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2021.07.01</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人生是一次旅行,无论你看的风景如何,总要知道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我的人生始于东北的吉林省白山市,来自一个普通而温暖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是医护工作者,我有一个小两岁的妹妹。这个四口之家缔造于此,我和妹妹的青少年也成长于此。白山是我血浓于水的第一故乡,她像给了我生命的父母一样,永远铭记我的内心深处</span><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8px;"> 很惭愧,自从1991年举家迁移到沈阳,我只返乡了三次。一次是1992年父亲去世;一次是五年前带儿子认识家乡;还有这次是因为母亲去世。尽管每次返乡的心情都比较复杂,但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始终不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这次返乡,我有个强烈的愿望,就是沿着我出生、成长的轨迹,去重温曾经生活和学习的场景,追忆那份浓浓的乡情,将我的情感和故乡记录珍藏,并分享给我的亲友和同乡。</span></p> 第一站 通矿总医院 <p class="ql-block"> 父亲是医生,母亲是护士,于是故乡的家总是围绕着医院变迁:先是在通矿集团总医院(原通化矿务局总医院),后是迁到20公里外的砟子镇卫生院(原砟子煤矿医院)。我们的四口之家在这两地分别生活了十五年。</p> <p class="ql-block">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白山市,也就是原来的浑江市。城市的变化比不上发达地区,但变化还是很大。入住长白山大酒店的清晨,让我感受到了城市的宁静和清爽。</p> <p class="ql-block"> 下午,我们来到了通矿总医院。父母1959年毕业分配到这里,1961年结婚,一直工作生活在此直到1977年。医院的主体大楼没变,据说只是进行了表面翻新。</p><p class="ql-block"> 驻足楼前,脑海中不断浮现儿童时期随父母上班、跳忠字舞、看批斗会的情形。正所谓历史虽久远,情形似眼前。</p> <p class="ql-block"> 我和妹妹都在此医院出生,我生于1963年2月;妹妹出生于1965年1月。我和妹妹一生中印象最深的是这个医院,它不但给了我们生命,还给了我们童年的慰籍。</p> <p class="ql-block"> 来到距离医院一公里的原医院职工住宅区,我的家就位于那里。可以想象,要找到四十多年前的痕迹,已经很难了。广场上的老奶奶提供了一些信息,经过猜测分析,断定这个楼的位置便是我们家的原址。</p><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前,这里职工住宅是很多排平房,有自家的院子,邻里来往密切,节日互送饺子,水果等好吃的,那时候的邻里之间很有温情。当然,邻里孩子们更是密不可分的小伙伴:一起上学;一起作业;一起玩耍,真是快乐无极限。</p><p class="ql-block"> 总之,这里承载着我和妹妹童年的一切,当然快乐是主基调,房前房后就是我们的“游乐场”。</p> <p class="ql-block"> 我妹妹还打听到,和我父母同时代的周涛院长还生活在这里,已经是九十以上高龄。</p> <p class="ql-block"> 最后,来到了原来的“通化矿务局机关第二小学”,现在改名为“城南小学”。作为校友回访小学,自然是心潮澎湃的事情。我是1971—1977(小学五年和带冒初中一年)年在此度过,应该是我一生中学生最辉煌的阶段,那时候我是校大队长,班长,篮球队长,田径队员。记得小学就经常和老师去通化地区交流学习经验,不是年龄小那个时期就入团了。体育老师看我体育好,把我送到了市体校,住校三天却因为想家当了逃兵,想来很可惜。</p><p class="ql-block"> 小学时期冬天教室要烧煤炉子取暖,作为班长的我经常带着早饭摸黑早到,不但把炉子烧得旺旺的,还要把室内的烟放得干干净净。当大批同学迎着温暖走进教室时,我的内心无比幸福。</p> <p class="ql-block"> 因为疫情原因,门卫杨老师一开始不让进校园,后来听说校友回访,就热情接待了我们,并和我们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杨老师居然还认识我当时的小学班主任赵友莲老师,让我很激动。</p> 第二站 砟子镇 <p class="ql-block"> 因父母工作调离到砟子煤矿医院,我们的家于1977年也搬迁到了砟子镇。两地距离<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半个小时车程,但砟子镇相当于白山市的下属镇,工作、生活和学习条件相对较差,属于真正的“两山夹一沟”,当然穿沟而过的浑江还是给小镇增添了一些生机。下面是这次我拍的一段航拍视频。</span></p> <p class="ql-block"> 航拍图片中,红色箭头的位置是我的家:离学校最近一排房子的东侧第一家。航拍只能看小镇的大致样貌,但当你穿行在小镇,会被这里的破落所震惊。</p> <p class="ql-block"> 这是原来的砟子火车站,如今已经废弃。随着砟子煤矿多年前的破产,这里的人口从鼎盛时期的五万多人,锐减到今天的三千多人。留下的自然都是老人,流动人口没了,自然火车站也就没有了用途。</p> <p class="ql-block"> 江边附近的四个蓝色亭子,是当年最热闹的公园场所,我们经常去纳凉,拍照。附近的俱乐部、图书馆都已经人去楼拆;我经常打球的灯光篮球场也没了踪影。</p> <p class="ql-block"> 镇子里的房屋基本都是破落不堪,很少有人居住的迹象。。。</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年的主街道,繁荣时期左右是店铺,道路两边是市场。</p> <p class="ql-block"> 这里看上去有人居住。。。</p> <p class="ql-block"> 鸡妈妈警觉地看着我们,很少见到人的样子。