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 </p><p class="ql-block">树要在这山里生存,便不得不扎根于土壤中。 土要在这山里生存,便离不开树的遮蔽和团结。 土壤为树根提供滋养,支撑起树木的枝干。没有土,十年树木的清凉便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石,树林的广阔便也无从谈起。 树木使土壤固实肥沃,是土壤避雨防沙的伙伴。离开树,土没有了树根的抓附,在风雨前无比脆弱;没有树存下的雨水和叶肥,土的贫瘠也可预知。 土和树的共生,是自然的撮合。土要免于风沙的侵袭,要稳固于暴雨的冲洗,要在山上长出一片绿荫;树的种子随风飘荡到这里,落下、生根、发芽,要凭着它顽强的枝干抵御了风沙、要凭着它繁盛的根须固下了松碎的土壤、凭着它的一片荫蔽引来花鸟,要把山的这一片坡地化成了绿意盎然的树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 </p><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中国正深陷于内外忧患的合围中: 国外帝国主义势力深入中国,割裂中国的领土、掠夺中国的资源。中国既有有的经济、文化、政治受到严重冲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中国国民尊严扫地、受尽国外侵略者的压迫。国内,既有封建势力依然强大,社会观念落后、生产力极度低下。居于社会底层的人民无论是在清王朝还是在中华民国治下都受尽剥削,生活在“铁笼子”中,不见天日。 中国的人民希望得到解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 </p><p class="ql-block">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公有制社会,主张消灭阶级、消灭剥削,解放全人类。为达此目的,共产主义者不惜使用暴力,消灭一切剥削阶级、推翻一切统治阶级。 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920年8月,上海早期共产党组织成立。这个组织是中国共产主义者的联络中心,在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过程中发挥了发起组的重要作用。 1921年7月23日,在中国共产主义者的积极推动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的民主革命注入了新的亮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 </p><p class="ql-block">那时树还只是树苗。</p><p class="ql-block">面对山坡上这样的土地、这样的风雨,它忍耐着。树用它纤细的枝干抵挡风沙的侵袭、用它并不繁盛的根系紧抓脚下的土地,在和风沙的对抗中积攒力量。渐渐地树凭着它根须抓住的土壤在这山坡立下了足,用土壤的养分生长着自己。大风沙几次险些将它搅断,但树苗的韧性超乎寻常。它艰难地生长着,散开它的根须、延展它的枝干,尽力抓取根须所及的土壤、尽力吸收着太阳的光和热、尽力为赖以生存的土壤截下雨水、尽力保护着土壤不受风雨的侵蚀。树挣扎着、生长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 </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之初便面临着众多难题。党的力量过于弱小、党的行动缺少指南、党的生存遭受挑战。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中国共产党积极联合国民党,尝试与之合作,共同解放和建设中国。然而,国民党在双方达成合作不久便叛变,严重危害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进程。为求生存、求胜利,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反抗,并进军中国更为广阔的乡村地带。通过建立一系列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获得了与国民党勉强抗衡的实力,土地革命战争开始。 1934年,中国共产党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长征。长征行军横跨半个中国,其历程之漫长和凶险世界罕有。但共产党人凭借着自己的坚韧意志和巧妙智谋,挺过了敌人的围剿和行军的磨难,最终在两年后胜利抵达陕西一带。这次举世空前的行军将中国共产党的火种保留下来,也将中国共产党的名字种在了广大中国民众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 </p><p class="ql-block">中国的民众受够了压迫。 乡绅豪吏、苛捐重税、天灾人祸、恶俗旧制,中国的民众头上悬着利剑、手脚戴着枷锁。他们被锁在自己的田地或作坊里,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接受来自“理所应当”的盘剥。坐在更高一层的人将他们敲骨吸髓,以彼之骨血满足己之私欲,在朱门大肆歌舞,却不曾也不愿见一眼路边的饿殍。更莫提仍然流行着的旧思想、旧习俗。它们打着“正统”的旗号给无辜者平添痛苦,无形中残害着百姓的生命。 终于,中国共产党的出现让一切出现转机。 自由、平等的曙光照在中国的乡村土地上。盘剥被驱逐、陋习被革除,这个名为“共产党”、号为“苏维埃”的临时政权,暂时将“共产主义”的蓝图展现在群众面前。无论是生存所需、还是自由所愿,这个政权的确满足了乡村的劳苦大众一直以来的期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 </p><p class="ql-block">风暴,是这棵已经初熟的树一直所习惯的。但这一次的风雨,比以往都猛烈。</p><p class="ql-block">大风吹落了树的许多叶片、折断了树的许多枝桠;暴雨无视树的枝叶,洗刷着本就没有多少植被的土地。风呼嚎着卷起灌木、雨则汇成水流冲去大片的黄土。松散的土地有着顷刻间崩滑的危险。 但树也不再是曾经的幼苗。有了土地的滋养,它成长迅速。在这场风暴中,树如同海燕一般,迎着风雨,岿然不动。它的根须早已深入这片土地,纵使雨水蚀去土地的表皮,其本不伤;它的主干早已足够粗壮坚实,纵使飓风折断树的枝桠,其干尤存。 树勇敢地矗立于风暴中,用它的身躯保卫着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 </p><p class="ql-block">在抗日战争和紧随其后的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紧密配合,给敌人以迎头痛击。中国共产党军活用游击战术、充分发挥群众,以人民战争之势对抗入侵的日本帝国军以及反革命的国民党军。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得胜、三大战役胜利、渡江战役胜利,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广大群众击退了入侵者、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扑、昭雪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成就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起点。