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昆仑 ,走阿里,靠黑不溜秋的你。鹰飞不过的地方你爬了上去;树长不活的地方你活在那里。吃不饱氧气就张大嘴喘气,看不见人影就大声呼唤自己......越黑爹娘越喜欢你,越黑姑娘越喜欢你”。 这首歌名为《黑不溜秋的你》是电视片《西北边塞》插曲,专为阿里军人创作的歌曲。那位因首唱《青藏高原》红遍全国的歌手李娜也是《黑不溜秋的你》首唱者。 歌曲对高原缺氧、艰苦孤寂生活的描绘,是阿里军人守防奉献的大无畏精神的真实写照。其西域风格的曲调伴着雄浑大气,苍凉悠长的意境,情不自禁被带进了广袤的西部高原。在百度上搜《黑不溜秋的你》每听一次,胳膊上仍会起鸡皮疙瘩。 《黑不溜秋的你》,词作者是曾任军区宣传部新闻处长的张林。他带着一个团队进阿里采访经历道路塌方,抛锚失联、缺氧疾病的心惊肉跳,从意气风发到灰头土脸(山上呆一星期都这样),饱尝大自然带给人类的生存极限,聆听戍边将士的酸甜苦辣。怀着对守防官兵的深深敬意,从阿里回来后有感而发,一蹴而就。 我们一起攻读兰大的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前面提到的李秘书和作战部王参谋,恰好一个小四人x。哥几个应付即将到来的考试夜晚,八里窑一号楼或二号楼,徜徉在唐诗宋词的韵律中谈古论今。随着机关加班人员逐个离去的锁门和咳嗽清嗓声,黑暗里伴随我们的除了门口哨兵就是大楼某个窗口透出的那盏常常亮到深夜的“八里窑的灯光”。那会不兴喝咖啡也不馋酒,晚餐各自在机关食堂解决,一杯白开一本书,八十年代的新一辈——穷谝。精神富有! 相信他的灵感除边防一线实地生活带来的震撼,一定对古人笔下的大漠、烽火、落日、孤城、羌笛的边关壮美悲凉和将士杀敌建功的豪情有深深的感悟。 偏爱王昌龄、高适、岑参边塞诗的重要原因是除我从渭北调来的外,他们三人所在部队就驻守在当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古战场。 70年代,为防止和抵御“胡马”对华夏的再次入侵,张林和王参谋所在部队从千湖之域的江汉平原调至黄沙戈壁的河西走廊,初睹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的边陲壮阔,除了震撼就是满满的责任感。 也欣赏的另一类枯藤、昏鸦语言凝练,意景绝妙小品,只可惜悲秋怨冬戾气重了,压根不在同一境界格局。“连鹰都飞不过去的地方”哪来的树,除了偶尔看见盘旋的苍鹭,乌鸦是上不了山的。驻守在雪域高原的军人连苍鹰都自叹佛如,神仙也敬畏的人。 带着这样情怀的作品怎能不引起高原军人的共鸣! 无数可歌可泣的高原军人事迹中,最好诠释“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乐于奉献、敢于担当”精神的,当属“进藏英雄先遣连”,该连是新中国从新疆跨越昆仑山第一支进入西藏并解放阿里的解放军部队,随后驻守普兰被称为“最早的边防连”。 这支由汉、藏、维吾尔、回、蒙等7个民族、136名干部战士组成的连队,创造了那“不亚于一次长征”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因恶劣的环境和零保障的生存条件,缺衣、缺粮、缺药,饥饿和高山病导致付出了牺牲63人的巨大代价。 为表彰该连的特殊贡献,西北军区授予他们“进藏英雄先遣连”荣誉称号,成为我军历史上唯一全连官兵荣记一等功的连队。 一如革命战争年代每次重大行动的展开,总是在条件的不具备和坚定的执行及有条不紊的组织落实中得以完善。