,近400年来一直是岗上人的生命之源,至今仍未枯竭。饮水思源,饮水思宗,饮水思亲。</p> <p class="ql-block"> 正白旗衙门,清太宗皇太极就是当年的正白旗旗主。在谈到清代历史的时候,我们常常能听到一个词汇:八旗。在后金时期,八旗是努尔哈赤麾下八个军政合一的组织。满语中有“牛录”一词,语意为箭,努尔哈赤用箭这个名称,史无前例地创建了一种兵民合一的基层组织,融生产、打仗、政权、文化为一体。三百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旗。</p><p class="ql-block"> 努尔哈赤最初率兵打仗时,仅有黄、蓝、红、白四旗,随着势力的扩大,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又增加了镶黄、镶蓝、镶红、镶白四种,合为八旗。八旗组织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开创了“全民皆兵”的先河,其建制随后成为清代的定制。后金政权建立八旗制度以后,赫图阿拉城内也相应地设立了旗署衙门,即八旗衙门。</p><p class="ql-block"> 八旗衙门是八旗旗主日常处理本旗行政、军事、生产、民事等事务的行政官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塔克世故居</p><p class="ql-block"> 塔克世(努尔哈赤父亲)故居是努尔哈赤的出生地,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努尔哈赤出生于此。整个建筑体现满族民居的特点:“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竖在地面上”。展示了昔日的满族人日常生活用品,体现了“窗户纸糊在外,养活孩子吊起来,大姑娘叼烟袋”,“满族三大怪”这一纯朴的东北特有的风情。</p> <p class="ql-block">东京城辽阳</p><p class="ql-block">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北方女真族各部落。1621年亲率女真部队,经三天三夜占领了辽阳城,当年迁都辽阳,在辽阳城东太子河东岸修建新城——东京城。1625年迁都沈阳。 努尔哈赤在东京城内实施了一系列举措,推进了后金社会经济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改革政体。天命七年(1622年)三月初三日,在原八旗制度的基础上,努尔哈赤发布实施“八贝勒共治国政”,使八个贝勒拥有“并肩同坐,共议大政,断理诉讼,举废国汗”的权利。通过“八贝勒共治国政”,彻底将异姓贵族排斥在最高统治集团之外,使后金社会的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爱新觉罗家族手中,奠定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p><p class="ql-block"> 经济变革。天命六年(1621年)七月十四日,努尔哈赤第一次发布“计丁授田”令。同年十月初一日,再次重申“计丁授田”,即将辽东地区“无主之田”按丁授给满汉人家,按丁贡赋。该法令使当时满洲(女真族)同发达的辽东社会经济相协调,这是满洲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次质的飞跃。</p><p class="ql-block"> 推崇喇嘛教。努尔哈赤极力推崇喇嘛教。天命六年(1621年)八月,来辽东传教的囊素喇嘛死去,努尔哈赤予以厚葬,敕建喇嘛塔,派63户诸申种地纳粮,以供香火。</p><p class="ql-block"> 扩充军事实力。努尔哈赤在历年南征北伐过程中,由于采取了笼络蒙古贵族的政策,通过联姻,壮大了实力。后金在东京城的四年里,先后有10余次与蒙古喀尔喀、科尔沁、扎鲁特等部联姻,使归附者日众,天命七年(1622年),努尔哈赤命设蒙古二旗,此举奠定了之后蒙古八旗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努尔哈赤在东京城内发布了一系列举措,为后金政权的发展和后来的清军入关,奠定了重要基础。正是在此基础上,努尔哈赤以及他的继承者们才能创造一个历史奇迹,即作为少数民族的满洲入主中原,建立一个由满洲居统治地位的、以汉族为主的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并且使其延续200多年。</p> <p class="ql-block"> 迁都后,辽阳丧失了辽东第一大城市的地位,被沈阳取代,直至今日。</p><p class="ql-block"> 一座老城门残垣断述说着曾经的辉煌,一座八百多年历史的白塔度人们走出凡尘,再厚重的历史也难以抵挡岁月的流逝,如今的辽阳,已经脱落成一座平凡宁静的小城,也许无所谓对错,无所谓妥协,城市和历史一样,自有它的轮回。</p> <p class="ql-block"> 辽阳白塔,位于辽宁省辽阳市站前街道白塔公园内。因塔檐间立壁和塔腰八面均涂有白垩,故称白塔。建于辽朝时期。</p> <p class="ql-block"> 辽阳白塔为八角十三层实心垂幔式密檐舍利砖塔,由基座、塔身、塔檐、塔项四部分组成,高70.4米,塔檐逐层内收,檐角悬风铃,檐间置铜镜;塔顶仰莲承覆体,最后以刹杆装饰火焰、相轮、宝珠结束。从风格上看,辽阳白塔的建筑是辽代风格,筑塔的槽沟砖滴水的麦叶纹也是辽代特征。辽阳白塔是汉民族与佛教文化融合的作品。辽阳白塔为八角十三层实心垂幔式密檐舍利砖塔,由基座、塔身、塔檐、塔项四部分组成,高70.4米,塔檐逐层内收,檐角悬风铃,檐间置铜镜;塔顶仰莲承覆体,最后以刹杆装饰火焰、相轮、宝珠结束。</p><p class="ql-block"> 辽阳白塔基座是由台基和须弥座组成,台基为八角形石筑高土台,台基总高6.2米,外用石条镶边砌成八角形两层台基,土台坡面覆盖石板护坡,第一层台基为毛石墙面,无地墁;第二层台基为青条石墙,条石地墁,并有较大坡度。两层台基外面青砖雕有斗拱三铺作,俯仰莲瓣,伎乐人,栏板花纹,须弥束腰。台基上部有须弥座,高8.78米,下部为叠涩上收的砖壁。墙面收分较大,外面青砖雕有跑狮和小佛龛、束腰、再上为砖雕三铺作斗拱,再上有砖砌莲瓣两层。