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跟现在的许多人一样,对“会馆”这个词的最早认知就是众多的、几乎是一夜之间冒出的各种养生会馆了。早些时候,据说进出这种场合的大都是些富婆富姐之类的人,因为要想永(长期)葆青春,所以要去这些地方“捯饬捯饬”,好让自已显得年轻、水灵,以便更好地吸引男人(自己的丈夫也在列)。记得那时我们单位有一位领导的年轻太太,就常常去这种地方,而且毫不掩饰,常常向她周围的女士们炫耀去养生的好处,弄得满世界都知道她经常去“养生会馆”。至于众女士的心里是咋想的(有无羡慕嫉妒恨?),咱不知道。反正他那号称“五毒领导”的老公,并未停止“招蜂引蝶”倒是真的。不管怎么说吧,我倒是从此知道有“会馆”这么个玩意了。后来,又在北京等地见到过诸如“健身会馆”,“美容会馆”,“川菜会馆”之类的招牌,还觉得“会馆”是新生事物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语文学得不好(其实就没怎么学过!)。不过呢,也能从字面上理解,所谓的“馆”,就是能够居住的房舍;而这里的“会”则是聚会,会合的意思。那么,“会馆”的意思就可理解为某些人的“聚会场所”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不过,真的对“会馆”这个词感兴趣,还是五年前去重庆旅游时。那次导游把我们一行引到了一处叫“湖广会馆”的景点(也叫禹王宫)。面对这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才知道此“会馆”非彼“会馆”也,也就开始对“会馆”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然了,现在我知道“会馆”可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啦!按照史料记载,我国的会馆开端于明朝初年。目前,大家公认的最早的会馆就是永乐年间建于北京的芜湖会馆。在整个明朝时期,会馆一直还是处于发展状态的,清代则是其发展的全盛期,这个时期的会馆数量最多。而到了民国时期,则慢慢地衰落了。而且,即使到了清代后期,突破地域界限的行业性会馆仍然不算多。此时出现的一些超地域的行业组织,大多是以同业公会(注意啊,不是工会!)的面目出现的。应该说,这个时期大量工商业会馆的出现,在一定条件下,对于保护工商业者的自身的利益,还是起到了一些作用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会馆的出现,首先是人员的流动带来的结果,如同客栈一样,是“因客而设”。然而,会馆的“客”却与绝大多数客栈的客不同,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功能性。在古代,客栈绝大多数是设在大路边或者城镇里的,客人在这里纯粹是住宿、吃饭。明朝定鼎后,社会逐渐安定,这时的中国发展又渐渐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尤其是江南地区的工商业得到了飞快的发展。随着物资交流的需要,人员的流动变得更加频繁。当然了,经济的逐渐好转,也使得人们有了钱,日子“越来越好”啦!再加上明、清两朝施行“科举”制度,所以当时的学风极盛,倡导读书做官之风成了社会共识。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恢复科举考试。受科举制度的吸引,各地学子纷纷捧书苦读,以图功名。每到考试之时,各地成百上千的举子纷纷来到京城。他们中的大多数家境一般,有的还很贫寒,又加上路途遥远,人地生疏,乡音难改,在租住客店和一些日常生活小事上,常受一些店家的欺凌。于是这些举子们迫切希望在京城能有人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一些先期来京做官和做生意的一些同乡,出于乡谊,当然也不泛出于“奇货可居”的心理,因为今日的举子或许就是自己今后的同僚(说不定还是上司呢)。于是他们相互邀请,筹措资金,购置房产,供家乡来京的举子和其他来京谋事的,甚至旅居者住宿之用,会馆便由此而产生了。因为会馆最初主要是为接待举子来京考试而为们,所以这些会馆开始也叫“试馆”。因此说,会馆是不同于客栈的,它一开始出现,就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某种程度上的)慈善性,而且还据有一定的功能性,如同乡之间联络情感等。想象一下如今的那些众多的“住京办”,也就可以明白点什么吧?它们两者是不是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一个是私办,一个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北京作为明、清两朝的首都,是当时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自然会吸引一些成功的生意人在此设立会馆。所以到后来,京城里的许多会馆慢慢地也变了味(跟住京办差不多)。