建国初,党中央、毛主席发出“解放西藏,宜早不宜迟”的指示,各路进藏大军积极紧张筹措物资规划路线,彭老总凭着香港印刷的一张英国的东印度公司绘制的英文分省地图,用红铅笔圈定了西藏西部几个英文字母标注的地名。 那地名没有几人能读的出来那地方更没有人去过。为了完成进军西藏任务,进军新疆的西野一兵团二军从起义的骑兵部队中选拔军政素质兼优官兵,抽调老红军、老八路为骨干紧急组建了独立骑兵师。 先遣连 1950年7月31日,肩负着中央和西北军区领导厚望的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一团一连从于闐(和田)出发,踏上了为日后新疆主力向西藏进军的探路征途。 先遣连穿越莽莽昆仑,克服高原严寒、缺氧、雪盲、疾病、饥饿,到达阿里改则县的扎麻芒保,积极宣传党民族团结的政策,力所能及救助穷苦牧民,给予噶厦政权极大震慑。 独立骑兵师避开藏军主力重点部署的锋芒,派出“奇兵”直插国内外分裂势力长期觊觎,民国政府孱弱的国力和西藏上层鞭长莫及有边无防的藏北腹地,犹如神兵天降,出其不意。粉碎外部势力阻挠新疆西藏相联,制造民族分裂进而蚕食边境领土的企图。形成与主力进军西藏昌都相策应,东西夹击有利态势,推动和促进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十七条协议”)的签订,为和平解放西藏做出突出贡献。 一年零三天充满坎坷荆棘的日夜, 九死一生的先遣连会同后续支援部队最终解放阿里全境。包括总指挥保卫股长李狄三在内的先遣连几乎一半的官兵因冻、饿、病血洒雪域高原。 进军并解放西藏是近代以来中国政府最坚决捍卫领土主权和边疆的举措。谁都没想到这次饱含政治远见的军事行动,只知起点和目的地名称,不知前方路途艰险的惨烈远征,在解放军厚重的艰苦卓绝斗争史上又续写了浓墨重彩地一笔。先遣连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及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使英雄辈出的人民军队一又增添了一个光荣的模范群体。 与后续增援部队解放阿里首府噶大克(噶尔县)后,先遣连进入普兰宗,正式驻防管控普兰的中印、中尼边境,建立边防管控机制,开展巡逻布控。成为阿里地区首个边防站,彻底改变了旧中国有边无防的现状。 这支起义战士占多数,西藏最早的边防连,却因一次意外事件陷入被怀疑对祖国忠诚的调查,虽然最终作出公正的结论,令人扼腕的遭遇,使那段荡气回肠,极具英雄史诗般的远征更具悲壮色彩。 多年来,普兰边防连践行前辈“守防爱卡”的精神,将红色血脉代代传承。 我们到连队时,白连长已任现职九年,原确定转业的他由于边境事态发展,又确定留队并安排至另一个边境县武装部任参谋。他并未懈怠,上任前夕,与新任指导员带领全连对工事维修加固,完善作战预案,针对普兰的特点带领战士加大巡逻密度,时刻保持高度戒备。带领大家美化连队环境,使干部战士安心守卡。 普兰县地处阿里地区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南侧的峡谷地带,北靠冈底斯山,海拔3900米。从喜马拉雅北侧清莹洁净冰川融化的雪水蜿蜒而下,缠绕着峡谷中的县城,这条藏语为马甲藏布(孔雀河)流经的地方,又称做孔雀河谷。 被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环抱的普兰,素有“雪山环绕的地方”美誉,也是阿里地区最“风调雨顺”适宜农耕的县域。