上部为两层很矮的束腰须弥座,总高1.52米。两层束腰之上是一道普板枋,上有斗拱承单檐,檐上有瓦垅,瓦有筒瓦当,板瓦当。</p><p class="ql-block"> 辽阳白塔初层塔身在塔座之上,高12.7米,仿木构建筑。立在两层大仰莲莲瓣上,平面八角,角部施圆柱,砖雕五铺作斗拱,承托檐部。每面的壁面中间砌出一道横格,分塔身为,上下两个框。白塔塔身的砖雕线刻生动流利、形象庄严肃穆。正南斗拱的拱眼壁,横排嵌着木制匾额四方,上面有“流”、“光”、“碧”、“汉”四个大字,为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补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辽阳白塔</p><p class="ql-block"> 辽阳白塔塔顶坡至上刹尖为塔刹。塔刹由刹座、刹身、刹顶构成。刹座(也称小塔由基座和仰莲组成。铜镜下有西南刹门,上面为两层砖砌八角形青灰仰莲及砖砌覆钵(宝瓶),刹座总高6.44米,莲瓣和瓣与瓣间都有排水孔。刹身有圆光(火焰环、相轮、宝珠,串于方铁刹杆之上。方铁铁刹杆竖立在刹座之上,高9.24米,起避雷针作用,中穿铜质宝珠5个。</p> <p class="ql-block"> 辽阳白塔塔檐十三层,高21.9米,由下向上逐层内收:第一层檐下有斗拱。与塔座斗拱相同,角檐的飞椽悬风铎,第一层檐下排列木檐橡,各橡悬风铎,上铺瓦垅。上部屋面做法同第一层檐。从第二层以上各檐均系以七层大青砖叠涩出檐,收度比北镇双塔稍大,每两层檐之间置立壁。第十三檐向上为塔顶,高3.62米。八面坡同由青灰筒瓦铺瓦,塔顶檐层起脊飞檐较高而突出,脊端筑有戗兽和套兽。为加固刹杆,由刹杆底部龙背交叉火焰环顶部与八角垂脊翘檐拉直八根铁链,链头处共嵌着八个鎏金宝瓶(俗称铜葫芦),由上下两个半圆扣合而成。</p> <p class="ql-block"> 辽阳白塔初层塔檐以木制方棱出檐、椽上斜铺瓦垄,挑檐前端皆有卷刹。角梁为木制,前端套兽亦为陶制。檐角下是瓦勾头,以大青砖作底瓦,上盖简瓦。檐角八角稍微外翘,飞橡远伸,每个塔檐转角椽下悬挂着铜铸合铁风铎,即风铃。</p> <p class="ql-block">青石牌坊</p><p class="ql-block"> 青石牌坊位于辽阳广佑寺,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青石牌坊,高16.9米,长34米,由95块青石雕刻后组合而成,重达800余吨,整个牌坊上各式雕龙共有210条。共有6根柱子、6对石狮,形成6柱5门,上面分别刻有“千秋衍水”、“万载襄平”、“广佑众生”、“播惠九州”、“神功浩荡”、“物阜民康”等六幅横额。整个牌坊壮观雄伟,雕刻精细,堪称我国石牌坊中的艺术杰作。世界上最大的青石牌坊,由95块巨石雕刻组成;</p> <p class="ql-block"> 辽阳广佑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出现的寺院之一,金元明清各朝几经复建,鼎盛时期占地9万平方米,庙宇200间,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佛教活动道场。康熙21年,清圣祖玄烨东巡经辽阳时,为广佑寺题诗一首:禅宫多岁月,瑞塔积风烟。翡翠苔碑暗,珠玑宝相传。驯檐来紫鸽,涌地出青莲。微雨轻埃洗,兹晨兴独偏。1900年,广佑寺被沙俄侵略者烧毁,以后废圮。直到2002年,恰逢盛世,广佑寺才得以重建。</p> <p class="ql-block"> 不同于汉地寺庙常见的以布袋罗汉为原型的大肚弥勒,真正的弥勒形象是以古印度弥勒佛为原型,即天冠弥勒菩萨。弥勒,乃未来佛,是世尊释迦牟尼的继任者,是婆娑世界的下一尊佛;当来下世弥勒尊佛,会接过世尊的法轮,继续让法轮常转,普渡众生。 弥勒佛被尊称为“褔佛”,是大福报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宿缘树</p> <p class="ql-block"> 世界最大的青铜香炉,长12米,高1.2米,宽2.9米;</p> <p class="ql-block"> 世界最大的大雄宝殿,建筑面积11400多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东方三圣</p><p class="ql-block">东方琉璃世界三圣</p><p class="ql-block"> 东方三圣也称药师三尊,是药师佛与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的合称。 药师佛是梵文Baisajyagurvai·duryaprabhasa的意译略称。全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又有人称谓大医王佛,医王善逝或消灾延寿药师佛。为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本用以比喻能治众生贪、瞋、痴的医师。在中国佛教一般用以祈求消灾延寿。</p> <p class="ql-block"> 东方三圣,又称药师三尊,相对于西方三圣而言,是东方净土琉璃世界的三位佛菩萨。一般说法是药师佛、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在电光如来时代,一位居士与他的两个儿子,共同立志,拯救世间一切病苦众生,电光如来命这位居士改名为“医王”,这位“医王”后来经过长时间的苦修之后得道成佛,就是药师佛。他的两个儿子,也就是日光菩萨、月光菩萨。</p> <p class="ql-block">西方三圣</p><p class="ql-block"> 西方三圣又称阿弥陀三尊,中间是阿弥陀佛,右边观世音菩萨,左边为大势至菩萨组成。西方三圣乃是净土宗专修对象。</p><p class="ql-block">阿弥陀佛是表无量光明,无量的寿命,无量的功德。</p><p class="ql-block"> 观音菩萨是表大慈悲,宇宙的大慈悲。大势至菩萨是代表喜舍</p> <p class="ql-block"> 清“关外三都”之一,后金的第二个都城,城郭建在一面临水的高处,为砖石夯土结构,城周长3510米,东西长890米,南北长886米。</p><p class="ql-block"> 东京城四面设有八门,分别叫内治、抚近、怀远、外攘、德盛、天佑、福盛、地载,今仅南正门(天佑门)尚在原址。