尤其是废除科举后,不少会馆成了富商巨贾们为维护自身利益,打击、排挤对手,协调工商业务、应对同行竞争,联络同乡感情以及与官员沟通的最佳场所了。这种地方可宴请官员,可祭祀(乡贤),可与同行、同乡聚会,当然,也可以干些见不得人的事啦!因为这些富商巨贾们心里很清楚,财富必须有权力的庇护才行,大生意需要大人物的关照才能做得下去。所以,会馆的兴盛也有权力的因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时多数的会馆除去主要房产外,有的还有许多附加财产,如兴建的学堂或一些社会慈善事业。当然,这要看它们的捐资人在京所做官的大小或做生意的大小了。有资料讲,最多时,京城有各地会馆(不计大小)共四百余所。不过相较于前段各地的住京办数量,这恐怕真的是蝌蚪见鲸鱼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因为满、汉地位差别等缘故,这众多的会馆一般都建在前三门外,以宣武门外居多,而且还形成了大片的会馆区。至今还保存尚好的安徽会馆就位于这片区域内。这个会馆占地九千余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堪称京城各会馆之首。而且这个会馆也非为应试而建,与其他省籍会馆不同,安徽会馆只接待在职的州、县级官员和副参将以上的实权人物。这也是其与众不同之处。这是不是与现在某种机构很像呀?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除了北京之外,重庆是另一个会馆很集中的地方。本文前面提到的(重庆)湖广会馆也是保存得还算基本完整的明、清时期的会馆了。据史料记载,重庆地区的会馆最多时有近千座之多,遍及各县城、场镇、码头等,保存至今的也有一百多座,其中较为完好的还有67座。如按不同的省籍区分,(历史上的)重庆会馆所涉省份达10个以上,尤以湖广籍会馆最多,湖广籍移民所建的会馆被称为禹王宫或禹王庙。这也是重庆的湖广会馆如此富丽堂皇的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重庆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会馆建筑呢?据湖广会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广义的四川(那就是要包含现今的重庆了)之所以建有大量的会馆,主要与元末、明、清时期实行的“移民实川”政策和采取的移民运动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与北京的许多服务于应试(当然也不光是为了应试)的会馆不同,重庆这里的会馆多数还是服务于乡亲的,也被称为同乡(型)会馆。重庆地处水陆交通要冲,来来往往的人员众多,信息交流容易,在此供奉神灵更方便他们保佑众乡亲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一直认为,历史上的“湖广填川”是清初的事。后来才得知,元末红巾军将领明玉珍从湖北率军10余万人入蜀,后称帝于重庆,建大夏政权。这批人多定居四川、重庆一代,加之大夏国皇帝明玉珍的轻徭薄赋政策,也感召了不少两湖老乡入川,这也成为了较大规模的“湖广填川”之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据《四川通志》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到康熙二十四年作人口统计时,经历过大规模战事的四川(包括现在的重庆)仅余人口9万余人。9万人是什么概念?现在四川有许多大些的乡镇恐怕也不止这个数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四川(含重庆)地区曾有过数次大规模移民,尤其是清初开始的“湖广填四川”,持续长达二百多年。大量外省移民在四川、重庆地区扎根繁衍,为今天四川、重庆这一代文化的最终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移民到来之后,为了“迎麻神、联嘉会、襄义举、笃乡情”以及方便商贸等的需要,他们纷纷以原籍为单位,建立起同乡会和举行会务活动的场所,也就是会馆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整个四川区城(包括重庆)的(移民)会馆中,以湖南、湖北、江西、广东、福建等省籍会馆的数量为多,并各有特定名称。例如,湖广地区主要供祀大禹,移民至川渝地区以后依然延续了这种信仰,所以湖广籍移民会馆最常用的名称是禹王宫、禹王庙;湖广籍移民中的黄州人供奉帝主,即张公名七,人尊为帝主,故其会馆名为帝主宫;而广东移民主要是祭祀六祖慧能,因其道场在南华山,故其移民会馆多称南华宫;至于福建移民主要供奉宋初期福建莆田县林氏女,而林氏女后封为天妃和天后,即民间供奉的妈祖神,故多称天后宫、天上宫。今江津真武场的天上宫,供奉的即是闽籍人信仰的海神妈祖;江西移民为纪念江西的地方保护神(即俗称“福主”的许真君),其会馆多称万寿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前年(2019)我很偶然地游览了河南社旗的山陕会馆。