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晚,威海教育名家(鞠文玲校长)工作室开展“校长阅读力提升”第二期线上读书交流会。工作室成员以任俊的《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为交流书目,将读书心得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交流感悟、分享收获,以精读的方式读深、读透,将读书心得最终沉淀为自己的专业底蕴。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儿童教育新思路<br></b><b>——《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读后感<br></b><b>荣成市蜊江小学 鞠文玲</b></h1> <h5></h5><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最近,我拜读了任俊写的《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一书。翻看目录,其中的第五章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儿童教育新思路一下就吸引了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span></h5><h5>一、做孩子积极的榜样<br> 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小学生往往将老师对事物的认识看成是唯一的真理,也习惯于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在他们心目中,老师是十分完美的。因此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学生成长路上的指路人。<br>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要想学生学好,必须教师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在蜊小,我曾观察过一位年轻教师的课堂。起初,上课铃声一停,当老师走进教室时,同学们都在交头接耳,窃窃私语。随着班长喊的“起立”声响,同学们个个就像打了败仗的士兵一样无精打采,有的学生还坐在凳子上,手不停的抓东西,甚至还有学生打打闹闹,丝毫没有上课的氛围。第一节课是这样,第二节还是这样。这位年轻的教师并没有责令学生们,而决定从自己做起,用她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到第二天上课时,班长喊起立,她五指并拢很严肃地站在讲台上,足足用目光看了学生们二分钟后,等到教室里安静下来,学生们也像她一样的站姿后,她才让他们坐下,并且表扬了几个站的更好的学生。后来每堂课上课时她走进教室,学生就整齐的站好,目视学生有一分钟后才让学生们坐下,每次都点名表扬站姿好的学生。慢慢的,全班学生都改掉了原来的坏毛病。每当上课教师走进教室,班长一声起立,学生们就像士兵一样站的整整齐齐,目视老师。学生们有了好的秩序,课堂纪律也好多了,自然而然教学效果也提升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细节,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才能发挥教师的师表作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br>二、给孩子舒展的舞台<br> 在现实中生活中,很多老师都是特别认真负责的,他们希望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健康成长,可是效果却并不理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很多老师的努力是违背心理规律的。在教学中,许多老师每天都在认真工作,仔细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包办一切,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像个陀螺似的转着。殊不知在这种情况下,扼杀了孩子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自由学习机会与能力;殊不知这种满堂灌,给孩子们造成了心理上极大的负担。殊不知教育需要讲究“空白”艺术,适当的空白,才能产生美感,才能让孩子们有自己的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念。正如书中所说,让孩子的心理在学习与生活中获得免疫力吧。让孩子远离“时间贫困”和“空间贫困“。拉近师生间的精神距离,指引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这正和蜊小提倡的“舒展课堂”不谋而合,我们更应该尝试在课堂中放手于孩子们,更多的相信他们,提供给孩子们更充分的自由舒展的舞台。<br>三、培养孩子积极的生活态度<br>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惯,任性,自私,所以作为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创设多种途径,抓住生活中的细节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我们有责任去塑造学生互助互爱,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为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的心理体验更加深刻,积极心理教育可以把增加积极的心理体验作为主要手段。在实践中反复做几次同一种游戏,让更多的孩子来体验,这两次走路的不同感觉。最后同学得出同一种结论: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这样即使有困难也能比较快的克服,还可以少走弯路。我们正在不断的完善“成长体验”的课程设置,创设多样化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成长,培养孩子们积极的人生态度。<br> 生活中,有些孩子总是看到人生中的乌云,看不到阳光。其实人人都会时不时的有负面情绪,但总是心情沮丧却有害健康,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作为家长,我们都要努力帮助孩子积极的面对人生和准确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让孩子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h5>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积极心理学的幸福启示</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读后感</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荣成市幸福街小学 王军钊</b></div></h1> <h5></h5><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积极心理学的范畴很宽,广义上来说它是面对的社会上的任何人,而对于我们教育者而言则是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去正确的引导孩子。