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山西好风光(二)

晴空

<p class="ql-block">第三天行程:乔家大院,平遥古城</p><p class="ql-block"> 第一站:乔家大院。</p><p class="ql-block"> 《大红灯笼高高挂》带火了山西大院,《走西口》让我们了解了晋商艰难的创业历程,《乔家大院》让我们认识了晋商的杰出代表乔致庸。名导名演加上电视剧这种通俗的艺术形式让山西重回人们的视线,让平遥,乔家大院成为网红景点,也成为我向往的地方。去山西之前,特意重读重看《文化苦旅》《走遍中国》《乔家大院》《走西口》,进一步了解了晋商,熟悉了乔致庸,他的形象在我心目中渐渐由模糊到鲜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山西,地理位置独特,是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物资交换的腹地,加之晋中南地少人稀,人们度日艰难,多选择走西口去讨生活,一曲《走西口》唱出了多少山西男子的无奈和在家苦熬女子的凄惶。因为诚实守信的性格和团结勤俭的作风以及严谨科学的管理,晋商的事业平步青云,发财后的他们回乡后就建起了座座大宅,王家大陆,乔家大院,曹家大院,渠家大院……看不尽豪华气派的高墙大院,是晋商实力的最真实写照,是晋商文化最深刻的包蕴,也是民俗文化最直观的体现。著名建筑专家郑孝燮说“北京有故宫,西安有兵马俑,祁县有民宅千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的民居,集宋、元、明、清之法式,汇江南河北之大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乔家大院,“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乔家大院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是以明清 晋商翘楚、文明海内外的商业资本家乔致庸等乔氏家族的宅院而得名,至今完整的保留了乔家鼎盛时期商业和民俗的风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乔家大院以建筑格局的精巧,民俗文化的传承,晋商精神的魅力,凸现出大院特色,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开馆 20多年来,吸引众多剧组,《大红灯笼高高挂》、《昌晋源票号》、《赵四小姐与张学良》、《乔家大院》、《亮剑》、《诚忠堂》等40多部影视剧 曾在此拍摄。</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院高大气派的门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乔家大院游览示意图显示了乔家大院的整体格局。“四堂一园”,总占地面积为25600余平方米,即在中堂、德兴堂、宁守堂、保元堂及花园,由6幢大院19个小院共313间房屋组成。从高处俯瞰,整体为双喜字型布局,城堡式建筑。四周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水靡砖墙内,院与院相衔,屋与屋相接,鳞次栉比的悬山顶、歇山顶、硬山顶、卷棚顶及平面顶上,都有通道与堞墙相连。院中有院,院内有园。四合院、穿心院、偏心院、角道院、套院,<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不仅富有整体美,而且在局部建筑上又各具特色。乔家大院有悠久的历史风貌、典雅的建筑风格、精湛的雕刻艺术、纯朴的民俗民风,讲究的是方正、工整的建筑风格。</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院前的大道</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院前的大道两旁用雕塑的形式形象地介绍了乔致庸及其先辈艰苦创业的故事。乔家先驱乔贵发<span style="font-size: 18px;">自幼父母双亡,背井离乡</span>,谋生口外,竟走出一纵横大半个中国的巨商,以至有了流传至今的“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谚语。到乔家第三代乔致庸,风风光光地回到故乡,驰骋万里,竟回归成这一座魂牵梦萦的宅院!</p> <p class="ql-block">这是中堂大门外的"福"字照壁,两侧雕刻着"经济会通守纪律,言词安定去雕镌"的楹联,意思是在经营事业或与人进行商业来往时,行为要遵守社会道德法纪,诚信规范;与人交谈时要使人心安,说话去除雕琢修饰,真诚实在。</p> <p class="ql-block">大家注意到这幅精美照壁上头那块蓝色匾额吗?上面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福种琅环”四个大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西逃至山西太原后,得到乔家捐赠给朝廷的10万两白银。</span></p><p class="ql-block"> 就凭这10万两银子,乔家换来了慈禧御赐的匾额“福种琅环”,还为商号换来了两笔大生意,票号生意更加兴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个完全城堡式的建筑里,院墙如同城墙,从前,更夫夜里便行走在院墙上,每每响起梆子的声音,那洪亮,方圆十里都听得到。走进这座</span>建筑,200多年的历史沧桑、岁月风云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中堂",是乔致庸的居所,是乔家大院中最精华的部分。站在致中堂前,环视四周屋宇,那雕梁那画栋诉说着曾经的富贵,那里面<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豪华的家具摆设,不禁让人遥想起大院繁华时的种种,当年乔致庸就是在这里凝思运筹,书写着他的商业蓝图,他开丝路、通茶路、建票号,完成汇通天下的商业传奇,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积累起富可敌国的财富。