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态科普常识鸟类篇、(143)白颈长尾雉

陈夏富

<p class="ql-block"><b>白颈长尾雉(学名:Syrmaticus ellioti)大型鸡类,体长81cm,体型大小和雉鸡相似。雄鸟额、头顶和枕橄榄灰褐色,后颈灰色,颈侧白而沾灰。脸裸露,鲜红色,耳羽淡灰褐色,眼上有一短的白色眉纹、颏、喉及前颈黑色,上背和胸辉栗色,具金黄色羽端和黑色中央次端斑;肩羽基部栗色,逐渐变为黑色,并具宽阔的白色端斑,在两肩各形成一条宽阔的白带。下背、腰及较短的尾上覆羽黑色而具蓝色金属光泽,并具细窄白色横斑和羽缘;较长的尾上覆羽和尾羽橄榄灰色,具宽阔的栗色横斑;翅上覆羽辉暗赤褐色,覆羽中部横贯以钢蓝色斑块,大覆羽具黑色横斑和白色羽端。初级飞羽暗褐色,外翈端部棕色而杂有褐斑;次级飞羽浅栗色而具灰色端缘。腹棕白色,胁栗色,尾下覆羽绒黑色。</b></p> <p class="ql-block"><b>雌鸟额、头顶和枕栗褐色,头侧、颈侧及颏沙褐色,后颈灰褐,喉和前颈黑色,背黑而具浅栗色横斑和沙褐色至灰褐色羽端,翕具白色矢状羽干斑,往背此斑逐渐缩小和消失。下背至尾上覆羽沙褐色或棕褐色,而杂以黑色和棕色斑;翅上覆羽基部大都红棕至棕褐色,密杂以黑斑,端部沙褐色而具白缘,内翈端部具一黑色斑块。初级飞羽暗褐色,外侧儿枚外翈杂有淡棕黄色三角形斑,次级飞羽亦暗褐,具不规则的栗色横斑和浅褐色羽端。中央尾羽灰白色而密杂以栗褐色斑点和横斑,外侧尾羽和尾下覆羽栗色,具黑色次端斑和宽阔的白色羽端。胸和两胁浅棕褐色,具白色羽端和微杂黑斑,其余下体大都白色。虹膜褐色至浅栗色,脸裸出部辉红色,嘴黄褐色,脚蓝灰色,雄鸟具距。</b></p> <p class="ql-block"><b>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区的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竹林和林缘灌丛地带,其中尤以阔叶林和混交林最为主要,冬季有时可下到海拔500米左右的疏林灌丛地带活动。 留鸟。喜集群,常呈3-8只的小群活动。多出入于森林茂密、地形复杂的崎岖山地和山谷间。性胆怯而机警,活动时很少鸣叫,因此难于见到。在发现异常情况时,亦是先急跑几步再停下观察动静,如无危险,则悄悄走开或飞走;如发现敌害临近,则马上起飞,同时发出尖锐的叫声。活动以早晚为主,常常边游荡边取食,中午休息,晚上栖息于树上。杂食性。主要以植物叶、茎、芽、花、果实、种子和农作物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b></p> <p class="ql-block"><b>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的江西、安徽南部、浙江西部、福建北部、湖南、贵州东部及广东北部的山林,沿海地区在海拔200~500米,内陆为海拔1000~1500米。白颈长尾雉是中国特产鸟类,已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国家一级保护鸟类。</b></p><p class="ql-block"><b>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b></p><p class="ql-block"><b>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年</b></p><p class="ql-block"><b>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年</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