读了《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后,我认为要从下面几点着手:<br></span></h5><h5>1.尊重学生,积极引导,发挥“正向力量”。<br> 积极心理学启示我们,作为基层教育管理者应倡导教师在课堂中实施积极心理学,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融合到学科教育教学中,探究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关注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通过幸福感的体验,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以激发积极向上的力量,使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素质朝向良性而和谐的方向发展。</h5> 比如,我们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回想我们平时的点滴教育,当孩子犯下错误时,可能会不问青红皂白地批评孩子,用老师的权威来压孩子,殊不知人天生就有抗拒感,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远离你的教育。读了此书后,我们感悟到要做孩子的“自己人效应”,孩子有着成人不具有的诸多心理特质,他们对待事物有着自己的看法和经验,蹲下身子聆听他们的心声,主动与他们交流,讲道理,一起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当然,也要适当地给孩子一些必要的惩罚,跳出“自己人效应”。例如当孩子出现了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后,如果一味地沉入自己人效应,那将不利于问题的改正。总之,作为老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果断的处理好师生之间的“故事”,在一个个“故事”中塑造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br>2.享受职业,积极乐观,创设“正向环境”。<br> 积极心理学对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对于所有的教师来说,想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都需要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规划自己的人生。需要用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体验主观幸福感,享受教师这一职业的乐趣,感受生活的满意度,从而更加热爱教育事业,以积极乐观的情感授业育人。<br> 美国心理学家理查·休因把职业生涯比作一艘航船,船要能经受风浪就必须配有坚固的锚。在职业生涯中,要克服职业倦怠,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就必须找到自己的“职业锚”。这个“职业锚”,指的是自己能够发现自身的才能、潜在的工作动机、价值观或者价值取向,这就是一种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必须让自己坚信,我们所爱的必须是工作本身,而不应是工作业绩带给我们的荣誉和地位。也就是说,把工作当手段就会沦为工作的奴隶,我们的情绪和情感就容易被工作所牵绊,如果我们的某些功利性目标未能实现,就会产生焦虑感,长期焦虑是导致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相反,把工作或者与工作相关的一个小的事件,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全力追求,才能在工作过程中寻找到乐趣,感受到幸福,达到享受工作的境界。<br> 因此,教师发现和找到自己的“职业锚”,然后锁定这个“职业锚”,努力成长自己,不仅不会有职业倦怠感,反而会在这个“职业锚”的相关领域成为专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体验和领悟到教育职业的幸福、价值和意义,还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br>3.父母关爱,精准滴灌,享受“正向教育”。<br> 积极心理学不仅在学校教育中帮助我们更好地实施教育,而且,也可以促进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让家长用积极的视角去发现孩子积极的潜能,以欣赏、发展和更具智慧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用积极的教育手段去培养孩子优秀的品质,以积极的心态去参与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此,亲子关系将更加融洽和谐,并能实现家长与孩子的共同成长,从而达成孩子幸福、家庭幸福的理想境界。父母的关爱在孩子心理上是什么也替代不了的,是孩子对付自己的心理资源消耗最有效的武器。孩子在生活中、学习中可能会因为涉及太多的自我控制而出现大量心理资源消耗的情形,父母的关爱会起到“精准滴灌”的作用,从而使孩子消耗的心理资源得到迅速恢复。<br> 积极心理学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幸福教育的门窗,诚愿我们每一位具有教育情怀的同仁,都能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守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初心,把握新阶段、贯彻新理念、融入新格局,守正创新,深耕细作,以新时代奋进者的姿态,努力为学生创造幸福的教育!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做积极心理的影响者</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读《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有感</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荣成市青山小学 王燕</b></div></h1> <h5></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一般心理学的书,往往会让人联想到心理疾病、障碍等问题。