</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天佑门</p> <p class="ql-block"> 沈阳由于坐落在浑河(古沈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而且有着非比寻常的人文景观。它是多民族共同开发的历史名城,至今已有7200年的文明历史、2300年建城史的关外名城。是清朝的发祥地,所谓“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宫两陵”更是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清福陵</p><p class="ql-block"> 清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清福陵,因位于盛京的东边,故又称“东陵”,是著名的“盛京三陵”(永陵、福陵、昭陵)之一。</p><p class="ql-block"> 天聪三年(1629年)选定在盛京的东北郊外营建陵墓,到顺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后经清朝顺治、康熙、乾隆年间的多次修建,形成规模宏大、设施完备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大清建国,定陵号为“福陵”。《韩非子》曰“金寿富贵谓福”,取福气、运气之意,寓意大清福运长久。</p><p class="ql-block"> 努尔哈赤是清王朝的创业君主,他最初是明朝的建州左卫指挥使,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开始统一女真族各部落。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式称汗自立,创建了“后金”政权,成为与明王朝对立的地方政权。以后其力量逐渐壮大,开始不断往外发展,与明朝中央争夺政权。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在宁远战役中,努尔哈赤负了重伤,八月死于离沈阳四十里的瑷鸡堡,终年六十八岁。</p> <p class="ql-block">牌坊</p><p class="ql-block"> 牌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长9.13米, 宽2.65米。柱为方形,柱下夹杆石露明。 夹杆石前后设抱鼓石。立柱顶端有一圆形莲花座承露盘,上下仰覆莲各两层,其上蹲坐石犼。明间较次间稍高,其上大额枋、小额枋,雕饰二龙戏珠、海水江崖、牧羊人、衙门、仙树等。斗栱坐于平板枋之上,栱垫板位置镂雕火焰三宝珠。两层方椽承接悬山屋顶。</p> <p class="ql-block"> 正红门</p><p class="ql-block"> 正红门面阔、进深各三间, 面阔12米,进深5.89米,砖石发券结构,单檐歇山顶,覆黄琉璃瓦。台基周匝素面青白石雕须弥座,无圭角层。前后各出三座青白石垂带踏跺四级,象眼砖砌,正对三道等宽半圆券门洞。中门 为祭文祭品入,称为神门;东次间门即左门,供帝后谒陵出入,称为君门;西次间门即右门,供侍臣拜谒出入,称为臣门。实榻门门面无门钉。</p><p class="ql-block"> 门洞两侧及墙之四隅均设有角柱石,其上腰线石各一,雕饰行龙,石间砌砖墙。北立面角柱石及腰线石均为素面。雕饰以卷草及行龙图案的黄绿琉璃挂落嵌接墙顶,其上额枋、 平板枋、斗栱、檩、椽亦均为琉璃材质。墙四角垂莲柱各一,四面垂莲柱各二。斗栱柱头科与平身科形制同。迎面三间平身科各三攒。额枋明间宝珠吉祥草图案做中,次间雕以牡丹花叶各三朵,垂莲柱两侧各半朵莲花卷草。</p><p class="ql-block"> 平板枋雕有三组二龙戏珠图案,明间青龙,次间黑龙,框以一坡两折外挑内弧方心头,由兽面牡丹吉祥草饰样相连。兽面羊角牛耳,眼睛睁圆,口衔牡丹吉祥草,与垂莲柱正对。侧立面三间平身科各一攒。额枋三间牡丹花叶各一朵。平板枋明间饰以宝珠吉祥草,次间饰以飘带灵芝,框以一坡两折外挑内弧方心头, 由兽面牡丹吉祥草饰样相连。挑檐檩檩头成黄绿蓝三色喜旋式样。檐椽、飞椽均为方头。</p> <p class="ql-block">华表</p><p class="ql-block"> 大红门前的华表,其底座是三层莲花座,长、宽各o.92米,高1米,柱体为八角形,围长0.55米,通体浮雕云纹及龙蟠柱、顶部横插有云板,上面各刻一“日”“月”字(东端华表刻有“日”字,西端的刻有“月”字)。顶部是“天盘”,上有坐犼一只,样子似大非大,身有麟甲,长尾与鬃发相连,浑身瘦骨鳞鳞,作昂首跷尾引颈高鸣状。古人说:犼“似犬,食人”。由于此兽猛烈异常,所以刻在石柱上要它守陵,其朝向有的面北,有的面南,相传设置宫殿前的犼,西北者谓“望君出”,西南者谓“望君归”,而 在这里前者也许是劝慰皇帝,在祭祀时不要沉湎于哀伤之中,后者则是劝告皇帝前来祭奠祖宗山陵吧。 </p><p class="ql-block"> 石兽群前后的二对华表样式较为古朴,座为方形,须弥座,束腰是八角形,分为上下两层,上面雕刻有吉祥图案,上层图案有如意、猴、鹤、松、神鸟、山石、祥云、月、牡丹、狮、灵芝。下层图案有口衔灵芝的仙鹿、松、猴、蜂、官印、麒麟、犀牛、月、鱼龙、狮、天马、虎、寓意“松鹤延年”、“封侯桂印”、“太师少师”、“吉祥富贵”等等。在各个角之间用竹节式纹饰为间隔。柱体八角形,上面浮雕祥云和蟠龙。</p><p class="ql-block">【太师少师】:太师是从西周开始就有的官称,古文经学家认为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宋史·百官志》中说:“……晋称依《周礼》,备置三公。三公之职,太师居首……”少师是春秋时期楚国设立的职位,后历代沿袭,并与少傅、少保合称三孤。人们借用谐音,用一大一小两只狮子组成太师少师图。</p> <p class="ql-block">神路</p><p class="ql-block"> 神路两侧有坐狮、立马、卧驼、坐虎等四对石兽。