而我脑海中浮现的,却是当年自己孵小鸡,养小鸡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 街面的商铺,我经常光顾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江边亭子公园。</p> <p class="ql-block"> 当年经常钓鱼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父母工作过的医院,现在也面临关闭。</p> <p class="ql-block"> 全家1977年搬倒砟子镇,我便转到当时的砟子煤矿第一中学继续读初一,直到初三转到省城长春的1979年,我大概只在此读了不到两年。记得当时中学位于医院的西北侧的山坡上,如今学校早已消失变成了公路。当时学校的学生很多,一个年级好像十多个班,总之印象中规模很大。 </p><p class="ql-block"> 初中期间不免贪玩儿,和逐渐熟悉的同学一起打篮球、钓鱼和胡闹,但主基调仍然是认真学习,那时也有不少很好的老师,不少优秀的同学,但现在记忆已变得模糊。</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有一次年级模拟考省城(也许其它地方)的数学题,我考了好像年级第一,居然才得了45分,这件事对我刺激挺大,于是我成了最早到发达地区读书的孩子之一。当我离开家乡的时候也是恋恋不舍,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还为我开了隆重的欢送会,以表达对我的殷殷希望。转学到省城长春读书后,我还很长时间与学校保持了书信联系,汇报交流我在异地的求学情况。</p><p class="ql-block"> 这以后直到1991年的举家搬迁,10多年时间里我完成了在长春读高中;在沈阳读大学;在沈阳成家立业三步走计划。而这期间我实际上成了家乡的客人,每次节假日回家打交道最多的,就是那个废弃的火车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最后,来到了曾经自己生活的家,这里是三排房子,公共放垃圾的地方没变,只是多了一个绿色垃圾箱。</p> <p class="ql-block"> 两排房子之间的过道,高高的荒草告诉我,这里几乎没人居住了。我家就是最里面的第一家。。。</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曾经的家,如今已无人居住,门上了锁,只能听见里面有狗叫。。。</p> <p class="ql-block"> 回忆当年生活在此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我想起来在初三的时候(1979年),为啥毅然决然远赴长春读书的原因了。当时的父母经常教导我,要好好学习改变命运,年青人在这里没有未来。而当时我想,我要努力,我要带父母一起去大城市。上天眷顾,我赶上了“读大学改变人生”的好时代,于是我的,不,准确地说是我们家的愿望最终实现了。</p><p class="ql-block"> 于是,在我16岁那年,在家里还需要我这样的大小伙子承担担水、劈柴做家务的时候,父母还是把我送到长春舅舅家求学,而家务大部分由母亲和妹妹承担了。</p><p class="ql-block"> 我有今天的一切,真心要感谢我父母当初的高瞻远瞩,也感谢妹妹的分担辛苦。我这辈子,没理由不善待我的父母和妹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很幸运,我们家这排房子的西侧第一家,老邻居魏大娘还住在这里!妹妹拥抱魏大娘那一刻,所有在场的人都忍不住泪目。。。</p> <p class="ql-block"> 魏大娘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述这里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魏大娘在这里生活了62年,曾经当井下旷工12年,如今仍然坚守,不愿意麻烦孩子,不免令我起敬。</p> <p class="ql-block"> 恋恋不舍地告别了魏大娘,也告别了自己曾经的家,那一刻,再次泪目。。。</p> <p class="ql-block"> 放上一些老照片,缅怀难忘的故乡情,纪念辛勤培养我的父母。。。</p> <p class="ql-block"> 20多岁的爸妈,貌美如花、风华正茂。</p> <p class="ql-block"> 我和妹妹学龄前。</p> <p class="ql-block"> 我和妹妹的小学时代。</p> <p class="ql-block"> 父母的生活,简朴而快乐。</p> <p class="ql-block"> 最珍贵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 行程结束,百感交集。既有情感上的依依不舍,也有家乡落破的唏嘘不已。但无论如何,我都要深深感谢我的家乡和父母,是他们用心血哺育和培养了我。</p><p class="ql-block"> 而家乡的落破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城市的发展如人生,不进则退。砟子镇,这个繁荣时期的“砟子国”,无非是没有享受到祖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红利而已,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暂时的落后并不能代表永远。</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请原谅我不能完全记忆起您们的名字,我在这里还是要向教过我的所有老师致敬!</span></p><p class="ql-block"> 衷心祝福我的故乡越来越好,衷心祝福我的同乡生活快乐,衷心祝福我的老师和同学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值此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也衷心感谢党对我的多年培养,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今天,衷心祝愿我们的党越来越强大,带领全国人民不断走向新的更大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