当时大清国年财政收入为7000万两白银,而乔家的财富估值为3000万两,流动资金为1000万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小成以勤,中成以智,大成以德。乔致庸之所以能成功,首先当然是因为他不墨守成规,一直用成长性思维做事。他不满足于安逸,不断挑战自己,不断突破新的高度,开拓了更广阔的事业前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虽然居庙堂之远,但始终心系国家,胸怀天下,朴素勤俭,信义忠厚,宽以待人。他助左宗棠收复新疆筹集军钱粮军饷,收复伊犁;他为李鸿章北洋水师慷慨认捐,铁肩担责;他在大荒之年毁家纾难,赈济灾民;他独具慧眼不拘一格,识才用人;他为万民苍生九死一生,广开商路;他亲拟店规,亲定家规,严规守矩。他是一个商人,在传统的"士农工商"排位中忝居末位的商人,但他以义取利,以信求利,以利馈民,以利报国,通天下货,谋天下财,利天下人,终成一代儒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苦心经营积累的财富,到底是用在花天酒地的个人享受,还是花在资助国家回馈社会上,乔致庸在一百年前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不读乔致庸,就不知何为晚清商人,更不会知道,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时代,一介书生用资本撬动的仁义本色,他是时代的良心,是商人的温度,是匹夫的担当。风云</span>激荡,岁月变迁,无数风流人物被雨打风吹去,可乔致庸和他的汇通天下历经百年沧桑仍然在历史的天空熠熠生辉,不曾磨灭。</p><p class="ql-block"> 到这里我想到了王家大院,王家大院建筑面积约十倍于乔家大院,<span style="font-size: 18px;">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被戏说“王家归来不看院”,是</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清代民居建筑集大成者,代表着</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可为什么在名气上要逊于乔家大院呢?这固然与电视剧的传播有关系,更重要的在于乔家大院不仅是物质的传递,更是精神的传承,</span>乔家严谨的家风,做人的厚道,经营的睿智,就是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良田千顷不如诗礼传家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精美的木雕,砖雕。院内砖雕,俯仰可观,脊雕、壁雕、屏雕、栏雕……以人物典故、花卉鸟兽、琴棋书画为题材,各具风采。再如木雕,每院正门都雕有不同人与物,巧夺天工,充满民俗文化底韵,是书法、绘画与雕刻艺术融为一体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这座闻名遐迩的宅院,匾额楹联构成了一道底蕴深厚的"风景线"。它们集文学、书法、雕刻、装饰艺术于一身,意义深厚,内涵丰富,不仅装点了乔家豪门望族的门面,而且蕴涵着宅院主人修身治家和经商处世的道德志向及生活情趣。其人文魅力至今闪耀,让前来观赏大院的人们在出入俯仰间得到熏陶与启迪,现撷取一二供大家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图一:中堂大门: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这是晚清重臣李鸿章撰写赠予乔家的一副对联,意思是子孙贤能,家族将繁盛壮大;兄弟和睦,家庭能富贵利达。该联蕴涵着中国传统的和谐、包容、大度等“和为贵”治家理念。</p><p class="ql-block">图二:"经济会通守纪律,言词安定去雕镌"该楹联雕刻于在中堂大门外照壁两侧,意思是在经营事业或与人进行商业来往时,行为要遵守社会道德法纪,诚信规范;与人交谈时要使人心安,说话去除雕琢修饰,真诚实在。</p><p class="ql-block">图三:"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该楹联雕刻于乔家在中堂大门对面的“百寿图”照壁两侧,是晚清军政大臣左宗棠为乔家题写的,意思是减少个人私欲,以恢复人之本性,顺应自然天理;积蓄修养道德,才能符合礼乐法度、社会规范。</p><p class="ql-block">图四:"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品高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该楹联挂于在中堂西南院正院门楼。意思是读书即使没有成名,也会有高雅的谈吐和品德;行善积德不求回报,自然能心安理得睡梦也香。</p><p class="ql-block">图五:"行事莫将天理错,立身宜与古人争",这副楹联由清代书法家何绍基书写,挂于明楼院三进院屏门上,意思是做事不要违背自然规律与社会法则,立身处世应当与古人争贤。</p><p class="ql-block">图六:"惜食惜衣,非为惜财,当惜福;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p><p class="ql-block">图七:私塾院:横联"会芳"。"会芳"匾悬于乔家私塾院正堂门楼上,它采用一整块木料以圆雕手法制作为荷叶状,形象逼真,匠心独具,书法精湛,是大院木雕匾额之精品。它与古典门楼建筑相互辉映,表达了乔氏主人见贤思齐,会<span style="font-size: 18px;">聚贤德人才之意。</span></p><p class="ql-block">图八:德兴堂北院:忠厚培心和平养性,诗书启后勤俭传家。该楹联挂于乔家德兴堂北院,意思是忠诚厚道修养内心,心平气和调养性情;以诗书教导后辈,把勤俭作为传家美德。要在社会上立足,成就事业,必须重修养,行正路,做善事。要以诗书礼仪和言传身教让后辈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自然会形成端正、和善、诚信、勤俭、儒雅的家风,并且能世代相承。</p><p class="ql-block">图九:乔家祠堂:"百年燕翼惟修德,万里鹏程在读书",该楹联挂于乔家祠堂门楼。