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漏斗胸是一种先天性疾病,是指胸骨体(特别是剑突根部)及其相应的两侧第3~6肋软骨向内凹陷,致使前胸壁状似漏斗。男性较女性多见,有报道男女之比为4:1。有家族史。漏斗胸属渐进式病变,在出生时可能就已存在,但往往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后才愈来愈明显而被家长发现。<br></h3> <h3> 漏斗胸的特征体型为前胸凹陷,上腹部凸出,肩膀前伸,略带驼背。出现胸廓畸形,活动后气短、心慌,活动能力下降等表现,需要去医院进行就诊。</h3> <h3> 婴儿期漏斗胸压迫症状较轻者常未被注意,症状在3岁以后渐趋明显,凹胸,凸肚,消瘦,发育差。患儿常体形瘦弱,不好动,常发生上呼吸道和肺部感染,甚至发生心力衰竭。<br></h3> <h3><b>检查</b><br> 1、X线检查<br> 2、胸部CT检查<br> 3、心电图<br> 4、合并心脏病时可心导管检查及心血管造影。</h3> <h3><b>诊断:</b><br> 漏斗胸的诊断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即确诊、明确程度、判断有无胸腔脏器压迫及合并畸形。漏斗胸根据胸廓的视诊可立即诊断,多自第3肋骨至第7肋骨向内凹陷变形,在胸骨剑突上方凹陷最深,剑突的前端向前方翘起。胸廓上下变长,前后径距离缩短,严重者胸骨下段最深凹陷处可与脊柱相接触,甚至抵达脊柱的一侧,产生心肺压迫症状。<br></h3> <h3><b>并发症:</b><br> 漏斗胸引起的胸廓畸形较严重,胸腔内的脏器心、肺受到不同程度的压迫,甚至引起心脏移位,肺通气功能也受到影响。如进一步发展,还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等严重病症。有时会合并肺发育不全、马方综合征、哮喘等疾病。</h3> <h3><b>疾病类型</b><br> 根据其畸形的严重程度分类,常用的分类标准有凹陷严重指数、漏斗指数、胸脊间距和对心肺的压迫情况。<br><b>凹陷严重指数</b><br> 又称Haller指数,胸CT上胸廓横径与到前后径(胸骨凹陷最低点到脊柱间距离)之比,反映胸壁畸形的严重程度。胸部haller指数正常值约为2.5,轻度为<3.2,中度为3.2~3.5,重度>3.5。有文献报道临床上行手术校正的漏斗胸指征为其haller指数>3.25。<br><b>漏斗指数</b><br> 国内学者常用的评估方法,可分为轻、中、重三度。<br> 漏斗指数(FI)=(a×b×c)/(A×B×C),其中a、b、c分别为漏斗胸凹陷处的纵径、横径和深度;A、B、C分别为胸骨长度、横径和胸骨角至椎体前的最短距离。轻度为FI<0.2,中度为0.2<FI<0.3,重度为FI>0.3。<br><b>胸脊间距</b><br> 根据胸骨凹陷后缘后面到脊柱前缘的距离(正常值:男性为10.5厘米,女性为9厘米),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漏斗胸:轻度为大于7厘米,中度为5~7厘米,重度为5厘米以下。<br><b>压迫心肺程度</b><br> 日本河田寿郎则将其简单分为四类: <br> Ⅰ度:轻微,没有功能障碍,不需要手术。<br> Ⅱ度:有凹陷,压迫心肺,并且有一定症状。<br> Ⅲ度:凹陷程度较为严重,明显压迫心肺,症状较为严重。<br> Ⅳ度:凹陷程度非常严重,胸骨和脊椎距离很靠近。</h3> <h3> 轻度的漏斗胸不会对生活及寿命造成不良影响;<br> 中重度漏斗胸,压迫心肺,导致心肺功能降低,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同时因为外观异常,儿童和青少年还容易引起自卑等心理障碍。<br> 手术治疗漏斗胸可有效矫正畸形,改善呼吸和心肺功能,减轻心理负担,患者满意度高,远期效果良好。<br> 国内漏斗胸治疗指南推荐手术年龄应个体化,一般建议在3~12岁</h3> <h3><b>手术指征</b><br>(1)CT检查示Haller指数(凹陷最低点的胸廓横径/凹陷最低点到椎体前的距离)大于3.25。<br>(2)肺功能提示限制性或阻塞性气道病变。<br>(3)心电图、超声心动检查发现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二尖瓣脱垂等异常。<br>(4)畸形进展且合并明显症状。<br>(5)外观的畸形使患儿不能忍受。</h3> <h3><b>手术治疗</b><br> 传统手术方式<br> <b> 胸骨抬举术(Ravitch手术)</b><br> 将膈肌和胸骨、剑突分离,从而使胸骨和肋软骨游离,从而将凹陷的胸骨体往上抬,进行固定,从而将畸形矫正。<br> <b>胸骨翻转术</b><br> 将畸形凹陷的胸骨体和两侧的软骨,整体切除,然后翻转,从而使得向下凹陷的部位向上凸起,从而对畸形进行纠正。<br> <b>带蒂胸骨翻转术</b><br> 在胸骨翻转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但是切除翻转过程中,注意不要切断动静脉和腹直肌,术后胸骨能进一步发育。</h3> <h3><b>微创漏斗胸矫正术(Nuss手术)</b><br> 革命性的微创手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方式,在胸腔镜引导下通过微创切口将预制塑性钢板放置胸膜腔内,经过胸骨凹陷后方向外施压恢复胸壁形态,两侧固定于胸廓外缘。</h3> <h3><br><b>康复</b><br> <b>深呼吸锻炼:</b>手术前进行腹式呼吸训练,促进肺泡扩张。<br> <b>站立训练:</b>术后1周,可以贴墙站立训练,每天3次,每次30分钟,走路时也要抬头挺胸、收腹。必要时使用矫形带。<br>不宜过早剧烈活动、弯腰、扭腰或者翻滚,术后2个月内,不能提取、搬运重的东西,3个月内不要进行篮球、足球等对抗性的活动。<br> 术后3个月,可以做扩胸运动,进行肌肉锻炼。</h3> <h3><b>预防</b><br> 本病无有效预防措施。对于胸廓畸形不严重的患儿主要应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其继续发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