尽头是利用山势修筑的一百零八级砖阶,以象征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p> <p class="ql-block">虬曲多姿的青松</p> <p class="ql-block"> 神道尽头便是与两座“神桥”相连接的,巧妙依山势而建的“福陵天蹬”;俗称“一百零八蹬”,“欲知福陵绝佳处,石阶送尔上天登”;福陵天蹬是明清皇陵中独一无二的建筑形式,那么石阶为什么要修一百零八级呢?一种说法与星宿有关,相传天上有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就是就是这些星宿“下凡”,“一百单八蹬”寓意将天罡地煞星踩于脚下,以保福陵平安无事。也以此显示至高无上的皇权。</p><p class="ql-block"> 另一种说法与佛教有关,佛家认为人生有108种烦恼,为去掉这些烦恼,念佛要108遍。晓钟要叩108下,佛珠要用108颗,所以佛教建筑多与此数有关。据专家考证一百单八蹬的建筑形式在全国仅有两处,另一处在山西五台山上的菩萨顶。</p> <p class="ql-block"> 站班树:是隆恩门前及神道两侧的树,用来象征皇帝生前文武大臣,垂首恭立于陵前。</p> <p class="ql-block"> 对神道的设置,清代陵墓有一项特殊的规定,郎神道与隆恩门之间必须修建一座建筑做隔断、名曰“一眼望不断”,寓意大清江山万事一系。为此。有的清陵在神道上修龙风门,沈阳昭陵修建神功圣德碑,福陵不仅建有神功圣德碑,而且根据地理条件还修有一百零八蹬。起到双层隔断作用,这是福陵区别于其它清陵之处。</p> <p class="ql-block">碑亭</p><p class="ql-block"> 碑楼位于石桥过后正中。重檐歇山式,四面券门,下为须弥座式台基,内立康熙帝用汉、满两种文字书写的“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记载着努尔哈赤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 外檐彩画部分,东南角楼及西南角楼外檐彩画脱色严重,仅存金部分。地仗也有部分脱落、破裂。东北角楼及西北角楼外檐彩画经过重绘,保留状态较好。外檐彩画为烟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内檐则保留了珍贵的三宝珠吉祥草彩画。</p> <p class="ql-block">角楼</p><p class="ql-block"> 角楼共四座,分布在方城四角,形制基本相同,以西南角楼为例。西南角楼平面7.86米见方,进深面宽各一间,周围廊,重檐十字歇山顶。金柱竖向对位,檐柱收束,下为砖墙,上为隔扇,下实上虚的效果与隆恩门相同。</p> <p class="ql-block">方城</p><p class="ql-block"> 方城是城堡式建筑,方城的四角各有一座角楼,城内正中是坐落在须弥座式大台基上的隆恩殿,是单檐歇山式,殿内供奉着木主神牌,殿前有焚帛楼,殿的东西两侧各有配殿五楹。殿的后边有洞门,洞门之上建有重檐歇山式的大明楼,中间立有“太祖高皇帝之陵”的石碑。</p><p class="ql-block"> 方城内的建筑,屋顶都铺有黄琉璃瓦,廊柱是朱红地仗,梁枋间都是“和玺”壁画。四角建有角楼。方城南面正中建有隆恩门,门楣上用汉、满、蒙三种文字刻成"隆恩门"三字。进门迎面为隆恩殿,是祭祀用的享殿,殿后洞门之上设明楼,内立"太祖高皇帝之陵"石碑。</p> <p class="ql-block"> 在方城四面封闭而狭长的环境下,仰望隆恩殿,其凌云翘起的飞檐和微微内凹的屋面都表现出沉稳厚重的特性,人们的精神在这种物质的重量下会觉得备感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点。如果说福陵方城给人以高山仰止的威仪,方城内的隆恩殿则更显肃穆与凝重,既强调尊卑等级、皇权神圣,同时又蕴育着平静宁和,以孝治天下的丰富内涵,十分符合其在福陵特有的身份。</p> <p class="ql-block">隆恩殿</p><p class="ql-block"> 隆恩殿即享殿,是整个陵区的主体建筑,殿内设有暖阁,供放太祖努尔哈赤及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氏神牌。是大祭、小祭的主要场所。</p><p class="ql-block"> 福陵隆恩殿平面近方形,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九檩,四间显三间,周围檐廊 迦绕殿身。九檩单檐歇山顶,覆黄琉璃瓦。在清代帝陵中,与福陵隆恩殿规制相同的仅有赓续家法的昭陵及标举节俭的慕陵,其余皆为重檐歇山式。主体建筑坐落于正对神道的宝珠仰覆莲巴达玛台基上。台基四面出须弥座大月台,高度较台基低0.4米,周施望柱栏板,四角角柱石上设螭首,均为青白石质。须弥座高1.38米,无圭角层,上下枭为仰覆莲巴达玛,正中莲 瓣为正,两侧莲瓣倾斜度逐渐增加。上下枋及束腰部分所雕主题均为宝珠吉祥草。栏板采用透雕手法,题材包括宝珠吉祥草、吉祥草、万字花叶、牡丹花叶、双方环吉祥草。望柱头分为两种,踏跺顶端两侧及月台四角望柱宝珠仰覆莲上托蹲狮,共五对,均为雄性,耳朵稍短,咧嘴呲牙,望向踏跺方向,其余为蕉叶头。栏杆抱鼓石位置也被三对蹲狮取代,雌雄各三。石狮耳朵较长,也望向踏跺方向。月台前方神道两侧还配置有一对更大的石狮,其下须弥座做法相似。</p><p class="ql-block"> 隆恩殿回廊外檐柱额间施花牙子,穿插枋高度与额枋基本相同。柱头有部分嵌入了平板枋,交接处饰以木雕兽面卷草花板。平板枋上坐斗栱,均为三昂七踩,斗口150毫米。隆恩殿梁架露明。七架梁跨度大,下跟随檩枋,正中由中柱支撑。柱子朱地 沥粉贴金盘龙柱,柱子两侧施抱柱,与其相对的明间金柱设有两根抱柱</p> <p class="ql-block"> 隆恩殿前的丹陛石,又称陛石或御路石,满雕上下二龙戏珠于江崖海水之上的云霞间。</p> <p class="ql-block">方城角楼</p><p class="ql-block"> 方城的四角有四座角楼,均为两层冲檐歇山式建筑,上悬风铃,风吹铃动,一是可以驱赶鸟雀,使其不在这里筑巢,二是可以渲染庄严、肃穆的气氛(方城角楼的独特建筑是沈阳这两座陵寝区别于其他明清皇陵之处)。</p> <p class="ql-block">方城</p><p class="ql-block"> 方城是城堡式建筑,方城的四角各有一座角楼,城内正中是坐落在须弥座式大台基上的隆恩殿,是单檐歇山式,殿内供奉着木主神牌,殿前有焚帛楼,殿的东西两侧各有配殿五楹。