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云山,一座充满阳刚之气的巍峨大山。位于白云山北麓的林岙,一个让人颇多思考回味的精神家园。上周五再次走进林秉权故居,虽门庭历经岁月风雨的洗礼,出自这幢故居的多少人事早已远去,但当脚步再次叩响那充满沧桑印记的石板,仿佛依然可以听到一对从未谋面的林家父子的声音。</p><p class="ql-block">我想,这故居,留给我们除了关于宗族、耕读、土地、文化外,还有关于革命、信仰、精神、主义、理想、初心、价值、幸福等等命题的思考,在建党百年华诞之时具有特别重要而独特的价值。</p><p class="ql-block">明天即建党百年华诞,趁邀任包垟乡林秉权红色文化挖掘工作领导小组顾问之机,搜集到泰顺县第一位共产党员林秉权(1923年入党)及其儿子林一鹤(1946年入党)的部分言志诗文。出于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在此以个人陋见,心怀崇敬,剖析这些言志诗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探寻当年那些年轻共产党人的远大志向和精神动力,以飨网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篇 林秉权:他日若得凌云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与林岙相依,位于白云山北麓,少时望着白云山长大。后来,知道了不少常人不知的白云山故事。唐元和六年(811年),进士、会稽人包全迁至山南麓,后包全同乡夏仁骏避难迁至山西麓莒江,继之同乡吴畦携族迁居山南麓。于是在今泰顺东部莒江溪流域白云山周边形成一个会稽同乡的聚落。三姓往来,方音绵绵,遂为大族。而在白云山北蘑的林岙,早期系金氏开基建村,名金岙。宋时林氏迁入,改名林岙。于是,包、吴、夏、林四大姓绕山而居,支脉绵延,构成一道独特的宗族繁衍景观。</p><p class="ql-block">林秉权,就是上世纪20年代从林岙走出来探寻真理、坚持真理、献身真理的年轻志士。</p><p class="ql-block">《林家传世家训》“崇孝道”开篇:“孝始于事亲,终于报国。”林秉权少年怀志,走出大山,无暇尽孝父母,只为报国,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p><p class="ql-block">从古至今,仁人志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均重立志。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局《毛泽东的足迹》,关于立志,毛泽东认为,只有求得宇宙的真理,才算真正的立志。“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立志首先要了解社会。毛泽东少时就懂得多读一些社会的“无字之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p><p class="ql-block">兴许是与天俱来的志同道合,抑或历史时光中的某种巧合,从韶山冲走出去的毛泽东,与同样走出去的浙西南大山里的林秉权,竟然给家人留下了一首几乎一模一样的明志诗。</p><p class="ql-block">1910年秋天,18虚岁的毛泽东走出闭塞的韶山冲,临行时把一首《七绝·改诗赠父亲》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诗文是:“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典型的言志诗,表达了少年毛泽东立志求学和男儿志在四方的豪情壮志。起首两句所表述的诗意,思想鲜明、气势雄伟、铿锵有力。“立志出乡关”的毛泽东,用“学不成名誓不还”的绝唱,表明了他求学的坚决、志向的高远。后两句将上述诗意向更深的意境进行挖掘,动用先否定、后肯定的手法,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死后尸骨何必非要归故里,人生行至何地自有青山相随的诗意,寓意深远,启迪匪浅。</p><p class="ql-block">在毛泽东走出韶山冲的3年后,林秉权走出林岙求学探求真理,足迹从泰顺到温州、北京、南京、上海,最后到达莫斯科中山大学,努力寻读各种“无字之书”。他常对小妹林耀钗说:“田地全不足靠,只有求得真才实学,才有真正的前途出路和生活意义。”</p><p class="ql-block">从温州中学考取上海工商通慧学校时,他给家中来信写有一诗:“男儿立志出乡关,伟业不成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处处有青山。”此诗与毛泽东赠父诗相比,只改了两处:把“孩儿”改为“男儿”,把“学不成名”改为“伟业不成”,立意更高,抱负更远,表明林家之子走出大山,不仅在于求知,更在于追求真理,为建立一番轰轰烈烈的“伟业”。</p><p class="ql-block">也许有人纳闷,一个是1910年的秋天走出乡关奔向外面的世界,一个是在约在3年后走出乡关求学,追寻真理,怎么可能写出如此似是完全相同的“言志诗”?