看完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原来心理学包括还包括许多另外方面,其中一些面对人生、社会的态度以及对人对己的积极态度是很有道理的。<br></span> 本书主要描述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况以及内化动机。第一是介绍人们获得积极体验的方法。第二是指导人们如何增强这种积极体验以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第三是如何运用到建设积极的人性化的社会制度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是教人如何积极面对人生,如何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这才是现代社会的芸芸众生日益荒漠化的心灵最需要的甘露。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试图以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正如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发起者、美国当代着名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说:“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教师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h5> 一、认识自己方面。人们总是要面对恐惧、悲伤、焦虑等各种积极或负面的情绪。因此,在遇到这些负面的情绪要积极地面对。作为教育者,要做好自身的心理调适:在工作中我们难免形成一些压力。因此,我们要先处理好自身的心理问题,不要把自己的心理问题影响到教师、学生。管理者作为一个心理辅导者要对自身的心理问题进行自我调适。要从各方面寻找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寻找解决的办法。这些办法也可间接地迁移到师生身上,帮助师生能够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校长有良好的思想教师オ会有良好的思想,教师有良好的思想学生オ会有良好的思想,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影响。<br> 二、面对孩子错误方面。对一个犯错的孩子,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就是学生自己认错,学生不认错好像事情还没有完,学生态度变好了,自觉认错了,教育也就完成了。其实这里就藏着一个盲点,学生长此下去就会认为犯了错只有认错就可以,有些学生明明没有认识到错,为了逃避教师的批评,就会做表面上的认错。那么教师的行为就是诱发了学生谎。本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看似普通的例子,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心理学知识。像书中提到的“破窗户理论”、“旁观者效应”、“虚假的一致”等等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了解了这些心理学理论,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们不再“盲目操作”,可以依“理”办事,有章可循。对于孩子来说,由于身心的不成熟,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总是经厉失败,那么对事情的兴趣就会大大下降,尤其是象学习这种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活动。而对学习一且失去了信心,学习就很难进行下去,当然也不可能有好的结果。所以,对于孩子,一定要更多的去给予鼓励,让他们自己品尝更多的成功,体验更多的成功后带来的喜悦。这样孩子才会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变成内在的动机,只有有了内在的动机和兴趣,学习才会变得轻松。同时体验了更多的成功之后,孩子才会更有信心,也才会更愿意去尝试困难,面对困难。<br><p> 第三、工作态度方面。快乐与否在大多数情況下取决于主观意识。态度不同,心情自然也不同。要努力纠正自己身上所出现的各类情绪和行为问题,来改变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往正确的方向努力,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在做事方面,人们往往希望在越来越短的时间里完成越来越多的事务,却忽视了“数量会影响质量”,人们可能会因参与过多活动而牺牲掉快乐。因此我们必须实行小步走的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做完一件再一件。另外从身体方面看,身心需要和谐发展,因而坚持锻炼、充足睡眠、健康饮食习惯都会对身体和精神健康大有益处。没有键康身体就不能积极地去面对生活,因此要改正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因而,学习、研究“积极心理学”,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大有很大的益处的、有健康的心灵,才会有真正健康的人生,所以学习和研究积极心理学,是我们每个人必需做的事。</p>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读后感</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登区大众小学 刘晓瑜</b></div></h1> <h5><p></p><p> 基层学校管理者应如何破解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师生心理状态难题?任俊教授编著的《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给了我们积极的力量。本书所介绍的是积极心理学力图奉献给教育者的革命性的“教育技术”和教育观念,是把积极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从书柜中搬出来,让它服务于教师们的日常生活,该书语言亲切,平实易懂,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得到启发。</p> 全书共分为“揭开积极心理学的面纱”“积极心理学带来的革命性理念”“孩子的心理资源:教育成败的一个秘密”“孩子的心理最近发展区:教育者的用武之地”“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儿童教育新思路”“心理体检:孩子的可改和不可改之处”“积极教育的实践:温暖教育”等7章。作者用大量的实例和科学的论证阐释了积极心理学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最佳助力。