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46年1月,迟浩田(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在山东招远县中学亲自面试动员两名女学生,参加了八路军勃海军区卫生处,后分配到华东野战军第二野战医院。其中一名女学生就是我的三姨冷冰清。她先后参加了军史上著名的鲁南会战,孟良崮战役,徐州战役,开封战役,豫中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p><p class="ql-block">2023年12月30日,终有一别。此刻,老人家95周岁高龄,参加革命78年。78年中,她亲自送走了几千名,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伤残战友,亲自送走一起参军,所有为伤残军人服务的医护人员。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三姨孤身一人,黙黙地擦干泪水,独自坚持战斗在最后一刻。2023年12月30日晚八时,终有一别,令人悲痛泪目的一幕。头脑清哳的三姨,在山东青州荣军医院病床上,缓缓把手举向额头,似乎在向昔日的首长和战友,及被她救治服务一生,几千名伤残军人,敬最后一个军礼。礼毕,三姨眼角涌出一串泪水,追随她昔日的战友而去。78年前《亮剑》中的女护士长,在战火中辉煌一生,光耀人生的大戏,终落下帷幕。三姨,今天是您老去世一七,第七天。您老人家一路走好![流泪][流泪][流泪][合十][合十][合十]</p><p class="ql-block">下面是我两年半前,2021年写的关于三姨的美篇,共同追忆一下,她老人家不平凡的一生。</p><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5日于沈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93岁,75年党龄的三姨建党百年戴勋章捧证书在单位门前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46年参军时帽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46年参军时胸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部队介绍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转业军人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老干部离休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在干校学习(一排中间为三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40年代在沈阳南关读书,左边第一人为三姨,和她的母亲,哥嫂,姐姐,妹妹们。端庄,威严,稳重的姥姥后边,站着的是我母亲,三姨的二姐,也是姥姥的重要家庭幕僚。姥姥凡事征求听取,有主见敢言的二姑娘建议。两个穿连衣裙的小姑娘是三姨的四妹,五妹。穿西装及穿貂皮大衣的是我大舅大舅妈,三姨的大哥大嫂。(奉天四平街,现沈阳中街,声名显赫的冷老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40年代在沈阳读书时三姨(后排中间)和嫂子,姐姐,妹妹们合影。前排左一是我母亲,三姨的二姐。前排右一是三姨的大嫂,(也是末代皇妃的亲侄女)两个小姑娘是三姨两个妹妹,我四姨,五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70年代在沈阳全家福。中间三姐妹左一为三姨,中间是五姨,靠右手边是我母亲。前排中间是姥爷,姥爷两边是大舅,二舅。最后一排右上边第一个是我,正在沈阳31中学念中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19年我(穿白衬衫)在山东青州市和三姨(91周岁)及大哥二哥二嫂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三姨,三姨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三姨90大寿,和两个儿子儿媳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三姨90周岁生日,侄儿侄女,外甥外甥女从全国各地到山东青州市给老人家祝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三姨和她二姐(我妈)在山东青州市荣军医院家里留念(老宅是清朝刘罗锅故居)下边娟秀小字是三姨所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姨冷冰清是1929年正月19生人,至今92岁零6个月。