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态:南湖人物(4)

云端漫步-向远方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小胡</b></p><p class="ql-block"> 小胡并不小,过了年已经七十出头了,这个叫法是从几十年前传下来的,至今还没变。</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小胡曾在北京进修过音乐,当今的许多音乐大咖都是他的同学,一提到这些,小胡就有些不胜唏嘘。后来,他从军队的文工团转业到了地方,去了公交系统工作。在单位小胡的年龄最小,大家都管他叫小胡。</p><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初,公交车搞自动报站系统,小胡每天都忙忙呼呼的做安装工作。这工作和音乐没有一点联系,和自己的专业又相去甚远,久而久之难免有些厌倦。领导是个女强人,不但对音乐一窍不通,还没有任何兴趣,她对小胡的做法不理解,时常就来两句,弄得小胡好不郁闷,觉得自己的才华都消磨在了公交车里,整天提不起精神。</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我去公交公司办事,恰巧遇到了小胡,那天他也没事,就和我闲聊了起来。小胡是个自来熟,说话不打怵,话也多,说着说着就谈到了音乐。本来我喜欢听歌,他也愿意说,两好噶一好越唠越热乎。</p><p class="ql-block"> 说到兴起,小胡清了清嗓音给我唱起了蜗牛和黄鹂鸟,这是一首台湾歌曲,用蜗牛和黄鹂鸟唱出了人生的哲理。小胡是男中音,声音浑厚有力,富有磁性,他用动听的嗓音和诙谐的表演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小胡边唱边给我讲解这首歌的唱法,哪里应该弱哪里应该强,哪里应该增加感情色彩,他在这个下午把积压了太久的才华一下子都倾倒在了我的身上,这可能是小胡最快乐的一天。</p><p class="ql-block"> 时间久了,我和小胡成了好朋友,虽然大我十几岁,但一点也没有违和感。一有机会他就给我唱上几句,给我讲讲在北京的故事, 一晃过了很多年,由于某种原因,我和小胡失去了联系,但他唱蜗牛和黄鹂鸟时那诙谐的表情仍然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五、六年前我在南湖走步,忽然看见了小胡,他还是老样子:还是挺直的腰板,还是中缝的大分头,还是一脸的祥和。他已经退了休,在几家私人艺校当声乐老师,没事就来南湖走几圈。</p><p class="ql-block"> 我把他拉到一个音响旁让他唱几句,他推辞不过拿起了麦克,张了几次嘴调子也没有对好,歌声响起,声音虽然还是那么浑厚,但气息明显大不如前。只唱了一段,小胡就摇了摇头,表情略显尴尬。我连忙把麦克交给了别人,和他唠起了这些年各自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从那以后,小胡又来了南湖几次,和大家都混的很熟,他还和以往一样讲在北京的经历,讲李某某和金某某住筒子楼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这几年,我又看不到他了,只是偶尔接到他的一个电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大鞭子</b></p><p class="ql-block"> 前几年老曹得了肩周炎,听别人说甩鞭子可以治愈,他没多想就弄了个鞭子每天去南湖甩几下,一连甩了几个月,病甩好了,大鞭子的外号却留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在公园甩鞭子是很令人讨厌的事,扰民不说鸟都躲的远远的。据说甩鞭子源于紫禁城,是太监通知上朝用的。老曹挂了这么个绰号还真有点冤。</p><p class="ql-block"> 其实,老曹是个老实人,深了浅了的从不计较,什么事都不要尖,心肠还热,在哪都有个好人缘。他不像别人,有点光辉灿烂的事老爱挂在嘴边,他的许多事最近大家才知道。</p><p class="ql-block"> 1958年,11岁的老曹刚读了三年书,有一天他到县里的艺术学校去玩,在教室的窗外听到老师正在教学生唱评剧。老曹听的入了迷也跟着唱了起来,别看老曹没学过,就那几句唱的还真上道。老师听到外面有人唱,还以为是学生逃课跑到了外面,于是把老曹叫了进来,一问才知道就是路过的孩子。老师看老曹唱的这么好就问他愿不愿意跟她学评戏,老曹年纪小,觉得自己挺喜欢的就一口答应下来。