这一系列战斗中,广大群众的参与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制胜秘诀之一。充分发动群众,集民族之力应对难题,这是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独特优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 </p><p class="ql-block">侵略者害我同胞、国民党夺我生计! </p><p class="ql-block">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战争给中国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一系列的屠杀和非人道摧残亦使得中国民众对日产生了极深的仇恨。 同时,国民党消极抗战,面对敌人不战反退,甚至掘溃黄河堤坝,使受灾地区居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其在战后又蓄意破坏辖区经济,滥发纸币制造通货膨胀,大肆榨取群众财产。这与中国共产党治下的管理负责、生产繁荣、生活安定、作战得胜的大环境与之产生了强烈对比。两相比对,民意显然倒向了中国共产党一边。这无疑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最大优势:选择中国共产党,人民便选择了他们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 </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秋天。 树的养蓄最终得到了回报。在山的这一边,树的根须稳稳地抓住了土地的每个角落,树的枝叶葱翠地点缀着浅金色的大地。风沙退却,成熟的草籽洒落在土地上,秋天的雨水不再凌厉,偶尔的雨也成为了滋润土地的精华。灌木结出果实,吸引着南飞候鸟的偶尔落足。它们带走种子,也带来新的生机。这是荒芜之后山这一边的第一个秋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一 </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以中国共产党为执政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投身建设,积累、总结了丰厚的实践和理论经验,在建国后很快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并建立了基础的工业体系。同时,面对国际上威胁中国主权的恶意侵犯,中国没有退却。凭借着党和人民的坚定信念和忘我斗争,中国在建国之初便击破了美国“联合国军”的入侵,保卫了朝鲜和中国自身的领土主权。外交上,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必要时的坚决反击形成刚柔并济的互补之势,有效改善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领土上,中国收复西藏,稳固了其在大陆地区的领土主权,并开始就完全解放中国台湾等地而努力。 奋斗之果初成,但前路仍然漫长曲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二 </p><p class="ql-block">追随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很快得到了回报。 新中国为人民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社会主义建设使广大民众享受到了公有制的第一点甜蜜、社会主义经济促进了国内经济发展、工业建设使现代化的曙光第一次照到广大民众身上。 全民共建新中国的热情促动着国内民众,也催生了为保卫和建设这个国家而献身的英雄。邱少云、黄继光、王进喜,这些英雄必将为国人所铭记。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证明人民的感恩,诠释“土与树”的共生共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三 </p><p class="ql-block">凛冬。</p><p class="ql-block">万物萧瑟的洁白是积蓄力量的最佳时期。种子在睡眠中积蓄力量,树木在积雪下等待春天的到来。外在的寒冷无法消减它们的生命,更无法动摇它们奋发的精神。 当寒冷褪去时,这些种子、这棵树,将以全新的翠绿惊艳在这座山的坡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四 </p><p class="ql-block">建设中的探索必然伴随着挫折。</p><p class="ql-block">人民公社运动、文化大革命,对当前环境的误判导致了国家一系列的迟滞,文化和经济在这一期间受到伤损。但,中华民族一直擅长于走出困境。改易生产模式、破除错误思想,中国共产党几经坎坷,最终化解了这些危机。 人民公社化运动到改革开放期间,中国依然有相当的建树。两弹一星工程启动并取得成功、外交取得相当突破、国内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最重要的是,党在这期间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重要性。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从此,中国开始走向全球化浪潮,也开启了通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旅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五 </p><p class="ql-block">人民渴望美好生活。为了这样的美好生活,他们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公社化、反右反修,人民的响应,正体现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这样的信任是人民的力量,却也带来了盲目的不足。 好在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人民的信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迅速化解了粮食的危机、高层的整风驱除了“四人帮”的干扰。此后改革开放的进行,更是进一步破解了人民的思想枷锁,给人民带来了“美好生活”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尾声 </p><p class="ql-block">人民信任党,党回馈人民。这便是土地和树木的共生。当下一个春天到来,山的这一边便奔涌出生机、显现出繁华。改革开放带来财富、带来机遇,带来变革。中国共产党在这建设和革新的四十年里始终不忘初心,以人民为土壤培植共同理想的绿地;人民则始终坚守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以党为依托之树追随个人和集体的愿望。党与人民的相互依附如同土与树的共生,彼此相依,彼此支持,共同走向更远的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