1946年正月17日参军。在山东青州荣军医院,大家都叫她老革命。今年初,三姨在院内散步,不慎跌倒,正赶上荣军医院院长看到,忙把她扶起来,逗她老人家说,"您以为还是十七八岁小姑娘,以后拄上拐杖"。三姨也开玩笑,"听首长命令"。年近93周岁的三姨拄上了拐杖。今年建党100周年,75年党龄的三姨捧着证书,拄着拐杖,在医院门前留下珍贵的照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老人家头脑清晰,口齿伶俐,记忆超群,和晚辈通电话,一两个小时滔滔不绝,不觉累。老人家的长寿之道是,吃饭不挑剔。上午退休的儿子来做饭,吃一顿,晚上经常是开水一泡又一顿。三姨还有一个习惯,每天晚上喝一盅白酒,兑上白开水。这对睡眠很重要。睡觉前要看书看报,从不间断。每天在院内早晚散步两次。尽管孩子们很孝敬,三姨仍然独自居住。孙女每周帮三姨洗澡,打扫室内卫生,孙子晚上到奶奶家住,照顾她的起居。因为她是医院离休的医生,身体不舒服,她到医院自己开药方取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9年,我去山东泰安开会,曾去山东青州市探望近91周岁的三姨。和三姨的闲聊中,她平静地讲了很多传奇的,不为后人所知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迟浩田动员她参军</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46年初,17岁的三姨在山东招远县城关中学读书。八路军县大队到学校征兵。县大队迟浩田(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到学校做征兵动员,迟浩田亲自考试。当时山东是解放区,征兵考试在学校办公室。有5名女学生考试通过。我好奇的问三姨考试内容。三姨说,当时迟浩田用浓重胶东口音考我,"什么人衣穿四季,什么人四季穿衣。"这对我来说很简单。我答"穷人衣穿四季,富人四季穿衣"。迟浩田年龄不大,和我们年龄相仿。当时他笑呵呵,高兴的一拍掌,“合格,可以参军"。这一天是1946年正月17日,三姨差两天满17周岁,她记忆犹新。临出发时,有3名女学生因种种原因未报到。三姨和另外一个姓范的女同学被县大队护送到山东黄县,八路军渤海军区卫生处所在地。三姨穿上军装,成为一名女军人。当时无战事,集中学习一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主要是学习战地包扎,抢救伤员等卫生护士课程。一年后,三姨被分配到华东军区(以后又叫第三野战军)第二野战医院。当时三野的首长是陈毅,粟裕,谭震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亮剑》中女护士长</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姨记忆犹新,向我娓娓道来。 1947年3月,国共开始打仗,我开始了战火纷飞的人生经历。3月,我随部队参加了鲁南大会战。会战胜利,稍做休整。6月,我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史上最著名,最残酷的一场战役,"孟良崮战役”。哎哟,这场战役打得残酷,好吓人啊。当时打的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新编74师,师长是国民党军队名将张灵甫。当时战火纷飞,医院趆靠往前沿阵地,就能挽救更多的伤员。临时救护之地,经常有炮火及枪弹打入。当时的三姨也就是十七八岁,现在看正是念初高中的孩子。在枪林弹雨中,用她瘦弱的身躯抢救伤员,救护伤兵。临时救护地到处是死伤官兵,三姨这个学生兵是头一次经历了这么残酷的战事。说到此时,三姨不再叙述,嘴唇颤抖,眼含着泪水,扭头注视窗外,再不讲话。三姨一定是怀念她那些,正当芳华失去生命的年轻战友。我不忍再触碰一个91岁老人的痛苦心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47年8月15日,打下孟良崮,歼灭新编74师后,部队开往济南,将国民党94军围困,94军军长吴化文率部起义,避免了一场大的伤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48年10月,淮海战役开始,三姨又经历了两个月的生死经历,12月淮海战役胜利。