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它关注人类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着重以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技能等研究为出发点,倡导以开放、欣赏的眼光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以帮助人们生活的更快乐、更成功、更健康,从而提高人的幸福指数。<br> 对教师教学的影响——积极心理学对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对于所有的教师来说,想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都需要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规划自己的人生。需要用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体验主观幸福感,享受教师这一职业的乐趣,感受生活的满意度,从而更加热爱教育事业,以积极乐观的情感授业育人。<br> 对家庭教育的影响——积极心理学不仅在学校教育中帮助我们更好地实施教育,而且,也可以促进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让家长用积极的视角去发现孩子积极的潜能,以欣赏、发展和更具智慧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用积极的教育手段去培养孩子优秀的品质,以积极的心态去参与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此,亲子关系将更加融洽和谐,并能实现家长与孩子的共同成长,从而达成孩子幸福、家庭幸福的理想境界。<br> 中国式的父母总是对孩子溺爱而又过分苛刻,怕孩子吃苦受伤而又嫌孩子不够优秀。他们内心明明深爱孩子,却吝惜对孩子说一句夸奖赞美的话,对孩子的批评指责远远多于表扬,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久而久之便丧失了自信。同时,父母们简单地以为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百依百顺,就已经对孩子足够好了,却总是难以和孩子拉近心与心的距离。这就好比是这本书里讲的“铁丝母猴”和“绒布母猴”的故事,“铁丝母猴”有奶,但真正让小猴子产生依恋却是没奶的“绒布母猴”。遗憾的是,至今很多父母仍然没有意识到这点,他们也知道要和孩子成为朋友,却总也放不下“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的高高在上的身段,不尊重孩子的意见,包办一切,用“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这个不容辩驳的理由,不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br> 对身边的人,道理也是一样的。中国人信奉“良药苦口利于心,忠言逆耳利于行”,却总是忘记“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本书也告诉我们,说好话,不光能让人开心愉悦,其实还比批评更能推动人的进步。其实,对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家长来说,真正的教育基础来源于你对儿童自身所拥有的积极力量的识别和运用。<br>积极心理学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幸福教育的门窗,诚愿我们每一位具有教育情怀的同仁,都能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守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初心,把握新阶段、贯彻新理念、融入新格局,守正创新,深耕细作,以新时代奋进者的姿态,努力为学生创造幸福的教育!</h5>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有爱的教育是幸福教育</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读书感悟</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荣成市蜊江小学 袁宁</b></div></b></h1> <h5> 《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一书,共有七个章节。前两个章节向读者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以及带来的理念更新,最后一个章节以案例形式表现了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其他四个章节从四个角度介绍了教育者如何利用积极心理学进行教育。<br></h5><h5> 读完《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让我对教学中的一些疑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br>一、孩子的心理资源是教育成败的秘密<br> 万事万物运行,都有支撑的能量,而所谓的心理资源即心理能量,用来支撑一个人各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或外在行为。情绪的调节、思想的抑制以及抗拒诱惑都会大量消耗心理资源,处于这几种情况下的孩子们心理资源耗竭十分严重,会产生一些非理智行为,心灵也会十分敏感。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在这个时候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也要引导孩子储存和增加心理资源。比如,在孩子经历一件十分影响情绪的事件后,我们要学会给孩子一点时间,冷静过后再去慢慢引导;学会了解孩子的喜好才能更好的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学会分清任务的轻重缓急,以便把最多的心理资源用在最需要和最重要的地方;引导孩子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加强体育锻炼等。我们要不断引导孩子学会不断创造心理资源,增加积极情绪,获得幸福的人生。<br>二、孩子的积极生活态度是幸福的源头<br>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惯,任性,自私,所以作为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创设多种途径,抓住生活中的细节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我们有责任去塑造学生互助互爱,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曾经看到一节心理课上发生的小故事:老师让孩子朦着眼睛在教室里走一圈,然后谈谈感受,孩子说:“很害怕,怕撞到课桌上”。