该联意思是先辈恩泽荫庇后代,为后辈筹划美好未来,惟有勤修德行;子孙继承发扬祖业,能光耀祖先,有远大前程,重在勤奋读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b style="font-size: 18px;">《乔家家训》:</b><b>补于天地者曰功,有益于世教者曰名,有学问曰富,有廉耻曰贵,是谓功名富贵。无为曰道,无欲曰德,无习于鄙陋曰文,无近于暧昧曰章,是谓道德文章。有功名富贵固佳,无道德文章则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18px;"> </b><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乔家家规:不准吸毒,不准纳妾,不准虐仆,不准赌博,不准嫖娼,不准酗酒。如果家人违背其中任何一条,必须跪在大院中,在大家的目睹下背诵《朱子格言》,直到痛哭流涕地承认错误后,才能磕头谢罪,起身离开。</span></p><p class="ql-block"> 乔家之所以成为传奇,富甲一方,泽被6代200余年,有"晋商翘楚"之称,从乔家家规、店规和那些散落在乔家大院的匾额楹联中也可以找到答案。<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家规正人,家风兴业,乔家</span>诗书传家,道德化人,信义取利不仅是写在纸上,刻在门上,更是濡染在每一日每一事的教诲中,正是在严格的家规下,乔家的子孙都兢兢业业、勤勉朴素,随便拉出一个来,都能被其他晋商家族视作优秀接班人,也只有在这样的家族氛围中,才能培养出优秀商人乔景俨、革命先驱乔映霞、抗日英雄乔惆、户部银行行长贾继英。因为人才从来都不在学区房中,而在长辈的一言一行、商号的一规一矩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盏盏火红的灯笼高高挂起在院墙,燃尽一地沧桑的流年。</span></p> <p class="ql-block">静宜院,这是乔家女眷的闺房,<span style="color: rgb(72, 72, 72);">乔家大院最漂亮的院子,它的出镜率很高,经常作为乔家大院的封面出现。</span>注意到没有,匾额上的“宜”字少写了一点,意思是女子应当相夫教子,教育女子不宜出头,应当安守本分。</p> <p class="ql-block">静宜院中镇宅三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万人球:</b>一个挂在天花板上的水银玻璃球,据说为乔家从美国进购来。会按一定比例缩小所挂屋中人的影像在球上。当年乔家会客谈生意时挂房上以用来监视屋中人,可称为世界上第一个监视探头。为当时极罕见之物。</p><p class="ql-block"><b>犀牛望月镜:</b>一面直径有一米左右的镜子,镜架镜框为木质最坚硬的珍稀树木铁力木所制。雕刻有祥云犀牛,祥云缭绕在圆镜下方如彩云烘月,祥云下方的犀牛回顾上瞥,似在痴望明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九龙灯:</b>昔日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侵华而逃向西安时,乔家捐赠10万两银子与太后以解燃眉之急。后西太后为感其忠诚而赏赐了两盏九龙灯。全国至今未发现第三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  民俗及史料展示:乔家大院里还展示了农耕习俗、岁时节令、人生礼仪、乔家史料、 珍宝专展、商业习俗、民俗社火、衣食住行、传统晋剧、祁太秧歌、形意拳术、电视剧《乔家大院》道具等12大系列上万件 文物,真实的反映了明清时期北方汉民族的民俗风情和晋商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后花园稍事休息。除了后花园,乔家大院6大院19小院中几乎没有树木花草,这跟我们南方庭院处处花木扶疏大不相同,而且院子的屋子一律只有半边,一边为墙,一边有檐,屋檐一律朝向内院,意谓肥水不流外人田。</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平遥。</p><p class="ql-block"> 去平遥的路一波三折,先是因为修路车子改行,在乡间小路上穿行又是导航错误,又是路障阻行,雀跃的心变得有些低落。在平遥已经看不到山脉了,路旁几乎不见稻田,多是泥沙地,种的是一望无际的玉米,树不高也不多,多是白杨,树干笔直,枝叶上举,茅盾先生《白杨礼赞》中这样写道: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的风……大概是这种树耐寒又耐旱,适合北方生长。</p><p class="ql-block"> 有点 瘆人的是路两旁的地里有不少坟墓,有的甚至离居屋不远,尽量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但也感觉太不讲究了,应该是这里离山地的确有点远的缘故吧。</p> <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p><p class="ql-block"> 山西平遥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另一座是云南丽江古城) 平遥古城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世界遗产中心描述称:平遥古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p> <p class="ql-block">  古城墙:终于到了平遥,入眼就是壮观厚重的古城墙,非常具有历史感,一路上的疲惫和焦躁立刻被治愈了。</p><p class="ql-block"> 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内砌女儿墙,墙身素土夯实,外包青砖。(从左下图裸露的夯土可以看出修筑城墙的材料)总</span>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 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平遥城墙现存有6座城门瓮城、4座角楼和72座敌楼,其中南门城墙段于2004年倒塌,除此以外的其余大部分都至今完好,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历史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亦是世界遗产平遥古城的核心组成部分。