后来又陆续游览了陕西紫阳(向阳镇)的山陕会馆以及开封的山陕(甘)会馆。其中社旗的山陕会馆据说是全国(各类)会馆中唯一得到过慈禧太后御笔之宝的民间商会建筑。 有专家赞叹其“艺术辉煌,绝无仅有”、“辉煌壮丽,天下第一”,因此,社旗的山陕会馆也被誉为“中国第一会馆”。我觉得这儿的石雕很棒,美不胜收。而且,其门前是(几乎正方型的)巨大而又华丽的“三龙戏蛛”浮雕照壁,高和宽都是10米多,厚有近一米五。据称是仿北京“九龙壁”建造,用彩釉陶瓷大方砖砌成,透花雕龙,图案精巧,构图艺术,金碧辉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据专家讲,社旗山陕会馆建筑于中国古建筑艺术臻于完美的最后一个高潮期,加之寓居赊店的山、陕二省商贾“盖压三江”的比富心理,以其雄厚的财力对会馆建筑倾力投入,从而使社旗山陕会馆建筑之时得以“运巨材于楚北,访名匠于天下”,其用材之优,延聘工匠之多,为斯时斯地建筑工程之冠。各地的能工巧匠汇聚于此,各展“绝活”,使社旗山陕会馆的建筑装饰艺术达到了那个时期的巅峰状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以我人的看法,同属河南的开封山陕(甘)会馆,它的体量虽不及社旗的山陕会馆大,但其精美则有过之无不及。整个建筑布满了精美的砖雕、石雕、木雕,堪称三绝。尤其是布满房梁上的木雕和大殿东、西山墙上的砖雕,将佛教故事、传奇人物雕制得惟妙惟肖,生动逼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多数木雕都是镂空雕,这可是很费工夫的,也意味着很费钱的哟!换个角度说,这也证明那时节,山陕商人的财力那可是顶呱呱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山陕会馆是典型的商业性质的会馆,肯定有炫耀财富以吸引客户的成份在。可你若作为山陕人士出门在外,看到如此奢华的会绾,会不会徒增几分自豪感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商业会馆多建在商业要道旁,为的是方便货物的集散。像社旗和紫阳的山陕会馆,就建在水路码头边。而且社旗那里是瓷器、白酒的中转地,紫阳那里是土漆、茶、中药的中转地,在这种地方设立会馆,往往还具备存储货物,安置行帮的功能。也就是说,商业会馆的设立也是颇有讲究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各地的山陕会馆对外(差不多)都称关公庙。这与重庆一带各会馆都有自己供奉的神一样,山陕会馆里那是一定会供奉山西人士关羽的。而且各地的山陕会馆都有戏楼,就我所知,比较著名的(山陕会馆中的)戏楼就有社旗和安微亳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面提到的三种类型的会馆是最常见的。其实,到了清代后期,突破地域界限的行业性会馆也开始出现了。这种会馆所占比例虽然说起来不算多,但毕竟还是有的。此时出现的一些超地域的行业组织,大多以同业公会(再说一遍,不是工会!)的面目出现。自然而然地,这种同业公会也得有自已活动的场所,亦即会馆。我见过的这类会馆就是位于陕西丹凤县的船帮会馆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丹凤船帮会馆位于丹凤县的龙驹寨,因会馆内供着汉水水神,以祈求神灵保护风平浪静、船行安全,故又称平浪宫。龙驹寨自古是“北通秦晋,南结吴楚”的交通要冲,是丹江航道中水陆换载的著名码头。丹凤船帮会馆是清代由水手和船工集资建起的会馆,在当时可供帮员食宿、聚会、娱乐之用,是现在国内保存最完整的船帮会馆之一。它的建筑风格既有北方的雄伟又有南方的纤秀,色彩浓烈,建筑华丽,被当地人称为“花庙”。尤其是会馆南面的戏楼,因其布满了精细的镂空图雕和用图案组成的对联而闻名于世。它与安徽亳州的山陕会馆(亦称大关帝庙)里的南戏楼并称国内最有代表性的戏楼,因丹凤县位于北方,所以这个戏楼又被称为北戏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丹凤,像船帮会馆这样的同业会馆大概有12座,其中包括盐帮会馆、马帮会馆等。这也说明,那时的商家们已据有“组织起来”的意识了,因为“团结力量大”是自古的恒理。 不管怎么说吧,清朝后期大量工商业会馆的出现,在一定条件下,对于保护工商业者的自身的利益,肯定是起了某些(甚至是很好的)作用的。当然,这种同业会馆(有人称之行帮会馆),也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排外性,对此也应有所认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以上所说的四种类型的会馆,在现如今也并未消失。只是改头换面,称之为X X(地)商会了;还有什么行业协会,更有众多的“办事处”。唉,世事轮回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