原来,这首诗的最早作者,并非毛泽东和林秉权,而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著名武将西乡隆盛,在大革命到来前的觉醒时期,不少仁人志士都改写过此诗。毛泽东、林秉权两位先贤也不约而同地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和家人,以此暗示不同凡俗的政治抱负。</p><p class="ql-block">林秉权有六个姐妹,一个兄长名林良缝。林良缝也读过一些书,却囿于林岙这一方寸之地。他见弟弟写来此诗,便步其原韵回诗道:“兄弟二人血脉关,遇事应宜想复还。立志纵非池中物,奈何经济重若山。”林兄也以诗言志,但作为长兄,则虑及血脉、遇事、立志、经济等等,可谓谆谆教诲。而历史上,立大志者,决然不为生活繁琐所羁绊。于是,在林岙的山坳里留下了一段“兄弟和诗谈立志”的佳话,兄弟俩也走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p><p class="ql-block">赋诗明志成为林秉权表达革命志向的主要方式。在他遗留不多的珍贵资料中,还隐隐约约地找到一些,比如:“束发读书史,英雄胆气豪。左右抱月日,天地任翱翔。”影集扉页上的题词:“今日之我,其生也为革命而生,其死也为革命而死。”这些文字表达了为革命献身的觉悟,说明林秉权的革命思想已日趋成熟。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林秉权给家中写的信里则有这样的诗句:“北风卷地尘飞扬,征夫万里怀故乡。他日若得凌云志,横贯乾坤灭列强。”</p><p class="ql-block">林秉权20岁与家住白云山南麓的包家之女寄梅结婚,生下一女,便到上海求学。1923年5月,22虚岁的林秉权加入共产党投身革命后,“五卅运动”爆发后(1925年)回家乡组织救国会,积极声援上海工人的反帝斗争。还未待儿子林一鹤呱呱坠地,便又重回上海大学。包寄梅常把儿子林一鹤称为“遗腹子”。夫妻俩相隔千山万水,鸿雁传书,唯独以书信表达思念、勉励之情。</p><p class="ql-block">“明弟(即林秉权):侍右多日未接赐教,殊深渴想。忽见邮到,寄来信甚多,谅必是吾弟传好音,喜甚喜甚。乃接一视,不知均是包吴二君之信。此间益觉顾影相思忆,吾二人在家何等亲蜜,一旦离别,天各一方,遥隔千里,唯凭一纸书藉慰离衷。现见邮到又不见君书,闷闷何似?”妻子之信,字里行间,盼信之情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恩爱娇何限,相思惹犯澜,偎依诚足乐,怎可枕云还。”林秉权回诗互勉,透出的却是大丈夫干革命不为儿女情长所困的远大志向。</p><p class="ql-block">包寄梅还曾这样信告儿子林一鹤,其父深情嘱妻要“忍”:“曾记你父临别时,以指写一忍字在我胸中,口里说着:这忍字给你,当忍目前之苦,以搏将来之甘。我把这忍字耐心以待二十有三年……”谁知这一忍就是生离死别,这对一个20岁就来到林家的年轻女子来说,何其残忍,何其不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题图为毛泽东走出韶山冲油画作品;下插图为上海大学校址、办学情况、“五卅运动”爆发及上大相关共产党人李大钊、瞿秋白、恽代英等。最后一张为莫斯科中山大学校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3年11月,林秉权的小妹林耀钗受侄儿林一鹤委托,以年近八旬的高龄,毕恭毕敬地写下密密麻麻的3000多字回忆录。老人家的记忆惊人,所记细节清晰,对哥哥林秉权的几首诗句记得尤为清楚,除一首缺头句外,余诗背诵如流。</p><p class="ql-block">在林耀钗的记忆中,哥哥林秉权有两句口头禅,一句是石达开的《入川题壁》:“大盗亦有道,诗书所不屑。黄金若粪土,肝胆硬如铁。策马渡悬崖,弯弓射胡月。人头作酒杯,饮尽仇雠血。”另一句是:“与其溺于人也,宁溺于渊。溺于渊犹可游,溺于人不可救也。”</p><p class="ql-block">众人皆知,民族英雄石达开是太平天国主要将领之一,十六岁受访出山,十九岁统帅千军万马,二十岁获封翼王,三十二岁英勇就义于成都,一生轰轰烈烈,被认为是“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中最完美的形象”。林秉权以石达开之诗句作为口头禅,以表革命和牺牲之心迹,这对他后来为寻求真理、坚持真理而埋骨异国的行为就不足为怪了!</p><p class="ql-block">林耀钗还说起林秉权结婚后不久给碎嫂来信看到的诗句:(首句遗忘),夏日苦热冬苦寒。堂上二白觉我觉,为我觅伴雅号梅。从堂兄弟走相告,叔伯姊妹常聚噪。共说严冬十月来,尔须将筵我躬造。童心本乃清如水,闻此静夜勤五指。”</p><p class="ql-block">父亲六十寿辰时,林秉权从遥远的莫斯科发来祝词:“齐眉偕老,龟鹤同春。”林耀钗说,此两句是化用林秉权长女青眉、儿子一鹤之名,祝寿老人。</p><p class="ql-block">(下插图为包垟乡领导无锡瞻仰李小妹,采访相关人员;采访林家、党史研究部门及相关人员。部分采访照片为苏为超拍摄提供)</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