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孟良崮纪念馆——追忆家乡参战革命先烈

上善若水.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店子镇学区党委同全镇党员教师来到沂蒙山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了 “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沂蒙精神学习暨主题党日活动。我们先后参观了大青山突围胜利纪念馆、沂蒙山小调博物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追忆革命历史,重温入党誓词,高唱革命歌曲,寻找利城籍革命烈士。</p> <p class="ql-block">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山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重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一举歼灭号称“五大主力之首”的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击毙敌中将师长张灵甫。这一战役,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采用速战速胜战略,黑虎掏心战术,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孟良崮也由此孟良崮战役名扬海内外。走进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看到我军参战兵力27万,支前民工20多万,军民同心,打败了国民党45万精锐部队。大家深刻感受到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阐述的“兵民是胜利之本”思想之伟大,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加深刻地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所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p> <p class="ql-block">“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的博兴籍革命烈士51人。其中,利城村牺牲烈士有李云清(1922~1947)25岁,第三野战军八师警卫连教导员。孙保禄(1927~1947)20岁,原博兴独立营战士。</p><p class="ql-block">利蔡村有闫士法(1918~1947)29岁,华野二纵五师十五团战士。蔡希隆(1929~1947)18岁,华野十纵五师十五团战士。</p><p class="ql-block">利戴村有代奎年(1922~1947)25岁,华野七纵战士。</p><p class="ql-block">大王村有王兆贤(1924~1947)23岁,华野一纵战士。崔兆才(1922~1947)25岁,华野一纵二师战士。</p><p class="ql-block">大肖村有肖锡舜(1926~1947)21岁,华野一纵二师六团二营战士。肖会广(1923~1947)24岁,华野一纵六团二营战士。</p><p class="ql-block">大杨村有袁喜农(1925~1947)22岁,华野一纵二师战士。</p><p class="ql-block">张吴村有吴高尧(1925~1947)22岁,华野一纵一师战士。</p><p class="ql-block">辛朱村有朱可一(1925~1947)22岁,原博兴独立营战士。</p><p class="ql-block">辛杨村有杨正右(1930~1947)17岁,华野一纵二师。</p><p class="ql-block">他们胸怀革命理想,为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别离父母妻儿参军报国,在战场上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敢于决战,勇于牺牲,赢得胜利,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孟良崮战役前线总指挥粟裕大将,去世后将自己骨灰分成二十多份,其中一份埋在孟良崮革命烈士陵园,实现了他同牺牲战友长眠的宿愿。将军对烈士的博大情怀如初,生当英勇善战,死亦相守相拥,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沂蒙山的壮美与烈士的英雄事迹熠熠生辉,长眠在孟良崮的革命烈士与青山永存。</p> <p class="ql-block">巍巍蒙山埋忠骨,滔滔沂水洒热血。走出孟良崮战争纪念馆,来到高高耸立的烈士纪念碑前,找寻利城籍的家乡革命烈士,追忆当年这些有革命理想的热血青年。他们是为国为民献出了宝贵生命的人,他们是缔造新中国的人,他们是感天动地的人。他们以及他们的家庭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将永载史册,他们的崇高精神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他们的英雄事迹成为激发后人爱国情怀、凝聚人民力量、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家乡人民的骄傲。历史不能忘记,英雄不能忘记,革命家庭不能忘记。革命烈士永垂不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