第二次,再请这位孩子朦着眼睛,然后请一位同学带着他走,再让他谈谈感受,孩子说“比起第一次不那么害怕了,因为同学搀着我的手,不会撞到东西”。为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的心理体验更加深刻,积极心理教育可以把增加积极的心理体验作为主要手段。在实践中反复做几次同一种游戏,让更多的孩子来体验,这两次走路的不同感觉。最后同学得出同一种结论: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这样即使有困难也能比较快的克服,还可以少走弯路。教师创设这种活动情景让学生体验,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br>三、孩子的成长路上离不开榜样引领<br> 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榜样的力量无穷大。老师勤奋,孩子就明白了努力;老师艰辛,孩子就学会珍惜;老师尽责,孩子就明白做人要担当;老师冷静,孩子就学会观察;老师认真,孩子就学会方法;老师宽容,孩子就不会计较;老师开怀,孩子眼里快乐的事就多了;老师仁爱,孩子的心一定是宽广,善良,充满阳光的。小学生往往将老师对事物的认识看成是唯一的真理,也习惯于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在他们心目中,老师是十分完美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反思,应该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学生成长路上的指路人。如:有一段时间我发现校园内随处都有纸屑,班主任老师三番五次强调学生要保持整洁,看到垃圾要主动捡起来,但就是不管用,后来我们倡导师生共同弯弯腰活动,号召老师们主动捡拾垃圾,做孩子的榜样,慢慢的,孩子们主动捡拾垃圾的人越来越多,随手乱扔现象也减少了,再也不要老师过多的说教了。<br> 教育是一种慢艺术,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教育是有爱的、温暖的、幸福的。爱是教育的出发点,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运行法则,每个孩子也都有自己的方向,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孩子。因此,我们要倡导教师在课堂中实施积极心理学,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融合到学科教育教学中,探究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关注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通过幸福感的体验,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以激发积极向上的力量,使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素质朝向良性而和谐的方向发展。通过不断提升自己来带动学生进步,找到更好的自己。</h5>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做好农村学校的“温暖”教育</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读《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心得</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荣成市第十一中学 张红云</b></div></b></h1> <h5> 荣成11中留守、单亲、离异家庭的孩子占学生总数的68%,如何破解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师生心理状态难题?任俊教授编著的《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给了我很好的启示。<br></h5><h5> 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以增加学生的幸福感为主要目标,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关注人类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着重以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技能等研究为出发点,倡导以开放、欣赏的眼光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以帮助人们生活的更快乐、更成功、更健康,从而提高人的幸福指数。作者用“温暖教育”这一积极教育的实践展示了温暖的学校教育、温暖的家庭教育,有效的家校共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最佳助力。<br> 从农村学校现情出发,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做好温暖教育呢?我个人认为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br>一、注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培养<br> 具有幸福感的教师,才能培养学幸福感的学生。积极心理学对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对于所有的教师来说,想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都需要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规划自己的人生。需要用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体验主观幸福感,享受教师这一职业的乐趣,感受生活的满意度,从而更加热爱教育事业,以积极乐观的情感授业育人。因此学校除了对全体教师进行积极心理学的培训与引导之外,还要真正的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如我校每年都组织各种团建活动,增强教师节、三八节的仪式感,为退休教师组织荣休仪式等,教能有效地增强教师的归属感与幸福感。<br>二、教师和孩子成为“自己人”<br> 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回想我们平时的点滴教育,当孩子犯下错误时,可能会不问青红皂白地批评孩子,用老师的权威来压孩子,殊不知人天生就有抗拒感,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远离你的教育,读了此书后,我们感悟到要做孩子的“自己人效应“,蹲下身子聆听孩子的心声,主动与学生交流,讲道理,一起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当然,也要适当地给孩子一些必要的惩罚,跳出”自己人效应“。