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兵荒马乱的年代,庆幸有这么一道城墙,御敌抗洪,保家护国。</span> </p> <p class="ql-block">有没有穿越感!</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72, 72, 72);">平遥由一代风水大师刘伯温设计,刘伯温一生只设计了两座城池,一是北京城另外一座就是平遥古城。</span> </p><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整座城市非常周正,街道横竖交织,街巷排列有致。</p><p class="ql-block"> 市楼位于城市中央,明清街位于南北中轴线上。古城建筑分为两部分:城隍庙居左,县衙居右,文庙居左,关帝庙居右。道教清虚观居左,佛教寺院居右。平遥也被称作“龟城”,南门是头,北门是尾,东西四座城门为四条腿,城内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仿佛龟背上的花纹,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八卦。它反映了平遥人经受苦难,渴望和平的朴素本质,人们希望在城墙的护卫下,构建一个远离战乱的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沉重压力常常让我们疲惫倦怠,渴望有一个地方让身心小憩,那里应该有细雨蒙蒙,有杨柳依依,有杏花初绽,有挑担叫卖的小贩,有当垆沽酒的杨二嫂。儿童在玩耍嬉戏,母亲在灶间忙碌,食物的香味在空气中氤氲,父亲扛着农具归来,二三老太在门口闲话,鸟叫虫鸣,鸡鸣狗吠,简朴淡静的生活,有平凡烟火的气息,荡涤着凡心尘气,这是我梦中古镇最美好的画画。</p><p class="ql-block"> 走进古镇,行走在沧桑厚重的古建筑间,看着青墙灰瓦、砖雕木棂,把脚步轻轻落在千百年不老的青石板路上,听脚步声在青石板上响起,每一步仿佛叩响了历史,每一块砖石宛如在诉说着记忆。走着走着, 仿佛走进了一幅水墨丹青,又宛如回到了车马邮件都慢的旧时光。在古镇最好是穿着古色古香的汉服唐服,坐在有三千年古风古韵的平遥街头,与这座古城融为一体,想象自己是这古城的一份子,看着来往的行人,优雅的喝喝茶,看看书,如有两三好友就再来二份冠云牛肉,山西老陈醋,随着心去感知平遥古城的美。</p><p class="ql-block"> 熙来攘往的人声打断了我的遐思,那五彩缤纷,迎风飘曳的店幡,在空气中弥漫着的醋和牛肉的香味,一辆辆载满游客穿街而过的电瓶车提醒着我平遥古城绝不是供人观赏的时光切片,也不是我梦想中的桃花源,古城依然古色古香,可古城中的生活同样热辣鲜活,除了在心中种菊修篱,无处可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明清大街上店铺鳞次栉比,结构井然有序,店铺修葺一新,门板窗棂漆光锃亮,木雕砖雕石雕精巧别致,人流如织,人声鼎沸,一派热闹繁华,让人好一阵恍惚,不知今夕何夕。平遥,平凡而古老之意,穿越千年,平遥仍有无穷的活力,平遥是古老的,又是現代的的,其魅力正在于其不固步自封,而能因时而化吧。</p> <p class="ql-block">  处于城市中心的市楼。<span style="color: rgb(72, 72, 72);">平遥有“古八景”,其中第一景就是位于古城中心的“金井市楼”。古有“朝、午、夕”三市,古市楼由此而得名,它和城墙一样,已成为平遥古城的象征。</span> </p><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城墙高大,街道宽阔,建筑群聚,古朴壮观,跟江南古镇风格大不相同。江南古镇如乌镇、西塘被称为梦里水乡,水是江南古镇的灵魂,<span style="font-size: 18px;">枕河筑屋,依河造路,流水轻漾,桥街相连,舟声悠悠,推开窗子是小桥流水,迈出家门就是微波荡漾,沿着河流就是市井街声,光滑的石板细数着来路,狭窄的街巷诉说着古镇的前世今生。如果说古镇是一本书,那么平遥是文化厚重、内涵丰富的史书,江南古镇则是优美抒情,清新隽永的抒情诗;如果说古镇是一首歌,那么平遥该是关东大汉执戟而歌,江南古镇则合青春少女古筝弹唱;江南古镇如一碗杭白菊花,温润清雅,沁人心脾,令人舒适安和;平遥古镇则如一杯陈年普洱,口味醇厚,茶香味甘,让人回味无穷,都是生命中的难以割舍。</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听雨楼,在古县衙外。一面书“听雨楼”,另一面书“观风楼”,是一座造型独特的过街骑楼,登斯楼也,听雨观风,只要你愿意,市井生活中也有诗意。</p> <p class="ql-block">  这是平遥古县衙,在城南的听雨楼旁,座落于古城中心,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南北轴线长二百余米,东西宽一百余米,占地26000余平方米。 </p><p class="ql-block"> 县衙遵循封建礼制,左文右武,前朝后寝,中轴线上有六进院落,由外至内依次为:大门、大堂、宅门、二堂、内宅和大仙楼;东侧线上由北至南有花厅、常平仓、赞侯庙、土地祠,常平仓又叫钱粮厅;西侧线由南至北有:牢狱、公廨房(遗址)、十王庙、洪善驿、督捕厅,(其中十王庙、洪善驿、马王庙正在复修,尚未对外开放)整个建筑群主从有序,错落有致,结构合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从建筑布局,还是职能设置,都堪称皇宫缩影,2004年5月19日,第十一世班禅莅临县衙考察时欣然提词:平遥是县衙古衙之最。</p> <p class="ql-block">威严的衙门,宽阔的庭院,完善的制度。</p> <p class="ql-block">县衙里升堂审案的地方及使用的刑具</p> <p class="ql-block">在县衙里面西侧,还有一座牢狱,据说是“中国目前唯一保存下来的清代监狱”。</p> <p class="ql-block">  县衙里的戏台,花园,碾房。县衙里占地广,设施全,工作生活舒适便利,看来古代的官员待遇还是很不错的。