殿的后边有洞门,洞门之上建有重檐歇山式的大明楼,中间立有“太祖高皇帝之陵”的石碑。</p><p class="ql-block"> 方城内的建筑,屋顶都铺有黄琉璃瓦,廊柱是朱红地仗,梁枋间都是“和玺”壁画。四角建有角楼。方城南面正中建有隆恩门,门楣上用汉、满、蒙三种文字刻成"隆恩门"三字。进门迎面为隆恩殿,是祭祀用的享殿,殿后洞门之上设明楼,内立"太祖高皇帝之陵"石碑。</p> <p class="ql-block">明楼</p> <p class="ql-block"> 相传修建宝城不准用木夯和石夯,要用十岁的童男来踩踏,称为童子夯。在古人心中童男是圣洁吉祥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高大的圆丘,叫宝顶,又叫“独龙阜”,也就是清太祖的坟丘。高2米的宝顶之下是福陵的“心脏”部位——地宫。安葬的是努尔哈赤和皇后叶赫那拉氏,还有大妃乌喇纳拉氏。</p><p class="ql-block"> 清朝帝王崇尚“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因此清福陵的建筑布局仿造宫殿建造,采用了“前朝后寝”的形式,隆恩殿是皇陵中朝会的“殿堂”,地宫是象征性的“寝宫”。</p> <p class="ql-block">宝城</p><p class="ql-block"> 宝城位于方城北面,也称月牙城,正中突起的土堆即是宝顶。月牙城它形如一弯新月,故而得名,它是清代陵寝的一大特点; 宝城中间是一座高大的圆丘叫宝鼎。其下的地宫埋藏着努尔哈赤和叶赫纳喇氏的棺木及骨灰。</p> <p class="ql-block"> 福陵陵松有“山树”、“仪树”、“海树”、“站班树”之分:</p><p class="ql-block">山树:是指陵山之树。</p><p class="ql-block">仪树:是指风水红墙以内的树,横竖有序,十分整齐。</p><p class="ql-block">海树:是指风水红墙以外的树。树。</p><p class="ql-block">站班树:是隆恩门前及神道两侧的树,用来象征皇帝生前文武大臣,垂首恭立于陵前。</p> <p class="ql-block"> 清代陵制,位于陵寝门以北不远的正中神道上。有两根四棱柱形的石柱和一个夹楼构成。石柱顶部是望天吼。此建筑虽名为门,实际上棺椁不从此处通过,谒陵者也不从此通行,是纯礼制性的建筑,只有保持领土完整的帝王才能在帝王陵中建造二柱门。道光帝慕陵开始不设置。皇后陵不设置。</p> <p class="ql-block"> 一个香炉、两个花瓶、两个烛台。香炉居中,瓶和烛台在两侧依次排列。石五供分祭台和五供两部分,五供陈放在祭台之上,祭台和五供全部用青白石雕琢而成。祭台为标准的长方体须弥座形状。上枋雕刻缠枝莲花,上下枭雕刻仰覆莲花瓣,束腰刻琬花结带,下枋刻杂宝和吉祥图案。</p><p class="ql-block"> 【缠枝纹】缠枝纹和佛教亦有极大的关系,缠枝纹起源于佛教艺术中的忍冬纹。忍冬纹是以忍冬植物为母本,忍冬亦称金银花,此花为多年生常绿灌木,枝叶缠绕,忍历冬寒而不凋萎而得名。在佛教建筑中被大量用来做装饰。在汉代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中国,并在云冈石窟使用,随着佛教影响的深入和普及,忍冬纹在六朝的织锦的刺绣上被广泛使用。全称"缠枝纹样",俗称"缠枝花",又名"万寿藤"。因其结构连绵不断,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寓意吉庆。缠枝纹是以藤蔓卷草经提炼变化而成,委婉多姿,富有动感,优美生动。缠枝纹与莲瓣纹、卷云纹、如意纹、回字纹等一样,都是中国古代汉族艺术品的重要装饰纹样,广泛用于雕刻、陶瓷、家具、漆器、编织、刺绣、玉器、年画、剪纸、碑刻等,甚至连糕饼木范都离不开缠枝纹。</p><p class="ql-block"> 缠枝纹约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明代或称为"转枝",以植物的枝杆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循环往复,变化无穷。缠枝莲、缠枝牡丹、缠枝草蔓均属此类。缠枝纹以牡丹组成的称"缠枝牡丹";以莲花、葡萄组成的称"缠枝莲"和"缠枝葡萄";以人物和鸟兽组成的称"人物鸟兽缠枝纹"。</p><p class="ql-block">【椀花绶带】</p><p class="ql-block"> 建筑装饰名。我国古代房屋建筑,为表示富贵或者期望富贵,往往在山花板上安装带结与椀花相叠的雕饰件,以此象征官印的丝质绶带向左右飘舞,椀花则为圆形花饰</p> <p class="ql-block"> 【杂宝纹】瓷器装饰纹样之一,元明清瓷器纹饰常见题材。杂宝纹作为瓷器纹饰最早出现于元代,因所采用的宝物较杂,故名杂宝。多作辅助纹饰,多绘于器物边沿,肩部或颈部,也有绘于瓷器中心位置的</p> <p class="ql-block"> 尽管炉顶、鲜花和蜡台都是石刻的,但却象征炉内香烟不断,瓶内鲜花常开,烛台上神火永明,使墓主的灵魂无时无刻都在饱纳着他的后世子孙对他们的孝忱</p> <p class="ql-block">山树</p> <p class="ql-block">【佛八宝】-法轮</p><p class="ql-block"> 代表佛的手掌。古印度时,轮是一种杀伤力强大的武器。后为佛教借用,象征佛法像轮子一样旋转不停,永不熄灭。</p> <p class="ql-block">②【佛八宝】- 右旋螺(海螺)</p><p class="ql-block"> 代表佛的三条颈纹。佛的法音广大悠扬,如右旋螺一般清净美好,使一切有情人于解脱。今法会之际常吹鸣海螺。在西藏,以右旋白海螺最受尊崇,被视为名声远扬三千世界之象征,也即象征着达摩回荡不息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③【佛八宝】- 尊胜幢(伞)</p><p class="ql-block"> 代表佛无上正等正觉,是为佛教的胜利,故以尊胜幢来表征。尊胜传,古印度时的一种军旗,代表胜利。在此代表除一切烦恼魔障,得大胜利,究竟解脱,觉悟得正果。</p> <p class="ql-block">⑤【佛八宝】- 莲花</p><p class="ql-block"> 代表佛的舌头。