</p><p class="ql-block"> 原来这是县里办的一所艺术学校,校长张兴全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把当时县里的评剧团团长郑玉茹请了来给学生上课。也是巧的很,郑老师来了没几天就遇到了老曹,收下老曹后就让他边上课边参加评剧团的活动,每月还给15元的补助。</p><p class="ql-block"> 郑老师原来是民间艺人,有着深厚的评戏功底,她对学生们的要求非常严格,每天除了学唱腔还要练功。练功要从撕腿和掰腰开始,这是要必备的基本功,所谓掰腰就是身子向后仰,直到双手能抱住脚。老曹在学校练的很有起色,旋子腿空翻等老曹玩的是得心应手。</p><p class="ql-block"> 1959年,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大跃进,在文艺方面同样要百花齐放。县里文化局也不甘示弱,想要弄出个新剧种来向上级汇报。新剧种就要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因为农安县过去叫黄龙府,大家一研究就叫黄龙戏吧。戏名有了,可唱什么调呢?于是县里就组织人去大街上寻访民间艺人,当时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每人也就给几个大饼子作为报酬,让那些走街串巷的艺人唱上几段,老师们再根据唱腔用谱子记录下来。一来二去,戏的架子就出来了,最后依据民间小调和老坦影为基本曲调定下了黄龙戏这个戏种。</p><p class="ql-block"> 定下戏种后就排练了几个节目,然后到省里去汇报演出,经过著名作曲家马可的认可,黄龙戏这个曲目就流传了下了,2008年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在评剧团学了五年,老曹觉得没意思了,再加上其他的原因,他退出了评剧团在家待了两年,65年他在一个小作坊当学徒修理汽车,以前,老曹的父亲在县城开过车行,耳熏目染的原因,老曹很快就入了门。过几年,作坊并入了交通系统国营的汽车修理厂,70年初,县卫生局发现了老曹超群的修车技艺,就把他调到了县医院修车,一直干到退休。</p><p class="ql-block"> 老曹修了一辈子汽车,练就了一双灵巧的手,他不但修车在行,一些平常的器械、自行车、缝纫机等都能修理,他干活很有门道,一看就知道应该怎么干。在这方面南湖还真没人能比。</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儿子把老曹和母亲从县城接到了长春,在南湖边买了套房子,一来自己对父母有个照应,二来可以让父母带带孙子。别看老曹又黑又瘦,儿子确是一表人才,一米八十多的大个,长的相貌堂堂。儿子早年就考取了著名京剧大师的研究生,一直从事京剧工作。不过这些事老曹从来不说,他觉得把自豪揣在心里才过的踏实。</p><p class="ql-block"> 除了带孙子,老曹还常来南湖锻炼,夏天滑滑轮,冬天玩溜冰,尽管七十几岁了,身子还是那么轻灵,仿佛还像是在少年练功场一样。南湖滑腻了他就去锦江广场,在那里展示自己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这个夏天,他来林子里听大家闲唠,他蹲在地上一蹲就是一个小时,他话不多,说起来都是新鲜事:“松鼠的窝千万不要挖,如果把松鼠的粮食挖了出来,松鼠看见冬储粮没了就会找个树杈,把脖子挂在树杈上自己吊死。”说的高兴他还会讲起当年唱戏的事:“其实戏好唱,顺着戏往下捋就能唱下来,用不着特意去记词。”</p><p class="ql-block"> 这么多年,大伙头一次知道他还有这么多故事,一个又黑又瘦的老头不只是手巧,他还有许多没有展示的才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7.2</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歌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对弈的老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休闲时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荷花池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南湖夜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林中小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