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红色古堡,忆峥嵘岁月

无处不语文

<p class="ql-block"> 一堡一智慧,一垒一历史;闭目倚墙,聆听古堡诉说自己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  在盗匪作乱的那些年月,为了应对匪贼的频繁袭扰,有百姓选择了一族之人居一楼之内,于是便有了开平碉楼;也有许多村庄仿卫城模式,聚族而建土堡御卫,于是又有了福建土楼;更有大族竭资出力,建造高墙堡垒以防恶匪,因此就有了塘口古堡。</p> <p class="ql-block">  塘口古堡坐落于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塘口镇,沿塘口河顺流而下,依次是桐油姚姓的竹松书室、邓姓的镇安堡、上垌黄姓的定安堡、塘口圩陈姓的周安堡、横山刘姓的泰安堡以及塘口河支流高河北岸刘姓的永安堡。现保存较为完整的只有泰安堡。</p> <p class="ql-block">  泰安堡长宽均为九十米,堡墙是用细沙、红泥、石灰粉、纸筋和红糖浆做原料的,这些原料的结合,使得堡墙既坚固又富有韧性。据说,筑墙的工人按墙的厚度用木板围住,再把原料倒入板槽内,然后众人手持木棍舂压,压至墙体坚固为止,接着将板槽加高,逐层往上建筑……堡墙距地面两米以下有很多枪眼,枪眼每三个一组,中间一个正射,两边向中间斜射,构成交叉火力。堡墙顶部有石条向堡内飘出,把1.2米宽的墙体扩大到2.4米,刘再炯老人说这是一条隐蔽的马路,用于跑马巡视堡外的风吹草动……在那个没有钢筋水泥的年代,聪慧的阳西塘口人就是用这种看起来近乎原始的建筑方式,建成这庞大的古堡群,保住了族人的性命,也成就了建筑史上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  环视古堡墙身,弹痕斑驳,草木窜生。触摸着这被风霜侵蚀的古老堡墙,耳畔仿佛响起了连绵的枪声,老弱妇孺紧紧地蜷缩在隐蔽的角落,男人们则在堡墙上彻夜负隅顽抗……虽然凭着乡勇乡民们的同心坚守,村民们一次又一次地击退贼人,于高墙城堡之内安然无恙。但是,常年的躲与抗并不是办法,从堡名的命名,我们不难看出:百姓渴望的不仅是一堡之安,他们更期盼的是一国之安——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  盗匪绝迹之后,古堡也随之失去它原有的作用,泰安堡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成为横山学校。说是学校,其实就是刘氏宗祠:一座三进深的古典建筑,门口上方还刻有“为国育才”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1940年8月,中共阳江县委通过统战关系安排廖绍琏到横山小学任校长,以横山小学为据点开展活动。党组织一面在当地开展统战工作,一面深入宣传发动群众。利用教农民识字的机会,宣传抗日道理,激发民族感情。革命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下,横山人民与敌人英勇斗争,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革命故事……</p> <p class="ql-block">  2002年阳西县人民政府公布泰安堡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横山村被省委组织部列为首批省定“红色村”,政府也投资把古堡里的办公用房改建为斗争史料展览馆。当年,共产党员们不忘初心在横山开启民智、组织武装、改天立地的事迹,如今都图文结合地呈现在展览馆里。</p>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幸福的生活也如约而至!如今的塘口村民再也无需担忧匪贼的侵扰,刘再炯老人给我们讲解时,他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喜悦。他说,共产党当年闹革命,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如今,先辈们的殷殷心愿,正在横山逐步成为现实而我们看到的也确实如此——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使塘口村民的生活有了可喜的变化,古堡群被建成红色教育基地所带动的旅游效应定将为塘口人民带来更加可观的收入。</p> <p class="ql-block">  走出满是红色资源的古堡,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垠、绿意盎然的毛豆种植基地,这分明的红与绿,不正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不懈奋斗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欣欣向荣吗?</p> <p class="ql-block">  春风徐来,毛豆的海碧波荡漾,古老的泰安堡岿然立于碧海之前,静静地述说着堡内关于人民追求幸福的故事,它让清风把这些故事捎到更广更远的地方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关润浓写于2021年5月1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