</p> <p class="ql-block">  协同庆创办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是中国票号业中一家独具特色的票号,</span>平遥十大票号之一,从事异地汇兑及存放款业务,财东为榆次聂店村王家和平遥王智村米家,歇业于民国2年(1913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如今,日升昌原址成了票号博物馆,而协同庆票号则成了钱庄博物馆,因为其巨大的地下金库以及金库正中那跟盘龙柱,实际上她几乎成了平遥的代名词,是走过路过不可错过的一个所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72, 72, 72);">协同庆金库。最多可容纳1700多万两白银,也就是今天的300多个亿。相传这里是子午相交龙脉所在的地。参观了金库,第一次看见了那么多白花花的银子。</span></p> <p class="ql-block">金库外面院子。</p> <p class="ql-block">左边上图是古代钱庄营业厅。右边上图是金库里的秘密通道,据说可一直通到城外。下图是协同庆的讲解员,清代妆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72, 72, 72); font-size: 18px;"> </span>同兴公镖局位于平遥古城南大街105号,时为平遥名扬京城、威震全国的王正清武林大师创立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创建,其子王树茂尽得其真传且有青出于蓝之势,因而同兴公镖局创立之始就成为当时全国著名镖局之一。</p><p class="ql-block"> 据说1900年八国联军攻战天津打入北京,慈禧太后挟裹光绪帝逃往西安,西逃旅途少不了吃喝花销,八月初九,二宫到达平遥,盘点现银93万两,这么大的数目,无人敢当此皇银的保镖,唯有山西平遥的王家敢接,适逢乱世,王家镖队一路上风尘仆仆,经历波折,日夜兼程,只半月余将银两送抵西安,分毫无差。这块至今仍挂在王家旧址上的奉旨议叙的匾额,就是当年办完这趟皇差后,慈禧太后的赏赐了</p> <p class="ql-block">平遥城内的重点民居,系建于公元1840~1911年之间。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集中体现了公元14至19世纪前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军事防御、宗教信仰、传统思想、伦理道德的人类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p><p class="ql-block"> 明清大街,特别是南大街是平遥是繁华热闹的地方,店铺林立,游客如流,这里的房子修旧如旧,古朴精美。<span style="font-size: 18px;">城内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里民巷众多,总共有</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3798处之多,不少</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民巷在历史风雨侵蚀下破落、坍圮甚至倒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同伴们在歇息,我舍不得浪费这有限的时间,独自走进了一条僻静的小巷。这一座小院子尽管有点旧,但还有人居住,保存也算完好。</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斑驳的板门</p> <p class="ql-block">  这座院子房屋破损得厉害,无人居住长满了杂草。 </p><p class="ql-block"> 每一座院子都是一个故事,它可能是一个奋斗者的追寻,一个春闺里的期待,一个失败者的无奈,世易时移,风吹雨打,最终都变成一声叹息。</p><p class="ql-block"> 我问导游,平遥名气这么大,旅客这么多,这些房子的主人为什么不修整呢?她说修不起呀!重修后的房子要与古城风格一致,修旧如旧,砖雕木雕石雕都特别贵,如果你房子位置好,前堂后院,可以开个店铺;如果你家面积大,可以开个客栈;如果你有手艺,可以开个醋坊。如果都不行,修了干什么呢?再说住在古城里孩子上学不方便,年轻人都在新城买房了。听说平遥政府现在对修整旧居有补贴,但愿这些破败倒塌的旧居能早日重新焕发新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山西是老陈醋的故乡,醋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人对醋的热爱劲已经渗入骨髓里,其疯狂程度就像广府人热衷煲汤,重庆人热衷麻辣火锅。在平遥古城的大街小巷走一圈,醋字多到迷乱双眼的地步。在这里,你会有一种本地人只卖醋的错觉。平遥有北大街、西大街、东大街和南大街四条主街,还有很多小巷子,每条主街和小巷子都有卖醋的商家,其占有率超过古城商家总数的三分之一,无限接近一半。在店里品尝了各种醋,保健醋,苹果醋,玫瑰醋,特制陈醋,每种醋味道不同,口感不一,各具醇香。 我们买醋论瓶,山西人打醋用桶,我们买醋是作调料,山西打醋是当饮料,饮食习惯不同,看看尝尝还是没买。</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根据考证,3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山西地区的人们就已经开始酿醋食醋了。山西是面食王国,面条想要劲道有嚼头,就要加碱。不过碱加多了也有副作用,面条的口感容易发干发涩,这时候就需要召唤醋出场。一碗面条里的醋味,能够有效地与碱平衡。</p><p class="ql-block"> 走进一条小巷,意外地发现了一家老字号醋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名城出名产,名产衬名城。"平遥古城三件宝,陈醋牛肉长山药”,说完了醋,不得不提的就是有着百年传承技艺的平遥牛肉,平遥牛肉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工艺、深邃的文化、纯美的馨香和丰富的营养,成为平遥古城一支香味四溢的奇葩,成为来平遥古城旅游观光者首选的美食。我们每人买了几袋平遥牛肉,回家一尝,味道不错。至于山药,我们大黄冈有的是,就不稀罕了。