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至清至纯。藏传佛教认为莲花象征着最终的目标,即修成正果。</p> <p class="ql-block">⑥【佛八宝】- 宝瓶(罐)</p><p class="ql-block">代表佛的颈,因佛法皆从佛口中流出,故宝瓶又为教法、教理的表征。传佛教寺院中的瓶内装净水(甘露)和宝石,瓶中插有孔雀翎或如意树。既象征着吉祥、清净和财运,又象征着俱宝无露、福智圆满、永生不死。</p> <p class="ql-block">⑧【佛八宝】- 吉祥结(盘长)</p><p class="ql-block"> 代表佛的心,又称为无尽结,因为此结无首无端,代表佛心法无尽。此结亦可视为两个“卍”字交搭而成,因此亦为心脉的表征。藏密中常以此结为信众佩戴加持。</p> <p class="ql-block">【佛八宝】- 华盖</p><p class="ql-block"> 代表佛顶,在汉地名为宝伞,置于佛顶上,能遮蔽风日。伞在古代印度原为贵族、皇室所用,象征尊贵威势,佛教以伞象征遮蔽魔障,守护佛法。藏传佛教亦认为,宝伞象征着佛教诲的权威。</p> <p class="ql-block">⑦【佛八宝】- 双鱼(鱼)</p><p class="ql-block">代表佛的双目。此代表佛眼慈视众生,故又为智慧的表征。鱼行水中,畅通无碍。佛教以其喻示超越世间、自由豁达的解脱的修行者。又象征着复苏、永生、再生等意。</p> <p class="ql-block"> 台基上的螭首,也就是龙头。在古建筑中,螭首常设置在台基与栏杆之间,位于望柱下伸出一个兽头,和须弥座的上枋垂直相交。</p><p class="ql-block"> 螭,传说无角之龙称螭,螭首常用于装饰。 台基转角处的螭首较大。螭首是基座上一种特有的装饰构件,除了具有重要的装饰功能外,螭首张开的嘴,其内有小孔直通台基表面,专为排除台基上的积水之用。雨天还可以拍出台基上面的雨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座照壁又叫“月牙照壁”,正中的“盒子”内镶有象征富贵的牡丹花及花瓶,枝繁叶茂,五光十色。花瓶中盛开着11朵花儿,其中四朵是含苞待放,另外七朵完全盛开。据说正好是清朝十二代王朝的寓意写真。其中花瓶代表着努尔哈赤,旺盛的七朵分别代表了雍正、康熙、乾隆等兴盛的王朝,另外四朵恰好是溥仪等四个短命的王朝。这只是一个传说中的巧合而已。</p> <p class="ql-block"> 图为影壁上大小11朵牡丹,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有七朵牡丹完全盛开,上面两朵呈现半开放的状态,而下面两朵则是花骨朵,完全没有盛开,这代表着什么呢?完全盛开的牡丹,说明这七代皇帝的年岁是比较高的,超过50岁高龄,在这个年岁段上去世的,分别有皇太极、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和溥仪这七位皇帝;而两朵半开的,就是中年逝世的两代帝王,一个是咸丰,在31岁逝世,另一位则是光绪,逝世于38岁;剩下的这两朵花骨朵,则是清王朝最小的两个皇帝,顺治和同治,顺治6岁登基,24岁时因患天花而驾崩,,慈禧太后唯一的儿子同治皇帝也是六岁登基,在19岁时同样因患天花而驾崩。</p><p class="ql-block"> 如果将这两组数据一对比是不是感到十分讶异呢,影壁上的牡丹为什么不多不少刚好11朵,而这11朵牡丹又正好与清王朝的11任帝王的寿命一一对应,或许这真的是建筑与历史的高度巧合吧。</p> <p class="ql-block"> 两侧的砖墙叫袖壁,为什么叫袖壁呢?因为它如同衣服的袖子,袖壁长8.5米,高5米,壁上浮雕着姿态生动,气宇轩昂的五彩琉璃皤龙,所以袖壁又叫龙壁或龙砖看墙,昭陵共有六对12个龙壁,如此之多的龙壁在陵寝0现,这在明清诸陵中也是罕见的。传说龙壁有镇妖、驱邪、护陵之作用,是个瑞祥之物。请大家细观,那东面黑色龙身的龙壁是用来镇黑天的,西面绿色龙身的龙壁是用来镇白天的。五彩蟠龙作升腾状,昂首,张着鳄鱼嘴,舞着鹰爪,舒卷着蛇身,勇猛矫健,腾空飞跃,飞天潜海,颇有动感,大有呼之欲出的气势,给孤寂的正红门增添了许多生气,也显示正红门这座总门户的庄严气派。龙壁它是明清特有的建筑装饰,华丽的琉璃纹饰与建筑物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具有浓郁的东方美学色彩。在无明清三朝的700余年中,琉璃技术逐渐成熟,达到封建社会的最高峰,被广泛用于宫廷和陵寝。在古建筑学中,它属于八字型龙壁,昭陵新建的大门上的龙壁属于一字形龙壁。这对八字形龙壁两侧有红色综墙相接,缭墙向左右方向延伸,形成方形围墙,把陵寝紧紧围绕起来。缭墙用青砖砌成,南墙高3.2米,东西墙高2.6米,四周长共1653米。墙体施以粉红色,所以又有“风水红墙”之称。红墙与正红门,东西红门形成和谐的整体。</p> <p class="ql-block"> 正红门。穿过石牌坊,拾级而上,就到了昭陵陵寝。昭陵是一组红墙黄瓦建筑群,据道家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其中,土占中央方位。因为华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黄土高原上,所以对黄色就产生了一种崇仰和依恋的感情。于是从唐朝起,黄色就成了代表皇家的色彩,其他人不准在服饰上和建筑上使用。而红色则寓意美满,吉祥和富贵。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昭陵的基本色调便采用了红、黄两种颜色。它是陵寝的总门户。它建于顺治八年(1651年),位于整个陵园的正南位置,是陵园的正门。它是由三个半圆形的红色大拱门组成。拱门上是一座单檐歇山式门楼,斗拱建筑,由彩色琉璃构件组成,三个拱门边上均有浮雕装饰,中门浮雕为二龙戏珠图案,左右门为花纹图案。</p> <p class="ql-block"> 《太平御览》称:“天子树松,诸侯树柏,卿大夫树杨,士树榆,尊卑差也”。松树所以受到特殊的礼遇,是因为它长青不止,可以“与天齐其长,与地等其久”。而帝运长久,江山永固是一切封建统治者所梦寐以求的理想。由此,松树也分外受到统治者青睐。</p> <p class="ql-block"> 月台墙壁,须弥座台基图案,华丽异常,从上往下分六层雕刻:第一层是连珠纹;第二层是由卷叶花组成的须弥座上枋;第三层是仰莲瓣组成的上袅;第四层是由卷叶花组成的柬腰;第五层是俯莲瓣组成的下枭;第六层是由唇形小花组成的下枋。