例如当孩子出现了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后,如果一味地沉入自己人效应,那将不利于孩子问题的改正。总之,我们老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果断的处理好师生之间的”故事“,在一个个”故事“中塑造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br>三、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榜样力量<br> 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将老师对事物的认识看成是唯一的真理,也习惯于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在他们心目中,老师是十分完美的。老师勤奋,孩子就明白了努力;老师艰辛,孩子就学会珍惜;老师尽责,孩子就明白做人要担当;老师冷静,孩子就学会观察;老师认真,孩子就学会方法;老师宽容,孩子就不会计较;老师开怀,孩子眼里快乐的事就多了;老师仁爱,孩子的心一定是宽广,善良,充满阳光的。<br> 因此,我们应引导教师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好自己的榜样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学生成长路上的指路人。<br>四、学校要引导温暖的家庭教育<br> 积极心理学不仅在学校教育中帮助我们更好地实施教育,而且也可以促进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让家长用积极的视角去发现孩子积极的潜能,以欣赏、发展和更具智慧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用积极的教育手段去培养孩子优秀的品质,以积极的心态去参与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此,亲子关系将更加融洽和谐,并能实现家长与孩子的共同成长,从而达成孩子幸福、家庭幸福的理想境界。而我校学生有的跟着祖辈,格外溺爱,有的家长忙于生计,无力看管,我就需要学校做好家校共育,通过社区教育、家访、家教论坛等方式,把积极心理学的观念渗透给家长。</h5>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基于积极心理学“积极”行走<br></b></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读后感<br></b></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威海市码头小学 姚芳</b></span></h1> <h5><br></h5><h5> 最近一直在读任俊老师所著的《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读后很受启发。这些启发,不论是应用到我个人的子女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都有着积极价值。下面,我重点分享一下第五章《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儿童教育新思路》的读后感受:<br> 一是做孩子积极的榜样。正如书中所说,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我们也会经常碰到父母的抱怨:孩子有很多缺点,其中最无法忍受的就是不爱学习和写作业,就知道玩和看电视。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建议家长,首先对照自己的行为,是否给孩子做了“榜样”。在一次课堂上,与孩子聊起父母回家都干什么?竟然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孩子表示:父母在家最经常干的事情是玩手机。试想,家中如此的环境,我们又怎能让孩子爱上写作业和学习呢。书中,给出了父母是孩子榜样的相关理论依据,事实也的确表明:父母的言行举止、处事方式甚至对待事物的态度等,都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并进而使孩子也表现出与父母相似的做法或态度。孩子与父母约法三章,一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再给予好的方法支撑,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我想困惑会少很多。<br> 二是培养孩子积极的生活态度。书中,“杜氏微笑”(这种微笑由嘴部和眼角肌肉共同的运动构成,人在很开心的时候常常会露出这种笑容)的举例让我记忆深刻。经研究结果表明,毕业照片露出“杜氏微笑”的学生的人格发展得更好、婚姻状况更稳定、收入更高,更重要的是这些带有“杜氏微笑”的人的去世比例也相对较低,即可能会活得更长。我们经常说,会笑的人运气不会差。我们学校致力于想养成会笑、积极乐观的学子。学校四张名片,微笑即是其中之一。学校在育人过程中,也会有意识地向这种名片倾斜,但最终结果不是我所期待的如此完美,至少,校园中的孩子不是每个人都笑容满脸、乐观积极。新学期,学校将基于课程研发、活动实施、评价跟进等方面进行持续发力,以更好引领家长一同培养孩子积极的生活态度。<br> 三是让孩子获得积极的生活信念。中国是礼仪之邦,很多仪式、礼节、故事等都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师者,要善于用好的仪式帮孩子留住教育内容,通过开学典礼、少先队入队仪式、家庭纪念日等仪式,让孩子在经历中感知成长;要家校一体化建构和谐关系,培养孩子高尚情趣,引领孩子获得积极生活信念。这其中,师者和父母要特别重视:有品味地引领孩子获得美好的体验和情感,而非只是盯着孩子待矫正的错误;要顺应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成长,立足“可改”和“不可改”两个维度,学会换位思考,多于孩子进行平等、民主的心灵沟通,一同经历美好、一同体悟美好、一同传播美好。过程中,家长和教师还需注重消除不必要的焦虑,运用ABCDE模式是很有效的尝试。当面对不愉快的消极事件(A)时,出于进化保护机制的作用,人们会自然地思索这个事件,从而获得某个信念(B)。一旦形成某个信念,这个信念并不只是停在那里不动,它会带来一系列与信念相匹配的结果(C)——趋势人们采用某种行动是无可奈何、沮丧、放弃,还是再接再厉、积极面对。这时,师者和父母重点要做的是——尝试反驳(D)消极的信念,从而不断给自己加油和激励(E)。<br> 本书所带来的体会不仅如此。以上,所列举的方法,只是书中其中一小部分。书中有很多可借鉴、操作性强的好做法,需要我们教育者不断的实践和摸索。育人是一本大书,需要我们不断去品读、去演绎、去书写,用积极的心态、用科学的方法,来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品质,来最大限度的挖掘自身的潜力而获得幸福。