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三)从夹金山到延安一浴血天险

枫景柳

<p class="ql-block">俄界会议只开了半天就结束了。为了赶在国民党军队围堵封锁之前进入汉族区域,毛泽东下令兼程北上。1935年9月18日红一军团红四团经过浴血奋战,一举攻克天险腊子口,打开了从川西北藏民区到甘肃的重要通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1年6月2日,雨。迭部县一岷县,行程251公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沿白龙江大峡谷前行。</span></p> <p class="ql-block">迭部县茨日那村。<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35年9月13日中央红军从俄界行军到此,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这个小村子住了5天。</span></p> <p class="ql-block">旧居是一个小院,内有二层小楼。</p> <p class="ql-block">1935年9月15日,毛主席在二楼的小房间里向林彪下达了三日内拿下腊子口的命令。</p> <p class="ql-block">当年房东的孙子、58岁的索杰(右)和老伴仍然住在小院里,守护着毛主席旧居。</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闹漫草与俄界会议讲解员拉姆草是同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经讲解员闹漫草介绍,认识了该村村民、十年内徒步走完长征主要节点的59岁的索南加措。</span></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只在茨日那住了5天,可红军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谈起长征、谈起毛主席,无论是藏族汉子还是姑娘,他们的眼神和言语都透着虔诚与恭敬。共产党让人民翻了身,如今又带领他们脱了贫,人民是感恩的。</p> <p class="ql-block">现在红色旅游为乡村振兴助力,给这个深山里的小村庄带来了新气象。</p> <p class="ql-block">买个西瓜解渴,吃点面包充饥。一路上,我们的午餐都是吃干粮,省下时间多走走多看看。</p> <p class="ql-block">冒雨赶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位于迭部县与岷县交界处的腊子口。</span></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广场的大屏幕滚动播放杨成武将军回忆当年战斗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两边的山头似乎在腊子口合龙了,由沟底仰望,山口很窄,两边都是绝壁。腊子河从沟底流过,水流湍急,不能途涉。当年,在腊子口前沿两山之间横架着一座东西向的小木桥,连接两岸,是通过腊子口的唯一通道。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堑隘口。在矗立着腊子口战役纪念碑的战斗遗址,雨中观隘口,更加险峻。</p> <p class="ql-block">红四团硬是在3天内攻克了天险腊子口,真是军中无戏言!当年甘肃军阀一个营据守于此,红四团攻打一个多昼夜,最终靠正面佯攻和从山顶降到敌阵地上方合击才取得胜利。用一根竹竿攀上绝壁,建立绳索通道,让两个连突击敌后方的战士,位居头功,可是至今人们只知道这个苗族小战士的外号叫“云贵川”。长征路上有多少“云贵川”啊,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不能辜负他们的牺牲和付出!</p> <p class="ql-block">攻克腊子口后,打通了进入甘南的通道,向北翻越岷山,中央红军终于进入汉族区域,可以开展群众工作,筹粮状况大为改观,不用吃皮带和草根了,不饿肚子了,令人高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午到达哈达铺,这是陇南市宕昌县的一个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八十六年过去了,当年很小的一个镇子,如今是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城镇,G75兰(州)海(口)高速由此过,更有高铁站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冒雨走在哈达铺老街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寻找到八十多年前的邮电代办所,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哈达铺的关帝庙里召开的团以上干部会上,毛主席风趣地说,什么叫胜利?咱们走了那么多路,打了那么多仗,现在能安稳地在这个关帝庙里开会,就是胜利。以前有同志总是问,咱们到底要走到哪里去?现在我们有答案了,我们要走到陕北,因为那里有刘志丹和徐海东的红军。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于是,毛主席乘兴在哈达铺写下了著名的诗篇《七律 长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哈达铺邮电代办所,我们将盖有1935.9.18和2021.6.2两个邮戳的明信片寄往北京。八十六年的时空跨越,见证了哈达铺和中国的巨大变化,明信片寄出了我们感党恩的心情和跟党走的信念!</span></p> <p class="ql-block">(资料由罗小兵、唐宝石、秘卫民、李希平、闫礼敬、柳卫建提供,柳卫建编辑)</p> <p class="ql-block">#长征##长征精神##天险腊子口##哈达铺#</p>