</span></p> <p class="ql-block">  惊鸿一瞥间,平遥城厚重得让人惊叹,质朴得让人感动,见之动心,去之依依,来去匆匆,日昇昌,雷履泰故居,文庙,城隍庙,民居博物馆,马府等<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地方只好通过资料介绍去遥想神会。</span></p> <p class="ql-block">  一座城 一段梦。平遥古城,这座雄踞在中国北方黄土地上的千年“龟城”,虽历经沧桑却风姿依旧。原汁原味地保存着的城墙,称雄中国的金融鼻祖日昇昌,富有地域特色的合院式民居,由四隅围合的高大城墙,纵横交织的阡陌街巷,灰砖黛瓦的民居宅院,鳞次栉比的商肆店铺,布局严谨的县衙官署,雕梁画栋的道观、寺庙、市楼组成规模庞大的建筑群,起伏跌宕,气势恢宏,呈现了明清古城完整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真实的起居形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当我们在一座座老房子间追寻平遥古城票号、镖局、庙宇等等远逝的风采,禁不住唏嘘感慨世间沧桑:人去矣,物还在!往事如烟,弹指已过数千年。光阴似流水,人生何其短暂,朋友们各自珍重,各自安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四天行程:晋祠、柳巷</p><p class="ql-block"> 第一站:晋祠。</p><p class="ql-block"> 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到太原不去晋祠,就如同去北京不到紫禁城那样遗憾。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是世界王氏、张氏的发祥地。</p><p class="ql-block"> 晋祠三绝:唐槐周柏、宋代彩塑、难老泉;晋祠三宝: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晋祠三匾:水镜台、对越、难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是晋祠公园前的汉白玉拱桥。</span> </p><p class="ql-block">晋祠主要分为两部分,晋祠公园和晋祠博物馆。其中需要收费的部分,就是晋祠博物馆,也是整个晋祠里最有看点的。</p><p class="ql-block">晋祠博物馆的外围是新建的晋祠公园,面积很大,树木参天,浓荫蔽日,空气清新,长廊亭阁流水交映,风景优美秀丽,环境舒适优雅,恍惚间如在画中。</p> <p class="ql-block">  晋祠历史非常悠久。相传,西周初年成王姬诵封其胞弟虞为古代国开国诸侯,虞施政有方,国富民强。为祭祀他,虞后人在这里建祠堂,称“晋祠”。 现在晋祠的建筑,除主殿圣母殿和“鱼沼飞梁”是北宋遗物外,其余都建于金,明和清代期间。</p> <p class="ql-block">  晋祠公园免费,扫码进入。一进入晋祠公园,一下子冒出许多抢拉生意的导游,难道是晋祠文化底蕴太深厚,没有导游看不懂?一番讨价还价,打了个对折,派了一个全程背书,说话一句也听不懂的导游,唉,便宜还是有道理的,看她年纪不小,生活不易,就当请了个专用的摄影师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中轴线游览,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p> <p class="ql-block">  这是“龙兴晋阳”青铜群雕。古太原地区的中心地带在晋源一带,离晋祠很近,是李渊李世民家族起兵的地方。2003年值太原建城2500年之际,特在晋祠公园铸塑 “龙兴晋阳”青铜群雕供人景仰,彰显唐太宗李世民及长孙无忌、尉迟敬德、魏征、李勣、马周等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承历史,以启后世。雕塑高 6.99米,宽9.5米,重2500公斤,是目前太原市最大的青铜雕塑。</p> <p class="ql-block">石山、垂柳、流水、亭阁,绝好的取景点。</p> <p class="ql-block">公园很大,继续沿中轴线往里走。</p> <p class="ql-block">这才是晋祠博物馆入口,票价80元。感觉山西各处景点价格有点贵,乔家大院竟然120元,可故宫才60元,颐和园30元,北京大气。</p> <p class="ql-block">  水镜台:进门第一处看点当属水镜台。水镜台集楼、台、殿、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是重檐歇山顶,台周围有疏朗的走廊。此台造型雄奇,雕刻彩绘精细,是 中国 现存规模较大的明清戏台。</p> <p class="ql-block">  跨过智伯渠上的会仙桥,就是金人台, 也称“莲花台”。台为方形, 台中 央建有一明代琉璃小阁。台四隅各立一尊高约2米的铁人,因铁为五金之属,所以称金人台。</p><p class="ql-block">其中西南隅的铁人,是仿佛教天王塑造,威武勇猛、摄人心胆。这尊金神采用北宋先进的冶炼铸造工艺(拉皮腹膜、分部铸造)代表了宋代铸铁艺术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  金人台西,有牌坊一座,是中轴游览线通向圣母殿的必经之路。牌坊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形式,有功德坊、忠孝节义坊、科第坊等。这座牌坊叫“对越”坊,属功德坊,建于明朝万历初年。</p><p class="ql-block"> “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中:“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p> <p class="ql-block">  存献殿:为金代建筑,是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献殿建筑结构简单,不弱不费,是我国唯一的殿和亭结合的建筑,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前的鱼沼飞梁,这是一个方形的荷花鱼沼,却在沼上架了一个十字形的飞梁,下由三十四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撑,桥面东西宽阔,南北翼如。