因其气候和地理位置的优越,自公元初始,这里就是雄踞西藏及中亚地区的古向雄王国的腹心地带,农牧兴旺,商贾云集。 站在县城四望,远处雪峰皑皑,脚下河水潺潺。向西环顾,紧邻河谷一山头高地顶端断壁残垣处,就是曾经的普兰国遗址。遥想当年,这里也是古格时代“阿里三围”其中重要的一围。因其位处孔雀河谷,也被称为孔雀王朝。但普兰孔雀王朝与印度阿育王时期的孔雀王朝不是一码事,二者不可混淆。 普兰的高光时刻就在孔雀王朝的建立,但普兰孔雀王朝与印度阿育王时期的孔雀王朝不是一码事,二者不可混淆。 公元8世纪,吐蕃末代国王朗达玛的曾孙“吉德尼玛衮”因王室内讧逃到了吐蕃的西北阿里,与当地部落首领的女儿结婚并建立古格王朝。未几,为避免子孙重蹈父辈争权同胞杀戮致王朝崩溃覆辙,古格王封侯自己的三个儿子分别为拉达克(今印控查谟-克什米尔邦)、普兰、扎不让(扎达)王,这三地后来被称为“阿里三围”。 如此,古象雄时期就口口相传于民间的赞美:普兰—雪山环绕的地方;扎达—岩石环绕的地方;拉达克、日土--湖泊环绕的地方一说在原单纯指地理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又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函。 普兰孔雀王国先被古格王朝吞并,至17世纪古格王朝也被老古格王所封侯大儿子的拉达克部族所灭。历史总是循环往复轮回演绎着人间的一幕幕悲喜剧,开着后人愿或不愿意的玩笑--“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伟大的古格从崛起到王朝的衰败消失始终未逃脱前世王朝更迭换代的铁律。 站在四周雪山环绕的遗址之上可遥望整个普兰县城及河谷,遥想当年的孔雀王朝居高临下,俯瀚雪山衬映下炊烟袅袅的帐房羊群,绿白相间的青稞河流,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狭神山、圣湖之威,好一幅藏版千里江山画卷。最终却仍然未能挡住拉达克铁骑的蹂躏涂炭。拉达克最终也被克什米尔锡克部族侵占。 没有强盛的国运强大国防何谈百姓的幸福安宁呢! <h5> 神山“冈仁波齐”</h5> 普兰西邻印度,南抵尼泊尔,是我国少有的与三个国家边境相接壤的县之一,有边境通道21条。西南方向海拔5000多公尺的强拉山口,是中印边境中段最重要的商贸通道,也是印度教教徒前往玛旁雍错及冈仁波齐朝圣的必经之路。 普兰因其向西俯瞰印度平原,距离新德里400多公里,又有距离印度腹地最近的县之称 。普兰境内冈底斯山脉主峰“冈仁波齐”及山脚下的“玛旁雍错”湖,被藏传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和原始苯教奉为“神山之首”、“圣湖之王”。 屹立雪山之巅的“冈仁波齐”峰四周冰川逶迤叠嶂,成为雅鲁藏布、恒河、印度河等多条河流、湖泊生生不息的重要源泉。 玛旁雍措,则是我国海拔最高,蓄水量第二大的天然淡水湖,也是国内目前实测透明度最大的湖。 <h5> 玛旁雍错衬映下的冈仁波齐</h5> 普兰因其悠久的历史,古朴的民风,壮丽的山川,每到夏秋吸引众多香客、信徒、学者、商人扶老携幼沐浴膜拜,常有虔诚的教徒因高原恶劣气候及道路的险恶,病冻交加死在朝圣路上也前赴后继,在所不惜。 <h5>匆匆与情报部柯处长在路旁的“圣湖”湖玛旁雍错合张影,背后的“神山”岗仁波奇若隐若现 </h5> 体验普兰被雪山及冈底斯、喜马拉雅环绕的奇妙唯玛旁雍错周边。 