战役结束,部队短暂休整,做总结评比。1949年4月,一次规模更大的战役开始了,就是渡江战役。部队打得顺利,一路打,解放了南京和大上海。当时迟浩田的县大队也参加了三野,打上海时,迟浩田已经是连指导员了(以后看回忆录得知)。这期间,三姨又参加了徐州战役,开封战役,豫中战役,经历了一次次生死之战。三姨说“我是九死一生的幸运者”。部队为了战事抢时间,经常急行军。有一次三姨累得实在走不动了,坐地上大哭,恰巧一首长骑马疾驰而过,忙勒马返回,让警卫员问什么情况。警卫员报告,小战士累得走不动了。首长翻身下马,和警卫员一起将三姨扶上马,首长牵着战马走了好久。三姨说,当时部队官兵融洽,这是我终生难忘的一件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参军第二年,三姨因表现勇敢,有文化,救护成绩卓越,被提升为护士长。我好奇问三姨《亮剑》中李云龙住野战医院情况。三姨说部队野战医院都差不多,《亮剑》中的医院很真实,但他们那个医院在山西,应该是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第二野战军,当时你姥爷就在第二野战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部队转而北上,被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三姨所在三野第二野战医院留在国内。三姨算是没有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部队医院留在国内救治前线回来的伤员。1949年,三姨成了部队医院的医生,又考入军队干校(后并入解放军某医学院),大学毕业后继续回部队医院工作。1958年,朝鲜战争结束,部队医院整体转业,为山东省荣军医院。三姨在荣军医院为伤残军人服务了一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刘伯承元帅一生战绩赫赫,解放后不再看战争片。他的子女不理解,他叹息一声说,一场战役牺牲多少年轻战士的生命,有多少父母没了儿子,妻子没了丈夫,孩子没有了爸爸。一个战士就是家里的天,战士牺牲了,家里的天就塌了,一将功成万骨枯啊。是啊,刘伯承元帅的话震聋发聩,和平环境对人民是多么的重要,老百姓尤其要珍视美好的和平环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三姨的身世</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姨是山东省招远县(现招远市)城关镇冷家庄村人。三姨的爷爷在江西景德镇做瓷器生意,后因家庭矛盾,又在景德镇成了家,从此再未踏上故乡一步,这山东人的倔犟由此可见。姥爷一家,得到一位长辈的呵护,就是三姨的三爷爷冷利南。冷利南是晚清一道台,先后在江苏,四川做官,晚年告老还乡。冷道台有三进套大宅,当时称冷家大院,是当地有名的地标。晚清招远县太爷新上任,必坐抬轿拜见官场前辈,一是尊重,二是讨教为官之道。冷道台有良田1200亩,在招远是远近闻名的大户人家。因此,三姨兄弟姐妹8人得到三爷爷的精心关照,8个孙男弟女都到村里的学校读书,读四书五经,毛笔字个个写的漂亮。冷道台是读书人,村里办的学校都由他出资,包括文具课本,先生劳酬,吃住等。冷道台不循旧规,本族女孩一律不裹脚,都去学校念书。因此冷家庄村当时有“四多”,“大脚女多,经商人多,读书人多,大地主多。”读书有知识,不固守田园,都出去经商,互相帮衬,赚钱后买地。当时的农村,靠德高望重的乡绅来治理。一个冷道台,用文化知识,带动全村人富裕。冷道台在天津卫,奉天(沈阳)等大城市,具有庞大的文化产业,商务印馆,书店印刷一体。冷道台的几个女儿(三姨的堂姑)都考入北京的大学学医,不做阔家太太,做救死扶伤的医生。受冷道台进步思想影响,他在天津南开大学读书的小儿子,奔向延安,参加抗战工作。解放后任山西省煤炭局长,书记。在山西省总工会主席任上离休。冷道台有一女儿(三姨堂姑),有经商奇才,她弃医从商,在北京,天津,沈阳等大城市有大量产业。在众多子侄中,她看中了忠厚,聪明,一表人才的堂侄(三姨的大哥)。她把堂侄(我大舅)带到沈阳精心培养,最终放心的把沈阳所有的产业交给堂侄管理。其中有沈阳一染料厂,商标是虎头牌。