整个隆恩殿月台栏板、栏柱、宝瓶云拱、望柱头、抱鼓石等部位都雕刻得十分细腻,图案有蔓草、卷叶花及石榴等纹饰,娓丽流畅,抒卷自如。</p><p class="ql-block"> 连珠纹</p><p class="ql-block">连珠纹又称联珠纹、连珠、圈带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几何图形的纹饰,是由一串彼此相连的圆形或球形组成,成一字形,圆弧形或S型排列,有的“珠”为实心圆,有的为空心圆,还有的是同心圆。</p><p class="ql-block">寓意</p><p class="ql-block">连珠纹的样式多以圆形为主,表示太阳,环形表示太阳光辉的放射,片状、块状、不规则面积的存在很少,多表示“火”,即人造太阳。是古人想象中的人造太阳,是人们对宇宙相互关系认识前用来黑暗的光明使者,是史前文化太阳崇拜的继续。</p> <p class="ql-block"> 隆恩殿两侧,各有四棵松树。据说,这是八旗大臣在护卫着隆恩殿,有文东武西之称。早些年这八棵松树参天蔽日,苍劲挺拔,后又枯死。如今是近些年栽的。</p> <p class="ql-block"> “龙头瀑布”。它建在月台的四个角上,龙头巨口大开,为排水口,每逢暴雨,雨水便会从龙嘴喷涌而出,甚为壮观,成为昭陵一景。</p> <p class="ql-block"> 石柱门也叫照牌。因为门两侧有二根三丈高的方形石柱,所以又叫二柱门。在古代只有皇帝陵内才可以设置石柱门。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石柱门,是在嘉庆年间增设的。石五供是一组十分精美的石雕作品。五供上雕刻着云、龙、兽面纹。祭台上雕刻八宝、暗八宝以及柿子、如意、净瓶等各种吉祥图案。寓意把所有宝物奉献给陵主,祝愿陵主事事如意、平平安安。香炉的炉顶,花瓶内的花和烛台上的蜡均为石制,虽不能实用,但它却象征着皇陵香烟永旺,神火不灭,仙花常开。长眠于地宫内的帝后时刻都在饱纳着后代子孙的供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楼</p><p class="ql-block"> 明楼是陵墓的标志,置于方城之上,是太宗文皇帝的碑楼。它是重檐歇山式建筑,明楼前檐挂有匾额,“昭陵”二字,满文意为“光耀之陵”,以满蒙汉三种文体书写。每层四个檐角上都有一群蹲兽,它们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犹如一排天兵天将护卫着明楼。在建筑学上,这些建筑构件叫“仙人走兽”。民间有这样一句话,看你清闲得“屋脊六兽”似的,指的就是它们。仙人走兽的数目、名称、顺序都是固定的,但实际使用根据建筑物的等级、档次,其数目不定。有三、有五,也有七或九。在领头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其中龙能兴云布雨;凤为百鸟之王;狮是群兽之首;天马和海马均为神话中的吉祥动物;狻猊形如狮,为龙生九号之五,其性好望,故也蹲座于此;押鱼海中异兽;獬豸可断善恶;斗牛为虬龙类可以兴雨灭火。由此可见,仙人走兽表面上起到装饰宫殿的作用,其实寓意天下统一,八方来朝,利用猛兽的威严,增强宫殿的庄严气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月牙城</p><p class="ql-block"> 月牙城在大明楼之后,因为它的形状如同一弯新月,故名“月牙城”。在我们视线正前方是硫璃照壁,照壁上有枝叶繁茂,象征着富贵的牡丹花,共有13朵,中间九朵,四个角各一朵,绿叶红花,给这座高大空旷的月牙城增添了几分生气。从照壁下向南的地面上有一段神道,这是全陵神道的起点,也是终点。院里两端各有一座砖砌的转向蹬道,拾级而上,可达明楼和宝项。</p> <p class="ql-block"> 明楼内。楼内立有一块用汉白玉制成的墓碑,碑高约6米,碑额浮雕二龙戏珠,碑身用汉、满、蒙文镌刻着“太宗文皇帝之陵”的字样,满文正中,蒙文在左,汉字在右,碑石表面原用朱沙涂成红色,碑文描金,碑身四周刻有游龙纹。此外还雕琢各种花纹,并涂成红、黄、白、蓝、绿五色,十分鲜艳。此碑又叫“圣号碑”或“谥号牌”,即刻写太宗“庙号”及“谥号”的碑。所谓庙号,是皇帝死后升入太庙奉妃的排列名号,此法以太祖列中,以下各辈按左昭右穆顺序排列。什么是昭穆呢?据《辞源》介绍:“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简而言之,昭穆就是宗庙和坟地的左右位次,左为昭,右为穆。由此,太祖的“左昭”为“太宗”,所以“太宗”便成为皇太极的“庙号”。“谥号”为何意?对了,那位先生答出来了。谥号就是对皇太极一生功德以高度概括的言辞。人死了,才有谥号,一个人得什么谥号,生前是不知道的。《逸周书·谥法解》说:“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另外谥号要由嗣皇帝“尊上”,第三代、四代皇帝继位后再加谥词。因此,皇帝的谥法字数很多,一般都在二十字以上。皇太极谥号全称是:“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共二十五个字。可是,一般称呼起来,只是取后面三个字。所以皇太极的谥号简称为“文皇帝”。“文”字在谥法上含有“经天纬地”、“修德来远”、“慈惠爱民”等含义。圣号碑与神功圣德碑一样也是由嗣皇帝来写。然而,据《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此碑立于康熙三年(1664年),所以它不是由顺治,而是出自于康熙皇帝手笔。虽然神功圣德碑碑文可以让文臣撰写和书丹,而此碑当是康熙皇帝亲书。</p> <p class="ql-block">方城是一座古城堡建筑。建成于顺治八年,它的四个角各建一座角楼,角楼均为两层,歇山式建筑,角楼上有一宝葫芦,寓意“陵寝平平安安”,在角楼的檐下悬有风铃,主要防止鸟雀栖息。方城上设有马道,道宽5.4米,大家是否注意到,它的路面是由外向里倾斜,似乎不太科学,但如按民间“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说法,就很容易理解皇帝死后,也不愿财水外流的良苦用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宝城和宝顶</p><p class="ql-block"> 宝顶和月牙城。