与冈底斯山脉第二高峰,海拔6656米的“神山”冈仁波齐隔湖相望的是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最高峰,海拔7694米的纳木那尼峰,她紧邻中尼边境,终年被积雪覆盖。 <h5> “纳木那尼”果然不如“冈仁波齐”那般俊朗,要不神话中她是悲情女子</h5> 玛旁雍错东边一条堤路之隔是民间称之为“鬼湖”的拉昂错。到普兰去的路必经拉昂错。相比众神拱卫的玛旁雍错,一堤之隔的拉昂错显得静寂空旷,放眼只闻风卷起阵阵浪花拍打岸边的哗哗声。虽为“鬼湖”,但一样的琥珀般翠绿。又是老邱说,“鬼湖”的水不能喝,是咸的。奇怪,在阿里已经第二次听到类似的故事,第一次说的是班公湖,淡水与咸水之分。不论现实对否,大家宁愿相信,代表神圣的被赐予甘甜,反之则为苦涩。 到阿里后都被藏族神话所感染了。 在藏传神话中,“圣母”纳木那尼是一位悲情女子,原本与“神山”冈仁波齐是一对夫妻,由于“圣湖”玛旁雍错的插足而被负心丈夫冈仁波齐抛弃,只能默默地偏居一隅和紧邻玛旁雍错的“鬼湖”拉昂错为伴,因而经常“犹抱琵琶半遮面”,常年躲在云遮雾绕间难见其真容,低调的让人心颤,又倔强的不屈不挠。 <h5>寂静的拉昂错(鬼湖)边与“圣母”纳木那尼合张影。运气好,那天她正好出来晒太阳</h5> 纳木那尼峰方圆200公里,与冈仁波齐直插云端的气势相比,显得更加沉稳厚重。东部悬崖直立落差达近两千公尺,远观陡峭如锋刃。西部较平缓主要有6条山脊呈扇形排列,山脊之间是巨大的冰川,冰峰雪岭连绵逶迤。由于耸立在印度洋暖风湿热与青藏高原寒冷气候相交地带,蒸腾散发的湿气使山顶常年云雾缭绕,晴朗天气也很难睹其全貌。 早在19世纪,各国探险家就关注并试图征服纳木那尼峰,英国、日本、奥地利等许多国家的登山家们都进行过多次尝试,但均未成功。直到1984年才由中日联合登山队成功登顶,揭开了这个美丽新娘的面纱。 而充满了神秘悬疑的冈仁波齐至今还无人类登上山峰记录。据说曾有人试图登顶,而后来都下场悲惨-—惹怒了神灵给予惩罚。 这座古象雄时代就被看作神的化身抚慰着众生的神山,东西南北被250多条冰川缠绕裹挟,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孔雀河等众多河流的源头从这里发迹并最终汇入印度洋,欣赏的最好方式是围绕她顶礼膜拜或静静的祈祷,赞誉她赐予人类的大美和大爱。任何征服她以满足占有的欲望,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 仅就放眼一览冈底斯、喜马拉雅的“巅峰对决”以及“圣母”、“神山”、“圣湖”、“鬼湖”的大汇集,仅此普兰就足能给人以无限想象了。 两山夹两湖,青藏高原赐予人类最美丽的一幅自然画卷! 前往普兰,北京212翻越了冈仁波奇西侧一个海拔六千多公尺的大阪,路面平缓许多。路旁草甸上不时有小动物窜来跑去,追逐嬉戏打闹。抵近看是一种类似黄鼠狼的啮齿动物,站在洞口直立做作揖状,车到旁则一头钻进洞里。交通战备处的老窦说这小东西是旱獭,别看他憨头憨脑,能传播鼠疫,别找它的事。 在临近219国道的玛旁雍错岸边,目睹穿着考究的印度贵族虔诚凝重仰望神山念念有词及亦步亦趋转湖的藏族阿妈“放生”手中提着的一串干鱼。后来边防连翻译告诉我们,围绕“冈仁波齐”的“转山”才是最重要仪程,而“大扑”礼仪最显虔诚。 藏族群众以今生能够去冈仁波齐朝拜为最大心愿,坚信通过“转山”能够超凡脱俗,以洗清厄运和罪孽。每转一圈50多公里,无论转10圈或100圈分别达到不同的境界,来世才能得到不同的回报。在海拔五、六千公尺地域转山要有怎样的毅力和信仰才能坚持下来。 <h5> 远眺冈仁波齐 </h5> 水洗般的天空衬映下的巍峨雪山、湛蓝湖水,普通游客到此已经得到心脑的洗礼,但藏民族通过修行修心大彻大悟以求超凡脱世的更高精神需求,近乎自虐般争取来世幸福的坚韧不拔和虔诚律己给我们的心灵以极大震撼。 高原的七月,每天在戈壁、雪山、荒漠、湖泊间穿行,颠簸于昆仑、冈底斯、喜马拉雅、喀拉喇昆仑的峡谷山巅;倾听终年积雪覆盖的山口大风掠过的呻吟,体验高寒缺氧和信息阻隔带来的生理心理极限。 冰雪大阪的凄冷,荒滩戈壁的肃杀,平坝草甸的水美畜肥,峡谷深沟的绿树鸟鸣,早晨大衣、中午衬衫的四季轮回更迭经常在一天之内交替,恍若时光穿越。叹华夏江山壮美,赞阿里风光神奇!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百废待兴,尚处于温饱型社会的中国无论欠缺的交通基础设施或单一的产业结构体系,现如今说走就走的徜徉名山大川纯属奢望;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动动指头就完成的事,搁那会光阅读书籍就要几大箱。 孤陋寡闻的我出发前除电话新疆的同事了解边防的环境气候、地理坐标、风情民情,竟对广袤西部辉煌璀璨的历史文化硕源根本没有意识和渠道哪怕作一天功课。令无数驴友顶礼膜拜的阿里高原,神秘向雄、古格文化的发源地,雪山草甸的静谧,古殿雕楼的圣洁,土林冰川的奇异,玛旁雍和班公错的秀美,那些近在眼前的民族骄傲,世界瑰宝只是匆匆掠过而无暇驻足。 西部历史文化的神秘和深邃何止于此。想起80年代中期我在宁夏银川平吉堡一个炮团八五加农炮连蹲点,部队驻地北临贺兰山下的戈壁滩,人迹罕至。天高云淡下举目远望,沿山脚自西向东延绵十数里排列着一个个大土丘,抗战时的鬼子炮楼般形状。白天连队拉到土丘旁操炮训练,休息时战士聚在土丘下遮蔽戈壁的烈日灸烤。 近观硕大的丘体上有大小不等的圆孔,比一个人头稍大些粗细,想来方便钻进钻出,地下散落着一些彩色瓷片,由此断定土丘与人类丧葬有关。用手哗啦哗啦捧了一捧,连长帮我用信袋装起来。 土丘主人哪朝哪代,问遍连队及师机关都无人能说清,部队见惯不怪,又刚刚转隶关系从盛产“宁夏三宝”的黄河沙坡头边拉到贺兰山下,首长机关整天训练管理忙的灰头土脸,没人闲情逸致愿操那份淡心。唯我来此兼有调研任务兴致不减,凭着正修着的自学考试古诗词“大漠孤烟”相关知识点加些许积累,约摸着脚下土地及土丘形态与西夏民族有关。 直到大约1988年见一中央级专司学术理论报纸,头版头条报道银川“发现”大片西夏王陵云云。泱泱华夏浩瀚几千年历史文化,传承研究硕果累累,矗立戈壁上千年的中国“金字塔”,世代盗墓贼们穷尽其中宝物的营生,20世纪末再说“发现”万万讲不通的。有无督促尽快启动保护措施,或有哗众取宠之嫌?!但旧中国百年战乱及一段特定历史时期缺乏对文物的发掘与保护是肯定的! 被“雪山环绕的”普兰县城南有喜马拉雅,北有冈底斯,孔雀河(马甲藏布)蜿蜒流经县城,穿过谷地。来自孟加拉的湿润空气越过喜马拉雅山口,在这里形成宜人的高原气候。 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5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了中、印、尼三国传统贸易市场。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年正式开放口岸,50年代末,中央批准在普兰设立国际交易市场,其间因1962年中印边境形势恶化被迫关闭。 改革开放,当地借助国家特殊政策大力发展旅游及经贸,阿里恢复一些山口的过境通道,为方便易货交易,划定范围设立了的交易市场。