她则一心一意经营京津产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舅不负堂姑期望,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奉天四平街(现沈阳中街),生意做得风声水起,有一定名气。大舅生意兴隆,生意趆做越大,就把母亲(我姥姥),五个妹妹中的四个妺妹(大姨在山东已婚)接到沈阳。大舅深知文化知识的重要,把四个妹妹送到学校,继续读书,每天租一四轮马车接送,这在当时的沈阳也是惹人注目的。四姐妹和大哥兄妹情深,终生念念不忘大哥对妹妹们的关爱。四姐妹学有所成,二姐(我妈)年纪大了,大哥介绍也是招远老乡,一个闯关东致富的小老板(我爸)成亲,做了十几年的老板娘。得益于学校教育,我妈有数学天赋,不用算盘用心算,生意经营的风风火火。山东冷家大院房产归姥爷所有后,三姨又回招远读书兼打理庞大家业。参军后南征北战,在部队医院工作。四姨考上军工单位,分配到河南信阳市工作。五姨考上军工单位,分配到牡丹江市工作。四姐妹虽然天各一方,但对她们的大哥终生难以忘怀,兄妹情深。大舅舅妈,我爸妈晚年去世后,两家后代将四个老人的骨灰并排安葬。四姐妹的心愿,她们的大哥终于有妹妹陪伴了。对于我妈,三姨这样评价她二姐,学习聪明,办事果断有主见,霸气性格如堂姑。一事佐证,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公私合营,我妈不顾我爸苦苦哀求,果断响应政府号召,做了明智的选择。又鼓励我爸入党,当了多年名气很大的劳模,成为真正的无产者。虽然日子过得苦些,但多年运动未受冲击,7个子女升学就业,入党提干未受影响。过去的年代,家里的来龙去脉不甚了解。健康的三姨,是历史的证人,100多年的家族历史掀开一角。让我们窥视到,中国一个普通家族,历史发展的片断。</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i>意外巧合的小故事</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91年,我从工作了8年的省委统战部调到省委共产党员杂志工作。这年8月,为纪念八一建军节,杂志社封面准备刊登一位军队将领。我自告奋勇采访迟浩田总参谋长。为何底气十足?一年前我出差路过山东老家,我一堂哥侯成洪在招远县委统战部(对台办)工作。在他办公室里,他引见我结识了县委对台办主任。由于我们都从事对台工作,聊的较投机,兴致很高。聊到地方名人,我说解放军总参谋长迟浩田上将,总政治部副主任王瑞林上将都是招远人。堂哥笑着对我说,你看主任长的像谁?堂哥一提示,哟哬,这哥俩长的是真像。主任用浓浓的胶东口音说,我是老六迟浩章,三哥迟浩田。山东人豪放,讲情义。他笑呵呵地说,在单位他们不讲规矩,不叫我主任,都叫六哥。哈哈一阵爽快的笑。看起来,同事们相处的融洽和谐。聊的高兴,迟浩章说,四兄弟(我在家老四),以后回老家,打电话,去接你,不办事,先哈酒(喝酒)。回沈阳后,我们书信往来,迟浩章字非常漂亮,省委共产党员杂志我每月寄他。由于这层关系,我电话打给迟浩章,谈了采访迟浩田总参谋长的任务。他电话和我约好,我俩同时进京,他亲自带我去采访。我到京后,电话得知县委开重要会议,让我在京等他,同时他把迟浩田总参谋长秘书电话告诉我。由于时间紧,第二天,我到了三座门,和秘书见了面。秘书客气说,六哥已经来电话,我也向首长报告,首长让我转告,很抱歉,总参首长接受采访一律由总政安排。迟浩田总参谋长在粉碎四人帮后,曾兼任过人民日报总编辑,他对采访程序非常了解,他也在认真遵守采访程序。看我情绪低落,秘书安慰我说,先住下,六哥县委重要会议后,他一定来,让我安排好。首长也说,欢迎小老乡到家做客。由于任务没完成,心情复杂,婉拒后,当天飞回沈阳。当年三姨由迟浩田总参谋长动员参军,44年后我又进京采访迟浩田总参谋长(未能采访成功),直到2019年去山东探望三姨并聊天,才牵出这些巧合的故事来。我仔细查一下,迟浩田将军也是1929年7月生人,三姨是1929年1月生人。两人差半年,难怪当年三姨说,迟浩田在县大队征兵时,年龄不大,和这些被征兵的学生兵年纪相仿。历史就是这么巧合。今年建党100周年,两位老人家都是92周岁,祝福两位革命老人,健康快乐,长命百岁,祖国人民永远忘不了你们的丰功伟绩。</b></p> <p class="ql-block"><u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1991年迟浩章第一次给我写信,31年了,以后多次通信,目前只找到这一封信。</u></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冷利南道台简介(招远文茂书社搜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