宝城也叫“团城”,建于康熙五年(1666年),中间突起的圆形坟堆就是宝顶。下面就是地宫,宝城的城墙上建有垛口和女儿墙,形如小城,所以叫宝城。月牙城与方城紧紧相连接,因其南面凹进,呈月牙形而得名。宋朝文学家苏轼有诗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皇帝死了也是一缺,所以用凹字象形月缺。</p> <p class="ql-block"> 兴城,古称宁远。公元1626年的宁远大战,是明朝对抗后金连续八年失败以来的首次胜利,其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最大意义就是证明了火炮在战争中将会扮演主要角色。此战不仅鼓舞了明朝军民的士气和决心,同时也成就了一位杰出的将领,那就是众所周知的袁崇焕。 </p><p class="ql-block"> 公元1621年开始,后金军队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扫荡山海关外的明军城堡,连续拿下四十多座军事要寨,铁蹄一步步逼近山海关。</p><p class="ql-block"> 公元1626年正月二十三,68岁的努尔哈赤亲率六万大军攻至宁远城下,而宁远城中只有两万兵力。后金部队动用强弓硬弩,战车钩梯等从四面强攻宁远城,从早到晚攻势十分迅猛,潮水般地涌向宁远城头。而城中的明军回应后金军队的只有一件东西——火炮,威力巨大的11门火炮,朝四面八方的敌军无死角地射击,连续击退后金军的攻势。激战三日,传说连努尔哈赤都被大炮轰成重伤之后,后金军更是军心动摇,匆匆撤退。史书记载:“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从某种意义上讲,兴城也是一个英雄的城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城设四门,东为春和门、南为延辉门,西为永宁门,北为威远门,此为春和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座宁远城,半部明清史”, </p> <p class="ql-block">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明末著名军事家。守卫山海关及辽东;指挥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力挫后金八旗,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袁崇焕投笔从军之时,已是内忧外患之世,明朝的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已是千疮百孔。以其文弱之身,上事自用之昏主,朝野又遍布奸党压制清流,居然能在乱世上崛起,投笔从军而重整山河,收关外流民,铸金城汤池,整老弱之师,引十三门佛朗机巨炮,击一代雄主努尔哈赤于马下(致其不久伤重不治而亡),却皇太极十年徘徊于关外,而不能奈何。数十年间纵横辽东,而无人能敌。</p> <p class="ql-block">城头飘扬着“袁”字军旗</p> <p class="ql-block">永宁门</p> <p class="ql-block"> 蓟辽督师府。袁崇焕坐镇于斯,威名震朔北,力阻女真入关,威武霸气。</p> <p class="ql-block">春和门</p> <p class="ql-block"> 钟鼓楼是这个古城的正中心,也是古城内最高的建筑。它的高是17.6米,基座每边边长20米。始建于明景泰5年(公元1454年)是由辽东左副总兵都督焦礼所建,平时以报晓更辰所用,战时是有徕报警的。</p> <p class="ql-block"> 北面“元勋初锡”树立石坊是对立下头等功勋的人的第一次奖赏,意味着这仅仅是奖赏的开始。柱联,上联“松槚如新庆善培于四世”下联“琳琅有赫贲永誉于千秋”译为:祖氏家族之所以兴旺乃得于四代祖先积德行善的培养。赫赫有名并勇猛出众的将才受到千秋万代的赞誉。</p> <p class="ql-block"> 祖大乐“登坛骏烈"坊。建于明崇祯11年(公元1638年)系用赭色岩石筑造。坊高约16.5米,宽13米。指登上将坛,创立功业。在登坛骏烈两侧各刻有小字,均为方一藻题。柱联:上联“桓纠兴歌国倚干城之重”下联“丝纶锡宠朝隆铭鼎之褒”。意为:祖氏是威武的勇将,国家之栋梁,受到国家的倚重和颂扬。祖氏受宠于朝延,经皇帝的恩准赐给隆重的铭刻金石的表奖。</p> <p class="ql-block"> 南面:第一层竖额刻有“王音”二字,王为(su四音),本意为朽木或琢玉之工。这里是借用字表示皇帝点头默许的意思。音同“荫”,意为“我本无能,全倚四世先人的庇佑”。第二层横额刻有“忠贞胆智”四个大字。大意是称赞祖大寿忠心耿耿,智勇兼备。第三层为“四世元戎少傅”,指祖家四世为将,即祖镇、祖仁、祖承训及祖大寿四代。少傅为古时的官名,明清时已无实职。牌坊上的“忠贞胆智”“廊清之烈”均为明末大学士孙承宗所题。</p> <p class="ql-block"> 城中心设有钟鼓楼,城门外筑有半圆形瓮城,城墙四角仍筑有炮台,用来架设红夷大炮。</p> <p class="ql-block"> 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其余的三座为:陕西西安、山西平遥、湖北荆州。</p> <p class="ql-block"> 大清帝国龙兴关外,太祖努尔哈赤披肝沥胆、锐意有为、一路高歌猛进,直至宁远城兵败,吴三桂领清兵入关,清帝国入主中原达300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时间,既是最伟大的魔法师,亦是最无情的审判官,无论凡夫俗子,还是王侯将相,终要没入尘土,归于虚无。</p><p class="ql-block"> 时间,又是一个巧妙的轮回,清太祖努尔哈赤兴于抚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又囚于抚顺,风云际会,始亦是终,如此反复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