但也给边境管控带来新的矛盾,开放、搞活,发展经济同时国家领土安全意识这根弦时刻不放松。 关于普兰有一个“国际交易市场”,老邱早在狮泉河谷遭遇印军对峙后,为给大家压惊,就在回程的北京212吉普车上提前发布了:什么“全国少有,西藏领先”,“藏红花、瓦斯针任你选”云云。为此我无限遐想,做足了开洋荤的思想功课,怕被惊到了眼球。 在连队听完了汇报(我称之为“水果罐筒招待会”,山上所有连队都是此模式。桌上摆一溜打开的水果罐筒),司令部的同志强拉山口等几个点,我们则急急赶去“国际交易市场”-—口岸本来就是边境管控的重要部分。 <h5> 身背后一排排土坯房就是“普兰国际交易市场”</h5> “国际交易市场”位于县城西南,从县城到“国际交易市场”要横跨架设在马甲藏布河(孔雀河)的桥梁,翻过一座小土坡就到了。所谓国际交易市场,其实就是几排土坯房,有的石块垒砌、还有没有屋顶的,挺颠覆想象的。 走过孔雀河大桥登高望去泄气了,老窦操着西北腔说,“啥市场么?这跟羊圈差不多”。市场交易的是胶鞋、红糖、电池、塑料盆具、肥皂等日常民用产品,从尼泊尔、印度带过来的都是羊毛、藏红花、红糖、藏毯、砖茶、化妆品等日用小百货。普通的再不能普通了。 才知道藏红花和瑞士瓦斯针手表并不在市场中交易,往往由过境边民挟带,那时是走私货! 走进一间尼泊尔三口之家的“店铺”,干打垒房内三分之一都堆放着被褥甚至柴草等杂物。商品货物并不多,男主人头戴穆斯林白色小帽,大眼高鼻,黝黑的脸,手拿一个搪瓷小碗,碗里用酱油泡着切成一缕一缕的生羊肉,羊肉红红的带着血丝。“小白帽”憨憨的看着我们笑,用手抓着拌拌,然后用嘴尝一下,两指夹起一撮肉喂给小孩子吃,整个流程一气呵成,看的我们面面相觑。看得出来,这里的大多数商户都不是做大生意的。 随行同志说,这个市场虽然建立时间不长,但很多尼泊尔人在普兰经商几十年,好几代了,也有印度商户。因为印度、尼泊尔的道路交通状况很差,商品运输都靠肩扛人背。建立这个市场就是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增强辐射力。 普兰县城向南沿着孔雀河流域20多公里就是中国和尼泊尔交界的斜尔瓦口岸,这里是中尼边贸的主要通道。不远处有个机场,印度有钱的富豪到冈仁波齐祭拜,不走中印边境强拉山口,那里高海拔山路安全风险系数更大。而花更多的钱坐直升飞机降落这里后入境更安全。 “小白帽”妻子也是高鼻梁,瓜子脸型,眸子黑白分明,那种介于藏和南亚之间女人样子。客气的伸伸碗谦让,我们笑笑推辞。尽管双方无法用语言交流,但还是对他们如此强大的胃功能刮目,伸出大拇指点赞。很想买点他们的东西以示友好和支持,但那些很初级的生活用品实在不需要,没有纪念意义,路途遥远无法带走只得作罢。 一个敢于生吃羊肉的民族是什么苦都能吃,什么困难都能战胜的民族。 补记:1992年7月15日经两国政府批准,中国普兰与印度北方邦的贡吉相互开放,进入口岸时代。普兰县成立了口岸办公室,有了海关、边检、卫检、商检、动物检疫的联检大楼,加强对口岸的统一管理,改善经营条件,挖掘市场潜力,2016年4月8日,投资1.95亿元的普兰新唐嘎国际边贸市场。2017年,普兰县被列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工程,将重点依托普兰县青稞、畜牧、民族手工业、口岸特色产品四大特色产业,全方位打造高原绿色食品、糌粑衍生品等一系列具有“普兰县”品牌印记的农特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