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用心用情用力。</h5>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积极心理学的成长启示</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读后感</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荣成市蜊江小学 樊景丽</b></div></b></h1> <h5> 从事教师行业多年,深感与学生与家长相处需要有心理学家的本领。很多情况下是需要一些心理学技巧,这样会让工作事半功倍。读完《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让我对教学中的一些疑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积极心理学具有很大的社会范畴,广义上来说它是面对的社会上的任何人,而对于我们教育者而言则是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去正确的引导孩子。<br></h5><h5>一、树立榜样<br>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生活中有句名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勤奋,孩子就明白了努力;老师艰辛,孩子就学会珍惜;老师尽责,孩子就明白做人要担当;老师冷静,孩子就学会观察;老师认真,孩子就学会方法;老师宽容,孩子就不会计较;老师开怀,孩子眼里快乐的事就多了;老师仁爱,孩子的心一定是宽广,善良,充满阳光的。<br> 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上面的例子正是由于小学生往往将老师对事物的认识看成是唯一的真理,也习惯于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在他们心目中,老师是十分完美的。因此,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学生成长路上的指路人。<br>二、给予鼓励<br> 很多时候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往往凭直觉判断,我们都认为我们自己是对的。但是我们的想法往往会藏着许多盲点。比如学生犯错违反了学校纪律,我们的做法就是批评,我们也认为这样做肯定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行为主义的“联结”和“强化”的观念。有些学生违反纪律是故意的,目的是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如果教师给予不痛不痒的惩罚刚好满足了学生的意图,那么倒强化了学生违反纪律的行为。还比如,对一个犯错的孩子,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就是学生自己认错,学生不认错好像事情还没有完,学生态度变好了,自觉认错了,教育也就完成了。其实这里就藏着一个盲点,学生长此下去就会认为犯了错只有认错就可以,有些学生明明没有认识到错,为了逃避教师的批评,就会做表面上的认错。那么教师的行为就是诱发了学生撒谎。本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看似普通的例子,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心理学知识。像书中提到的“破窗户理论”、“旁观者效应”、“虚假的一致”等等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了解了这些心理学理论,对我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不再“盲目操作”,可以依“理”办事,有章可循。对于孩子来说,由于身心的不成熟,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总是经历失败,那么对事情的兴趣就会大大下降,尤其是象学习这种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活动。而对学习一旦失去了信心,学习就很难进行下去,当然也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所以,对于孩子,一定要更多的去给予鼓励,让他们自己品尝更多的成功,体验更多的成功后带来的喜悦。这样孩子才会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变成内在的动机,只有有了内在的动机和兴趣,学习才会变得轻松。同时体验了更多的成功之后,孩子才会更有信心,也才会更愿意去尝试困难,面对挑战,战胜自我,才会出现良性的循环和不断的进步。<br>三、用心交流<br> 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回想我们平时的点滴教育,当孩子犯下错误时,可能会不问青红皂白地批评孩子,用老师的权威来压孩子,殊不知人天生就有抗拒感,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远离你的教育,读了此书后,我们感悟到要做孩子的“自己人效应”,蹲下身子聆听孩子的心声,主动与学生交流,讲道理,一起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当然,也要适当地给孩子一些必要的惩罚,跳出“自己人效应”。例如当孩子出现了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后,如果一味地沉入自己人效应,那将不利于孩子问题的改正。总之,我们老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果断的处理好师生之间的“故事”,在一个个“故事”中塑造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一代语文名师于漪老师九十岁高龄,教书将近七十载,没有责罚过学生,她的学生多年以后还不断回来看望她,一起回忆他们上过的课,共度的美好时光。这对于一个小学老师是多么难得的殊荣啊!李镇西老师将全年级所有差生集中在一个班级,自己亲自带,除了吃饭、睡觉,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学生。李老师不仅迎来了学生的好成绩,更获得了同学们的爱。他的《爱心与教育》由此诞生。我相信,当我们用真心换取学生真心的时候就是我们最成功,最幸福的时刻!<br> 这本书提到的心理学知识不仅包括学生的,也包括教师自己的,通过读这本书,相信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会有更多的收获,也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充实,这本书值得我们好好品读。</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