桥边栏杆、望柱都形制奇特,人行桥上,随意左右,如泛舟水面,再加上鱼跃清波,荷红映日,真乐而忘归。这种突破一字桥形的十字飞梁,在我国现存的古建筑中是仅有的一例,被称为最早的立交桥。</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圣母殿全景。供奉的是西周时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建于宋天圣年间,重修于宋崇宁元年(1102年),距今已有八百八十年。殿外有一周围廊,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在能找到的最早实例。殿内宽七间、深六间,极宽敞,却无一根柱子。原来屋架全靠墙外回廊上的木柱支撑。廊柱略向内倾,四角高挑,形成飞檐。屋顶黄绿琉璃瓦相扣,远看飞阁流丹,气势雄伟。</p><p class="ql-block"> 晋祠中,有“三绝”,它们是宋代彩塑侍女,周柏以及难老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殿柱,也是现存中国建筑中的孤品。雕于宋元二年(1087年)。八条龙各抱定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距今虽近千年,仍鳞片层层,须根根,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之好与工艺之精。</p> <p class="ql-block">一绝是“宋塑侍女”。在圣母殿里围绕着邑姜凤冠霞帔的坐像,有四十四尊侍女塑像,据说是宋朝的作品。塑像塑得精致、细腻,一个个都象活的。虽然身体的丰满俊美,脸形的清秀圆润,神态的婉约自然,都有共同的地方,但是四十四尊四十四个样子。有的象在沉思,有的象在凝视,有的象在缓歌徐吟,有的象在低声细语,还有的微笑,有的轻颦,……衣裳,服饰,颜色,一切都那样逼真。走近去,你仿佛会听见她们说笑的声音,会感觉出她们呼吸的温馨。 </p> <p class="ql-block">  二绝是“古柏齐年”。传说西周初年这里栽有两株柏树,因为同样古老,所以叫“齐年柏”。可惜有一株在清朝道光年间被砍伐了。剩下的一株,横卧如虬龙斜倚在擎天柏上,披覆在圣母殿左侧。另有一株“长龄柏”,传说是东周时候栽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三绝就是“难老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难老泉”,听听名字就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不必看见,就仿佛已经看见了。那喷涌的水源,那长流的碧波,永远是<span style="color: rgb(73, 143, 209);">活泼泼</span>的,青春常在的。在《滕王阁序》里王勃慨叹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比较起来,这难老泉实在值得叫人赞赏羡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泉,论历史,实际倒是很老的。从地质考察,据说有两万万年或者三万万年呢。据文字记载,“难老泉”是晋水的主要源头,古时候的晋国因晋水得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难老泉”的来历,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在晋祠北边二十里地的金胜村,有一个姓柳的姑娘,嫁给了晋祠所在地的古唐树。她婆婆虐待她,一直不让她回娘家,每天都叫她担水。水源离家很远,一天只能担一趟。婆婆又有一种脾气,只喝身前一桶的水,故意增加担水的困难,不许换肩,折磨她。有一天,柳氏担水走到半路上,遇到一个牵马的老人,要用她担的水饮马。老人满脸风尘,看样子是远路来的,柳氏就毫不迟疑地答应了,把后一桶水送给了马。可是马仿佛渴极了,喝完后一桶水连前一桶水也喝了。这使柳氏很为难:再担一趟吧,看看天色将晚,往返已经来不及了;不担吧,挑着空桶回家。一定要挨婆婆的辱骂。鞭挞。正在踌躇的时候,老人就给了柳氏一根马鞭,叫她带回家去,只要把马鞭在瓮里抽一下,水就会自然涌出,涨得满瓮。转眼老人和马都不见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柳氏提心吊胆地回家,试试办法,果然应验。以后她就再也不担水了。婆婆见柳氏很久不担水,可是瓮里却总是满的,很奇怪。叫小姑去看,发现了抽鞭的秘密。又有一天,婆婆破天荒允许柳氏回娘家,小姑拿马鞭在瓮里乱抽一阵,水就汹涌喷出,溢流不止。小姑慌了,立刻跑到金胜村找柳氏。柳氏正梳头,没等梳完,就急忙把一绺头发往嘴里一咬,一气跑回古唐村,什么话没说,一下就坐在瓮上。从此,水从柳氏身下源源不断地流出,流了千年万年,这就是“难老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故事的题目叫做《饮马抽鞭,柳氏坐瓮》。晋祠背后的山叫<span style="color: rgb(73, 143, 209);">悬瓮山</span>,《山海经》里说:“悬瓮之山,晋水出焉。”这大概就是“柳氏坐瓮”的根源。</p> <p class="ql-block">水母塑像</p> <p class="ql-block">  这是难老泉亭。创建于北齐天保(公元550—559年),八角攒尖顶。晋水的主要源头难老泉水从亭下石洞中滚滚流出,常年不息,昼夜不舍,故北齐时期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为名,称难老泉。</p><p class="ql-block"> 难老泉亭中大家围着观看的,就是难老泉,深井下的泉水一直在喷涌着。难老泉水出自断层岩,常年水温保持在 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曾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里的泉水可以去病消灾,游人纷纷走到下面接水祈福。泉水中的塑像是降龙罗汉,有人都会去摸一下罗汉的头顶,罗汉的头顶也因此变得如此光滑。</p><p class="ql-block"> 这么热火朝天的场面,却被我身旁的导游狠狠地“泼了一瓢凉水”,导游介绍说,这里泉眼流出都是自来水,上面难老泉亭中深井里喷涌的水,也是自来水和水泵的效果。