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如图所示,我可以肯定的说见过这枚徽章的人不多。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徽章,准确的说是一个毕业纪念章。正面繁体中文字印着:鄂东游总部干训班军士队毕业证</p> <p class="ql-block">反面:No:16,表明证号是16号。同时侧面反映前面至少还有15名同学。</p> <p class="ql-block"> 在党的百年寿诞之际,我突然想写一写这个老头。这是我的爷爷,大名长意,字东山,享年七十。记忆中,爷爷是个很温和的人,他会用夹网打鱼,还会用猎枪打兔子。老家的堂屋的墙壁上常年挂着他的渔网,两根渔杆上十米长,从堂屋到里屋。而猎枪则挂在他房间的墙上,一次都没见他打过。每年过年回老家过年,他就会从墙壁上取下渔网到门前塘里打鱼,总是能网不少鱼,然后我们一个大家族享受着奶奶熬的鱼汤。导致我现在看别人钓鱼一条条的钓上来,真的是不感兴趣。</p> <p class="ql-block"> 爷爷在我九岁的时候因病去世,留给我的可以说就是这个徽章,还有几块大洋估计现在不值几个钱。听父亲说,爷爷很小因为兄弟众多,家里难以糊口,便一个人跑出去闹革命,后来因为机灵,给吴焕先当警卫员,腰别两把驳壳枪。这些都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的父亲,父亲高中毕业后入伍,后在二连浩特空车雷达兵教员转业。</p> <p class="ql-block"> 每年过年回老屋,记忆犹新的是两件我最爱的“玩具”,一直后悔没有早点带到县城来,后来一次火灾中消失殆尽。一件是一把长刀,另一件是一支土铳。小学时学校组织去烈士陵园的展馆参观,突然发现跟老家的那是一模一样的,刀是图中第二个的式样,铳是右边那种。很兴奋的跟身边同学说,同学持怀疑的态度看着我。</p> <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在1927年至1937年的十年红军斗争时期,“黄麻起义”,红安是策源地,“三大红军主力”,红安是诞生地,鄂豫皖革命苏区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也在红安,当时发展到26个县连成一片,根据地人口达到350万,形成了稳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培养了一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人才。</p> <p class="ql-block"> 很难设想,一个县南的十几岁的孩子跑到县北参加革命斗争。可想而知在当时炮火纷飞的岁月中吃了多少苦。在一次反包围的过程中,披着点点星光,首长对他们下达了最后的命令:保留革命火种,各安后命。在一片枪声中边打边撤。队伍散了,爷爷带伤回到老家隐居。直到1988年的一天,部队上来人了,到大队找蔡东山这个人,结果说查无此人,因为爷爷在老家叫长意,很少有人知道东山这个名字。第二年又来了,跟据花名册上的记载再算是对上了,然后依据国家政策发放补贴,每月五十余元,这在当时是笔不小的数字。可惜领了三个月,爷爷就因病去世。</p> <p class="ql-block"> 据民政部门统计,红安县在革命战争年代人口四十八万,到了解放初,只有三十三万,有近15万优秀儿女为中国革命和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占全县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革命烈士有名有姓统计在册的有22552人,更多的是无名烈士。史料明确记载:红安有8万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先后参加了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最后只有620人生还,其中有200多人成长为我军的高级将领。当年在工农红军的队列里,每三名红军战士就有一位来自红安,在牺牲的红军英烈中,每四人中就有一人是红安籍,其中县团级以上烈士,红安就有500多位。</p> <p class="ql-block"> 以前看这些数据比较空洞,没有具体的概念。后来在七里檀术片区驻村帮扶,真切的感受到红安真的是一片红色的土地,不说家家户户是烈属,可以武断的说家家户户都有烈属的亲戚。到现在我驻点的村还有很多人按月享受着民政部门发放的烈属抚恤金。</p> <p class="ql-block"> 我后来在网上查了一下,鄂东游总部干训班军士队,大概是在1937年左右,地点应该在七里坪镇盐店河村,不知何故其他的也没有过多的介绍。当时爷爷18岁,如果他老人家能活到现在也102岁了。父亲18岁的时候在部队,我18岁的时候在警校,女儿18岁应该在她理想的大学。</p> <p class="ql-block"> 盛世太平!在党的百岁华诞即将到来之际,追忆百年峥嵘岁月,我们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离不开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奉献和伟大牺牲。革命先烈义无反顾为民奋斗、舍生忘死追求真理的坚定信仰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p> <p class="ql-block">这枚徽章,当如传家之宝一代代传承下去。它记录着我党的历史,发扬着我党的荣耀,传递着老一辈革命家对祖国未来的希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