早在28年前,也就是1993年,老泉就因为大量开采地下水和煤碳资源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而断流了,难老泉终于老了。看来,拥挤不堪的游人,浪费感情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难老泉亭下的分水桥,桥上有座小白塔。关于分水桥的传说,就有点“悲壮”了。山西自古缺水,在一千多年前,这条小溪附近有两个村庄,一个叫南村,一个叫北村。为了争抢水源,两个村庄时有争斗。为了平息争端,县太爷想出了一个“馊”主意。他在溪水前的坝上打了九个洞,又在一个滚烫的油锅里扔进去9枚铜钱,两个村庄各派一人去油锅里捞铜钱,谁捞出几枚铜钱,谁的村子就能得到几孔溪水。北村一个17岁的小伙子挺身而出,跳进油锅捞出了7个铜钱,自己却被烫伤致死。县官因此把七个出水孔判给了北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晋祠博物馆出来,沿路所见风景,真是一步一景,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  晋祠就是这样,她历史悠久,文物众多,传说动人,真不愧为山西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柳巷</p> <p class="ql-block">  柳巷,位于太原市中心的商业闹市区,是个购物的街区,是太原的“王府井”、“铜锣湾”式的商业步行街,也是太原市一条历史悠久最繁华的商业老街,具有三百多年的商业历史,拥有中国四大夜市之一、华北地区最大的夜市,日人流量多达二十余万。柳巷是中国大陆十大商业街之一。大凡外乡人到太原市出差旅游时,都要在柳巷里走一走,用心体味一番晋商的遗风。</p><p class="ql-block"> 其实就是名气大,店铺多,跟各地的步行街,商业街没多大区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柳巷名字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明朝皇基的开创者朱洪武——明太祖,在北伐灭元的战争中,挥戈直指元军的军事要塞——太原。驻扎太原的元军,凭借太原城高池深的地理优势,以逸待劳,垂死固守。明西征大将军常遇春,为了解守敌详情,遂亲自化装成樵夫,混进太原城卧底。不料,事不机密,常遇春的行迹被元军探子探得 。当他刚刚穿过太原城东门外的桥头街 ,混进朝曦门时,就被元军伏兵四面包抄。常大将军急迫之中,杀开一条血路,拐入城墙根下的一条小巷,钻进巷北的一个破旧小院。</p><p class="ql-block"> 这所残颓的小院里,只住着一位年愈花甲的孤寡老妇人柳氏。她的丈夫早年被元兵残杀,儿子又被元军抓夫,一去不归。所以,她恨透了元朝统治者。她见这位樵夫被元兵追杀,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便把常遇春藏进了后院的柴垛中。追兵闯入院中搜寻,柳氏装聋作哑,将他们哄走。</p><p class="ql-block"> 常大将军获救后,深谢老人救命之恩。临别时,他顺手摘下院中树上的一根柳枝,交给柳氏说:“老妈妈,这里不久要打仗了。为不使您老再遭战火,请把它插在街门上,明朝大军见到柳枝后,便会尽心保护。”</p><p class="ql-block"> 不过几日,明军果然攻入太原。柳氏眼见战火即起,唯恐街坊四邻难逃战劫,遂走家串户,告诉众邻,各取柳枝插于门首。由于常遇春审清了城中敌情,安排了内应坐探,明军里应外合,迅速拿下太原城。攻入城中的明军士兵,按常大将军的命令,看到门上插有柳枝的院子,便格外小心保护,秋毫无犯。</p><p class="ql-block"> 战后,众街坊为了感谢柳氏,也为了纪念太原的光复,便把门首的柳枝,植入门前街畔。这些柳枝便生根、抽技、发芽、吐翠。插入街头巷尾的柳枝,随着时光的推移,长成了小柳树、大柳树、老柳树。从春到夏,从夏到秋,这条不起眼的小巷,绿柳成荫,枝条烟娜,凉爽惬意。于是,一个美丽的街名“柳巷”,来到了太原的大地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吃饭时意外地看到一个公园,饭后转了一圈准备回宾馆去机场,一路兜兜转转,碰上一场大雨,有意思,来时太原大雨,走时亦大雨,也算是首尾呼应,圆满收篇了。</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山西的风光 在 地肥水美五谷香,在太行吕梁巍峨 ,在汾河水清冽,在群星闪耀,在文化厚重深沉,在精神不朽。</span></p><p class="ql-block"> 山西头枕长城,脚踏黄河,五千年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无数辉煌灿烂的历史遗存,山西有53875处不可移动文物。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452处,高居全国第一;世界文化遗产3处,位列全国前茅。所以才有“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山西文化浸润,名人辈出。商朝时期的辅相傅说是中国最早的“圣人”;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卫青霍去病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将军;民间尊崇的关公关羽祖籍山西运城;卫夫人是王羲之的老师,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书法家;一代女皇武则天是山西文水人;拥有再造大唐之功的狄仁杰是山西太原人;王之涣和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作;罗贯中创作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元好问、于成龙、傅山·····都是山西人的骄傲!</span></p><p class="ql-block"> 一个个王朝,一个个世纪浩如烟海的历史瑰宝层层叠叠,不落尘埃,交相辉映在历史的天空中,让人目不暇接。游山西,就是读历史,读三晋名人传奇史,读晋商发家史,读转型发展史,读的是文旅创新史,读的是山西人和山西事儿!山西之游,不虚此行!</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